?

至真、至善、至美

2020-07-04 02:04寧小茂
青年與社會 2020年37期
關鍵詞:人性美船夫翠翠

寧小茂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整篇小說就以這樣一種寧靜而祥和、樸素而優美的語句的描寫開始了。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如行云流水一般,邊陲小城,綠水青山,渡船,人家,吊腳樓,街道,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邊城、悠悠的渡口,一幅美麗的畫卷正慢慢舒卷開來……《邊城》是沈從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小說以湘西邊城茶峒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善良少女“翠翠”與“天?!?、“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作者以一種恬靜雅致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寄托著作者“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然而真正體現《邊城》之神韻,表現沈先生精心闡釋內涵的是躍然于紙上的一個個人物,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品正是通過對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祖孫之間淳濃親情,鄰里之間淳樸的感情,來表達湘西民族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老船夫父女、祖孫之間的純濃之親情展現了人性之美

《邊城》中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是把他放在“愛”與“美”的人性天國里進行刻畫的。祖孫倆相依為命,對于自己的女兒和孫女,老船夫對她們痛愛有加。只是后來,士兵和女兒的死讓老船夫悲痛之余將愛全部傾注到了孫女翠翠身上,翠翠在和祖父一起的歲月里,快樂的成長。面對女兒留下的唯一親人翠翠,老人總是那么順從,那么疼愛,老人所做的是盡可能讓她體驗到父母的愛。通過老船夫祖孫之間的淳樸的親情,作者謳歌的是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二、翠翠與天寶兄弟之間純潔之愛情展現人性之美

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老二儺送。老大天保托媒求婚未成,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不幸遇險而死,儺送也因誤會一氣之下駕船外出。二老為親情負氣出走,獨留下翠翠為愛癡情地等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留給她的只是一個漫無邊際的等待,這個等待能不孤獨?能不惆悵?這是一種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但就這種善良、純潔、信守愛情的初衷,不正是湘西世界中人性淳樸的本色嗎?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三、茶峒鄰里之間淳樸的友愛之情展現人性之美

老船夫的善良,擺渡從不收人好處,船總順順便是一個慷慨正義、濟人救急的人。面對著風雨交加的夜晚,失去爺爺、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這處處體現的是一種真正的鄰里人性之美,正因為這種美、這種淳樸的民情影響著無數鄉鄰,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茶峒人,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感人故事。作者所描寫的邊城,是個極度純凈化和理想化的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這里人情皆真,人性皆美,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邊城》里的人民具有的人性美,是外面世界所望塵莫及的。然而,這充滿善與美的“世外桃源”里,在有這么美麗的人性美與人情美德的世界里,發生的卻是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愛情。這種與世無爭的純樸、健康人性下卻潛藏著的幾千年來人性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于是由猜疑和誤會而產生隔閡,甚至最終釀成悲劇,翠翠的悲劇給我們留下的是凄涼的、莫名的感傷。它不是在激烈的社會沖突和人倫沖突中造成的人間悲劇,也不是“惡”所導致的悲劇。相反,它是“善”所引發的悲劇,是一種“不湊巧”所導致的悲劇。這是作者所不愿見到的,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就是“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但作者在《邊城》中還是以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用純真的美,無暇的善,和諧的情構建了心中的“神廟”,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純凈的世界,更凈化著我們現代人和現代文明。

讀完一部《邊城》也引起我對教育的深深思考。教育最動人的時刻是生命與真、善、美的相遇:在懵懂困惑中求得真知,在迷茫艱難中堅守善意,在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中獲得一幅幅美的畫圖。這種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自己一生的教育生涯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對真、善、美的探尋與守望是教育永恒的真諦。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要我們在教育中教給孩子們的一種淳樸的真實。我們的教育不就是做真教育嗎?教育要求真!面對當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作為教師要注重傳道育人,要傳大道、傳正道、傳善道,堅持把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生而向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育和塑造學生純真、完美、善良的心靈,教育學生從小存善心善念,有一顆豐盈的仁愛之心,有一顆充盈的善心。善對自己,珍愛生命;善待他人,傳遞善意;善待自然,和諧環境。愛,更是善的表現方式。愛,能滋潤學生的心田;愛,能感化學生于無形。教師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學生,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種真、善、美的環境,因為真,所以善,才有了美。美能激發情感,美能陶冶情操,美能啟迪心智,美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學校是美的快樂園地,讓學生從小就能夠發現周圍的美:自然環境的美、老師課堂的美、學校環境的美、同學心靈的美。只有學會了發現美,才可能創造美。教師要有正確的美育觀和美育技能,要德藝雙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美德用心去做教育,甘為人梯,去欣賞學生,包容學生,以美啟智,以美育美,讓我們的學生具有美德、美言、美行、美的情操、審美觀和審美力。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教人求真、求善、賞美。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孩子精神家園最深情的守望者,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心懷夢想,不忘初心,努力去追求最初選擇這一份光輝職業的那一份純真與美好!

猜你喜歡
人性美船夫翠翠
哲學家與船夫
船夫和風
淺談《項脊軒志》的人性美
《云中記》的人性美與災難文學的美學意蘊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儺送
話丟了(笑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