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比》中的宗教癱瘓的出路

2020-07-04 03:34王安培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阿拉比

王安培

內容摘要:《阿拉比》中小男孩的頓悟不僅是對于現實世界的頓悟,也是意識到當時愛爾蘭的天主教會脫離現實,給真實生活蓋上一層虛假的掩飾,給愛爾蘭人民套上精神的枷鎖。喬伊斯利用小男孩的頓悟,試圖讓愛爾蘭人擺脫天主教對人們思想上的束縛,意識民族危機的到來。

關鍵詞:《阿拉比》 頓悟 宗教癱瘓 民族危機

“我深信你要是不讓愛爾蘭人民在我擦的透亮的鏡子中好好審視一下他們自己,那么,你一定會阻礙愛爾蘭的文明進程。[1]”喬伊斯的這面鏡子,雖然經歷十年的不斷否定重造變的有些縫隙,但是仍然投射出當時愛爾蘭民族宗教癱瘓下的虛偽現實。教會與英國統治者狼狽為奸,共同麻痹和奴役人民,喬伊斯“對教會恨之入骨”。他曾在信中寫道:“我在當學生時就曾偷偷地反對過它,拒絕擔任神職。如今,我要公開對它口誅筆伐?!盵2]喬伊斯利用《阿拉比》中的頓悟讓愛爾蘭人民意識到民族危機即將到來的生存困境,擺脫宗教的思想束縛,掙脫教會的行為控制,喚醒沉睡在宗教幻影中民眾,打破蠶食他們靈魂的宗教枷鎖[3],達到徹底頓悟。

一.天主教會

愛爾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羅馬天主教是愛爾蘭的國教,它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宗教上有非常輝煌的歷史,曾被稱為“圣賢及學者之國”,是個世外桃源的基督教學習之地。但是隨著“新教宗主統治”的確立,愛爾蘭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政治,經濟,甚至連文化傳統逐漸泯滅,三千多年歷史的母語蓋爾語也被英語取代。但實際上,新教的確立并沒有讓愛爾蘭人民的信仰產生劇烈的變化,當時的天主教仍是愛爾蘭的主流宗教,控制愛爾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國為了由內而外征服愛爾蘭,一方面以政策打壓天主教,有組織,目的性的號召新教徒移民。在英國政府的幫助下,新教徒開展了“新開地”運動,肆意掠奪愛爾蘭人的土地。另一方面作為主流宗教的天主教,為了延續本教的信仰,沒有喚醒愛爾蘭人民的面對現實的困境的意識,反而給教民營造出精神牢籠。特別是在“18世紀愛爾蘭教會歷史被刑法的效力所決定,法條規定宗教信仰的不同決定了人種的區別,從而保證了少數新教群體的政治,社會以及經濟優勢地位,并且壟斷了獲得高等教育的優先權。[4]”,英國人制定一系列嚴厲的法條來限制天主教的發展,例如:懲治法典制定了很多針對天主教徒的措施,千方百計的壓制天主教勢力的崛起,打擊信眾的信心,維護新教的優勢地位[5]。為了讓教民延續其信仰,保持天主教的主流地位,天主教對教義宣揚在愛爾蘭人民精神世界中的影響與日俱增。面對如此嚴峻的宗教鎮壓,愛爾蘭人民把天主教會看成可以幫助他們脫離痛苦的救世主,把天主教看作思想上抵御外來入侵的最后一道保護屏障,只要他們繼續信仰天主教,愛爾蘭人民的身份就能永不消逝,正是由于對天主教盲目的跟從和信任,導致愛爾蘭人民意識完全被天主教控制,沒有發現天主教實際上只是給教民描繪了虛假的現實。1870年梵蒂岡第一次會議中頒布的教皇無謬誤的天主教教義更是進一步加強了教民的思想統治,在愛爾蘭人民精神世界中,天主教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安東尼奧·葛蘭西說:“一個宗教,為了在其忠誠的教民群體中永久地維持本宗教的聲望,總會不厭其煩的重復本教的護教學,掙扎著用某個主張來維持某一層次的知識分子的虔誠,至少維持表面上思想的尊嚴[6]?!碧幱趦山讨疇幍奶熘鹘?,不再是之前純粹愛爾蘭文明的搖籃,由于政治矛盾和利益之爭,逐漸成為愛爾蘭人民精神麻痹。宗教癱瘓的根源。

二.《阿拉比》中的宗教癱瘓與頓悟

在《阿拉比》的開頭,有一段關于死亡教士居住地的描寫?!胺块g長期關閉”“散發出一股霉味”“滿地都是亂七八糟的廢紙”“生銹的打氣筒”“荒蕪的花園”等等,落敗的生活環境恰恰暗示了教士代表的天主教的腐朽,然而比肉體摧殘更可怕的是天主教對于精神世界的禁錮,這種禁錮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方面,天主教依靠自身的教義對教民進行馴服,另一方面,隨著英國入侵的深入,愛爾蘭人民對于天主教的信仰日益深重,為了保持主流地位,天主教也更進一步在教民思想上洗腦,或者與愛國主義等思想結合來尋求支撐。首先,在《阿拉比》中,當小男孩進入青春期之后,有了暗戀的姑娘,萌發了肉體的沖動,小男孩整日密切觀察姑娘的一舉一動,“搖擺的衣服”“柔軟的辮子”“白嫩的脖子曲線”“披垂的長發”“欄桿上的手”“襯裙的白色鑲邊”,從小男孩觀察的部位可以看出,雖然肉體的欲望讓他有了貪欲,但這種貪欲的想象是點到為止的想象,僅限于目光所能觸及的部位,并沒持續深入,可以看出在當時,天主教的禁欲主義和道德之上的神學教義對于教民的精神世界還是有一定成效,至少第一步禁欲主義深入他們的潛意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某種不被注意的方式顯示出來。另外,小男孩在糾結如何同暗戀的姑娘傾訴自己的愛意時,他把自己的肉體比喻做豎琴,“我的身體好似一架豎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撥弄琴弦的纖指[7]”,渴望和姑娘進行身體接觸,但是因為現實中宗教的制約,這種渴望也只能是停留在想象階段,而且豎琴在愛爾蘭是“天使之琴”的象征,代表寧靜,和平,博愛和不朽的靈魂,小男孩在平靜的生活中,沒有過多的煩惱,有的是對青春期對傾慕姑娘的羞澀和迷戀,即使身處嘈雜喧鬧的環境,只要一想到心儀的姑娘,就好像捧著圣餐杯,在一群仇敵中安然穿過,小男孩把自己甜蜜的暗戀和宗教的神圣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甚至把這個暗戀的姑娘看作圣母瑪麗亞的替代。其次,天主教過度宣傳自身的教會,首先,《阿拉比》的教士被描述成一個“心腸很好的人”“全部存款捐給了各種慈善機構”“家具贈給來妹妹”,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經濟的主導權還是在殖民者和宗教組織的手上,本來天主教徒的生活困境就被新教壓制,沒有與他們同等的權利,但是天主教忽視了其教民的生活水平困難的現實。在勞動力市場,新教徒把持著高收入的專業崗位,而大多數的天主教徒只能找到收入微薄的入門工作[8]。處于這種生存環境的天主教徒,教會仍然呼吁把錢財捐給教會,不值錢的才留給家人。第二,莫塞爾太太“為了某種虔誠的目的,專愛收集用過的郵票”,虔誠一般形容對宗教的信仰,作者這里用反諷的寫法表現出莫塞爾太太對宗教的曲解,而莫塞爾太太在這個年紀居然沒有人陪她聊天,要一個小男孩耐著性子聽她嚼舌,也可以理解為某種扭曲的宗教文本機制,而小男孩能耐著性子傾聽,說明小男孩對這種宗教的扭曲也可以接受[9]。一般來說,集郵有三種目的:益智;怡情;蓄財。既然是“虔誠的集郵”,那么集郵勢必與宗教有關聯,或許可以聯想到莫塞爾太太是把集郵當成保值升值的一筆財富,再把郵票轉手賣出在捐贈給天主教傳教士來表示對天主教的忠誠。第三,小男孩的暗戀的姑娘--曼根的姐姐,“曼根”這個名字是愛爾蘭愛國主義詩人詹姆斯·克萊倫斯·曼根的姓,這個姑娘既是小男孩心中的“圣母瑪利亞”,又賦予了其愛國思想的歷史意義。從喬伊斯這些微小的細節描寫,含沙射影的表現出天主教對于教民的困苦選擇性忽視,卻希望教民奉獻出最忠誠的信仰,并盡可能將所有美好的品質都和天主教互相聯系。

也許是小男孩意識到自己違反了天主教的教義,為了緩解自己的罪惡意識,他來到教士死去的房間里懺悔,雖然這種對異性的沖動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生理現象,但是在當時的天主教的神學體系中,“任何違反上帝指令的語言,行為,思想都是罪孽”[1],所以這種對異性的幻想沖動也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因為“罪孽無輕重之分,肉體之罪和精神之罪都是大罪[10]”,小男孩陷入了兩難,究竟是臣服于強勢的天主教信仰,還是追求他幻想世界的美好,最終小男孩對想象世界中真實的渴望掙脫了長久以來天主教帶給他的精神牢籠,“我慶幸自己不能看清一切”,放任自我追逐心中所愛,這是小男孩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思想轉折點。之后小男孩克服所有困難,終于在散場之前來到阿拉比,但是“大半個廳堂黑沉沉的”“猶如置身做完禮拜后的教堂”,這個時候把阿拉比比喻為黑暗的教堂,和小男孩當時躁動不安的心情相呼應,宗教已經完全喪失了之前撫慰人心靈的作用,反而顯得陰沉和黑暗?!妒ソ洝分杏涊d,耶穌進入上帝的殿,趕出殿里一切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桌子和賣鴿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毙∧泻⑿闹械纳袷ヒ苍谶@個阿拉比的市場上化為烏有[11]。在聽見擺攤女郎和其他兩位的男士的調情之后,小男孩頓悟了,發現阿拉比——這個他以為的美好世界也是骯臟的,就像黑暗的教堂一樣,只是宗教給人們建立的虛妄的世界,即使人們掙脫天主教思想上的鎖鏈,揭開這層掩蓋布,仍是宗教給人們創造的虛偽現實,在這層假象的外衣下,宗教內部早已腐朽沒落,內容已經改變,不再是人們的精神港灣,只是虛偽的自我麻痹罷了。在故事的結局,“大廳上方漆黑一片”,骯臟麻木的現實再次將他們籠罩,小男孩“眼睛里燃燒痛苦和憤怒”,這種痛苦和憤怒是意識到天主教刻意為愛爾蘭人民編織的假象世界,意識到宗教已經癱瘓的現實,意識到假象世界背后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壓迫入侵,民族危機的迫近,想要喚醒愛爾蘭人民對于這一現實的認識,不要在麻痹中茍且度日。

三.結語

喬伊斯認為:“嚴格地說,都柏林人是我的血肉同胞,但我不像他們那樣喜歡談起我們那‘可愛的臟兮兮的都柏林。都柏林人是我在愛爾蘭島和歐洲大陸遇到的最無可救藥,最無用,最反復無常的人?!盵12]《阿拉比》中,喬伊斯以小男孩對現實對頓悟折射出對天主教虛偽面目的揭露,利用大眾渴望被救贖的心理,企圖遮掩自身的缺陷來維護聲望和地位。在教民病態的信任下,利用精神世界的權威,追求政治及經濟利益,喬伊斯試圖用小男孩的頓悟來打破天主家虛假且編織的祥和假象,意識到民族危機的迫近,喚醒每一個愛爾蘭人的良知和責任,在癱瘓中脫胎換骨,走出困境,重新獲得嶄新的生命。

注 釋

[1]Scholes, Robert and A.Walton Litz, eds.The Viking Critical Library:James Joyce, Dubliners[M].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69:286.

[2]蔡芳.《阿拉比》與宗教象征[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5(1):106-107.

[3]于海,謝永貞.從癱瘓到重生——《都林人》主題評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學報.2009(4):111-113.

[4]MacDonagh,Oliver, Mandle, W.F.and Travers, Pauric, Irish Culture and Nationalism:1750-1950.NY:the Mamillan Press:1983.

[5]江振鵬.18-19世紀愛爾蘭天主教問題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7:60.

[6]Gramsci, Antonio,Selected Letter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ed&Trans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NY: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

[7][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著:孫梁,宗博等譯,都柏林人[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1:25.

[8]王鴻義.淺析北愛爾蘭沖突中的宗教因素[J].科教導刊,2014(7):152-152.

[9]蔣仁龍.小男孩宗教信仰的虛妄之路[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6):30-34.

[10]Aquinas, Saint Thomas.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uinas. Vol.II.ed.Anton C. Pegis.New York: Random,1945.

[11]蔡芳.《阿拉比》與宗教象征[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5(1):106-107.

[12]大衛.諾里斯, 卡爾.富林特,周柳寧譯.喬伊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9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語系)

猜你喜歡
阿拉比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憂愁
象征主義視角下的《阿拉比》解讀
喬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詞意義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