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字化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與感悟

2020-07-04 03:34陳妤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數字化

陳妤

內容摘要:不少語文教師片面地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二元對立,導致出現對數字化課堂的排異心理,阻礙了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筆者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的兩篇小說比較閱讀為例,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并將備課、授課過程中的感悟體驗歸納反思,以期廓清語文教師在數字化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誤區,主動擁抱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數字化 群文閱讀 教學設計

不少語文教師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性質決定了語文課堂中除了要對語言基本知識進行訓練外,還要訓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而信息技術卻以操作為主,程式化的味道較為濃厚,擔心語文課堂完全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喪失了語文教學的主動性。

但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何謂“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何謂“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絕不是對著教材照本宣科,也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一言堂”,更不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利用真情境,研究真問題。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豐富、指導方法多樣、師生互動跨時空等特點或許能在創設故事情境、創設任務驅動情境、創設交流情境等方面助語文教學一臂之力。

【教材解讀】蘇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單元“遭遇戰爭”專題選編了兩篇小說,一篇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一篇是德國作家海因里?!げ疇柕摹读骼巳?,你若到斯巴……》。小說的主人公分別來自二戰時期兩個不同的陣營,敘述視角不同,但反映的主題卻是一致的,均呈現了戰爭的殘酷。如果按照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的方式,兩篇小說的篇幅較長,信息量較大,理解難度大,需要耗費的課時也長。因此筆者決定將兩篇小說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對戰爭性質的理解也更為全面和透徹。

【技術分析】在創設故事情境方面,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豐富的音頻視頻資源,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任務驅動情境方面,信息技術可以高效地分配任務,跨時空進行分組合作,線上線下實現無障礙交流;在課堂互動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借助于希沃、科大訊飛等硬軟件實現翻轉課堂、互動課堂,發散學生思維,使得課堂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本節課主要采用科大訊飛的教師機與學生機進行上課。

【教學目標】

1.借助信息技術梳理兩篇小說的故事情節;

2.利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就相關情節提出疑問,有理有據地解決疑問;

3.多角度比較兩篇小說人物的異同,感受戰爭對人的毀滅和對精神的摧殘。

【重點難點】

重點: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并就相關情節質疑問難;

難點:多角度比較兩篇小說主人公的異同,理解戰爭的殘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作為人類生存境況中最為豐富的“百科全書”——戰爭,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今天我們要比較學習的兩篇小說,把我們從生活當下拉回到歷史現場,讓我們真切地面對這樣的命題:在荒謬慘暴的戰爭中,一個“普通人”會遭遇什么?

二.教學流程

活動一:我的初印象

教學設想: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就兩篇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創造性地設計一幅漫畫,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兩篇小說的主要情節,與文本產生第一次對話。課上,教師讓學生將漫畫拍照上傳至網絡平臺。在上傳的過程中,為了便于橫向比較,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選擇進入不同的組別,依據《一個人的遭遇》創作漫畫的上傳至“第一組”,依據《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創作漫畫的上傳至“第二組”。上傳完畢后,每位學生可以自由瀏覽其他同學的作品,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用點贊的方式給他(她)鼓勵。網絡平臺會根據每位同學的點贊分別統計出點贊數量最多的作品。教師也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漫畫“加入點評”。

技術操作:教師機上發布“提問”,點擊“分組”,選擇“分兩組”;學生機上點擊進入“第一組”或“第二組”;教師機進入“不同組別”,點擊“第一組”(“第二組”)查看點贊排行;教師機瀏覽班級漫畫,對感興趣的漫畫點擊“加入點評”。

活動二:畫中有話說

教學設想:為了讓學生的點評更貼近文本,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可操作的評價標準,比如讓學生仔細觀察漫畫的畫面構成,思考畫面背后的寓意內涵等,同時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在文本中找依據來評判漫畫的合理性。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與小說文本展開深入對話,進一步揣摩小說作者的寫作意圖。面對有爭議的漫畫,教師可以采取線上投票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比如在學生上交的漫畫作品中,有一部分同學根據《一個人的遭遇》設計的畫面非常溫馨。教師就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幅,讓全班同學就漫畫內容是否符合文本邏輯進行投票,讓學生思考小說反戰的主題。

技術操作:教師機發布“隨機”或“搶答”功能抽取學生回答問題,使課堂提問與學生回答變得更具趣味性;教師機點擊“投票”功能,學生自由投票,后臺自動統計數據,并在投影儀上顯示投票結果,數據呈現更直觀。

活動三:疑義相與析

教學設想:兩篇小說的篇幅較長,閱讀難度較大,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時間,很難高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課前布置了預習提問的作業,讓學生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并在“疑義相與析”這一環節予以解決。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問題做出篩選,并對提問率較高的幾個問題做出統計。筆者發現,學生對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中“為什么人們看到凡尼亞會流淚,但又不愿讓他看到眼淚?”普遍存在困惑,班級提問人數達到25人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為什么反復描寫學校的環境布置?”提問人數達到28人次。以“作者為什么反復描寫學校的環境布置?”這一問題為例,學生需要在文中找到關于環境布置的語句,這些環境布置又涉及到很多神話、傳說、典故等。因此,筆者設計了向學生“發送資料包”這一環節,以期快速掃除學生在事實性知識上的盲點。

技術操作:教師機向學生機發送資料包,資料包中可以提前存入文檔、圖片等資料,學生在學生機上打開“我的作業”,點擊“學案”,就可以進入查看資料,查看資料時可以選擇橫屏或豎屏狀態,也可以放大或縮小字體大小,或隨手圈點勾畫。

活動四:登臺齊亮相

教學設想:在梳理了小說的情節、處理了小說中的重難點問題后,學生可進一步思考小說的人物命運與戰爭之間的關系。由于兩篇小說的主人公分別來自二戰時期兩個不同的陣營,具備了比較異同的可能性。因此,為了使比較的角度更清晰明確,筆者設計了一張對比表格,如下圖:

學生分小組完成此張表格,并拍照上傳,其他小組可以瀏覽上傳的圖片,并用點贊或留言的方式做出評價,教師可通過瀏覽學生互評的情況,選擇其中一組或幾組由組員代表上臺匯報成果,其他組員作補充。匯報完成后,可由學生互動點評,教師總結點評。通過以上方式,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也可以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多元化互動。

技術操作:投影儀上呈現表格,學生完成表格后拍照上傳至網絡平臺,學生點贊或留言,教師瀏覽表格,并選擇圖片“加入點評”,小組代表依次上臺對照投影儀上的表格向全班匯報成果。

三.結束語

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但我們并沒有遠離戰爭,我們可以聽到或看到在這個世界的某些地區仍然每天發生著暴力,燃燒著硝煙,比如中東的敘利亞,中國的香港。我們并沒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了和平的地區?!斑h離戰爭,祈禱和平”,這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教學感悟】

筆者與信息技術之間經歷了多次磨合,從開始的陌生到抵觸排斥,到慢慢接納,最后嘗試體驗,發現信息技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其實,在面對信息技術時,最關鍵的是要厘清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時刻明確,信息技術是工具和手段,對文本的解讀才是內容目的。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時刻牢記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扮演設計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一些教師擔心傳統課堂是否會被信息技術完全取代?其實,傳統課堂與信息技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二者可以兼容。當然,一些理解上的誤區也需明確,鼓勵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并不意味著要強制每一位教師在每一節課上都用到信息技術,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靈活選用。

總之,“信息技術進課堂”是大勢所趨,如果在教學變革的情況下依然抱守故步自封的心態,不及時“清零”,不主動擁抱變化,勢必會被淘汰。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

猜你喜歡
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數字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享受群文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
數字化制勝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