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善”育人 以“文”化人

2020-07-04 02:39葉水濤
江蘇教育 2020年10期
關鍵詞:以文化人

葉水濤

【關鍵詞】以善育人;以文化人;良善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志碼】C【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4-0076-02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是一所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學校,也是一所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學校。清末民初易代之際,地方數位社會賢達捐資辦學,造福鄉梓,建成這所帶有良善文化基因的學?!,F任校長雷燕是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也是一位有自覺文化追求并卓有建樹的校長。雷燕校長以“善”文化定位學校的發展,以“性善論”為學校管理的理論基礎,以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宗旨。

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以“文”化人和以“善”育人,是要促進人的能動的、全面的發展。在雷燕的理解中,教育是廣義的文化事業,文化是一種標識,學校文化則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辦學軌跡、辦學方式的綜合性、個性化的凝練表達。

教育的根基在人性,人性的本質是良善。在中國思想史上,長期存在“性善論”與“性惡論”之辯。孟子堅信“性善論”,荀子力主“性惡論”。從性惡論出發,教育的本質是規訓,教學的手段在懲罰。從性善論出發,教育就是喚醒,喚醒兒童內心之良知。有如一粒種子,放在條件適宜的空氣、日光、水土中,使其發芽生長。

學校精心呵護兒童的赤子之心,養育兒童性靈深處的善端。無論是“小小善舉100條”的征集,還是“善娃樂考嘉年華”“善娃迎新春愛心義賣活動”等,各種生動活潑的心靈滋養系列活動,都緊緊扣住“善”的內涵展開。學校與家庭互動,教師與學生比肩,知善擇善、行善揚善,“善文化悄然成為師生家長共同的行為習慣,共同的思維方式,共同的價值追求。雷燕說,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善的種子,只是等著我們來喚醒善言善語,一字一句,溫潤人心;善行善舉,一件一樁,彰顯品格。

教育是人格影響人格的事業,個體自我從本然的存在到德性的提升,進而達到人格的理想境界。這一提升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人格互塑的過程。中國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兒童是作為生活者走進教育空間的,學校作為兒童生命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既要為兒童的身體與精神提供棲息之所,更要讓兒童能按其自然本性得到生命的舒展。學校以身邊的“善者”作為典范,通過各種生活化和情境化的活動,讓兒童生命成長的過程有所參照,從而增強其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提高其思想品格的境界。

雷燕認為,學校是師生成長的家園,蓬勃靈性的生長需要從校園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學校積極營造“善園”環境文化,以“善園物語”為主題,依據校園花草的四季特點,結合人文景觀的分布,使靜態的善園文化顯得鮮活而溫馨。學校的師生致力營造共生共長的課堂文化,教師以自身的學識與風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追問、質疑,構成師生之間平等互助、教學相長的文化氛圍。他們是將兒童的精神成長視為學校文化的價值皈依,旨在通過各種具有儀式感的活動,溝通符號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讓兒童感受到生命的莊嚴與生活的意義。

雷燕校長對“善”文化的研究,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啟迪與借鑒的意義:其一,教育必須激活兒童的天性,以積善成德。兒童生活的美好與心靈的善良,并不能由教育所直接賦予,而必須在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中逐步發育與生長。因此,教育須以兒童興趣和生活需要的滿足為內在依據,教師需要耐心的等待與相機誘導。其二,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并解放兒童。教師不僅要以人格平等的態度尊重兒童,也要以智性平等的理念解放兒童。兒童的生活不能成為一種能夠被成人完全預設的流程。關注兒童的智性解放,才能凸顯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其三,教育理論須價值導向,大道向善。要對兒童生活進行全新的、多角度的審視,要以生活問題的解決來提升教育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力度與契合度,要從生活探究、交互行動、社會關系等多方面發展兒童與成就兒童,學校教育矢志不渝朝著“積善成德、崇善達才”的育人目標奮力前行。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

猜你喜歡
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
用黨內政治文化來“以文化人”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對軍校人文課程改革的思考
以文化人:“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價值目標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文化新論四題
讓課堂“以文化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