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酒泉豐樂三壩灣魏晉墓2013年發掘簡報

2020-07-17 10:3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與文物 2020年1期
關鍵詞:底徑墓葬標本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壩灣墓群位于酒泉市肅州區豐樂鄉三壩村北4300米處,墓群東西長約2400、南北寬約4500米,分布面積約108萬平方米?,F地表為戈壁灘,地勢平坦。312國道豐樂線支線從北向南穿過墓群,地理坐標為北緯39°25′51″,東經 98°57′03″,海拔 1613米(圖一)。2003年和2005年為配合西氣東輸一、二線工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管線范圍內共發掘墓葬17座[1]。2013年5月,為配合西氣東輸三線工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發掘墓葬6座,出土有陶、銅、木及絲質隨葬品共計40余件(組),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三壩灣墓群位置圖

一、墓葬的分布及形制

6座墓葬皆為帶斜坡墓道的沙土洞室墓,均東西向分布,其中M1~3位于管道線北側,為東西向并列分布的聚葬墓,墓葬間距3~6米。M4~6位于管道線南側,亦為聚葬墓(圖二)。墓葬間距5.4~6.9米。6座墓葬中除M1地表遭破壞外,其余墓葬于墓室正上方之地表上可見1~1.2米高的丘狀或覆斗狀封土堆。墓道位于丘狀封土東側,平面呈窄長條形,上端亦見有6~12厘米厚的封土,較地表略高,開口首端均豎立3~5塊較大的石塊,墓道至墓門處呈長斜坡狀。墓門為拱形,皆用石塊壘砌封堵。6座墓葬中1座為單室,其余5座為前后雙室墓。有5座被盜。

1.單室洞室墓

1座。M6,位于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南側,距三線管線5~12米。由封土、墓道、墓門及墓室組成(圖三)。方向91°。封土位于墓室正上及墓道上,整體呈蝌蚪狀,其中墓室上端封土呈丘狀,底徑4.4、現高1.1米。墓道上封土呈長壟狀,殘高6~10厘米;墓道平面略呈長條形,長13.3、寬1~1.4、深0~3.9米。壁面豎直,內填沙土。其西端有一直徑約0.9米的近圓形盜洞,近豎直伸向墓門處。墓門拱形頂,寬1.4、高1.5米。墓門口用石塊封堵,封門上端石塊被破壞,僅存底部,殘高0.4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進深3.7、南北寬1.8米。拱形頂,高0.9~1.5米。墓底不甚平整,中間略內凹。墓室內遭嚴重盜擾,未見棺木,人骨擾亂至墓室近西壁處,為1男性,50歲左右。墓室內隨葬品被盜嚴重,僅見1殘陶壺底。

圖二 三壩灣發掘墓葬分布圖

圖三 M6平、剖面圖

2.雙室洞室墓

5座。前室平面呈方形或橫長方形,穹窿頂。后室平面呈長方形,拱形頂或平頂。前后室之間有一拱形過洞。墓主一般置于后室,單人葬或雙人合葬。以M1和M4為例。

M1 位于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北側,距管道8~15米,北與M2、M3并排分布,距M2僅3米。由封土、墓道、墓門、前室、過洞及后室組成(圖四),方向91°。

墓葬墓室上端封土堆遭破壞,僅存少量痕跡,地表上僅見墓道口上端的長壟狀封土,殘高0~8厘米。墓道開口平面呈長條形,長斜坡底,長13.3、寬0.8、深0~3.85米。其開口處豎立5塊較大石塊。墓門拱形,頂部分坍塌,寬1.0、高1.35米。墓門口用石塊封堵,多已坍塌。墓門西端為前室,前室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進深1.4、南北寬1.6米。穹窿頂,頂部分坍塌,高1~1.35米。墓壁凸凹不平,底部不甚平整,北壁處微高,南壁處較低,中間略內凹。過洞開于前室西壁正中位置,拱形頂,進深0.24、寬0.88、高1.2米。后室位于前室西側,微偏南。平面呈長方形,頂微拱,向后逐漸弧收,進深2.8、寬1.76、高1.2米。

圖四 M1平、剖面圖

后室內東西向并列葬人骨2具,男女各一。其中南側為女性,無棺,人骨放置在木板上。木板已朽,從朽痕及殘木塊判斷,木板東西長約1.7、南北寬0.6米,厚約2厘米。木板上鋪一層蘆葦草。人骨保存較好,頭向東,仰身直肢,年齡45歲左右。北側為男性,棺木保存較好,由棺蓋板、左右側板、兩端檔板(頭檔和尾檔)及底板組成,其中各部分棺板均由三至五塊不等的木板采用透榫拼合而成。棺板之間均采用透榫和穿榫結合的方法套合,另在側板與頭、尾檔板拼合處的外側上、中、下位置,采用蝴蝶榫用以加固,蝴蝶榫長11、兩端寬8、腰寬3、厚1.2厘米。棺蓋長2.66、寬0.61米、厚0.07米。蓋板內側主要用黑、黃、紅三色線條勾繪交尾的伏羲、女媧及云氣紋圖案(圖五)。棺身長2.07、寬0.61、高0.64米。棺內葬1人,頭向東,仰身直肢,但腿骨、盆骨及肋骨等較凌亂。年齡60歲左右。木棺下南、北端東西向各放置一長2.2、寬0.14、厚0.1米的枕木。

圖五 M1棺蓋板畫臨摹圖

墓葬未經盜擾,隨葬品較為豐富,其中前室北壁下自東向西成排擺放陶器,有罐6、灶、釜、甑、盤、碗各1件。中部置陶碗1件,東南角有陶井1件,西南角陶倉1件,其中部分陶罐及陶倉內盛谷物等。后室近過洞口放置陶盤2件,其中偏北側陶盤上放置小陶碗和陶碟各1件,陶碟上擺放1件陶耳杯,偏南側陶盤上擺放小陶碗2件。

后室內女性人頭骨北側隨葬銅鏡1件,盆骨附近及胸處隨葬木梳,左手處見有五銖錢2枚。男棺棺蓋上偏東部蓋絲質銘旌,紅黑白三色,銘旌腐朽成殘片,部分殘片上可見墨線繪畫及文字等,因腐朽嚴重,圖案和文字已不可辨。棺蓋東端及中部各置一木質墓券,2件墓券保存較好,上有朱書文字。棺內人骨左、右手處均隨葬有銅錢,其中左手處8枚,右手處64枚,銅錢多成串銹結在一起,頭頂隨葬木質墨繪人俑1件。另男、女墓主身體周圍見有絲質衣物殘片。

M4 位于墓群西側,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南側,南距管道三線8~12米。與M5、M6東西向并列分布,北距M5約5.4米。由封土、墓道、墓門、前室、過洞及后室組成(圖六),方向 91°。

圖六 M4平、剖面圖

封土位于墓室正上及墓道上,整體呈蝌蚪狀,其中墓室上端封土為丘狀沙土堆,底徑4.9、高1.1米。墓道上端封土呈長壟狀,與墓道同寬,高0~12厘米;墓道位于丘狀封土東側,平面呈長方形,長13、寬1.0、深0~4.8米。開口處豎立4塊較大的石塊。墓道壁面豎直,內填沙土,其西端、封土的東側有一近圓形盜洞,近豎直伸向墓門處。盜洞直徑0.9米。墓門位于墓道西端,拱形,寬1.0、高1.3米。用石塊封堵,封門上端石塊被破壞,僅存底部,殘高0.7米。前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穹窿頂。東西進深1.26、南北寬1.9、高 1.3~1.36米。 墓 底不甚平整,中間略內凹。過洞開于前室西壁正中位置,拱形頂,進深0.25、寬1.05、高1.1米。后室位于前室西側,平面呈長方形,頂微拱,近后壁處逐漸弧收。進深2.65、寬 2.1、高 1.1~1.35米。

墓室遭盜擾,墓內未見棺木,僅見人骨,擾亂嚴重,人腿骨、肋骨被擾亂堆放在前室中間位置,頭骨置于后室西北角,為同一個體,男性,40歲左右。墓室遭嚴重盜擾,出土隨葬器物均為陶器,有灶、井、盤各1、碗2件,皆被損毀。

二、隨葬器物

1.陶器 31件。泥質或夾砂灰陶,部分器物因燒制火候較高,器表呈青灰色。器形有罐、壺、盤、灶、釜、碗、甑、碟、耳杯、倉和井等。皆輪制。

罐 7件。皆泥質灰陶,形制相同。侈口,圓唇,束頸,鼓腹,平底。腹及底座外壁有輪制時形成的凸凹相間的楞紋。部分罐內盛糧食。標本M1 : 3,罐內盛有殘存的糧食??趶?0.8、腹徑16.6、底徑10.6、通高14.4厘米(圖七,1;圖八)。標本M1 : 5,罐內盛有殘存的谷物??趶?0、腹徑18.2、底徑10.4、通高17.6厘米(圖七,2;圖九)。

圖七 陶器

壺 2件。泥質灰陶。頸、腹及底座外壁有輪制時形成的凸凹相間的楞紋。標本M5 : 1,侈口,口微殘。圓唇,高束頸,微鼓腹,高底座外撇??趶?.4、腹徑9.0、底徑9.6、通高14.8厘米(圖七,4;圖一〇)。標本M5 : 2,口、腹部分殘。敞口,圓唇,束頸,鼓腹,高底座微外撇??趶?.6、腹徑10.6、底徑9.2、通高17.2厘米(圖七,5;圖一一)。

盤 5件。形制相同。標本M1 : 11,圓形,沿內斜,平底,底面粘有較多的細沙。器面上有明顯的輪制紋痕。直徑18.2、高1.4~2.1厘米(圖七,10;圖一二)。

灶 2件。形制相同。呈覆缽形,缽底開成圓形大孔以為火眼,灶壁弧形內收,其一側開通底的方形灶口,另一側近火眼處開一小孔以為煙孔。標本M1 : 8,腹徑17、底徑16.6、通高7.6、火眼口徑7.2、灶口寬3.2、高1.2厘米(圖七,3;圖一三)。

圖八 陶罐(M1:3)

圖九 陶罐(M1:5)

圖一〇 陶壺(M5:1)

圖一一 陶壺(M5:2)

圖一二 陶盤(M1:11)

圖一三 陶釜、灶(M1:7、8)

圖一四 陶甑(M1:9)

圖一五 陶碗(M1:10)

圖一六 陶碗(M1:12)

圖一九 陶井(M1:13)

釜 1件。標本M1 : 7,置于灶(M1 : 8)的火眼上。斂口,圓鼓腹,平底??趶?.2、腹徑9.8、底徑5.2、通高6.4厘米(圖七,8;圖一三)。

甑 1件。標本M1 : 9,平沿,弧腹內收,平底,底部有一較大的箅孔。腹外壁近口沿處飾一道凸棱??趶?2.6、底徑5.4、通高6厘米(圖七,12;圖一四)。

碗 6件。泥質或夾砂灰陶,皆輪制。根據陶質及口、腹部特征分三型。

A型 2件。夾砂灰陶。斂口,弧腹,平底。標本M1 : 10,制作較精致??趶?0.2、底徑4.4、通高4.4厘米(圖七,9;圖一五)。

B型 3件。泥質灰陶。侈口,平沿,弧腹,腹較淺,平底。標本M1 : 12,口徑10.6、底徑4.2、通高4.0厘米(圖七,14;圖一六)。

C型 1件。標本M1 : 16,泥質灰陶。器壁呈灰黑色。侈口,圓唇,弧腹,腹較深,平底??趶?2.2、底徑5.8、通高6厘米(圖七,15)。

碟 1件。標本M1 : 17,圓唇,斜腹,平底??趶?1.8、底徑5.4、通高2.4厘米(圖七,6;圖一七)。

耳 杯 1件。標本M1 : 18,泥質灰陶,制作較粗糙。橢圓形,兩側有手捏制的附耳??陂L6、寬3、高2.2厘米(圖七,13;圖一七)。

倉 1件。 標本M1 : 14,泥質灰陶。斂口,平沿,溜肩,筒形腹,平底。肩上開一三角形小洞以示倉門,倉門下刻劃出通底梯架,梯架微斜。腹部有輪制時形成的凸凹相間的楞紋。倉內盛谷物??趶?、腹徑12.6、底徑9.6、通高16.2厘米(圖七,11;圖一八)。

井 4件。皆泥質灰陶,形制相同。方口,口沿上有立井架的小孔。圓筒形腹,平底。標本M1 : 13,腹部有輪制時形成的凸凹相間的楞紋??谶呴L7.4~7.6、底徑9.2、通高14.8厘米(圖七,7;圖一九)。

2. 木器 6 件。

墨繪人形木片 1件。標本M1 : 30,用薄木板削成劍形。正面用墨線簡易的勾畫出人面及衣物輪廓,背面墨線勾畫出發飾及衣物輪廓。長16、寬1.6、厚0.25厘米(圖二〇,1;圖二一)。

圖二〇 木器

圖二一 墨繪人形木片

梳 3件。明器,用薄木片削制而成,梳齒為用刀在器壁上刻劃成的假齒。標本M1 : 23,梳首(柄)呈圓弧狀,梳齒較疏,長短不一。高4、寬3、厚0.2~0.4厘米(圖二〇,3;圖二二)。標本M1 : 24,梳首呈圓弧狀,不甚規整。梳齒疏而較整齊。高5.5、寬3.4~3.6、厚0.2~0.45厘米(圖二〇,2;圖二三)。標本M1 : 25,近呈梯形。梳首處較寬,梳齒處較窄,梳齒密而較規整。高 4.4、寬 3~3.4、厚 0.2~0.35厘米(圖二〇,4)。

墓券 2件。皆為長方形薄木板,柏木質,保存較好,單面朱書文字,行草書。標本M1 : 27,為買地券,長25.6、寬5、厚0.3厘米(圖二四)。朱書釋文如下:

咸熙二年十二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直開。酒泉樂涫南鄉朋里大男焦興勝妻王女,從左青龍,右白乕(虎),前朱爵(雀),后玄武,買求(?)古田為冢地。東伯、西伯、丘中墓伯,賈直米(?)錢萬五百,上至蒼天,下至黃泉,錢即日畢。東仟(阡),西仟(阡)。丘中死人,不得優(擾)爭。死者王甲赍扶(符)券□,詣丘丞墓,以時自理。不肯理者,詣黃泉使者,使者言之如律令!

標本M1 : 28,為鎮墓券,墨底朱書,字體較潦草。長23.7、寬7.2、厚0.8厘米(圖二五)。錄文如下:

咸熙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設?)葬者李子英,焦阿保伯□王(女),免難,析(斬)草茅冢墓,賣(買)當柏,若問英、?!踹^,意曰:為使阿遺不知地下罪過,死生屬王(女),免難焦阿保、李子英。阿遺不能知,如律令!

圖二二 木梳(M1:23)

圖二三 木梳(M1:24)

圖二四 買地券(M1:27)

3.銅器

龍虎鏡 1件。標本M1 : 22,圓形,鏡體較厚重,制作較精良。鏡面微凸,鏡表銹蝕較嚴重。鏡背中心為一半球形鈕,圓形鈕座,寬素斜緣。鏡鈕上有圓形穿孔,鈕座外飾一周龍虎對峙的圖案,為兩龍對一虎,龍、虎身內外側均飾有較密集的短斜線紋。龍虎紋外為一周細凸弦紋,再外為兩周帶密集短線的凸弦光焰紋。鏡面徑8.8、背徑8.5、鈕徑1.7、鈕高0.9、緣寬0.4、緣厚0.5、肉厚0.2厘米,重98克(圖二六)。

圖二五 鎮墓券(M1:28)

圖二六 銅鏡(M1:22)

圖二七 銅錢

4.銅錢

共74枚,皆為五銖錢,部分為磨郭五銖。標本M1 : 32-1,錢體平整,鑄造精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肉好有內外郭,錢文字體筆畫較粗。郭徑2.5、穿寬0.8、郭寬0.2、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9克(圖二七,1)。標本M1 : 32-2,錢體規整,面有外郭無內郭,背肉好有內外郭,字體筆畫纖細,郭徑2.5、穿寬1.1、郭寬0.15、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2.4克(圖二七,3)。標本M1 : 32-3,磨郭五銖。錢周郭及左側“金”字一部分被磨去。錢徑2.1、穿寬1、肉厚0.1厘米,重2克(圖二七,4)。標本M1 : 32-4,磨郭五銖。錢周郭及左側“金”字一部分被磨去。錢徑2.3、穿1、肉厚0.1厘米,重2克(圖二七,2)。

5.其他

主要為絲或麻質衣物殘片(圖二八)、銘旌殘片及從陶倉、陶罐內采集的谷物等(圖二九、三〇)。

三、結語

1.墓葬特征及年代

M1出土2件木質墓券,分別為焦興勝妻王氏的買地券和鎮墓券,其上均書“咸熙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應是為王氏建墓的時間?!跋涛酢睘槿龂鴷r期魏元帝曹奐的最后一個年號,咸熙二年十二月十七日(265年1月8日)司馬炎逼魏元帝禪位自立,都洛陽,國號晉,年號泰始,史稱西晉。從時間上看,王氏建墓的時間與西晉開國僅間隔一天。M1為男女合葬墓,該墓未發現二次擾動現象,從人骨的保存情況看,女性墓主王氏的骨架保存完整,男性墓主(應為焦興勝)的骨架經擾亂,故可判斷男性墓主系為王氏下葬時遷入。因此,M1的年代明確,可為其他墓葬的斷代提供一個標尺。

圖二八 M1男墓主衣物殘片

圖二九 M1陶倉采集谷物

圖三〇 M1陶罐采集谷物

從墓葬的分布看,上述墓葬可分兩組,其中M1~3為一組,M4~6為一組,結合其他尚未發掘的墓葬看,該處墓葬墓道均朝東,且整齊排列,3~6個墓葬并列成組分布,這種分布方式和特征與玉門金雞梁墓群[2]相似,應為家族墓。從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看,M1與M2~5皆為雙室墓,形制相同,且方向一致。M2出土的盤和井、M4出土的灶、盤和井以及M5出土的井,形制均與M1出土的相應器物相似,其時代應與之接近。M6為單室墓,形制與孫家石灘西晉墓(M1)[3]、敦煌祁家灣丙B型墓[4]接近,其與M4、5為同一組墓葬,方向一致,時代亦應較接近。因此,這批墓葬的時代大致為曹魏末至西晉時期。

2.漢魏樂涫縣城址

M1出土買地券上記載男性墓主焦興勝為酒泉樂涫南鄉朋里人。據《漢書·地理志》載,樂涫縣為西漢酒泉郡所領九縣之一,漢魏相承,樂涫縣名,未有變更。南鄉為按照地理方位命名的鄉名[5],說明墓主生居地位于樂涫縣城南側。漢樂涫縣治所在,因史載不詳一直存有爭議,目前主要有兩說,一種認為現酒泉下河清皇城遺址為漢樂涫縣城[6],另一種說法認為漢樂涫縣城應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明海古城,下河清皇城遺址為漢綏彌縣城[7]。兩種說法均認為下河清皇城遺址為西漢所設縣城遺址。從三壩灣墓群所在位置看,其位于下河清皇城遺址南10公里處,在地理方位上與樂涫縣南鄉的設置大致相符,而與明海古城相去甚遠。前述M1~3為家族墓葬,其墓主應大多為當地居民,該墓群與所在墓主的生居地應相距不遠,一般不會超出“南鄉”的轄區范圍。因此,該買地券的出土,為漢魏時期樂涫縣城即為現下河清皇城遺址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領 隊:趙建龍

發 掘:趙建龍 劉兵兵 馬更生

拓片及繪圖:劉兵兵 趙亞君

人 骨 鑒 定 :趙建龍

照 相:仇夢晗 趙建龍 劉兵兵

執 筆:劉兵兵

[1]2003年共發掘墓葬10座,資料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酒泉三壩灣魏晉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5(5).2005年發掘墓葬7座,資料現存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玉門金雞梁十六國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2011(2).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酒泉孫家石灘魏晉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5(5).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漢魏時期基層管理實行“縣—鄉—里”或“縣—里”管理體制,以地理方位設鄉名在漢魏時期較為普遍,河西尤甚,其在縣城及近郊設“都鄉”,其余依在縣城的方位,大致設有東、南、西、北鄉等。具體參見a.趙莉,周銀霞.“西晉建興元年臨澤縣廷決斷孫氏田塢案冊”所反映的河西鄉里制[J].敦煌研究,2013(4).b.寇克紅.“都鄉”考略—以河西郡縣為例[J].敦煌研究,2014(4).

[6]a.劉興義.酒泉縣下河清皇城遺址考[J].敦煌學輯刊,1986(2).b.李并成.漢酒泉郡十一置考[J].敦煌研究,2014(1).

[7]王北辰.河西明海子古城考—“絲綢道路”沿線地理變遷研究之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猜你喜歡
底徑墓葬標本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不明原因肝損害的32例肝組織活檢標本的29種微量元素測定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烏海市三壩漢墓群發掘簡報※
墓葬藝術的闡釋性解讀
———《中原北方地區宋金墓葬藝術研究》評介
春秋戰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COVID-19大便標本采集器的設計及應用
甘肅嘉峪關市峪泉鎮漢魏墓發掘簡報
河南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達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發掘簡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