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胍丁胺鞘內注射對骨癌痛大鼠痛行為及脊髓CXCL13表達的影響

2020-07-17 11:30吳艷瓊付學斌王明霞
安徽醫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骨癌脊髓脛骨

吳艷瓊 張 熙 付學斌 李 均 王明霞

骨癌痛是腫瘤患者發生骨轉移時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伴有自發痛、痛覺過敏和痛覺超敏等特征,嚴重影響癌癥患者生存質量[1]。胍丁胺(agmatine,AGM)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的神經遞質和/或調質,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在腦和脊髓中合成,主要參與內臟活動、生長發育、降壓、認知和疼痛等作用[2-3]。目前,AGM對骨癌痛鎮痛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擬通過構建大鼠脛骨骨癌痛模型,觀察AGM鞘內注射對骨癌痛大鼠痛行為和脊髓CXCL13表達的影響,探討AGM對骨癌痛的鎮痛效果及可能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雌性 SD 大鼠60只,體質量200~220 g,由湖北醫藥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合格證號43004700)。大鼠常規飼養,溫度22~24℃,濕度40%~60%。將預選合格的SD大鼠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 假手術組(A 組)、骨癌痛組(B 組)、胍丁胺組(C 組),每組20只。

1.2 骨癌痛模型建立 大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50 mg/kg麻醉后,參照文獻[4-5]方法,縱行切開B、C組大鼠左脛骨上段皮膚,切口長度約0.5~1 cm,仔細暴露脛骨,取10 mL注射器針頭在脛骨粗隆平面處,與骨面夾角呈30°~45°,向尾部方向進行穿刺打孔,再用微量進樣器抽取Walker 256細胞懸液10 μL[6],由穿刺孔進針緩慢注射至骨髓腔內,出針后迅速骨蠟封閉,無菌生理鹽水局部沖洗,縫合傷口,外涂紅霉素軟膏預防感染。A 組脛骨髓腔內注射等量生理鹽水,其余處理同B、C兩組。造模后12天,取大鼠脛骨行HE染色,鑒定成模情況。

1.3 機械痛閾值測定 術前將大鼠置入機械刺激儀玻璃籠中,每天 30 min,連續3天,使其適應周圍環境及操作,于造模后12天測量其機械痛閾值。使用 von frey 纖維絲,垂直方向刺激大鼠左后肢足底中部,記錄儀自動記錄大鼠縮足反射閾值,連續測3次,每次間隔時間10 min,取平均值作為該時點機械痛閾值。

1.4 鞘內置管和藥物注射 大鼠麻醉后剔除兩側髂嵴部位毛發,兩髂嵴連線為 L5~6 棘突水平,備皮部位消毒3 遍后置于手術臺上。于 L5 棘突水平切開皮膚,分離棘突間隙,咬骨鉗咬去 L5 椎體棘突,用1 mL 無菌注射器針頭將硬脊膜刺破后拔出針頭,將 PE-10 導管朝向頭端方向置入蛛網膜下腔,深度約 3 cm 處, 此部位為脊髓腰膨大水平(L1~L2)處,導管置入后見清亮腦脊液從導管流出,為確保導管通暢,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沖洗后縫合固定導管。經導管給予2%鹽酸利多卡因(D17G09Ⅱ, 山東華魯)10 μL,注入局麻藥后再用 10 μL 生理鹽水沖洗導管,保證藥物完全進入鞘內。觀察大鼠注藥后的反應,若注藥 10 s后,雙側后肢出現拖地現象及運動障礙,約15 min后大鼠活動恢復自如,證明導管放置成功。A組不做鞘內注射,B組和 C組分別經導管注射等量0.9%生理鹽水和AGM 160 mg/kg(3 mg/μL),10 s內注射完,連續注射6天后進行相關指標檢測。

1.5 免疫熒光法檢測CXCLl3 在脊髓背角神經元中表達 于建模后12天,痛閾測定結束后,取大鼠L4~L6脊髓,多聚甲醛固定,30%蔗糖脫水至完全沉底,連續冰凍切片(厚14 μm),加入5%羊血清抗體封閉液,室溫孵育2 h,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漂洗后,同時加入兔源性單克隆CXCL13抗體(1∶500,美國Abcam公司,ab199043)和小鼠源性單克隆NeuN抗體(1∶1 000,美國Abcam公司,ab104224),4℃孵育12 h后,PBS洗滌3次,加入相應熒光標記二抗(1∶1 000),室溫孵育2 h后,PBS洗滌3次,熒光封片劑封片。激光共聚焦熒光顯微鏡(Leica sp8,德國)觀察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經元中的表達情況。

1.6 Western blot檢測脊髓CXCL13蛋白表達 造模后12天鞘內注藥測痛閾值后,A、B、C 3組大鼠行斷頭處死,迅速取L4~L6脊髓,加細胞裂解緩沖液勻漿,分離提取總蛋白。 采用Lowry法進行蛋白定量,以50 μg蛋白上樣,經15%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轉膜。將NC膜浸入5%脫脂奶粉室溫封膜1 h。洗膜3次后加入β-actin(1∶3 000,美國Abcam公司,ab179467)及兔源性單克隆CXCLl3抗體(1∶1 000),洗膜3次后加入二抗(1∶5 000,美國Abcam公司,ab205718),37℃孵育2 h ,最后用ECL顯像曝光。用灰度掃描儀檢測出相應CXCLl3條帶和β-actin內參條帶的平均灰度值,用目的條帶與內參條帶灰度值的比表示樣品中目的蛋白含量。

1.7 RT-PCR法測定CXCLl3 mRNA表達 造模后第12天,A、B、C 3組大鼠取L4-L6節段脊髓,遵循PCR引物設計原則,以GAPDH作為內參。CXCLl3上游引物為: 5′-CTGCTCGGAATCTTAGTGT-3′,下游引物為: 5′-GGTAATGCGTCTGCTTCT-3′;GAPDH上游引物為: 5′-GGCACAGTCAAGGCTGAGAATG-3′,下游引物為: 5′-ATGGTGGTGAAGACGCCACTA-3′。PCR擴增條件:94℃預變性5 min,94℃變性1 min,55℃退火1 min,72℃延長1 min,72℃ 再延長7 min。以2-△△CT方法計算CXCLl3 mRNA 的相對表達水平。

2 結果

2.1 模型的鑒定 造模后12天,取大鼠右側脛骨,經HE染色,觀察到正常大鼠骨質致密,結構完整(圖1A)。大鼠脛骨骨髓腔移植腫瘤細胞后,出現明顯的骨質破壞(圖1B)。

圖1 大鼠脛骨HE染色(×100)

2.2 3組大鼠痛行為比較 建模后12天,B 、 C組大鼠機械縮足反射閾值均明顯低于A組;與B組比較,C 組機械縮足反射閾值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3組大鼠機械痛閾值比較

2.2 CXCL13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經元中的表達比較 建模后12天,與A組比較,B、C組大鼠CXCL13表達增加,與B組比較,C 組大鼠CXCL13表達減少。見圖2。

2.3 CXCL13蛋白含量及其mRNA表達 建模后12天,與A組比較,B、C組大鼠CXCL13 蛋白及mRNA表達明顯增加,與B組比較, C組大鼠脊髓CXCL13 蛋白及mRNA表達減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3。

圖2 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經元的表達(免疫熒光雙標,×20)

表2 3組大鼠CXCL13 蛋白含量及其mRNA表達

圖3 3組大鼠CXCL13 蛋白表達情況

3 討論

骨癌痛是原發性或轉移性骨腫瘤引起的慢性疼痛,是癌癥患者晚期骨轉移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癌癥患者中約1/3的惡性腫瘤會發生骨轉移。絕大部分骨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由于目前尚無確切治療方法,約50%的骨癌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長期慢性疼痛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所以尋找有效的癌痛治療措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脛骨癌痛模型是進行癌痛研究的常見模型之一,通過將腫瘤細胞注射到脛骨骨髓腔內,模擬骨轉移癌的病理學特征[6],本實驗采用了癌細胞脛骨骨髓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癌痛模型,通過行為學檢測和脛骨病理切片檢測,證實了骨癌痛模型制備成功。

AGM是一種內源性陽離子聚胺[3, 7],幾乎分布于哺乳動物體內的所有器官,可作用于哺乳動物神經遞質系統,同時調控天冬氨酸、聚胺及一氧化氮合成與代謝,在機體病理生理改變及細胞修復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8]證實,AGM可顯著增加阿片類藥物的鎮痛強度,還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嗎啡的成癮性[9];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中,AGM可呈劑量依賴性地增加大鼠機械痛閾值[10-11]。本實驗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通過連續鞘內注射AGM結合行為學檢測,結果顯示,建模后12天,B 、 C組大鼠機械縮足反射閾值均明顯低于A組,C 組機械縮足反射閾值高于B組(P<0.05),證明AGM可有效緩解骨癌痛大鼠的痛覺過敏,但其疼痛治療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骨癌痛發生機制十分復雜[12],目前公認的骨癌痛發病機制包括局部缺血缺氧微環境改變、各種細胞因子高表達導致膠質細胞的活化以及突觸重塑導致的中樞敏化等。事實上這些機制可能存在相互協同作用,在骨癌痛的發生和維持中意義重大。

趨化因子CXCL13 作為重要的細胞因子,在疼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逐漸受到學者關注。研究[13-14]證實,脊髓CXCL13通過激活小膠質細胞參與大鼠骨癌痛的形成與維持,CXCL13的活化是調控大鼠痛覺過敏的關鍵環節[15];神經病理性痛模型實驗中發現脊髓中趨化因子基因上調,尤其是CXCL13,其基因上調幅度最大[16]。本研究通過檢測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經元上表達,定量分析顯示,建模后12天,與A組比較,B、C組大鼠CXCL13 蛋白及mRNA表達明顯增加(P<0.05)。提示上調神經元中CXCL13表達促進了骨癌痛的形成過程,其機制可能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同,與CXCL13激活脊髓背角膠質細胞有關,說明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疼痛形成過程中有重要意義。本實驗中通過鞘內置管給藥,連續鞘內注射AGM后發現,與B組比較, C組大鼠脊髓CXCL13 蛋白及其mRNA表達減低(P<0.05),說明AGM可通過抑制CXCL13表達而發揮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可能與CXCL13調控角質細胞活性有關。

綜上所述,AGM鞘內注射可緩解骨癌痛大鼠的痛覺過敏,其機制可能為抑制骨癌痛大鼠脊髓神經元中CXCL13表達,抑制中樞敏化形成,發揮鎮痛作用。但AGM是否直接作用于膠質細胞而發揮鎮痛作用并不清楚。另外,AGM應用的副作用以及是否對腫瘤本身產生作用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骨癌脊髓脛骨
脛骨內側開放楔形高位截骨術中矢狀位截骨傾斜角度對脛骨平臺后傾角的影響
人工3D脊髓能幫助癱瘓者重新行走?
基于對背根神經節中神經生長因子的調控探究華蟾素治療骨癌痛的機制
脊髓電刺激新技術讓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37例
3D技術打印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應用及護理
獼猴脊髓損傷康復訓練裝置的研制
青少年雙側脛骨近端對稱性疲勞骨折1例
烏頭湯治療轉移性骨癌疼痛的療效觀察
骨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動態增強MRI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