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的內在意蘊及其當代啟示

2020-07-17 16:21張蘊
理論導刊 2020年7期
關鍵詞:資本邏輯唯物史觀異化

摘 要:唯物史觀視域下,馬克思對“現實的勞動”本質的揭示,進而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和反思為其勞動正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石。他秉承勞動解放和人類自由這一根本價值追求,基于無產階級立場和資本邏輯的社會現實語境展開勞動正義之思,其中蘊含著對勞動主體、勞動動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勞動過程的正義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資本邏輯統治下雇傭勞動關系的非正義性,指明了在更高級的“異質社會”層面實現勞動“實質正義”的未來發展方向,為無產階級的勞動解放運動提供了鮮明的價值航標。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作為具有與時俱進的真理特性和強大生命力的科學理論,對我國現階段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啟示意義。

關鍵詞:勞動正義;唯物史觀;資本邏輯;異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7-0053-09

作者簡介:張蘊(1981-),女,重慶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勞動正義”作為勞動主體對勞動行為和制度是否符合正義標準的哲學審視和價值評判,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一個獨特范疇。只有在深入理解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的基礎上,才能對西方學界持續爭辯的“馬克思與正義之關系”這一理論之問作出科學回答。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是蘊含著強大真理力量的革命理論,必須理解其階級立場和批判對象,才能認識其真理性與革命性。馬克思基于無產階級立場和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以政治經濟學為批判工具探求社會公平正義的路徑,盡管在其經典著述中并未明確提出“勞動正義”的范疇,但無論其對勞動本質的唯物史觀闡釋,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異化勞動的批判,再或是對勞動主體、勞動動機等要素的正義性的具體探究,都是對其勞動正義思想的具體闡發。梳理其思想的基本主張,辨明其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正義”虛假本質的揭露,理解其對更高級的“異質社會”層面上“實質正義”的勞動理想的追求,對于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促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中國發展實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鑒于此,本文在厘清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形成淵源的基礎上探究其內涵要義,進而結合當代中國的現實語境,對勞動正義思想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理論與現實啟示作出拓展思考。

一、唯物史觀視域下的勞動本質之思: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的形成淵源

談論一種正義觀的前提,在于揭示思想的存在根基。馬克思對勞動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貫穿于其唯物史觀發展成熟的全過程,他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法,強調歷史得以唯物主義地存在的關鍵在于擺脫了“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歷史”,實現了歷史與自然的有機融合,而該融合的現實基礎則是人的“現實的勞動”。

馬克思在揚棄費爾巴哈哲學“抽象的人”以及黑格爾哲學“抽象的精神勞動”的基礎上,從人與自然物質交換的角度對勞動作出本質規定,指出勞動作為“專屬于人的活動”,是通過人類自身活動聯系和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過程。從勞動的歷史作用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活動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形成基礎?!氨仨毮軌蛏睢笔且磺袣v史活動的前提,因而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應成為“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從勞動特點看,勞動作為“有目的的生產活動”的特征決定了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從勞動主體看,勞動作為通過一定形式“占有自然物”的特殊的人類活動,是集中體現人類能動性,彰顯人類意志和創造力量的生命活動;從生產資料看,無論勞動對象或勞動資料均是“自然的純粹之物”,是勞動必需的物質條件;從勞動的呈現形式看,人之所以被確立為歷史主體,正因其自身構成了社會性的生產活動,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勞動中呈現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構成了個體與類相統一的人類勞動;從勞動結果看,對象化的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活動,通過人的“自然力的消耗”生產出不同質的勞動產品,體現了勞動的有用性。不難發現,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本質設定超越了“動物本能”的勞動形式和任何特定社會的勞動形式,具有不囿于一切社會和時代條件的普遍適用性,彰顯了唯物史觀的核心要義。

一方面,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本質設定包含了主客體相統一、自然觀與歷史觀相統一的辯證法,奠定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論基石。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現實本質決定了勞動的主客體維度,以人為主體、自然界為客體的勞動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創造性活動,彰顯了人類能力與自然界的有機結合。馬克思強調,唯物史觀的核心范疇是實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創造離不開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現實的人”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推動著自然與人自身的發展變化,使自然呈現為“歷史的自然”,并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得以形成。在勞動的現實作用下,外部自然界相較人類社會盡管仍具有優先性,但已不再是原本“先于人類歷史的自然界”,而人類世界也并非自發生成、恒定不變的,而是人類世代活動的歷史產物。正因歷史起源于物質資料生產,思想、觀念等社會意識的產生究其本質仍是“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由此決定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作為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在創造財富的同時,自身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從而不斷以新的認識指導新的實踐,匯聚起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強大力量。

另一方面,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本質設定蘊含著唯物史觀關于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目標指向。馬克思從物質生產勞動出發考察人類生存狀況與社會歷史發展,強調現實個人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真正起點,而現實的勞動過程總是在特定社會歷史中展開并伴隨生產力的發展而演變,由此決定了勞動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規定性。因此,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作為特定的社會歷史現象,必將伴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生革命性變化。通過變革生產關系和更新勞動形式,私有制將被消滅,按需分配取代按勞分配,勞動由奴役人的方式上升為人的解放途徑,由人的謀生手段上升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從而真正成為體現人格尊嚴、施展人的個性、彰顯人的價值的創造性活動。此外,就人類自身發展史而言,馬克思強調,勞動是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單是社會生產的歷史,更是作為群體或“類”的人實現內在提升的歷史。勞動過程既是人類不斷發展自身智力體力的過程,也是人類擴大欲望和需求、豐富社會聯系的過程。在該過程中,人的社會聯系形式伴隨生產關系的演化不斷豐富,從而呈現為群體的變遷軌跡,使人類擺脫“地域性個人”走向群體的全面聯系和普遍發展。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指出的,“地域性的個人終將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各個人的存在?!?[1]86-87馬克思指出,伴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社會聯系程度將不斷提高,人類終將進入共產主義這一更高歷史階段,勞動的內容或形式都將發生革命性變化,而勞動的這一辯證運動過程即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歷史過程。

在秉承唯物史觀立場,揭示“現實的勞動”的本質的基礎上,馬克思將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和反思貫穿于畢生理論與實踐探索之中。他認為,即便是異化勞動,也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解密作出了應有貢獻。正如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述,“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盵2]進而,他致力于對克服異化勞動之路徑探索,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的揭露和對更高級的“異質社會”理想勞動關系的思考,為其勞動正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石。

在其早期《論猶太人問題》等著述中,馬克思從對“貨幣的異化”這一現象的剖析入手,提出了有關勞動和人的異化,以及社會關系的異化的初步主張。馬克思指出,貨幣的異化是勞動和人的異化的起點,其直接結果是作為勞動成果的“貨幣”異化為人的統治者。進而,馬克思揭示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之間“互為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并強調二者密切關聯于社會關系的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剖析了異化勞動的多重內涵:首先,就勞動者同勞動產品之間“物的異化”而言,在資本雇傭勞動關系中,工人的貧困程度與其生產的財富和創造的商品多少成正比,即“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其次,就勞動活動的異化而言,勞動活動對于勞動者是外在的、強制的、異己的活動,是“自我犧牲和自我折磨的勞動”。在該過程中,“活動是受動,力量是無力,生殖是去勢;工人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他個人的生命是不依賴于他、不屬于他、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盵1]44再次,就人自身類本質的異化而言,馬克思引用費爾巴哈的術語說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作為確證人自身類本質的生產勞動與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之間存在尖銳矛盾,生活本身僅作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最后,馬克思基于上述異化規定揭示了社會關系的異化進程,即這是物的異化、勞動活動的異化,以及人自身類本質的異化的最終結果。

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基于哲學與經濟學雙重視域,從單一的貨幣異化出發梳理出“商品——貨幣——資本——資本家”這一有關“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異化發展脈絡,進而結合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過程,對“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四重異化階段展開剖析。在其看來,在資本邏輯主導下,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皆被扭曲為顛倒錯位的異化關系,即涵蓋商品、貨幣、資本和資本家等要素關系在內的“物的關系”。在商品的異化階段,勞動產品完成了向“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的轉化過程,使勞動的社會性質呈現為產品的“物的性質”,使生產者在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呈現為物與物的關系,而物與物的關系又反過來掩蓋并支配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最終形成商品拜物教現象。在貨幣的異化階段,貨幣作為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其異化以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推進了“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異化。在資本的異化階段,“資本使用勞動”現象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核心內容。勞動過程中,作為固定資本化身的機器在完成對工人活勞動的支配的同時,也使活勞動過程淪為既“賦予死勞動以活的靈魂”,也“喪失自身靈魂”的過程?;顒趧幼鳛槭箤ο蠡膭趧訉崿F價值增殖的手段,已淪為“從屬于資本的活動”?!耙环矫姘褎撛斓呢敻蛔兂闪怂说呢敻?,另一方面只是把活勞動的貧窮留給自己?!盵3]在資本家的異化階段,資本家在“追求剩余價值增殖”的資本職能驅使下已淪為“人格化的資本”,支配著生產、交換和分配全過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的社會生產力”非但不能被勞動者自身駕馭,反而受資本統治和支配的過程。他指出,“在固定資本中,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它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后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盵4]由此,應用機器的大規模協作使自然力變為“大規模地從屬于直接生產過程”的社會勞動因素,而機器體系作為最主要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已淪為從屬于資本權力的異己力量,即統治、支配、奴役工人的工具。

概言之,對“現實的勞動”本質的揭示構成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與邏輯起點?;谖ㄎ锸酚^立場直指異化勞動這一引致社會全面異化的起點,以及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異化產生的根源,剖析了從物的異化到人的異化直至社會全面異化的漸進過程。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始于“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的異化勞動的內涵探究,以及對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剝削本性的反思,揭露了“物的世界”越增殖而“人的世界”越貶值這一現象的根源,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非正義性,進而提出了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張。綜觀其思想的發展演進歷程,其中蘊含著對勞動產品公平分配的要求,對自由自覺的勞動價值目標的思考,以及對解放、平等、和諧、自由的正義勞動關系的追求,彰顯了其豐富而深刻的勞動正義主張及價值旨趣。

二、勞動解放與人類自由價值追求下的資本邏輯批判: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的內涵要義

要理解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的內涵要義,必須理解何為正義?!罢x”從屬于價值規范概念,其價值實質是評價和處理社會關系、調節社會成員利益沖突的規范或準繩。該價值規范并非源于個人的特殊價值追求,而是具有歷史與邏輯的內在依據,從而能夠以社會規約的形式為維系和諧的社會關系提供保障?!罢x”這一概念萌發于古希臘哲學中的“自然權利”,其標準是對宇宙自然秩序的符合,從而賦予自然和社會一定的秩序結構?!耙蔀檎x的,則要按照該秩序來規導自身行動和事務?!?[5]在該正義觀主導下,柏拉圖認為“每個人執行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即正義[6];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在非自愿交往中的所得所失的中庸”即正義[7]。概言之,正義即尊重事物的存在本質和發展規律,遵守自然和社會秩序賦予事物的功能和職責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由此不難認識勞動正義的內在要求,即在遵循勞動本性的基礎上,對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勞動的主體、動機、過程和效用等要素作出價值規范和實踐要求。勞動的正義性首先應取決于勞動過程中人的存在論價值的實現,即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實現人生命的維持和內涵的擴張,并從根本上消除物質和精神的貧困,實現勞動解放和人類自由。同時,由于不同社會關系體現著不同的存在根據和價值追求,勞動的正義性也取決于勞動所對應的社會關系的正義性。當然,對于勞動正義性的評判標準,不同階級、階層之間也存在著差異甚至對立。綜觀馬克思的勞動正義之思,無疑統攝于勞動解放和人類自由這一價值追求,并由此對資本邏輯統治下的雇傭勞動關系進行了深刻批判,其中包含著對勞動主體、勞動動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勞動過程的正義性的深入探究。

首先,馬克思在將勞動聯系其效用加以考察的基礎上,對勞動主體的正義性作出了理性認知。對于是否所有社會成員都應成為現實勞動者這一問題,馬克思結合勞動的有用性給出了判定標準。馬克思在主張“免除一切無用勞動”的同時,也主張不勞動則無法形成對勞動者自身和社會的有用性,強調“要勞動”既是勞動者的基本人權,也是其道德義務。由此,要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成為現實勞動者必須具備兩個要素:其一,社會有勞動需求,并能根據社會成員的特定條件提供相應勞動機會。他強調,如若社會未能向勞動者提供能夠提供的勞動機會,則既有社會制度存在著一定的道德缺陷。比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共產”的根本實現方式是成立產業軍并推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實現全體社會勞動者共同參與生產過程。其二,社會成員具備相應勞動資格和勞動素質?,F實勞動對勞動者的體力、智力、健康、年齡、性別等提出相應要求,具備勞動資格和勞動素質的社會成員在相應勞動條件下,理當努力為社會勞動。但馬克思同時強調,受制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因勞動機會和勞動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參與勞動的社會成員,非但不應予以道德譴責,反而應予以人道關懷和物質保障。

對于勞動中部分存在著的“勞動主體拒絕勞動權利與義務”的現象,馬克思結合勞動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剖析了其產生原因。就勞動的積極性而言,勞動作為體現人的類本質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將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區別開來,為人類生活創造了永恒的自然條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路徑依賴。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他使自身在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到他自己的控制?!?[8]207-208就勞動的消極性而言,勞動者在勞動中既不能自由從事休閑活動,也發生著生命的支出與消耗。馬克思強調,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勞動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的耗費”和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的結合,當勞動還未成為人生活所需時,人的理性或本能則驅使其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極性實現盡可能多的勞動積極性。因此,迫使他人承受勞動消極性,自身卻致力于在逃避勞動的同時享受勞動的積極成果則成為部分社會成員的價值追求。比如,資產階級借助于掌握生產資料而從事的剝削活動、掌握公共權力者的以權謀私行為,以及社會流氓無產者的不勞而獲等。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針對這些現象批判到,“這是盜賊和各式各樣罪犯滋生的土壤,是??可鐣妥郎系臍埜o埳畹姆肿?、無固定職業的人、游民?!盵9]指出,超過勞動主體素質的勞動其消極性必然大于積極性,比如在某些生產部門,資本家雇傭未成年勞動者的情況即與勞動主體正義性的要求嚴重悖離。顯然,勞動主體的非正義必然制約著和諧勞動關系的形成,催生了勞動者爭取正義的斗爭。

其次,馬克思通過對商品經濟社會勞動動機與人類勞動價值旨歸的比較,對勞動動機的正義性進行了深刻反思。根據馬克思對勞動的本質界定,人類勞動的目的性決定了勞動的價值在于獲取所需之物的使用價值。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分析財富的產生過程時指出,“任何一種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總是必須通過某種專門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質適合特殊的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造出來?!盵10]56馬克思進而認為,幸福才是人生的價值追求,作為“有用之物”的財富并非人類致力于達到的“善”,以增加財富為唯一目的的勞動必定是有害勞動。即是說,正義的勞動必然聯系于行為對“道德目的”的效用,一切生產有害或不真實使用價值的勞動均是非正義的勞動。

馬克思剖析了商品經濟社會勞動動機中的消極因素,批評部分人對自身逐利動機缺乏理性的倫理道德反思,將通過“惡”的勞動獲取利益作為勞動動機。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對于商品形式的財富,其社會表現形式呈現為“同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即商品的交換價值。非真實財富的擁有者可能通過交換獲取他人真實的有益財富。就“為誰勞動”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作為勞動組織者的資本家以利潤增殖為根本動機,將勞動者的血汗視作自身“貪欲的虜獲物”。勞動者無法決定生產何物和生產多少,僅為獲取更多收入而配合資本家非正義的生產目的,從而使作為“人的本質活動”的勞動異化為使勞動者痛苦的活動。與此同時,資本的價值保存和增殖在一定階段總以勞動者的貧困為基礎,這使得降低工資以節約生產成本成為資產階級實現價值增殖的重要手段,從而導致以勞動者消費力不足為表現的生產相對過剩。概言之,資本主義勞動動機的利己性決定了勞動目的必然非正義。如其所述,“把一個在價值上建立起自己的生產方式,進而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組織起來的國家,看成是一個單純為了滿足國民需要而工作的總體,這是錯誤的抽象?!盵11]馬克思在強調廢除商品經濟、實行公有制是通向勞動動機正義的根本途徑的同時,也對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的長期性和廢除商品經濟的社會條件具有充分認識。馬克思認為,取消資本主義的可能性取決于“它在經濟上的圓滿成功”,在無法改變利潤動機的階段,應制約勞動組織者的求利動機,提升消費者實現真實需求的能力。

再次,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雇傭勞動非正義的根源,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正義性作出了合情闡釋。由于生產資料是開展勞動的物質前提,馬克思強調勞動正義必須以生產資料正義為前提,指出,“說到生產資料,那么就是最膚淺的眼光也會發現,它們的絕大多數都有過去勞動的痕跡?!盵8]212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同時也對勞動者所有制予以肯定,根據其勞動價值論,私有制的性質應“依私人是勞動者或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勞動者占有生產資料理應成為勞動者體力腦力耗費的補償形式。然而,在生產資料的形成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并未付出體力或腦力耗費,因而并不能“正義”地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

對于資產階級學者從起點上抹煞雇傭勞動的非正義性,從原則上混淆兩種截然不同的所有制的錯誤,馬克思予以尖銳批判。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論述中強調,人既是國家的、民族的、家庭的社會人,也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界長期分化的產物。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最初并非以“勞動者”而是以“所有者”的身份與自然相對立,即生而擁有與其共生的“自然物”。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學者否定資本原始積累這一原罪的錯誤,揭露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來源,即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通過暴力掠奪本屬于他國或其他民族的原始資源從而聚斂財富。正如他所諷刺的,“在溫和政治經濟學中,從來就是田園詩占統治地位?!盵12]馬克思進而設想了未來社會的所有制形式,即以協作和對土地及生產資料的共有為基礎的所有制。社會共同體成員“人人均是所有者”,共同擁有土地等原始資料在內的一切生產資料。同時,社會共同體成員擁有生產資料的實際程度也因其與純自然財富的親近程度而有所差別。比如,在農業大國,作為土地改造生力軍的農民與土地具有天然的親密聯系,生產資料的正義性則首當體現為農民占有和使用土地的優先權。反觀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形式,馬克思強調,“資強勞弱”的社會現象導致勞動者主體地位喪失,不同階級在經濟特權和社會權力上的差別決定著不同的社會態度和政治信念,而差別的實質在于“擁有財產和不擁有財產的人之間的差別”。

最后,馬克思在審視剝削社會勞動關系中種種不和諧因素的基礎上,對勞動過程的正義性展開了具體探究。馬克思批判到,剝削階級自身不勞動卻支配著勞動過程,并運用政治上層建筑維護其階級利益,掩飾勞動過程的不人道、不自由。比如,奴隸主和地主階級通過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欺騙等手段強化本階級主宰經濟活動的特權,而資產階級則單純強調交換的“形式正義”,回避了生產的“實質正義”這一實現勞動過程正義的關鍵,因為“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 [13]。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過程的非正義性究其根源,則在于有害性大于有用性的異化勞動充斥著整個勞動過程。機器成為工人勞動的主宰,這使得工人“不得不聽命于資本強加給他們的規律”,在勞動條件差、強度大、時間長等惡劣條件下承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并不得不接受微薄的工資待遇。勞動者將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用于生產勞動,使其生活過程嚴重受制于生產過程,勞動者自身權益和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格得不到應有尊重,從而損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制約了勞動者智力體力的發揮,影響了勞動者社會貢獻的有效性。馬克思進而指出,剝削制度下勞動過程的非正義性直接加劇了勞動者的“道德淪喪”。相較于剝削階級成員所從事的精神勞動等“體面勞動”,社會大多數普通勞動者所從事的均不是“體面勞動”。馬克思有針對性地揭露了在其所處時代下技術成分欠缺的生產部門,如紡織、礦產,以及使用奴隸的生產部門勞動過程的非正義性,也對延長工作日等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非正義手段予以批判。馬克思指出,延長工作日蠻橫粗暴地侵犯了工人的個人生活,以致產生社會道德的不幸后果。這種后果在兒童及青少年身上表現尤為突出,而勞動者所表現的“道德淪喪”又反之成為勞動者不被體面對待的重要原因。

馬克思強調正義的勞動過程是保障勞動者權益的關鍵環節。馬克思指出,不同質的生產活動究其實質“都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不同形式”,人類勞動過程也是勞動者付出生命力的過程。因此,勞動者所從事的應是“體面的勞動”,勞動者生命力付出多,則理應得到較好回報。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聯合勞動才是過程正義的勞動。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社會成員將不能通過占有生產資料損害勞動者尊嚴、侵犯勞動者權利,從而實現“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斗爭的真正解決”[1]60。馬克思也客觀分析了非正義的社會勞動在特定歷史階段的長期性。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特性決定了勞動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合乎特定的道德規范,這使得過程非正義的勞動在未超過某種限度時,便在社會成員可容忍范圍內,由此決定了私有制下奴役性的社會勞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將長期存在。在“自由聯合勞動”尚未實現的漫長歷史階段,理當切實保障健康權、安全權等關乎勞動者生命持續的基本人權,并創設條件給予勞動者更多精神補償或使其享有較多財富,從而削弱異化勞動的消極影響,盡力保障勞動者快樂勞動、體面就業。

綜上,馬克思秉承勞動解放和人類自由這一根本價值追求,基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者的立場,立足于資本邏輯的現實語境展開勞動正義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資本“永恒正義”和“天然神圣“的虛偽性,批判了資本的剝削本性及霸權性質。與此相連,馬克思的勞動正義思想以其深刻的真理內容和強大的思想力量,喚醒了無產階級的主體意識,激發了無產階級的階級使命,為無產階級的勞動解放提供了鮮明的價值航標,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有力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

三、筑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正義基石: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之當代啟示

盡管馬克思的勞動正義思想生發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但其指向的核心問題——資本批判和勞動解放,仍是當今必須直面解決的重大時代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黨始終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始終堅持發揮廣大勞動者的生力軍作用,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指出,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馬克思的勞動正義思想作為發展著的科學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真理特性和強大生命力,對我國現階段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啟示意義。

首先,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觀培育。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和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對勞動者主體地位和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動機的消極因素作出科學嚴謹思考。馬克思既強調了勞動作為“人類及社會存在的基礎”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勞動對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作用?!吧a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530馬克思在揭露資本主義勞動動機的利己性的同時,也強調聯系于社會道德的教化功能促進勞動動機的正義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勞動的本質同社會主義的本質具有直接同一性,從而決定了不同形式的勞動都是財富和價值的源泉,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應有作用。在當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伴隨生產要素的多元化,技術、知識、管理等各種要素與勞動的聯結愈加密切,從而使勞動形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勞動的價值內核始終未變,只有始終堅持勞動者主體地位和勞動的現實目標指向,才能引領更多勞動群眾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正如習近平強調的,“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盵14]因此,加強培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觀,對提高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創造能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促進社會文明進程意義重大。應一以貫之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社會價值規范,貫徹落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針,把尊重各行各業勞動者,尤其是基層勞動者作為社會良序的初始規則和底線原則;應加強勞動價值觀教育,激發廣大勞動者的社會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在全社會營造追求勞動創造、崇尚勞動價值的文明風氣,形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社會氛圍;應加強勞動實踐觀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各行各業勞動群體中大力表彰和宣傳先進典型,激勵廣大勞動者樹立“實干興邦”的奮斗共識;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顯著優勢,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激發廣大勞動者的首創精神,在全社會匯聚起改革創新的強大氣場,使辛勤勞動創造價值、成就夢想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

其次,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必須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馬克思通過揭示勞動與資本的真實關系,確立了生產資料所有權批判的存在論基礎,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雇傭勞動非正義的根源。生產資料所有權在資本邏輯主導下,“在勞動能力方面體現為將勞動者自身勞動產品視作他人財產的義務,在資本方面則體現為無需支付等價物而對他人勞動及產品的占有權利”[15],由此掩蓋了資本通過生產資料所有權名義使剝削穿上政治合法化外衣的事實?;诖?,馬克思強調,只有在“異質社會”層面實現分配方式變革,通過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才能實現勞動的“實質正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描述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產品分配方式,該階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16],勞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謀生手段,因而按勞分配仍應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主要原則。當代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仍不夠發達,勞動作為社會大眾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根本途徑,這就決定了只有切實貫徹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原則,才能保障勞動者自由、平等、幸福、尊嚴的實現。因此,應大力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國民財富分配中勞動性收入占比,切實改變不勞而獲、勞而不獲等非正義現象,維護勞動者應得回報和公平利益;應協調好部門之間、行業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收入分配關系,不斷縮小收入差距;應調整好勞動的質與量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關系,推動發展向依靠科技和管理創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激發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等要素活力,促進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升,不斷增強勞動者獲得感。另一方面,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按勞分配所遵循的依舊是商品經濟框架下的等價交換原則,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平等,但仍具有產生“不平等”的偶然性。因此,應結合我國社會階層差異合理布局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關系,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綜合舉措調節分配過程,落實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同時,應解決好就業這一最大的民生問題,形成促進和保障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和完備法律制度體系;還應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多層次保障的體制機制,從而消除絕對貧困,共享全面小康,在效率與公平的辯證張力中促進勞動正義。

最后,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必須為體面勞動提供充分保障。馬克思基于人的存在關系強調勞動是體現人類生命自由的活動,進而批判了剝削社會異化勞動所引發的種種非正義現象,強調享受勞動樂趣、實現身心發展的勞動才能滿足人類的真正需要。盡管馬克思并未明確提出“體面勞動”這一概念,但其勞動觀中蘊含著體面勞動的思想內核。胡安·索馬維亞于1999年在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首次闡釋了體面勞動的內涵,包括勞動者能夠獲得從事生產性的勞動的充足機會,能夠享有充分的社會保障,權利能夠得到有效保護,收入能夠充分滿足其生存和發展需要。體面勞動的最終實現,離不開創造就業機會、保障工作場所、加強社會保護、促進社會對話、提高收入水平等具體目標的達成。體面勞動作為較高層次的勞動尊嚴和勞動權利狀態,既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內在要求。只有使廣大勞動者的尊嚴和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并在社會共建共享共治中體會更多獲得感,才能形成人人參與并享受發展的良性循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盵1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我國勞動關系的市場化,廣大勞動者對穩定的工作權益、體面的工作條件以及良好的成長機會的追求同勞動的競爭性、流動性、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各方必須協同發力,加快民生建設,切實解決廣大勞動者最迫切的現實問題,提供體面勞動的良好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維護勞動者尊言和權益。應當健全勞動關系協調和保護機制,完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加大勞動監察力度,改變部分經濟領域勞資權利配置失衡現象,保護勞動者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各項權利,保障勞動者工資收入、社會福利、勞動安全、健康衛生、教育培訓等合法權益。同時,應當進一步健全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形成公平競爭、內外開放、規范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自由擇業和參與公平競爭創造基礎條件,并完善困難群眾就業幫扶制度,為勞動者提供高質量從業環境。此外,還應創設良好教育條件幫助勞動者提升素質技能、增強競爭能力、煥發創新活力。從而通過一系列綜合舉措,使廣大勞動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實現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

結語

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形成起點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產生基礎,認識勞動的正義性,必須聯系特定社會制度下勞動過程中人的存在論價值的實現,以及勞動所對應的社會關系的正義性。通過對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形成淵源及內涵要義的探究不難發現,馬克思秉承唯物史觀立場揭示了“現實的勞動”之本質,并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異化勞動的非正義性進行了深刻揭露;其思想立足于對勞動解放與人類自由價值的終極追求,蘊含著對勞動主體、勞動動機、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勞動過程等各要素正義性的深入思考,并指明了在更高級的“異質社會”層面實現勞動“實質正義”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真理感召力和實踐引領力。在當代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實踐中,應以馬克思勞動正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勞動解放與人類自由這一價值旨歸,切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發展和完善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推動社會正義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1.

[5] 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 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M]. 萬俊人,等譯.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19.

[6] 柏拉圖. 理想國[M]. 郭斌和,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69.

[7] 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 苗力田,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01.

[8] 馬克思. 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馬克思. 資本論(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63.

[12]馬克思. 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21.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

[14]習近平. 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17]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1).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資本邏輯唯物史觀異化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資本邏輯下的精神空間的再生產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面向及其實質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觀與思想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