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上課堂交流方法探索

2020-07-18 03:58廖念
讀天下 2020年15期

摘 要:受到環境和習慣影響,網上學習學生比例會日益增多,成為網絡社會教學模式的新常態。研究與實踐發現線下教育轉變為線上教育,會客觀的或者主觀的導致部分學生脫離學習狀態,從而要求教師反思線上課堂交流,嘗試從“傳遞式”教育方式向“建構模式”教育方式轉變。

關鍵詞:課堂交流;建構模式;教育方式轉變

一、 思課堂交流的意義

在每課時教案后面都有一欄“教學反思”。這要求每個老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而這項教學工作就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一個“三分之二”定律(弗朗德斯在1970年提出),即認為每堂課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是師生對話,而在這些對話中教師又占三分之二的說話時間。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項創新,他開發了弗朗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用于記錄和分析課堂中師生語言過程和影響。他的理念是:語言行為是課堂中主要的教學行為,占有教學行為的80%左右,因此,評價一堂課的最佳方式是對課堂內的師生語言行為進行互動分析。如此看來,課堂交流對于教師的教學反思相當重要。

理查滋和洛克哈特(Richards, Lockhart,1994)曾經指出,教師們通常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什么、教學活動又是如何影響學生學習的。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們并不熟悉他們課堂中存在交流模式,也不知道怎么去探索這些交流模式。如果不去探索這些交流模式,就會出現這些問題,“為什么費盡心思想要他們去做的事情,學生就是不明白?”“要開始上課了,學生為什么還繼續問昨天的事,而昨天已經講過了?!苯處煹膯栴}學生不理解,學生的提問教師不理解。所以,Kemmis認為教師們必須把和課堂交流相關的具體信息都收集起來,然后利用這些信息來決定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交流意味著什么?僅僅是教師要求學生學什么,做什么嗎?學生必須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嗎?如果贊成這樣的觀點,那么這接受的是“傳遞式”教育的觀點,并不允許學生質疑,只允許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來控制課堂節奏和內容。這樣的課堂缺乏有效的交流并且失去了活力,學生對學習這門學科也失去了學習興趣。如果相信學生確實聆聽了教師的教導,他們將會借助自己的信念體系或通過理解教師的言行而去過濾課堂所呈現給他們的東西,那么就可以把這種教育模式叫作“建構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學習和課堂教學中的活躍參與者,因此課堂是多變的,教師必須組織課堂交流,成功的教學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是一致的。如果贊成“建構模式”的教學課堂,教師就必須反思課堂交流,最后達到教師和學生需求的一致性。

二、 線上教育的不足

學校不得不將正常的教學活動從教室搬到線上。但是,各種教學事故頻發,低年段的師生交流互動幾乎沒有,線上課堂交流出現了明顯的困難。在線上教學中,如果學校選擇的教學平臺是輸入型,也就是不能和學生互動(說話交流)也不能面對面看到學生的平臺。教師由線下每次上課面對一個班級學生轉變為線上一次上課面對幾個班級或者一個年級的學生,而教學時間縮短為20分鐘。這種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傳遞式”教育模式。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線上教育的不足之處:

1. 教學受到網絡的影響,如:存在網絡卡頓、網絡故障、網絡信號差等因素的影響。出現這些情況的教師或者學生都會中斷教與學。而這些情況很客觀,因為教師和學生都回到了各自的老家,有部分人的家鄉是在農村,網絡信號不穩定或者沒有網絡的情況是有的,這就會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部分學生的聽課質量。

2. 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曠課,遲到,早退??赡苁且驗榫W絡原因部分同學不能按時上課;可能是因為隨父母外出(工作/辦事)部分同學不能按時上課;可能是因為缺乏父母監督,自己不想上課就不上課。

3. 缺乏課堂交流,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建構模式”的教育方式變為“傳遞式”的教育方式,弊端比較大。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了解學生是否讀懂了他的意思。而學生是否在真正的聽課教師也無從所知。也許學生一邊打開課堂聽課,一邊玩游戲;也許學生一邊打開課堂聽課,一邊睡覺;也許學生一邊打開課堂聽課,一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也許學生根本就不打開課堂聽課。

通過分析就會發現線上教育會客觀的或者主觀的損失部分學生去學習。如果客觀因素無法改變,那么主觀因素可以嘗試去改變?!皞鬟f性”的教育方式比較枯燥無味,如何把線上教育從“傳遞性”轉變為“建構模式”的教育方式?如何加強線上教學的課堂交流?這些問題將接下來繼續討論。

三、 線上教學交流模式構建

巴恩斯(1976)指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取得多大的學業成績,取決于學生對教師設計的交流模式是否能真正充分的領悟。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設計交流模式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的意圖?也許可以嘗試使用提問式的教學方式。課堂交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提問即是交流,只是線上教學提問缺乏了學生的回答,那么問題怎么設計能讓學生跟著去思考?在此舉例道德與法治課的一次線上課堂交流設計。在講授《青春萌動》這一課堂時,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看待青春萌動以及與異性的交往,學會正確處理與異性之間的感情,明白對異性的欣賞并不是愛情。如何通過線上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的去思考呢?教師設計了一個學生們都可能會遇到的小場景,假定學生小雅向老師求助,她最近非常關注班上一個優秀的男生,導致了近期學習成績下降,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正常?以學生的角度向老師提問,老師解答。問題還在繼續發展,小雅一天放學居然收到了心儀男生的表白信,希望他們能交往。小雅又矛盾了,這是她心里希望的,可是發生了又覺得不太正確,她迷惑了,不知道怎么選擇。對于教師這樣設計的場景和提問,正是學生們的所想。老師的解答可以繼續做假設,如果你是小雅選擇交往結果會怎么樣?選擇拒絕會怎么樣?如何才能正確拒絕?如果你是小宇,有了心儀的異性,你應該如何正確選擇?教師通過這樣的提問式設計來解答,即便沒有同學的互動回答,是教師做的解答,學生也會開始思考并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采取怎樣的思維模式。這樣也就搭建了“構建模式”。

除了在課堂中進行問題設計外,道德與法治這個學科還可以通過作業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現實和所學內容進行提問。當學到情緒這個主題的時候,課后作業可以是一個小調查,提問同學們在家學習這段時間有什么情緒?為什么產生這樣的情緒?這些情緒對你有什么影響?我們可以怎樣去調節?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同學們掌握了所學內容,同時他們也和老師進行了一次思想交流。這也形成了一次課堂交流。

四、 總結

線上教育不得不發揮重要的補充作用,進一步要求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溝通進行改善。教師要采取明智有效的教學策略,就必須了解自己在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什么、教學活動又是怎樣影響學生的,熟知自己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交流模式。

參考文獻:

[1]寧虹.“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解與可行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2(1).

[2]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KEMMIS S, MCTAGGART R.行動研究計劃者[M].維多利亞:迪肯大學出版社,1982.

[4]THOMAS S C F.反思課堂交流:亞洲案例[M].余艷,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廖念,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番禺區新英才中英文學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