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的鳳慶茶香之旅

2020-07-20 00:39許文舟
茶道 2020年6期
關鍵詞:旅行家鳳山徐霞客

許文舟

當我翻開《徐霞客游記》,380年前的鳳慶如畫卷般展現在我眼前,我看見月魄初浮的茶馬古道第一鎮魯史,也可見風消暑氣的高枧槽,同樣聞到了太平寺茶葉的幽香,龍泉寺雞樅與松子的美味。這是明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徐霞客從右甸(今昌寧)到順寧(今鳳慶),開啟了為期9天的茶香之旅。

當然,我清楚,別看徐霞客左手青山、右手綠水,行走在380年前右甸到順寧荊棘滿地的小路上,辛苦可想而知。銀兩、食品、拓片、書紙筆墨、游記文稿落下哪樣,都會要他的命,而彼時有馬無車,但為了節省開支,很多時候都只能徒步。當他穿過順寧府前的街道,有人糊著紙窗,有人納著鞋墊,做著極細致的營生,他顧不上這些,而是直奔龍泉寺去。

大旅行家也好,大地理先生也罷,都只是后人對徐霞客的稱謂,這應該算是歷史發展給他的名份與定位,彼時的徐霞客不過是一個匆匆忙忙的過客。一襲青衫早已塵土垢面,臉上的意氣風發也早被餐風露宿之苦襲卷。按我們現代人的理解,他應該去找官員,說明來意定有食宿方便,徐霞客的骨氣就在這,好像在鳳慶9天時間里,他能下榻的只能是寺廟,間或找間客棧,他能喝的也只有茶。

這一晚,徐霞客與隨從便住在了龍泉寺,只是實在太累,徐霞客錯過了夜鶯婉轉的歌聲與水中泛動的星辰。次日清晨,徐霞客去拜見住持,門雖虛掩,卻無應答,再等恐怕也是一樣的結果,徐霞客只好動身去了云州,一是他當時準備過神舟渡往大理走,二是在永昌時,永昌鄉賢閃知愿(名仲侗,字士覺,號知愿,天啟七年舉人,有詩才)知道徐霞客要去云州,就給他寫了這封介紹信,收信人是當時在云州供職的一位叫楊州尊文士。閃家對徐霞客慷慨解囊,寫這封信也有給徐霞客到云州以方便的意思。

云州之行都沒能讓徐霞客如愿。神舟渡由于江水上漲,無法行船,想遇的文士也因抽調去省城監考而不遇。但徐霞客還是有收獲的,在云州,他遇上了好茶。在孟佑河、順寧河交匯處,徐霞客見到了一座規模雄麗”的觀音閣,在這里,徐霞客喝到了云州茶:“小憩閣中,日色正午,涼風悠然。僧瀹茗為供?!痹浦萦泻貌?,我當然不能推斷就是昔歸或白鶯山,但在著名的觀音閣里喝到,會不會與白鶯山佛茶有淵源呢?據考證,白鶯山在南昭時期便出現了相當規模有佛寺——大河寺,在以后的五百年間,大河寺及其他廟觀更替,但香火不斷,加上白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這里交通便利,使避災修行的僧眾不斷在這里云聚,于是,在漫長的五百年間,僧眾們在講經修行的同時,云南最早的佛教茶文化也在這里演示。在秋日的習習涼風中,寺僧給徐霞客奉上了香茗,旅途的疲勞自然一掃而光。

訪友不遇,江水阻擋,徐霞客只好沿著來路,回到順寧。經幾周折,住進了東山寺。寺里遇到一位僧人,徐霞客一眼便看出在龍泉寺里見過,寒暄之后,這位僧人留徐霞客吃法,飯后就喝茶。茶是東山名茶,只是這種茶的喝法有些特別,僧人將茶葉放在一塊青石板上,然后在炭火上烘烤,邊烤邊抖,茶葉泛黃出香,再置于杯中,以沸騰的水沖泡品飲。茶香溶入青石板的氣息,普通的芽葉,竟萌生出別樣的鮮香。

十一日下午,徐霞客出東山寺,過亭橋,入順寧東門。徐霞客本想當天就走,但是“覓夫未得,山雨如注,乃出南關一里,再宿龍泉寺?!边@次重入龍泉寺,遇上了曾在永平慧光寺相識的四川一葦法師。郁結的、孱弱的一葦法師為徐霞客泡茶煎餅,兩人相談甚歡。一葦法師給徐霞客沖泡的是當時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龍泉。徐霞客喝得蕩回腸時,住持又進屋很神秘地從一個紅木箱里取出一包東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對徐霞客說:這是另一種茶,叫鳳山雀舌。與前一泡太平茶濃醇而回甘相比,這一泡鳳山雀舌會讓人唇齒生香。兩泡茶竟讓徐霞客喝出一種留戀來,據說他買了點太平茶帶在身邊。

關于鳳山雀舌,按時下茶農的說法,就是一芽一葉的采摘法制成的茶品,兩葉間,有幼維嗷嗷待哺的樣子,也有發情的雄鳥呼朋引伴的唇形。只是由于制茶技術還未成熟,彼時的鳳山雀舌不可能像現在那樣纖毫畢露,正如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記載的那樣‘茶味頗佳,焙而復爆,不免黝黑?!币簿褪沁@鳳山雀舌貼心貼肝地陪了大旅行家一日。

徐霞客來云南,并非沖著這里的茶葉,然而確實是云南的茶葉讓他孤寂的旅行添了許多樂子。在他的《滇游日記》中,共提到茶、茶果、茶庵、茶房等50多處,其中茶房、茶庵、舍茶寺等16處,與寺廟或茶庵有關的(有交叉)也超過了50處。也因為茶,他遇見了無數賢達能人,這是他始料末及的事情?!梆佉怨糯疟?、薄銅鼎,并芽茶為烹瀹之具”的麗江禪師,給他煮茶的感通寺僧侶,讓他念念不忘的高枧槽烹煎太華茶的梅姓老人……遺憾的是,由于交通制約,徐霞客沒有見到那棵比商紂王年長近100歲,比孔子年長近700歲的錦秀古茶樹。

帶著對茶的回味,八月十四日徐霞客從鳳慶城經青樹、紅塘、三溝水到了高枧槽(今鳳慶馬莊村)。時已黃昏,他走近一草屋,叫開門。草屋內走出一老翁,年過七旬仍紅光滿面,鶴發童顏,精神抖擻,交談得知,老人姓梅。梅姓老人聽說徐霞客是從江蘇遠道而來,馬上煎出有名的太華茶招待貴客。梅姓老人土法烹制的太華茶,讓來到高枧槽的旅行家徐霞客感慨不已??恳黄~子經由水者或火烤,撫慰了徐霞客勞累與寂寞,也讓他生出對邊地的新認知,那便是邊地雖僻,卻懂禮節與人情。茶畢,徐霞客取出隨身攜帶的紙與筆,略作思索,便寫下“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的兩行詩,算是對梅姓老人的一種感謝。這“香泉”“新茶”的產地就是有著五百年種茶歷史的鳳慶縣大寺鄉馬莊村。在滇西瀾滄江邊這個只有56戶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進入徐霞客的游記中,在鳳慶算是第一筆附著了旅行家感情色彩的記錄吧。

如今高枧槽還在,56戶農戶仍然種植著茶葉,仍然用采摘的鮮茶葉制作名目繁多的茶品,這些茶葉已不是當年給旅行家烹制的粗制品了,印上精美的包裝,打上高高的價錢,它們就與那些同樣從高枧槽出發的村姑,到了深圳、上海。梅姓老人的后代,仍然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不變的是對待客人的熱情。太華茶的滋味從明朝的某個夜晚起,一直飄到現在,每次寫到茶,總經不住它的撩撥。據史料記載,當時云南名茶有三,太華茶、感通茶、普茶。感通茶,產地大理;普茶,就是普洱茶。

八月十五早晨,徐霞客離開高枧槽,過瀾登北岸三臺山峰路時,在山岡見到一個叫名“七碗亭”的茶館?!坝掷坨嬋?,有坊,其岡頭有七碗茶亭者;岡之東,下臨深壑,廬三間綴其上,乃昔之茶庵,而今處無人矣”,本來走得大汗淋漓,口喝得冒煙,也見到茶館了,可惜蓬蒿叢茂蔓草蔽荑,早已沒人。他只好取出身上帶的飯食,此刻,瀾滄江滾滾東去,四山云霧已開,只有峰頭還霏霏裊裊,霧氣氤氳。

明代,類似的舍茶寺、茶庵似乎很多,許多寺廟常在驛道上設鋪舍茶以飲行人,也是一種善舉。這些舍茶寺、茶庵大多修建于遠離村鎮的大路旁,并不以賣茶盈利為目的,或為善行,或為籌資建廟。維持的方式一般是寺庵主人以客人隨喜的錢買茶飲客。它們都為如徐霞客般行走在古道上的匆匆行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小憩,可以解渴納涼、遮風避雨的地方,是行人在半道上的溫暖家園。只可惜,徐霞客生活的年代,明已經走向衰敗,皇室勾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生爭權奪利,而皇上呢也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就像這七碗茶亭一樣,開張時門庭若市,開著開著就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了。

一切都是陰錯陽差,如果渡州渡的江水不漲,徐霞客就會與東山茶與魯史失之交臂,也許,彼時的瀾滄江有意一橫,就又把大旅行家在鳳慶多留了幾日。而徐霞客在鳳慶盤桓的日子里,每天除去徒步考察,便是閑坐品茗,從而成就了一段與茶結緣的美好時光。

猜你喜歡
旅行家鳳山徐霞客
Right to Roam
王鳳山:三分“嚴”+七分“慈”=十分“愛”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落鳳山四景
Ho Feng—Shan何鳳山
徐霞客志在四方
鳳山的彌勒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