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2020-07-23 06:58肖宗志劉慧芳
關鍵詞:終身教育思政課教學改革

肖宗志 劉慧芳

摘? ? 要:課堂教學是思政課的主渠道與改革的重點,是實現習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八個統一”改革總要求的主要空間。文章基于終身教育理念,分析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如忽視“他者”、忽視知識生成與問題意識、忽視學習的長遠發展性等普遍性、核心性問題,根據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終身教育;思政課;高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8-0003-03

終身教育理念是工業化、全球化和社會化加速的客觀產物,是在教育層面上的具體反映。終身教育是社會轉型的新要求,是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是個人發展的新選擇。隨著學習型社會的來臨,終身學習成為不可或缺。高等教育不僅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升級站,又是終身教育的關鍵節點,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人的未來發展。而高校思政課是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課和關鍵課,對終身教育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無論是師生個人、管理者,還是家庭和社會組織,以理念更新帶動行為自覺,對促進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八個統一”的總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終身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導引

終身教育不僅使教育時間得以延長,也使教育空間得以拓展;不僅改變了教育形式,也豐富了教育內容。受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人們對教育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教育不再是僅限于學校某一特定階段的活動,教育也不再是某一部分人所擁有的特權,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生的每個階段,教育的對象將囊括社會的每一個成員”[1]。就終生教育的內容而言,主體性和發展性是終身教育的核心特征。

第一,終身教育理念導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注重發展性。終身教育本身,說到底,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實現形式,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人和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既注重過程和現時,也指向結果和將來;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既有即時的熱烈回應,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且后者更為關鍵。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改革在追求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聚焦于學生的成長發展,以實現發展性教學為落腳點和歸宿”[2]。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除增進知識厚度外,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厚植學生的信仰與意志、獨立和創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為自身和社會發展開創前景。

第二,終身教育理念導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注重主體性。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課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是平等的,在教與學中,兩者彼此尊重,是“學習同伴”,教師不是單向的和絕對權威的。二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諸多機會得到發揮。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被迫、無趣和短期的,而是主動、自覺、有趣和可持續的。在教與學中,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三是學生具有自律性。學生對諸多觀點和行為能夠客觀分析,正確判斷,充滿自信。同時,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建立在科學和理性之上,能夠做到自我負責。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僅尊重他人相同、相似的觀點和做法,也同樣尊重他人不同的觀點和做法。

第三,終身教育理念導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注重創新性。學會學習,堅持學習,自我學習,應對新變革,實現超越是終身教育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創造性,才能實現自我發展。在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獲取知識和實現創造是有機統一的,兩者都不可忽視,但落腳點是后者。在思政課的教與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掌握知識,更要學會找尋獲取知識的方法[3]。不僅要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不僅要擴充自身的知識體系,更應該提升思維發展水平。在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以促進學生自主、獨立精神、批判與反思精神為核心的問題意識和創造能力為己任。

第四,終身教育理念導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注重社會化。終身教育理念要實現人有責任,有擔當,有追求,能自覺、從容和有能力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挑戰。這內在地要求人是一個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有主見、有貢獻的社會化“成人”。而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階段而又不是最后階段,正是將青年培養成社會化的人,成年又成人。在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是重要的一環。歸根結底,其目標就是培養社會新人、國家棟梁。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改革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的社會化,使其成為社會化的橋梁,使之心智成熟、思想成熟,知識從單面到較全面,視野從狹窄到較開闊。

二、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堂教學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空間、領域和重點仍是課堂教學改革。盡管“水無常形,教無定法”,但在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上,仍有著公認的核心標準。從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思政課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迄今為止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其中,教師和管理者先進教育理念的缺失與滯后,或者知行不統一,就是制約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核心性問題。而教育理念的落后,決定了課堂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無論是熱血沸騰,還是絞盡腦汁,教育者都難以實現新的跨越。因此,在終身教育的視角下,從終身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啟示出發,來觀察、分析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糾偏和補過的作用。

首先,過多注重“我者”,忽視“他者”,使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具體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講,只有部分學生聽。教師上課常常是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學生難有共鳴。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比較過時,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管理者過多地從“我者”的角度,不是從“他者”的角度去考慮對學生的課堂教學,就是不當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兩者間的關系問題,造成學生主體實際上的虛化。教與學是一個過程的兩面,是雙向互動過程,是相互平等,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應該是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不過,多數教師、管理者在觀念層面是認同的。但一旦落實到實踐層面,教師主導性過多,學生的主體性則未得到充分彰顯,常常是主導性全面遮蔽了主體性。筆者每學期到全省五所高校思政課堂當堂聽課,并訪談高校各級各類管理者,對此印象十分深刻。在課堂教學上,相當多的教師比較注重授課內容的政治性、邏輯性和完整性,課件設計的美觀性和動態性,教學語言的平實性和生動性。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他者”到底需要什么?“他者”到底有哪些困惑?“他者”的話語體系是什么?如何以“他者”的獲得來評判課堂教學?因此,思政課堂教學要擊中“他者”問題要害,仍然是教師、管理者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其次,過多注重知識傳授,忽視知識生成與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性難以得到催生。表現在課堂上,一是教師擅長圍繞事物、事實,講其“是什么”的問題,而忽視“為什么”的問題;二是擅長平鋪直述知識,著重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不擅長通過反問、比較等方法,來分析與解決知識從何而來的問題,方法單一;三是有的教師擅長于“擺事實”,而不擅長于“講道理”,分析問題簡單化、平面化,缺少厚重性;四是一些教師的知識結構單一且老化。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加之主體性缺乏,容易形成不參與、不思考、不提神的惰性,致使課堂教學不足以助力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毋庸諱言,這與長期形成的課堂教學教法是有關聯性的。

最后,過多注重學習的短期功利性,而忽視學習的長遠發展性,使學生的發展性難以得到全面持續。表現在課堂教學上,主要是:(1)教師過多注重于書本和教案,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關注不夠,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向出現偏差;(2)教師過多顧慮學生對自己教學效果的評價,致使在課堂教學中有迎合學生之嫌,思政功能難以充分實現;過多關注學生思政課考研指向,忽視對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思政課引導學生實現社會價值可能受阻;(3)在課堂教學中,在分析和闡述問題時,教師視野狹窄,難以做到旁征博引,更難做到泛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去看待、分析問題;(4)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體,也是更多關注考試成績的好壞,以獲取更高分數為目標,使思政課教育教學根本目的異化。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目光短淺,難以“仰望星空”,發展性就打折扣,社會化可能出現一定的偏差。

三、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強,思政課的改革包括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但是,高校思政課所取得的實效與黨和國家的要求、社會的期望和大學生的希盼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因此,受終身教育理念的啟發,目前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要有定力,必須要集中精力解決課堂教學及其相關存在的核心性問題,以有效課堂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創造性和社會化。

其一,管理者和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黨和國家對思政課、思政教師十分重視,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工作已經制度化和層級化。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培訓效果十分明顯。不過,這種培訓目前主要側重于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識性,多側重于對各門課程本身的專門培訓。但教師、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是多知識、多學科和多體系共同支撐的結果。新時代對思政課教師來說,素質要高質化,能力要多樣化。因此,對教師培訓的領域要加寬、加厚和加長。比如,對思政課教師,要增加教育學理論和實踐新知識、新理念和新前沿的擴充,要增加政治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學等素養。在培訓中,要給予被培訓教師更多的思考和表達機會等等。

其二,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必須以對學生和現時社會的研究作為課堂教學入手的第一步。也就是充分掌握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包括家庭狀態、身體狀態、思想品德狀態、心理狀態、喜好狀態、問題關注狀態、學習狀態及未來的向往和發展設想等。根據南華大學改革的經驗,學院要利用新生開課前的軍訓時間和老生

期末課程的結束時間,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來進行調查分析,形成若干帶普遍性的問題或者結論。這些調查問題和結論,教師包括輔導員人手一份,在課堂教學中,結合上述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也就是從“他者”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分清好壞是非,形成獨立見解。分析和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促進學生主體性煥發,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及其社會化進程。

其三,建立輔導員作為教學輔助者的制度。教師必須與輔導員緊密結合,相互支持,輔導員要參與五門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課前要通過新媒體建立與學生互信互通關系。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平臺。按照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由輔導員布置,學生圍繞相關教學內容,但不限于教學內容自己提出問題和要求,并作積極的思考,得出結論,提交到新媒體群,或者私聊,供同學們知曉和思考,形成討論的氛圍和狀態。教師和輔導員在新媒體中,作為平等的一員,跨時空地參與討論,并積極引導,明確是非;對學生的合理訴求,無論是與課程有關與否,輔導員和教師要盡力解決。

其四,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熱點及難點,采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回應學生的關注和關切。根據南華大學的改革實踐,可以采用:(1)“問題鏈”教學法。將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學生關注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轉變為問題鏈。問題鏈不是問題點綴,而是問題串聯,是問題的邏輯展開和深化。步步設定問題,步步分析問題,步步解決問題。在問題引導下,從問題出發,采取多個反問的方式,用倒敘的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在這些問題面前,學生同樣是積極發問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依據地質疑和反駁,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再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結論。而不是先有定論,然后進行描述和闡述。(2)“五可”教學法。南華大學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熱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將已有的中外文獻和素材,進行收集整理,做簡單的說明,歸為問題、視頻、詩詞、歌曲和美文等五類,發布在新媒體和其他交互平臺上,分別以可析、可視、可誦、可唱和可閱的方式來完成。師生在課堂上分享、分析和討論,或者班集體和學習小組在課外自行組織,進行自主欣賞、辯論和評判。在課堂教學運作上,實際上將“問題鏈”教學法和“五可”教學法糅合為一,實現主體性的真正落實。

其五,變革考核方式??己耸钦n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檢驗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考核題型也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發展性和創新性,與終身教育理念相匹配。因此,無論是集中式的機考,或紙質考試,還是分散式的考試,主觀題應該是出題考核的主要題型。即使有客觀題,也應該轉換為主觀題形式。也就是說,無論何種題型,都不應該僅僅回答“是什么”的簡單問題,不應該是死記硬背的東西,而是需要學生選擇和做出判斷的題型。

參考文獻:

[1]余善云.終身學習研究與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 2014:6.

[2]王榮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實踐邏輯[C]//? ? 楊蘇.使命與責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論文集.? ?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14-29.[3]趙玉英,張典兵.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 2012:118.

收稿日期:2019-12-16

作者簡介:肖宗志(1964—),男,湖南常德人,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2015年立項項目“新常態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協同改革研究”(238)

猜你喜歡
終身教育思政課教學改革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為一種現實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國外終身教育模式借鑒
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之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