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別林:舞臺無聲演春秋

2020-07-31 02:53張喁圖源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7期
關鍵詞:卓別林

文_張喁 圖源_網絡

查理·卓別林(1889—1977),生于英國倫敦,在美國成名,國際知名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快手”卓別林“抖”電影

卓別林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同一個主角,我們不知道他名叫夏爾洛,但對他的招牌造型——圓禮帽緊西服文明棍、大肥褲大皮鞋小胡子,以及一只鴨子一般的八字步,早就熟稔于心——這種熟悉是越過了文字形容的,只要那個黑白的人物形象在眼前一出現,我們就條件反射一般念道——卓別林。

這樣的電影多達幾十部,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和1940年的《大獨裁者》,但這兩部已經是時間比較靠后的成熟長片了。實際上,在卓別林30歲以前,他已經拍了二三十部以夏爾洛為主角的影片,成功地塑造起了他在影壇的招牌形象。

這二三十部影片出產非常密集,它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逗觀眾哈哈大笑。既然這些早期的無聲黑白電影目的如此單純直接,它們中最快的一個下午就拍完了,迅速到幾天就能在電影院上映。1915—1920年期間,夏爾洛的形象在電影院不斷重復重復再重復,很快,卓別林的電影一開場,夏爾洛一出現,還什么都沒發生呢,觀眾就已經忍俊不禁了。

1918年,由于系列影片的巨大成功,市場的需求猛增,還沒過30歲生日的卓別林,已經在正待開發的好萊塢建立起了自己的制片廠,此時距他進軍電影業,才不過短短幾年時間。

卓別林的爆紅,不由不讓人想到今天抖音、快手上的網紅,他們遵循的幾乎是同一路徑——靠與眾不同的個性形象,重復重復再重復——今天叫“日更”——在短時間內迅速“圈粉”。

實際上,卓別林那時候的電影觀眾,在美國本土,每部電影才百萬級別,和今天的網紅動輒百萬千萬“粉絲”真沒法比。但是,所有的網紅都應該認識到,卓別林才是他們的祖師爺;只不過,今天我們談論卓別林,往往嚴肅地尊其為大師、藝術家,而對正如日中天的網紅,卻多有幾分不屑——靠大眾傳播收割流量的各路真假草根藝人,如何實現如卓別林般的華麗轉身,答案已經在歷史中顯現了,就是你得拿出自己的《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

同時,卓別林的早期電影,不僅一鼓作氣,幾年中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而且絕不是粗制濫造混口飯吃的。卓別林對他嘗試的角色的個性認識很深入:他是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他感到孤單,永遠想過浪漫的生活,做冒險的事情,他渴望成為一個科學家、音樂家或貴族,但只會在街上撿煙頭抽,或者欺負小孩子,搶別人的糖果。

和《堂吉訶德》《霧都孤兒》這樣的歐洲文學傳統如出一轍,卓別林是從探討“當代失敗者”的角度入手創作的。他清楚,在早期的無聲電影中,他一眼能看出同行們壓根不懂含蓄和省略,他的聰明和才華在許多地方占了便宜;所以,他更加珍惜自己的運氣,開始像一位地質學家一樣,進入一片蘊藏豐富、待人開發的領域,去開啟自己一生中最富刺激性的時期,去發現一些神妙的東西。

卓別林不是美國人

卓別林的角色形象取代了他本人,今天少有觀眾知道他本人長什么樣,人們甚至以為他就長那副蹩腳的樣子。這是因為卓別林已經用角色形象這一超級符號實現了自己的文化統治。而他本人,則像微服私訪的君王,不為后世所注目。

卓別林的每一部新片,都刷新著電影這門新行當中的新聲望等級,在現代社會到來以前,什么人的聲望能與之相提并論呢?即便是最著名的作家也不行,因為能夠認識字的人并不普及——只能是君王,而且是功勛卓著,能給人民帶來輕松+愉快的君王。從知識分子到不識字的人,他們都能從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中,收獲自己的那份快樂。

在洛杉磯,買票的觀眾排成的長隊繞過了街角;在紐約,所有的百貨公司和藥店里,都在出售卓別林角色IP化后的玩具和肖像,這是電影史上最早的周邊產品;連歌舞團的姑娘們,也不顧難看,都貼上小胡子,戴上圓頂帽,穿上大皮鞋和肥褲子,上臺表演一支歌,歌名叫《那雙卓別林的腳》。

各式各樣的商品需要卓別林代言和推薦:書籍、衣服、蠟燭、玩具、香煙、牙膏……明星廣告由此蓬勃發展,現代社會新的巨大權力誕生了——不再是過去的君王,而是銀幕上的笑星,對億萬人的生活方式作出建議和安排。

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作品:1936年的《摩登時代》和1940年的《大獨裁者》

然而在這一切眼花繚亂的背后,孤寂感很快襲來。不到30歲的卓別林成功了,他是名利雙收的新晉百萬富翁。那時,一張電影票不到一美元。年輕、多金,雖然是個小個子,但卻不乏帥氣,然而在繁華的紐約街頭,卓別林卻獨自四下彷徨,感到百無聊賴。

有一次他在街頭遇見認識的某個音樂劇女演員,女演員親切地問:“你一個人在這兒干什么呀?”卓別林只覺得像是有什么不檢點的行為被人發現了,他掩飾地笑笑答道:“去和幾個朋友午餐?!笔聦崊s是,他很想向她說實話,說自己正一個人很寂寞,很想約她去吃飯——但實在不好意思說出口。

廣大的美國粉絲似乎把卓別林視同己出,然而他們不知道,卓別林并不是一個美國人。他是英國來的,是劇團里周薪75美元的滑稽演員。在20世紀早期,這類職業生涯沒有任何夢想可言。卓別林最初的夢想,是攢下一筆工資,和朋友放棄演戲,到中部買一塊土地去養豬。他以為,母豬一年下一窩五頭豬仔,五年就可以賺十萬美元。

霧都孤兒

1889年,卓別林出生于英國倫敦,他的父母都是喜劇演員,他出生時似乎家境還不錯。然而那時所謂的喜劇演員,無非就是街頭雜劇院的演員。由于太過接地氣,生活也并不比一般民眾優越。

幼年卓別林沒有來得及對父親產生印象,這位安靜、喜歡沉思的喜劇演員,因為酗酒而離婚,退出了卓別林的家庭生活。母親拖著兩任婚姻的兩個孩子,日子也還過得下去,直到有一天在舞臺上嗓子突然壞掉了。

5歲的卓別林立即被安排上臺救場。倒不是因為他已經是一個小演員,而是母親時常不愿把他一個人留在家里,晚上去劇場工作常帶著他,之前他當著母親的同事們唱過歌而已。

小卓別林上臺唱歌毫不露怯,對勞動人民的孩子來說,舞臺不過是父母的勞動場所。歌唱到一半,觀眾紛紛往舞臺上扔硬幣,小卓別林停了下來,說先撿了錢再接著唱,幾句話引起了哄堂大笑。舞臺管事的拿著一塊手帕走過來,幫著他拾起了那些錢。卓別林卻以為他是要自己收了去。心里這樣想著,嘴里就向觀眾們說了出來,這一來觀眾就笑得更歡了,尤其是看到管事的拿著錢走過去,小卓別林那樣急巴巴地緊跟著他。直等到管事的把錢都交給了母親,卓別林才重新回到臺上,繼續唱歌。

母親的病況惡化了下去,再也養不起卓別林以及他那同母異父的哥哥,母子三人都進了貧民習藝所。貧民習藝所這個機構,早在1838年出版的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中就有描繪。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實行政府濟貧政策,通過立法,修補替代原來由教會或私人興辦的慈善事業,由政府直接出面,接管或興辦慈善事業救濟貧民。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新的濟貧法,設立政府對貧民的唯一的救濟機構——貧民習藝所,旨在把對貧民的消極救濟,變為使他們能成才以自救的積極教育政策。

和霧都孤兒奧利弗·退斯特一樣,那段日子,對還不滿八歲的卓別林來說,是他一生中,最漫長和最悲哀的日子。

有幸去美國拍電影改變了命運之后,卓別林勿忘初心,馬上想到,除了笑料之外,還要給他的影片增添一些新的成分。有一次他拍一部影片,片名是《新看門人》,其中一場戲是經理開除了他,他就懇求經理發慈悲,做出哀求的手勢,表示自己家里人多,有好幾個小孩。

排練的時候,卓別林發現搭戲的一個老女演員竟然哭了。她對卓別林說:“我知道你這是在逗觀眾樂,但我看了就是忍不住要哭啊?!?/p>

1921年,《尋子遇仙記》成功賺取了美國人民的眼淚,打破了票房記錄。卓別林通過這一系列以流浪漢為主角的底層故事,證明了自己能逗人笑,同樣能夠惹人哭。

時局變幻時

由于卓別林的外國身份,以及他影片的人道主義傾向,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卓別林開始感到一種威脅。

1929年開始,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了,希特勒掌控著德國法西斯,打著拯救德國的旗號,騙取了走投無路的群眾的信任,實現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獨裁統治。然而,德國發生的事情并不是孤立的,法西斯主義在這一時期同樣游蕩在德國之外的資本主義世界。

希特勒竭力宣稱自己是反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大無畏戰士”,要鏟除“世界共產主義”“消滅蘇聯”,“履行保衛西方文明的歷史使命”,這一點極迎合美國資產階級的胃口,美國的天主教徒和保守派人士,以及意大利裔、德國裔美國人十分欣賞希特勒的雄心。希特勒表示德國同西方各國“并無任何原則上生死相關的紛爭”,愿意與英美進行緊密的合作;美國各大財團也表示愿意在經濟和軍事上支持希特勒政府。

卓別林的頂頭大老板,美國報紙和電影大亨威廉·倫道夫·赫斯特,也訪問了德國,并會見了希特勒。赫斯特在美國的報紙,經常發表偏袒德國的文章。后來,集中營的內幕漸漸暴露出來,但是那些殘酷的暴行被外國記者描繪得近似荒唐,很少有美國人相信那是真的,就連卓別林也沒有相信。

1931年,卓別林回歐洲宣傳新片《城市之光》,沒想到,遭到了記者的“釣魚采訪”。他向一個陌生的朋友表示自己對世界局勢的悲觀,說歐洲局勢將導致另一場戰爭。那個朋友回應:“哼,下一次再打仗,可別指望我參加?!?/p>

卓別林感到遇到了同道知音,他說:“我認為你這樣沒錯。我就是瞧不起那些專門給我們帶來苦難的人;我就是不愛聽人家吩咐,要我們去把什么人殺死,去為什么事情送命——還要說這一切都是為了愛國?!?/p>

第二天,報紙在顯著位置登出:“卓別林不是愛國主義者!”

到了德國,一半的報刊都攻擊卓別林,說他是一個外國人,說德國觀眾這樣狂熱地歡迎卓別林實在可笑。

回到美國,情況也變得微妙起來。在拍攝《城市之光》期間,股票市場狂跌。卓別林讀過梅杰·H·道格拉斯的一本經濟學的書《社會信貸》,書中說一切利潤基本來自工資,大規模失業意味著喪失利潤,資本也會縮水。所以,早在1928年,經濟危機還沒有爆發,美國失業人口達到1400萬人時,卓別林就出清了他的股票,避免了一般資本家的后來的損失。

他還勸好朋友也趁早遠離股票。但是好朋友卻責怪他:“你為什么要這樣低估美國的價值?!”

演員的自我修養

《摩登時代》上映于1936年,可以說是卓別林對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總危機的一次深入觀察和根本探析。當然,卓別林的探討手段是作為幽默藝術的無聲電影。

身處時代變幻中的卓別林,認為用寫詩的手法解釋歷史才是一個極好的方法。因為他看到,甚至是一些新近發生的事情也會被人任意加以歪曲,因此所謂歷史只會引起他的懷疑。卓別林認為,用詩的手法解釋歷史,就可以對某個時期獲得一般的印象——“總而言之,藝術作品比史書包含了更可靠的事實和更詳盡的記述?!?/p>

1931年《城市之光》首映禮上,卓別林和愛因斯坦合影

30歲之前作品井噴,30歲以后,卓別林的作品數量明顯減少了,這里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卓別林非常迫切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乃至無知。和今天娛樂圈的青年人們一樣,卓別林也沒有受過幾年正規的教育。所以從名不見經傳開始,卓別林就充滿了對知識的大渴望。一開始,他渴望獲得知識,并不是因為愛好知識,而是想要用知識作為護身符,免得由于愚昧無知而受人輕視。所以,一有空他就去逛舊書店。

卓別林成名后,得以有各種機會結識各界名流并向他們請教,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這種智慧社交上。

首先在電影藝術上,卓別林就很虛心地向前輩表演藝術家致敬和學習。有一次,由于和少年時的偶像、英國演員赫伯特爵士吃飯太緊張,他只能在交談中惶窘地點頭微笑,因此被對方視為傲慢和不誠實。飯吃到最后,幸好他及時補救:“赫伯特爵士,我的成功來得太突然了,我簡直沒時間跟上它。但是,從十四歲開始,您演的角色我都非常喜歡,對您非常崇拜。我沒法想象您在臺下是什么樣,您是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晚上在洛杉磯和您吃飯,這件事使我太激動了?!?/p>

其次是世界觀的形成。有一年,蘇聯導演愛森斯坦到美國工作,卓別林和他談到了共產主義,他問愛森斯坦:“受了教育的無產者,在智力方面是否比得上那些世代有文化的貴族?”

卓別林發現,愛森斯坦對他的知識淺薄感到驚訝。愛森斯坦出身于蘇聯中產階級工程師家庭,回答道:“一經受了教育,群眾的智力就會變成一片富饒的新土壤?!?/p>

卓別林有一次和寫《屠場》的左傾現實主義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交談,從那時候起,他就對社會主義發生了興趣,并且不再把政治看作是歷史問題,而看作經濟問題。

此外,卓別林還和經濟學家凱恩斯、愛因斯坦、二戰前的丘吉爾、圣雄·甘地、讓·保羅·薩特、畢加索,包括當他到了晚年時會晤的周恩來、尼赫魯、梅蘭芳等世界精英,都有過虛心的請教和深入的交談。

三十四年代,卓別林電影數量減少的第二個原因,是有聲電影崛起,而他堅守無聲電影藝術,并且一直對自己說:“下一部影片一定要成為一首史詩!一首最偉大的史詩!”

打倒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

1936年,被小泉八云一本書中所描繪的東方吸引,卓別林到新加坡、巴厘島、中國香港和日本旅行。途中,他感慨一些還是孩子的中國演員具有很高的文化,因為他們所演的戲都是偉大中國詩人寫的許多古典作品。

然而在日本,卓別林有一次感受到法西斯崛起的壓迫。路過京都皇宮,他的日本翻譯焦急地向他提出奇怪的要求,請他下車向皇宮鞠躬致敬。

卓別林也照做了,但是翻譯當天又提出,一個商人有幾幅春宮圖,希望邀請卓別林到家中觀看。卓別林拒絕了。第二天晚上,他們一行在外面吃飯,突然闖進六個年輕人,怒氣沖沖地說,卓別林不肯去看他家的畫,是在侮辱他的祖宗。

卓別林不肯示弱,假裝身上帶著槍,逃離了那個困境。第二天,首相犬養毅的兒子前來陪伴看相撲比賽,卓別林計劃第三天與首相會晤??幢荣愡^程中,首相兒子被叫走,后來回來說,父親被六個激進的黑龍會軍人刺殺了。

原來,法西斯勢力也計劃了要殺死卓別林。首相原計劃邀請卓別林出席茶會,軍人認為可以趁此機會一箭雙雕。他們認為卓別林是美國的紅人,殺死他,可以挑起日美戰爭。

幸好最后關頭他們放棄了暗殺這個喜劇演員的計劃,而且,他們不知道,卓別林不是美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

1938年,卓別林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投入巨資拍攝《大獨裁者》。影片還沒有完成,希特勒就在歐洲發動了“閃電戰”,美國國內這才將卓別林視為一個預言家,對這部影片倍加期待。

《大獨裁者》也找到了巧妙的方式,將無聲片和有聲片結合在了一起。當理發師夏爾洛出場時,電影是無聲片;當同樣長相的希特勒出場時,就會出現卓別林自創的一種瘋狂的不知是什么語言的有聲演說。

實際上,當希特勒的一切邪惡都暴露無遺時,卓別林對拍攝這部嘲諷電影感到了絲絲膽寒。他后來透露,如果知道希特勒是集中營的頭號殺人魔王,自己都不太有勇氣拍攝那部電影。實際上,等到愛因斯坦和托馬斯·曼被迫離開德國,卓別林就覺得希特勒那副嘴臉已經不是滑稽可笑,而是陰險可怖了。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終于站到了法西斯主義的反面。然而暗流之下,仍然有一些勢力認為卓別林作為一個外國人,賺走了美國人的錢,他從未申請加入美國國籍,從未向美國宣誓忠誠;而且,卓別林的電影諷刺資產階級,同情勞動階層,同情蘇聯,卓別林是一個天殺的共產主義者!

1952年,卓別林永遠告別了美國,被迫永久放棄好萊塢,前往永久的中立國瑞士定居。正是在瑞士,他請周恩來第一次看《城市之光》。卓別林在瑞士度過了人生最后二十多年安穩、恬靜的時光,妻子是美國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為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卓別林人生最后這段婚姻很美滿。

回首一生,卓別林自認為對生活沒有計劃,對人生不懂哲理。然而要緊的是,“不論智者也好,愚人也好,我們都必須為生活進行斗爭?!?/p>

作為英國人的卓別林,在美國功成名就,1952年定居瑞士,度過了最后20多年歲月

猜你喜歡
卓別林
卓別林智勝劫匪
當卓別林面對持槍歹徒
卓別林的第二把傘
兩把傘
兩把傘
尊重的境界
喜劇大師收到的信
我的歌
模仿大賽
卓別林和愛因斯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