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土不服,『不服』的到底是誰?

2020-08-02 16:34馬愛平
飲食保健 2020年14期
關鍵詞:可塑性菌群遺傳

文/馬愛平

一些人一旦離開故土、前往異地,就可能出現如胃腸不適、嘔吐腹瀉、萎靡不振、失眠多夢等癥狀,不少人用水土不服來解釋這些現象。關于水土不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有這樣的記載,“不習水土,必生疾病?!薄端螘に魈攤鳌芬蔡岬?,“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那么,水土不服到底是什么不服?

“水土不服這個說法,源自我們先人的觀察,換個地方生活后,有些人表現出身體的種種不適,環境換回來,不適問題就消失了。水土不服最常見的癥狀是胃腸道不適、食欲不振、頭痛、睡眠不好、過敏反應等,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由于環境的改變,進而影響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帶來了人體內部環境,尤其是內分泌、人體微生物生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的改變和調整?!敝袊茖W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人自出生的時刻開始,除了肺的表面,幾乎所有空氣可以到達的部位,比如皮膚、眼瞼、呼吸道,尤其是口鼻腔、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的表面就都會建立起微生物生態,這是人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選擇的結果。特別是胃腸道微生物的總數量大致與人體細胞數量級相當,直接影響人的飲食偏好和消化功能?!苯w說,這些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系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與其健康狀況和飲食有關,例如,習慣低纖維飲食的人,腸道菌群中厭氧細菌多,需氧細菌少,而喜歡高纖維飲食的人情況則恰好相反。

“這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機制,健康狀況改變、吃了不同食物,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系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苯w表示,到一個新地方后,環境微生物生態變了,加上飲食的改變,影響了原來的腸道微生物,而腸道微生態的失調可能要為其中的“水土不服”癥狀負責。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腸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揭開了腸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癥狀產生、發展和恢復過程中的變化規律。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寧康介紹,一個人到了異地,一開始飲食不習慣,會產生各種不適應癥狀,但是過段時間也能適應,在外地待一段時間后回到原地,又能適應回來,這就是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

寧康研究團隊招募了一支由10個人組成的志愿者團隊,他們從北京出發,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停留了6個月,然后返回北京。通過使用高密度縱向采樣的策略,研究人員收集了志愿者的糞便樣本,并詳細記錄了他們的飲食信息。通過對糞便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和相關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類腸道菌群在較長時間跨度內因受飲食改變而發生的動態變化規律。

“進行跨國旅行實驗的志愿者腸道菌群之間的變換通常在1個月內完成?!睂幙嫡f,飲食長期的轉變可改變腸道菌群,飲食的恢復也可使腸道菌群恢復。

研究發現,志愿者腸道菌群的動態變化有特定的變化趨勢,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這可能與志愿者的腸型有關。在腸道菌群組成上,還發現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相對豐度在時間軸上表現出較強的彈性,并且它們在這段時間內呈負相關,而變形球菌門和放線桿菌門的相對豐度也表現出可塑性模式。

研究通過整合志愿者的飲食信息,證實了雙向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飲食來調節的。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逗留期間,志愿者團隊成員消費了更多的西方飲食:魚和海鮮、乳制品和精制谷物,這與他們在北京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這些食物的消耗量增加與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顯著相關。

該研究團隊表示,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模式,可以從兩方面對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疾病的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性價值:首先,研究指出針對胃腸疾病的診斷,應考慮飲食習慣和可能的旅行記錄,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第二,研究建議在臨床實踐,如糞便移植和抗生素治療中,應該利用更長的時間來監測治療效果,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落具有很強的彈性。

實際上,人體具有很強的調整能力?!爱斎贿@種適應力會因人而異,這與對于疾病的易感程度不同一樣,水土不服也是一部分人有明顯反應。根本原因是人群中存在的遺傳多樣性,尤其是免疫系統的遺傳多樣性。對于環境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和反應方式不同的人有所不同?!苯w說。

姜韜強調,對于水土不服的現象要充分重視,尤其是過敏性的身體不適,應當立即進行抗過敏治療,并找出和記住導致過敏的原因,如果必須再回到有過敏原的環境,就需要提前預防,多次復發的過敏反應很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比如哮喘等,不可以大意。

鏈 接

腸道菌群構成主要取決于飲食和生活方式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腸道菌群的構成主要由飲食和生活方式決定,遺傳因素的影響很小。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幾百到上千種細菌,對代謝、免疫、心血管功能等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影響情緒和行為。不同人的腸道菌群構成存在明顯差異,科學界此前認為這主要由遺傳決定,但新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導致的差異只占2%。

研究小組分析了約1000名以色列人的基因組和腸道菌群數據,以及他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和藥物使用情況等。這些人來自7個不同的族群,生活環境相似。結果顯示,沒有血緣關系但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腸道菌群構成高度相似。

分析還發現,在預測血糖水平、肥胖程度等指標時,把腸道菌群構成考慮進去,能大幅提高預測的準確程度,優于只考慮遺傳和環境因素的模型。

這一新發現意味著,通過調整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改善健康指標時,一套方法將適用于有著相同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整個人群,無須根據個人基因組單獨制訂方案。

猜你喜歡
可塑性菌群遺傳
從畜禽糞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殘留造成環境風險
“云雀”還是“貓頭鷹”可能取決于腸道菌群
發酵桂閩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糧對雞腸道菌群的影響
功能性便秘患兒的腸道菌群分析及治療干預
甲基苯丙胺改變成癮小鼠突觸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飾
“85后”非遺傳承人的旗袍夢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鋼結構在建筑裝飾工程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