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沾益地名考釋

2020-08-08 06:39李如海
紅河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益州阿詩瑪宣威

陶 波,李如海

(1.六盤水市社會科學院;2.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六盤水 553001)

一 沾益地名考釋文獻綜述

沾益,今云南曲靖市沾益區。關于沾益地名來源目前主要有“利益均沾說”“沾沾俄格說”。沾益地名稽考可查的最早資料為《曲靖市志》收錄的王樹五《曲靖、沾益名稱考釋》,即對“沾益”如此記述:

據民國9年(1920年)《沾益縣勸學所查送地志資料》載:“沾益之名,始于元。按《縣志》: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立云南行中書省,設曲靖路總管府,置沾益州,沾益之名始此?!标P于“沾益”縣名之取義,民國23年(1934年)《宣威縣志稿》卷二輿地志載:“設宣(威)以前之烏(撒)沾(益)”條曰:“……沾益土州,亦劃出一線官道,置千戶所,以屬之衛。其日后三所者,按之《明史》各衛千戶所有所謂前前所、后后所者,烏撒后方遼闊,又益以沾益領土,使別為一千戶治所。仍統于烏,順序數之,當得斯稱也。普垢歸順,元世祖即以其地封之,而改同州縣之制,命目沾益,意蓋從寬處理,使得均沾利益也?!薄对颇鲜「骺h疆域資料》亦曰:“普垢歸順元世祖,即以其地封之,而改同州縣之制,命日:沾益。意蓋從寬處理,使沾朝廷之益也。入明,省并所領三縣。而以流官知州分其權,以衛所官兵壓其境。清世宗時,鄂爾泰奏言改地歸流?!苯夥徘?,沾益縣衙門里有副對聯,文曰:“沾圣世之洪恩升民共樂,益生民以駿德雅化同登?!边@也算是對其縣名含義的一種注解。又說沾益、宣威、平彝一帶因山大、坡陡、石頭多、雨水少,昔為貧寒之地。據《沾益州志》載:“沾益山脈縱橫,平原較少,谷宜晚稻,溫度較低,春初多風?!庇衷疲骸八募緹o寒暑,一雨變成冬?!蓖杖丝谙∩?,開發較晚,比較荒涼,傳說,廣大州民盼望雨水充沛,風調雨順,有個好的豐收年成,改善生活利益,因此,取了個吉祥的名字——霑益。1954年漢字改革,始改“霑益”為“沾益”。[1]

另有郝正治《沾益建制沿革考》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沾益建制沿革,如:

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云南行省置沾益州(沾益名始此,取均沾利益之意),領交水(今沾益)、石梁(今宣威)、羅山(今富源)三縣。[2]

王樹五和郝正治文中提到的“蓋從寬處理,使得均沾朝廷之益也”“取均沾利益之意”,為沾益得名的緣由。這種解釋和說法代表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和看法。針對這種說法,唐似亮在其著作《勞務局長陳家順》有質疑。他提出:

“沾益”兩個字的含義是什么?可能從來沒有人認真梳理過。筆者偶然在貴州彝族歷史文化研究者李卿的《大方普底中寨彝族陳氏與水西安氏的歷史關系辨析》一文發現其引《西南彝志》曰:“沾沾俄格,是阿佐赤家的地方,是白彝人。彝語稱為阿著底,漢語稱為沾益府?!薄奥榧{姆古格家,阿洞,漢語稱為沾益府?!比绻苏f成立,那么沾益就是“沾沾俄格”的“沾”與“白彝”的“彝”的合寫。當時朝廷將彝族稱為“夷”,作為朝廷的地方官署名,當然不能再那么寫,就取了一個諧音字“益”,組成了這個新地名?;蛟S還有別的什么說法,比如說改設這個州,是沾了皇恩浩蕩的益。[3]

我們結合漢文文獻、彝文文獻進行梳理,深入實地對曲靖、沾益、宣威、威寧等地進行田野調研,在梳理元明清沾益州建制歷史問題和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劃變更問題后,運用民族學、歷史地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知識對沾益地名來源進行考釋。

二 沾益建制沿革考

沾益區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是珠江發源地,自古有“入滇鎖鑰”“入滇門戶”“入滇第一州”之稱。沾益區國土面積為2910平方千米,下轄4街道2鎮5鄉,區政府駐地西平街道。自元代設置沾益州以來,沾益作為行政區劃和地名,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變更。清代《沾益州志》詳細記錄了元代至清代的情況: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立云南行中書省設曲靖路總管府置沾益州(沾益之名始此),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交水即今州治),二十八年(1291年)辛卯設曲靖等處宣慰司管軍民萬戶府。順帝元統三年(1335年)裁州所屬交水三縣,并歸巡檢司。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831年)辛酉征南將軍傅友德等征云南改曲靖宣慰司為曲靖軍民府沾隸烏,十五年(1832年)壬戌建沾益州城(今為宣威)。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易州城以石。世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丙午設沾平守備,二十八年(1823年)己酉設沾益州儒學,神宗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以臨元參將兼治沾平守備事,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城交水徙平彝右所官兵戍之,五年(1625年)乙丑移沾益州治于交水。

本朝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甲申(時云南未隸版圖,特書之大一統也)至十六年(1659年)己亥正月,世祖安邊境寇,大將軍信郡王鐸尼等率師平滇,定沾益州治于交水,土官安民投誠,仍世其職,十七年(1660年)庚子設彝沾營游擊駐沾益舊城。

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五年丁未,裁土知州以其地置宣威州,與沾益分隸之。(清雍正四年丙午總督鄂爾泰參,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改置宣威州,設官治之。安民與烏撒同族,皆火濟之后,安效良二子其爵襲烏撒土府其祿襲沾益州土州于蕃其祿后也。)[4]33-35

新中國成立后,沾益行政區劃歷經調整,具體情況是:1958年8月,沾益、曲靖兩縣合并為曲靖縣,縣人民政府駐沾益。1965年8月,沾益、曲靖分為兩縣。1983年8月合并曲靖、沾益兩縣為縣級曲靖市。1997年5月6日,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設地級曲靖市,原曲靖市分為麒麟區和沾益縣。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沾益縣,設立曲靖市沾益區。

《沾益州志》的記載和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劃變更的梳理,我們基本上厘清了“沾益州歷史沿革”“沾益原住民情況”。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云南行中書省設曲靖路總管府置沾益州,沾益地名由此而載入史冊記載。當時沾益州州城駐今宣威,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明末烏蒙山區“奢安之亂”,沾益州也受到重創,在《徐霞客游記》和閔洪學《撫滇奏草》有相關記載,明天啟五年(1625年),移沾益州州治于交水,也就是今天的沾益縣所在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土知州,以其地置宣威州,與沾益分隸之,從此形成沾益、宣威并立的局勢,一直保持至今。關于“沾益原住民情況”,《沾益州志》如是記載“安民與烏撒同族,皆火濟之后”,這清楚說明沾益州之民眾與烏撒同族,均為彝族,同為三國時代南中少數民族首領火濟之后。另外“安效良二子其爵襲烏撒土府其祿襲沾益州土州于蕃其祿后也”與歷史上的“沾益絕也烏撒繼,烏撒絕也沾益繼”的說法相印證。

自元代建沾益州以來,沾益州范圍包括今宣威、沾益、富源三地,州城駐今宣威。自明天啟之后,沾益州駐地由今宣威遷移到今沾益;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沾益州析出宣威州,分而治理。這一期間,沾益與宣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考據不實,在相關研究中會出現誤判情況。新中國建立后曲靖、沾益或合并,或分開,組建了曲靖縣和縣級曲靖市,縣人民政府駐地在今沾益,對外稱是曲靖縣或曲靖市,這一時期沾益與曲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不結合實際行政區劃詳細考據,研究中同樣會出現誤解和誤讀現象?!罢匆妗彼幼〉脑∶駷橐妥?,那么沾益地名的由來也應該和彝族及其文化密切相關了。沾益與烏撒同族,在考釋沾益地名和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歷史文獻和沾益地方文化,再充分借鑒和參考烏撒彝族文化,兼顧滇東彝族文化與云南移民邊地文化,進行解讀和闡釋,而不是隨意臆想和揣測。

三 沾益地名考釋

沾益地名考釋需要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沾益與“阿著底”的關系;二是沾益與濮吐珠液的關系;三是沾益與交水的關系。

(一)沾益與阿著底

“阿著底”一詞出自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如:

在撒尼人阿著底地方,阿著底的上邊,

有三塊地無人種,三所房子無人煙。

那三塊地留給誰種?要留給相好的人種。

那三所房子留給誰???要留給相好的人住。

沒吃過的水有三塘,塘水清又亮;

三塘水留給誰吃?要留給相好的人吃。

沒人繞過的樹有三叢,樹叢綠茸茸;

三叢樹留給誰繞?要留給相好的人繞。

格路日明夫妻倆,繞過樹叢穿過塘,

種著山地住著房,就在這里安家了。

格路日明家,花開蜜蜂來;

嗡嗡的叫嚷,忙著把蜜采。

院子里的樹長得直挺挺,生下兒子像青松。

場子里的樹長得香悠悠,生下姑娘如桂花。

阿著底的下面,住著熱布巴拉家,

這家人良心不正,螞蟻都不敢進他的門。

熱布巴拉家,有勢有錢財,

就是花開蜂不來,有蜜蜂不采。

場子里的樹長得格杈杈,生下個兒子長不高大,

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他像猴子,猴子也像他。

“阿著底”文本注釋如下:撒尼人是彝族中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路南(石林)縣圭山區,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鞍⒅住睋f即現在的大理縣。(彝族)撒尼人據傳說原住大理,后遷昆明碧雞關,因反抗租佃壓迫失敗,才遷到路南(石林)圭山區。[5]

隨著《阿詩瑪》研究的開展和深入,很多學者開始關注“阿著底”,“阿著底”在哪里?我們目前收集到的相關研究成果有:段爾煜、黃建明《〈阿詩瑪〉中的地名、人名評考》、傅光宇《阿詩瑪的故鄉阿著底究竟在哪里?》、王繼超、王明貴《〈阿詩瑪〉中的若干典故考釋》、昂自明《“阿著底”新考》和楊紹軍《敘事長詩〈阿詩瑪〉重要爭論問題研究綜述》等。

段爾煜、黃建明《〈阿詩瑪〉中的地名、人名評考》一文,認為“阿著底”在曲靖一帶。如:

《阿詩瑪》中“阿著底”和附近的地名時隱時現地反映出“阿著底”就在曲靖一帶,這一情況與彝族歷史的滄桑變遷是相吻合的,所以我們確信《阿詩瑪》里所說的“阿著底”不在大理,而在今之曲靖?!栋⒃姮敗愤@一著名的敘事長詩產生的源頭在烏蒙山一帶。[6]

段爾煜、黃建明兩位學者認為《阿詩瑪》中所說的“阿著底”在今曲靖一帶?!栋⒃姮敗愤@一著名敘事長詩產生的源頭在烏蒙山一帶。這給我們尋找“阿著底”指出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傅光宇《阿詩瑪的故鄉阿著底究竟在哪里?》一文,明確提出“阿著底”以沾益為中心。

據彝文古籍可以考證出:“阿著底”是以沾益為中心的一個大壩子,為白彝阿佐赤部轄地。阿佐赤部亦稱“赤家”,系以人名作宗支名稱。阿佐赤亦作“阿仲赤”,簡稱“阿佐”,異寫為“阿仲”“阿著”?!鞍⒅住敝妹麑崄碓从诰幼〈说刂妥逡恢茸嬷?。[7]

傅光宇認為,“阿著底”是以沾益為中心的一個大壩子,為白彝阿佐赤部轄地。這點非常明確,但是卻忽視了“沾益”這一行政區劃的變更和調整。元代設沾益州,州府設宣威,管轄今宣威、沾益、富源三大區域,明天啟年間因為奢安之亂,沾益州土官駐今宣威,流官駐今沾益。清雍正五年(1727年),析沾益州高坡頂以北威寧州可渡河以南設宣威州。所以在“阿佐赤”部時期,居住的中心應該是在今宣威壩子,宣威壩子才是真正的“阿著底”。

王繼超、王明貴《〈阿詩瑪〉中的若干典故考釋》一文,認為“阿著底”即是沾益和曲靖大壩子。

阿著君長烏君率部離開威寧草海,跨過可渡河,活動于今云南宣威一帶,若干代后,據有沾益與曲靖壩子,魏晉至隋時,在度稱雄,建號稱沾扎臥勾的部政權,成為彝族中尚白部分六大支的盟主,今沾益與曲靖兩地名實與阿著部相關。沾益,應系彝語“沾扎臥勾益斗”的縮寫,即“沾扎臥勾部所居”之意。彝文文獻《策尼勾則》載:沾扎臥勾部,就是阿著仇,住在彝地阿著底內,彝語說的阿著底,漢化說的沾益曲靖地?!栋⒃姮敗分姓f的阿著底(地)即是沾益和曲靖大壩子,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在貴州彝族中,50歲以上使用彝語的人都還知道。[8]

王繼超、王明貴兩位學者說的代表貴州彝族對“阿著底”的普遍認識。貴州彝族,尤其是黔西北彝族與沾益州同族同源,同為烏蒙文化范圍。烏撒與沾益互為依托,“沾益絕而烏撒繼,烏撒絕而沾益繼?!苯裥O立“烏撒后衛”,足見沾益與烏撒關系之特殊。另外為什么貴州彝族認為“阿著底”即是沾益和曲靖大壩子。有兩種解釋:第一,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劃變更,沾益和曲靖合并為曲靖縣或縣級曲靖市,對外稱只有曲靖縣或曲靖市,另外今沾益、曲靖壩子連在一起,統稱曲沾壩子;第二,彝族先民對曲部、靖部生活地方的歷史記憶。曲部、靖部位于今昭通境內,有昭通、魯甸兩大壩子。在《阿尼阿景家族發展史》有如下記載,可以解釋貴州彝族認為“阿著底”為“沾益和曲靖大壩子”:

地名隨人走,阿著仇部到今占溢、曲靖后,把“曲”與“靖”帶到新住地,而合稱為“曲靖”。阿著仇遷到了南方,最晚約在秦末漢初。阿著仇的遷徙,從今云南省昭通、貴州省威寧中水,經今威寧草海停留,又在威寧縣金鐘鎮夸都一帶停留,然后渡可渡河(北盤江上游),經云南宣威的市漟、楊柳,過直諾谷姆(今云南宣威市所在地)、炎方,到沾益,最后到了曲靖。沾益,彝語古名作“占扎甸凱”。[9]

另外,昂自明《“阿著底”新考》一文中也認可了“阿著底”在曲靖、沾益一帶的觀點。文章有如下記載:

第一,《阿詩瑪》中的“阿著底”就在曲靖、沾益一帶;第二,“阿著底”這一地名存在于彝區許多地方;第三,撒尼人記憶傳承中“阿著底”的多處指向與撒尼人多頭來源有關。[10]

昂自明文章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古沾益在今宣威境內。阿佐赤部首領無疑應住在今宣威境內,而其地望應為宣威、沾益、曲靖一帶和周邊一些地區。他還結合現存地名考據沾益彝語地名“播樂”。但是考據沒有深入,細節沒有深挖,錯過一些問題。

“阿著底”與沾益是什么關系呢?結合元明清和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劃變更情況,我們分析如下:第一,“阿著底”的來源于阿佐赤部息息相關,因為阿佐赤部居住于此,得以“阿著底”命名;第二,“阿著底”是以沾益州為中心區域,即今宣威、沾益、富源這一區域。第三,由于歷史原因造成行政區劃的變更,造成了“阿著底”地名指稱何地的誤解。彝族大多歷史記憶和口傳“阿著底”就是沾益,這一點黔西北威寧、水城、赫章等地老輩人都知道,但是沾益從指稱一個區域(石梁、羅山、交水三地)到行政中心駐地(今宣威、沾益),在不斷調整和變更,所以出現了后來的誤解、誤讀、誤判。

貴州彝文文獻中“阿著底”的“著”通常會用三個意思不一樣,但讀音一樣的字來書寫。寫法如有,對于這三個字的解釋如下:第一種理解為中間的大壩子;第二種理解為筆直開闊的大壩子;第三種為山沖,或山溝溝里的壩子。第一種中間的大壩子如何理解呢?從地理位置來看,烏蒙山區是云南乃至東南亞與內地的交通、文化大通道,秦修五尺道,交通、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從滇東、黔西北來看,威寧壩子、宣威壩子、曲沾壩子三個壩子順序排列,宣威壩子剛好是中間的壩子,另外威寧、宣威、沾益都屬于彝族烏撒勢力范圍,這也可以解釋“阿著底”為中間的壩子之說法。第二種理解幾乎覆蓋云南、貴州所有彝族地區,“阿著底”成為對壩子的一種泛稱。第三種理解原因有二:一是“阿著底”成為泛稱,山沖里面的小壩子,坪地都可以稱呼;二是彝文書寫的不規范,不同人用字習慣不一樣,同音替代情況比較常見。就元明清三代史料來看,元代曲沾壩子水患嚴重,曲沾壩子東北部交水海子汪洋一片,南盤江、白石江、瀟湘河等貫穿其中,基本上不適應彝族的生活和游牧,曲沾壩子的開發主要是明清兩代移民屯墾的成果。反而宣威壩子屬于高原半山區壩子,壩子周邊臺地和坡地較多,壩子水草豐美,非常適宜居住和放牧,因此成為彝族先民記憶中的“阿著底”。

整體分析來看,“阿著底”是以今宣威為中心,包括沾益、富源等南北盤江源頭的區域,這一區域是云貴高原和烏蒙山的腹地,屬于彝族烏撒勢力范圍,是烏蒙山區彝族文化的核心區,是六祖分支后布、默兩支最早居住的地方。這也印證了畢志光《試論〈阿詩瑪〉中的地名詞釋義》:“不走也得走,你就要走了,過了打鼓巖,就到阿著底,尼米阿著底,是個好地方,我們的祖先,煮肉一大鍋,吹打在你前,先生的先走,后生的后來……最后祝死人到,南米阿著底去,那是個好地方,祖先都在那里?!闭f明彝族撒尼人雖生不在阿著底,但死后靈魂要送到阿著底。[11]

(二)彝文文獻“阿著底”與沾益

云南彝文文獻《阿詩瑪》:[12]

《彝文〈指路經〉譯集》:“云南路南(今石林)篇”[13]

《阿詩瑪》中的彝文書寫與《彝文〈指路經〉譯集》“云南路南(今石林)篇”中彝文書寫不一致,這是彝文書寫不規范造成的,另外“阿著底”發音也不一樣“云南路南(今石林)篇”里面讀作“阿著且”,并且直接將“阿著且”翻譯為“曲靖村”。此書出版于1993年,相關翻譯整理是在1993年之前完成的,當時曲靖和沾益合并為曲靖縣級市,對外只有曲靖市,沾益地名幾乎不用,所以我們大膽推測,翻譯者是基于這個原因直接將“阿著且”翻譯為“曲靖村”。

貴州彝文文獻《支嘎阿魯傳》:[14]

沾扎甸果:壩子名,今云南曲靖與沾益大壩子。

《哪哩傳奇》:[15]

札札地:地名,今云南曲靖連沾益壩子一帶?!兑臀淖R字課本》:[16]

貴州彝文文獻記載與彝族傳統認識都認為“阿著底”就是沾益。另外貴州彝文的發音可與漢文文獻記載印證?!毒疤┰颇蠄D經志書校注》:沾益州,建制沿革。蠻名滯那甸。沾扎甸果、扎札地、扎扎俄格與“滯那甸”音近,這應該是漢語記彝音的誤差所導致。

(三)沾益與濮吐珠液

沾益,也寫作霑溢、霑益。沾益兩個字和水息息相關,而在沾益州境內流淌有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等河流,沾益之名的解讀和闡釋離不開境內的河流,尤其是南盤江和北盤江兩條河流。

《元史》卷六十一載:

沾益州,在本路(曲靖路)之東北,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沒于蠻,為僰、剌二種所居。后磨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領三縣。[17]

《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載:

沾益州,建制沿革。蠻名滯那甸,又云末迷部,一名鋤彌。元立萬戶,后改為沾益州,領石梁、羅山、交水三縣。今洪武間,因民稀少,先后革其縣,以并于州。

盤江。有二水:一曰盤裒,蠻云男水,即今之北盤江,由州之北流過可渡,至普定;一曰盤絳,蠻云婦水,即今之南盤江,由州之南流過交水,至彌勒。二水復合,入平伐橫山寨下,經廣西靜江,似入于海。[18]

沾益州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是南北盤江的發源地。當地少數民族世居于此,對此地山川、地形熟知于心,世代傳承。

另外,關于濮吐珠液在彝文文獻中記載如下:

《西南彝志選》“德布根源”記載:

叟考咪卦呢,居迭額熱顯,木額汝之母。

濮吐珠液家,有阿星木珠,嫁于紀俄格,濮格老再母。

四十七代主,一百二十君。

濮吐珠液:指貴州境北盤江,彝族德布氏的一個支系,住盤江流域普安一帶,彝始稱“濮吐珠液家”。[19]

《彝漢文輯夜郎史傳秘本:彝、漢》載:

慕俄勾城呢,阿哲君居住。紀俄勾大城,俄索君居住。古苦勾大城,篤采君居住。濮吐珠液城,阿旺君居住。洛勾城里呢,扯勒君居住。尼索大城呢,敘紀君居住,說的是這樣。

濮吐珠液城:在貴州境北盤江岸。[20]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第80卷)載:

《西南彝志》又記述:布、默二幼子,實液中部居。布祖慕克克的七世孫阿德布,默祖慕齊齊的十一世孫默德施,都曾稱雄于世,所以他們以后分別稱為“德布氏”和“德施氏”。德布氏最早分布地是在今云南宣威,其后分支到貴州威寧,稱“紀俄格”家,另有一支分到安順的,稱“冷冷格”家,還有分支到北盤江上游的,稱“濮吐珠液”家。[21]

居住于烏蒙山區彝族先民把白彝居住的北盤江上游及其源頭區域稱為“濮吐珠液”,居住于此的彝族家支叫做“濮吐珠液家”。

雖然今天珠江源頭明確于曲靖市沾益縣炎方鄉馬雄山東麓,但是自古以來對珠江上游南北盤江源頭的爭辯一直持續,直至今天還有質疑??傮w來說有八種觀點,其中林瀚在《珠江源三說考辨——兼談珠江源的探索和定源》一文中總結出七種提法,具體情況如下:

珠江源水源點的七種提法。第一種是《大明一統志》認為,水源起點在云南富源附近的“火燒鋪、明月所”。明末大地理學家徐霞客根據《一統志》記載,專程到火燒鋪、明月所考察核實。第二種是《徐霞客游記·盤江考》提出,水源點在沾益州炎方驛附近。第三種是花山或花山之東為水源點說法。第四種是花山洞為水源起點說法。第五種是交水為水源起點的說法。第六種是劉麥地伏流為水源點的說法。第七是目前一般和公認的馬雄山南麓為水源起點的說法。[22]

最后一種說法見梁曉強《珠江尋源的歷史與現實》一文,他認為:

南盤江有兩源頭,東源為來自馬雄山的花山河,西源為來自獅子山的竹雞河;獅子山為珠江、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嶺。[23]

珠江源頭區域屬于喀斯特地質地貌,暗流和溶洞眾多,要想厘清源頭,困難重重。白彝阿佐赤部世代居住于此,民眾對此地山形地貌了如指掌,世代傳承,并把這一區域稱為“珠液”,漢語意思為水的源頭或水的發源地,即今南北盤江發源地。外人因其阿佐赤為白彝,便稱呼這一區域為“濮吐珠液”,后來簡寫為“珠液”,漢語記載為“沾益”。濮吐珠液,從字面理解為白彝地區水的發源地?!板隆笔恰鞍滓汀?,“珠液”是水的源頭。結合沾益州建制、明代《一統志》記載以及《徐霞客游記·盤江考》相關記述證明,元代沾益州范圍是南盤江、北盤江的源頭,這一區域主要居住著阿佐赤白彝家支,因此沾益名字之由來與原住民對這一區域的稱呼息息相關。

(四)沾益與交水

今沾益縣駐地,元、明兩代稱交水,清雍正五年(1772年)后,沾益州析出宣威州后,兩地分而治之,沾益州駐地在交水,至此之后,沾益地名逐漸替代交水。

《大元混一方與勝覽》記載:

沾益州縣名:交水、石梁、羅山。沿革:蠻名默迷。交水曰易陬籠。[24]

《沾益州志》記載:

(天啟)五年乙丑移沾益州治于交水。[4]26

《徐霞客游記》記載:

(初八)十里抵交水,入南門,由沾益州署前抵東門。投就邸龔起潛家,見其門閉,異之,叩而方知演劇于內。余以足泥衣垢,不樂觀,亟入其后樓而憩焉。沾益惟土司居州治,而知州之署則在交水。[25]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交水廢縣。州南百三十里。其先摩彌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籠,后為大理國高護軍所奪。至元十三年立為交水縣,屬沾益州。明朝永樂初廢,今為交水村。天啟三年(1623年)州陷于賊,四年收復,筑交水城,為控御之處。[26]

明朝天啟年間沾益土婦設(奢)科與東川土酋祿千鐘叛亂,焚劫沾益州、倘塘、炎方、松林、交水、白水等六站鋪,后烏撒土司安效良率兵入沾益,軍民降附,奔逃勢甚,流官知州及所千戶都棄城而逃,向南逃避于交水,自此沾益州形成土官居州衙(今宣威),流官治交水(今沾益)的局面。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沾益州析出宣威州,兩地分而治之,才割斷兩地關系,出現今沾益和宣威的格局。

交水曰“易陬籠”,為彝語稱謂,“易”可解釋為水;“陬”為“著”的變音,可解釋為平壩、平地;“籠”為“羅”的音變,可解釋為城。綜合來看,“易陬籠”是水邊平壩處建的城。今沾益位于南盤江邊,盤江兩岸良田萬頃,與這個解釋非常吻合。交水之說又如何解釋,交水得名于交河,沾益八景之一“交河夜月”?!墩匆嬷葜尽酚涊d:“交河源出花山硐,至梅家閘下會臘溪水,每月夜金波蕩漾,天在水中,州人以為八景之一曰交河夜月?!?/p>

四 結語

通過彝、漢文獻梳理和考據,彝文敘事長詩《阿詩瑪》中面提到的“阿著底”應該是今宣威壩子。隨著社會的發展,“阿著底”已經由專有名詞變為普遍稱謂了,對于比較大的、開闊的壩子,彝族都統稱為“阿著底”,“阿著底”成為泛稱。沾益得名,源自彝語濮吐珠液,意思是白彝地水的源頭。這個源頭即今天南盤江、北盤江的源頭。1985年8月17日,珠江水委和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及曲靖市等領導、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及當地群眾上千人,在馬雄山下的劉麥地伏流口,舉行了隆重的珠江源立碑儀式,確立珠江源頭在沾益。珠江源頭為南盤江、北盤江的發源地,源頭的確立,再次確認了沾益這一地名,沾益這一地名名副其實成為水的源頭。

猜你喜歡
益州阿詩瑪宣威
云南省宣威地區家族肺癌研究進展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細胞生物學行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益州財富的非正常東流
去看阿詩瑪
益州七友瀞園展——“益州”與“逸品”
云上的味道
成都市中心發現堙沒千年的著名古寺
“唐昌”草市與金馬碧雞之我見
宣威火腿
阿詩瑪的傳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