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粵劇文物考述
——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所藏為例*

2020-08-18 06:16姚春敏孟梓良
文化遺產 2020年4期
關鍵詞:粵劇戲曲文物

姚春敏 孟梓良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既是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廣泛流行于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區,成為華人華僑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正所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2006年,粵劇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在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多方聯合申報及共同努力下,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專程走進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與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并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近年來,粵劇的保護與研究更引起了人們的不斷關注。(1)例如,《文化遺產》在2019年第6期刊發了宋俊華教授主持的《粵劇保護研究專題》欄目,其中包括王馗:《傳承活態藝術遺產的文化壯舉——〈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序》;董上德:《從粵劇劇目發展史的遺留問題看林榆劇作的示范意義》;余勇《從歷史沿革看新時代粵劇的傳承發展》;孔慶夫、金姚:《論粵劇唱腔曲牌的傳承與發展》;楊迪:《從粵劇提綱戲編演看粵劇排場的歷史價值》。宋俊華教授還介紹了近年來粵劇藝術博物館、粵劇研究論著以及與粵劇相關重要會議的舉辦等情況。在粵劇舞臺上,戲曲服飾、道具與樂器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作為戲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民國保留下來的粵劇服裝道具便成為人們深入認識這門藝術發展變化的重要途徑。

一、戲曲文物目前研究的現狀

所謂戲曲文物,是指存留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關戲曲的歷史文化遺物(2)黃竹三:《戲曲文物的歷史信息價值》,《戲劇藝術》1992年第2期。。戲曲文物通??梢苑譃閼蚺_、雕塑、碑刻、戲畫、抄(刻)本、舞臺題記、服飾道具、樂器等8類。目前,在戲曲文物的研究與介紹上,戲臺、戲曲雕塑、戲曲碑刻以及戲畫、抄(刻)本的研究成果頗豐。

戲臺方面,有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3)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馮俊杰《山西神廟劇場考》(4)馮俊杰:《山西神廟劇場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車文明《中國古戲臺調查研究》(5)車文明:《中國古戲臺調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等成果;戲曲雕塑方面,主要有周貽白《侯馬董氏墓中五個磚俑的研究》(6)周貽白:《侯馬董氏墓中五個磚俑的研究》,《文物》1959年第10期。、趙景深《北宋的雜劇雕磚》(7)趙景深:《北宋的雜劇雕磚》,《戲劇報》1961年第Z3期。等成果;戲曲碑刻方面,主要有馮俊杰《山西戲曲碑刻輯考》(8)馮俊杰等編著:《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曹飛《山西清代神廟戲碑輯考》(9)曹飛編著:《山西清代神廟戲碑輯考》,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年。、楊榕《明清福建民間戲曲碑刻考略》(10)楊榕:《明清福建民間戲曲碑刻考略》,《文獻》2006年第3期。、車文明《北宋“舞樓”碑刻的新發現》(11)車文明:《北宋“舞樓”碑刻的新發現》,《文學遺產》2011年第5期。等成果;戲畫方面,主要有廖奔《中國戲劇圖史》(12)廖奔:《中國戲劇圖史》,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康保成、孫秉君《陜西韓城宋墓壁畫考釋》(13)康保成、孫秉君:《陜西韓城宋墓壁畫考釋》,《文藝研究》2009年第11期。,延保全《宋雜劇演出的文物新證——陜西韓城北宋墓雜劇壁畫考論》(14)延保全:《宋雜劇演出的文物新證——陜西韓城北宋墓雜劇壁畫考論》,《文藝研究》2009年第11期。,姚小鷗、孟祥笑《唐墓壁畫演劇圖與〈踏搖娘〉的戲劇表演藝術》(15)姚小鷗、孟祥笑:《唐墓壁畫演劇圖與〈踏搖娘〉的戲劇表演藝術》,《文藝研究》2016年第1期。以及清宮戲畫、戲曲年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抄(刻)本方面,主要有趙景深《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發現》(16)趙景深:《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發現》,《文物》1973年第1期。,黃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17)黃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以及關于明萬歷二年(1574)抄本《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周樂星圖》)等上黨古賽寫卷的相關研究成果。(18)例如李玉蓮:《山西潞城明代〈禮節傳簿〉的發現與研究》,《文獻》2000年第1期;楊孟衡:《上黨古賽寫卷十四種箋注》,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年;唐立浩、張志剛、杜同海主編:《上黨賽社》,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1年。舞臺題記方面,近年來亦是成果顯著,因數量眾多,此不贅列。比之以上皇皇大觀的各類戲曲文物研究,在服裝道具及樂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卻所見甚少。其中,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19)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是“二重證據法”的成功之作(20)車文明:《中國戲曲文物研究綜述》,葉長海主編《曲學》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17頁。,譚秋明《清代粵劇服飾研究》亦是以文物為媒介進行研究的佳作(21)譚秋明:《清代粵劇服飾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還有香港文化博物館1988年所編《粵劇服飾》,對粵劇戲服、劇本、音樂、道具等方面進行了介紹與梳理。(22)香港文化博物館編:《粵劇服飾》,香港:區域市政局1988年。此外,一些關于清宮戲曲文物的研究對戲服道具也進行了一定的考述。據此可知,在各類戲曲文物中,戲臺與地下戲曲文物如墓葬壁畫等研究人數眾多,成果繁雜,然而關于戲服、道具等戲曲文物與前幾類相比則遠遠不足,更遑論國外所藏中國戲曲文物。所以,介紹與考述海外戲曲文物是對傳統戲曲文化研究的有益補充。(23)海外一些國家的市政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博物館收藏著不少粵劇戲服、道具和歷史資料。此外,一些個人收藏也值得關注,例如2016年加拿大粵劇協會在溫哥華主辦的“楊海城粵劇藝術藏品展”展出了許多戲服,包括蟒袍、大靠、海青、女帔、梅香衣、女蟒、冠冕盔靴等,此外還展出了不少粵劇歷史文獻,如場刊、宣傳海報、古法泥印劇本、新式印刷劇本與樂譜、舊書、剪報等。

二、MOA簡介及其粵劇文物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4)又譯作“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卑詩大學”等。位于加拿大溫哥華市,始建于1908年,是世界百強名校、加拿大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學。該校的人類學博物館(UBC Museum of Anthropology)(25)下文簡稱MOA。建造于1947年,當時是為整理大學圖書館的藏品所建,1949年正式對外開放。其新館建成于1976年,由著名的建筑師阿瑟·埃里克森(Arthur Erickson)設計完成。MOA收藏了38000件人種志相關文物,535000件考古學文物?!霸擆^收藏了大量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印第安民族所制作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館內豐富的藏品與圖騰柱等充分體現了西海岸原住居民燦爛的藝術和文化。除了本地收藏品外,還有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許多風格迥異的有關人類學的雕刻品和工藝品?!?26)鄭亞:《融合 對應 兼顧——加拿大博物館建筑的啟發》,上海魯迅紀念館編《上海魯迅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第275頁。這座博物館兼有學術性和群眾性兩種功能,但由于是位于海外大學校園之內的博物館,雖然偶被提及,但尚未為國內學界所熟悉。(27)可參閱段似膺《加拿大文博領域的璀璨之星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典藏·古美術》(中國版)2019年9月刊。段似膺,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當代藝術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與比較美學。

值得注意的是,該館保存有大量的粵劇文物,不完全統計有八百余件,這在海外實屬罕見,可能是目前海外中國戲曲文物所藏最多的博物館。(28)因為該館還有些庫存并未完全展出,故而文中數字只包括展示出來的數目。此外,筆者認為還應該有一小部分戲曲文物零散地分布在各類展品之中,有待日后篩查?;泟∥奈飳儆趹蚯奈镏械囊环N。這些粵劇文物的來源多為二戰前一些粵劇團巡回到加拿大溫哥華唐人街劇院演出后留下的,至于為何沒被帶回去,原因比較復雜。有些劇團因其生存問題就此解散,人員流失;有些劇團輜重超標自動棄留等,具體情況已難細考。這些粵劇文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過時而被束之高閣。當地華人協會把它們存放在地下室以及共濟會大樓內繼續保存,后來這些珍貴的粵劇文物陸續被出售或捐贈給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其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大部分屬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Jin Wah Sing Musical Association)(29)關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下文會專門講述。,還有一部分屬于藝林音樂社(Ngai Lum Musical Society)(30)藝林音樂社,1960年在溫哥華成立。根據資料,負責人曾為甄俊豪,“社員有葉瑪利、林幗儀、蔡紫云、曾順意等。該社除經常開展演出、教學活動外,還應邀參加了1990年的‘羊城國際粵劇節’,以甄潮蔚為團長、馮華為顧問,率領團員20余人,演唱了《幻覺離恨天》《樓臺會》《樓臺送別》《搜書院》之‘拾箏’等曲目?!眳⒁娰嚥痘泟『M馄价櫯c滄?!?,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8年,第176頁。藝林社部分戲曲文物的年代相對靠后。,另外一些則為黃滔先生(Wong,Toa)等收藏家捐獻。關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的粵劇文物,黃滔在自撰小傳中講到:“1972年社因存舊戲服太多,著余作主檢出贈與卑詩大學博物館凡百余件,館方給回些代價另置新裝。1979年,第二次檢出數百件,也一并送與該館?!?31)黃滔:《藝海生涯七十年——加拿大粵樂名家黃滔自撰小傳》,《南國紅豆》1997年第4期?!耙院?,黃滔還多次赴該大學博物館去幫助他們重新鑒別、整理那些藏品,一件件做出詳細說明,以備作‘粵劇在加拿大百年展’到加國各地去作巡回展覽。同時他也把自己所珍藏的樂器和唱片、卡帶、圖書、曲譜、照片、場刊、戲橋等資料捐贈給人類學博物館,以豐富他們的展品?!?32)陳超平:《粵劇管見集》,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7年,第215頁。陳超平還曾寫到:“據說他們(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原先還有幾個倉庫收藏著百十年來從中國到加拿大演出、謀生的粵劇團體留下來的戲服、道具、鑼鈸鼓琴等樂器和演出劇本、宣傳戲橋等資料,后因政府拆遷,把所有東西都送給了溫哥華一間大學去整理、展覽和收藏?!眳⒁婈惓健睹兰蛹o行》下,《南國紅豆》1997年第6期。

MOA所藏粵劇文物大多是中國清代與民國初期的粵劇服裝、道具、樂器、兵器等,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眾所周知,經過風云變幻的近代,文物的傳承與保護十分不易,特別是服裝道具等“行頭”,很難得到成體系、大范圍的存留。而MOA收藏有如此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粵劇文物殊為不易,極為難得。它們對于了解粵劇發展史,探索戲曲藝術的歷史淵源,梳理華人在北美的戲劇演出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僅以此八百余件粵劇文物而言,筆者大致將其分為如下幾類:盔頭類、戲衣類、靴鞋類、樂器、戲箱、文字圖畫道具、旗布墊袋道具、其他各類道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藏各類粵劇文物統計表 (單位:件)

1.盔頭類

“盔頭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所有舞臺人物頭上所戴冠帽的總稱??^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為冠,二為盔,三為巾,四為帽?!?33)鄧建文:《從小小盔頭看專業精神》,《南國紅豆》2017年第4期。MOA粵劇文物中的盔頭類既包含各類冠帽,也包含帽飾、發飾等。具體而言,既有鳳冠、太子盔、紗帽、羅帽、氈帽,也有文生巾、員外巾、斗笠等,類別多樣,做工精美。帽飾方面主要是針釵首飾,此外還有帽翅、假發、髯口等。戲帽內側會寫有一些字樣,或直接書于其上,或貼紙附上,如“振華聲劇社”等。

2.戲衣類

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的特征主要包括程式性、符號性、可舞性和裝飾性。(34)參見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戲服的制作需要經過選料、繪圖、上色、刺孔、刺繡、裁剪、縫合等多道工序,每個環節都不容疏忽?;泟》椃矫?,“清末至20年代戲服以織錦、繡花為主,輔以膠片或銅托小鏡點綴”(35)楊月雙等:《傳統粵劇服飾中的造型藝術》,《紡織科技進展》2013年第2期。,大致可以分為甲(36)甲,又稱“靠”,在前后心及肩部等處綴有金屬飾片。、蟒(37)粵劇中的蟒,多為全身大蟒形狀,分為上五色、下五色。、海青(38)海青又叫“斜領長衫”或“道袍”,如同京劇中的“褶子”,為生角常用服。、官衣(39)官衣又稱“圓領”,胸前有正方形“補子”,如是高官則袍繡圓領花紋,并繡袍腳水紋。、開氅(40)開氅又稱“海長”,是文武官員常服,一般無官職者不可穿。、帔風(41)粵劇中,已婚女角一般穿帔風,未婚花旦穿宮衣。、衣(42)衣的種類最多,大致包括宮衣、太監衣、快衣、箭衣、黑鬼衣、八卦衣、法衣、袈裟、馬褂、茶衣、上下手衣、兵衣、旗裝等。等七類。

這里的戲衣類則包括各類戲服以及相關的領子、腰帶、腰巾和補子等服飾構件。具體而言,MOA所藏戲衣包括蟒袍、帔風、甲靠、開氅、海青、官衣、宮裝、打衣、竹水衣等,顏色鮮麗,種類多樣,制作精良。其中既有成套的戲服,也有單獨的衣褲、裙子、腰帶、領子等。這些衣服上大多印有“云哥華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印”“云埠藝林音樂社印”。此外,很多腰帶上都寫有“公司”二字。

較為特別的是,振華聲劇社還存有五件民國改良旗袍,紅、藍各兩件,白色一件,做工精細,十分亮麗。這一現象表明,當時在加拿大的中國劇團除了表演傳統的古裝戲,同時還表演一些現代戲,這大概和該時期的粵劇改良有關。辛亥革命后,“受歌舞、話劇、電影等影響,粵劇時裝戲衣吸收當代時裝和民初服裝元素進行設計?!?43)張金梅等:《粵劇及其服飾藝術的發展進程及特點》,《戲曲藝術》2013年第4期。(見彩圖1、彩圖2)

3.靴鞋類

靴鞋類既包括各類戲靴戲鞋,也包括鞋飾。MOA所藏粵劇靴鞋種類繁多,靴、履、鞋均有收藏。其中不少靴鞋的內部印有“云哥華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印”、“省港繡芳號班鞋”等字樣。譚秋明《清代粵劇服飾研究》認為粵劇服飾資料中的“腳服”相對欠缺,(44)譚秋明:《清代粵劇服飾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而MOA所藏粵劇靴鞋恰可以彌補這方面文物種類缺失的不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戲曲靴鞋中有六雙蹺鞋。這些蹺鞋彌足珍貴,其中五雙來源于振華聲劇社,一雙來自于黃滔先生所贈。下文會單獨論述,此處不贅。

4.樂器

樂器方面,MOA所藏應都是粵劇演出時所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打擊樂器俱全。既有高胡、揚琴、月琴、笛子、嗩吶,也有各種鑼、鼓、鈸、卜魚等。其中不少樂器上都有字,例如其中一對鈸上有“粵東長泰”字樣,鼓上有“振華聲”“□昌造”“金聲□”等字樣。此外,同一種樂器還有不同的類型,例如鼓就有大小不同的七件之多,包括沙鼓、雙皮鼓等等。

5.戲箱

戲箱是用來裝戲曲服裝道具的專用箱子。戲箱的功能和名稱各不相同,粵劇戲班把存放戲服的木箱稱為“衣箱”,將放置盔頭道具的木箱稱為“雜箱”,此外還有把子箱等。這里的五個戲箱皆為振華聲劇社所有,除一個戲箱看不到圖片外,其余四個都標有序號并寫有文字,每個戲箱上還用英文寫了戲箱的制造地:“Made in Kum Lon Chang Co,Chong Yuen fong Street,Canton”,應是錦綸昌公司制造?,F將戲箱上的主要文字信息錄入如下:

2號戲箱:“專辦環球戲服,錦綸昌戲服莊”,貼紙上有“錦新公司”字樣。

3號戲箱:“劇場化裝用品,特色私伙衣服”,另有一個“青”字。戲箱側面貼有紙條,上書“古老 □衣,羅傘頂”字樣,側面還有一張郵遞預付費貼紙。

6號戲箱:“貨無偽價不二,本號童叟無欺”,另有一個“什”字。

9號戲箱:“帳衽會景色服,枱圍椅披壽帳”(見彩圖3)。

資料記載,早年粵劇行頭“按種類分別裝放在木料大箱里。箱面稍呈弧形,有皮革蒙面,以防下鄉搬運時有雨水濕了戲衣;衣箱邊角有鐵三角,以防撞毀;箱底周圍加木條為墊腳,以防地面有水潮濕,箱左右有鐵制抽環,以利繩索、竹杠搬運?!边@些特征與MOA所藏戲箱基本完全吻合。再者,“戲服衣箱有十六箱,顯示行頭齊全,演出服裝物品充裕,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大戲班或省港班。次一些的是八個衣箱、四個衣箱,比較簡陋,這些是小型班,是走鄉下的所謂‘過山班?!?45)潘福麟:《石灣公仔與清代戲服——談粵劇服裝藝術(一)》,《南國紅豆》1998年第2期。MOA所藏戲箱可見者有四,屬同一系列,就其序號可知,至少有9個戲箱,可見當初戲班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

6.文字圖畫道具

這類道具彌足珍貴,包含了不少重要信息。圖畫道具方面,共有三幅圖,都是白色棉布上的卷軸式繪畫。一幅為中年女性畫像,另一幅為老年平民夫婦畫像,且背后寫有“公婆”二字。還有一幅圖頗為復雜,上部為一男一女兩位坐在椅子上穿著考究的老人,且老年男子穿武將服;中間是一男一女兩位坐在椅子上武將打扮的中年人;下部是四個年輕男人呈半圓狀圍在一個裸體斷頭仰臥男子的上方,四人中兩人持扇,一人戴黑白面具,還有一人伸手指著最下方的斷頭之人,此卷軸背面還寫有“祖先”二字。這些應為所搬演曲目中的祖先神譜。

文字道具方面,有用黑色毛筆寫的“墜花旗”、“江湖賣武”,有正面寫有紅字、背面類似符語的紙條三份,另有信封數張,封條一張,“警察局文憑(印)”一張等等。再者,還有兩張寫有毛筆字的紅紙,由于其與MOA粵劇文物中的華光塑像和張騫神龕屬于同一系列,故應是祭祀時所用,這方面的內容下文亦會專門談到。此外,另有字數較多的文字道具三種,單獨介紹如下:

(1)戲報與信件

這張紙正反兩面均有字,正面為印刷的戲曲宣傳報局部,背面則是手寫的一封信。正面內容為:

文武劇霸紅粉金戈(46)據資料記載,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紅粉金戈》曾作為新編(或改編)劇目被演出過?!都t粉金戈》也是粵劇編劇南海十三郎創作、編撰過的作品之一。

嫣笑儂 李崔屏

(得意首本)

馮慧文 白燕子 陳飛燕 曾杏娟

落力拍演

奉告

紅粉金戈一劇,是梨園中最猛之劇王也。演來允文允武,場口非常稠密,唱情豐富,曲白玲瓏,兼有木魚白欖,且俱是亙曲,做手與關目,確系與別種劇本不同也。顧曲諸君,請早臨場,厚禮相待。

再告

斯劇曾于去年底由我粵聘到嫣笑儂、李崔屏兩女士初次登臺獻演后,深蒙觀眾諸君稱贊兩女士工夫老到,確系優界女巨擘也。本社同人,趁于冬間,特委嫣李兩女士再演,而且更得馮慧文、白燕子、陳飛燕、曾杏娟諸女士……(后闕)

背面內容則是一封信:

梅尋□:

我為夫伸冤存婦道,因惟家貧親老靠□覓食辛勞,尚有呱呱兒在抱。

爾若唔肯恕罪,我要訴上京都。

(2)遺書與詩

此為一封遺書和兩首詩,內容是關于粵劇《腸斷蕭郎一紙書》的。

第一張:“一 嫁了長須憂短須,雨秋聲價太糊途,佳人懷修□廉恥,可以廉無恥亦無?!?/p>

第二張:“三 從來靚仔有人吼,堂堂別墅變青樓,送舊迎新唔怕丑,枉費名傳花雨秋?!?/p>

遺書部分內容:

從古癡情,偏多遺恨,由來好夢,最易銷魂,曾記落魄亭亭,慵敷脂粉,何幸藏身別墅,得脫風塵……兔死狐悲,警告后來紅粉,珠沉玉碎,勸你莫學斯人,死路一條,千秋遺恨,遺書尺幅,不知所云。

花雨秋遺書(47)遺書較長,筆者僅錄首尾,其余不詳錄。

這封遺書的內容便是粵劇《腸斷蕭郎一紙書》中蕭紫瑛見到妓女花雨秋的絕命書后所唱出的曲詞,馬師曾等人演過此劇。

(3)戲報與劇本

這是一份完整的振華聲男女劇團宣傳報,戲報正面有大小字及照片,但戲報的空白背面卻被用來手抄劇本。

正面戲報的主要信息包括:

云高華埠振華聲男女劇團

定于二月十號(即星期三)晚七點鐘在哥林比街華人戲院開演新編唯一佳劇《虎口娥眉》,嫣笑儂、李崔屏擔任主演,全班落力助演。是晚乃我國農歷十二月杪日,是團年之期,本社有見及此,特委嫣李兩女伶將其平生所演最妙唯一佳劇,趁于是夕貢獻,以助團年之慶。屆期敬希男女僑胞諸君,踴躍臨場,本社同人優禮歡迎之至。

注意

嫣笑儂飾朱鳳顏,李崔屏飾方瑞英,阮景華飾方國忠,賽牛郎飾巫仲謀。

恢復河山,堅心衛國,力保山河,為國奔走。

此劇演來極有趣味,朱鳳顏原是宮主,應允方國忠、巫仲謀要求婚事,結果,方瑞英占優勝,得如愿以償,相與偕老云。

文武女艷旦嫣笑儂、(照片) 女文武生李崔屏(照片)

南陵王山前打獵,看書信知道良莠……巫仲謀受鳳迷惑,忠于君保主結局。

劇中人……

當劇者……

背面的手抄劇本:

(第一場)(首板)奉王命山東往賑饑民——奉命賑濟走一場

(白)本爺崔金華,蒙王恩厚,欽點文武狀元,可謂心滿意足……

(花)前往山東來賑饑……(入場)

……

……即刻寄信彼我呀。

背面所記應是粵劇某場戲的部分手抄劇本,由于文字較多,此處僅錄首尾,其余暫不贅錄。(見彩圖4)

7.旗布墊袋道具

這部分主要是指演出中用到的旗布墊袋等道具,具體包括旗子、幕布、桌布、橫幅、布袋以及墊子等。例如“鏢”字袋、“糧”字袋,這些袋子的背后印有“云哥華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印”或寫字作為標記。另有演出所用的幕布,幕布正中為孔雀開屏及兩根盤龍柱,并繡有“重振華聲”四個大字,幕布兩側則是藥品的廣告,下方有制造商及電話。

旗子方面,既有三角形旗,也有方旗,一些帶有福字的旗還標有序號,如“第四號”、“大四號”。插旗的袋子上則有“振華聲”“錦新公司”字樣。據老藝人回憶:粵劇的靠旗有四支、六支或八支的。另外,在佛山祖廟的瓦脊上鑲嵌著按楊家將故事《九龍谷》燒制的陶瓷藝術塑像,其中的戲裝人物靠旗為四支,呈長方形,旗上還有個“?!弊?。然而“目前的靠旗是三角形,沒有‘?!?,而是刺繡各種圖案?!?48)潘福麟:《石灣公仔與清代戲服——談粵劇服裝藝術(一)》。MOA所藏粵劇文物中的靠旗則恰恰是粵劇中今已不常見到的方形“?!弊挚科?,十分難得。(見彩圖5、彩圖6)

另有“齊”“楚”“燕”“韓”“趙”“魏”字樣的四方大旗,旗子背面有“振華聲 大三號”等字樣。資料記載,“粵劇例戲《六國大封相》,又名《六國封相》《七彩六國大封相》,簡稱《封相》,演蘇秦被六國封為丞相的故事,是粵劇戲班在每個臺基第一天晚上繼《祭白虎》和《賀壽》之后演出的劇目?!庇捎谔K秦六國封相一事具有吉祥富貴的意味,故而在喜慶的日子經常搬演。(49)李計籌:《粵劇例戲〈六國大封相〉之特色及功能》,《四川戲劇》2009年第2期。MOA所藏的六國旗便應是《六國大封相》所用的道具。

再者,還有數張幕布類道具,印有“香港京華繍家造”“藝林社”“河南南華西路馮富記造”“藝林”等字樣,也有的繡著“如意”“吉祥”及“狀元坊錦綸昌造”字樣。狀元坊所制戲服十分有名,清代廣州的戲服店鋪集中在狀元坊,這里制作的戲服不僅在國內頗具盛名,還享譽港澳及東南亞。

此外,還有一個白色棉袋上用筆寫著“□入第六號箱”。除上述之外還有分別寫著“同”“胞”“幸”“?!弊謽拥陌私切尾济娴谰?,寫有“全皮”字樣的墊子,還有傘蓋、錦旗等。錦旗分別是贈與“藝林音樂社”和“加拿大藝林音樂社甄俊豪教授”的。甄俊豪曾是藝林音樂社的負責人。

8.其他各類道具

這部分屬于MOA所藏的粵劇其他各類道具,既包括兵器、面具、扇子、酒杯、木偶、道具頭、哭喪棒、馬服道具、雕塑、神龕,也包括劇社的部分日常用品。在各類道具中,需要特別提到的有如下幾個。

(1)神龕及雕塑

首先是神龕和雕塑。神龕為紅色,上方及兩側分別刻著金色漢字“華光寶殿”“粉墨登場心存警示”“現身說法志在扶風”,神龕之中貼著兩張紅紙黑字牌位,分別是“張騫先師”和“譚公爺位”。雕塑有三個,一個是華光大帝塑像,另外兩個應該是田竇二師。華光大帝塑像有三只眼睛,右手拿三角狀金黃色物品,衣著華貴,端坐在紅色椅子上。田竇二師塑像站在祥云底座上,兩塑像手勢對稱。由于這三個塑像與神龕及上文兩張寫有祭神話語的紅紙屬同一系列,故而判斷這些都是劇社祭祀戲神時所用的物品。

粵劇“通常崇拜一組神靈作為他們的行業神。因此,他們的信仰表現出多神教的特點?!?50)林舒俐、郭英德:《北美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提要(2003—2008)》,《戲曲藝術》2009年第2期。此觀點來源于楊端偉(Yeung,Tuen Wai Mary):《娛樂與復活:戲曲、木偶戲和中國南方的祭祀儀式》(“To Entertain and Renew:Operas,Puppet Plays and Ritual in South China”),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nada])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據《中國戲曲志·廣東卷》介紹:“粵劇戲班奉祀的戲神有華光大帝、田竇二師、張五師傅和譚公爺?!?51)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年,第434頁。華光大帝最受粵劇藝人尊崇,他既是粵劇的戲神,也是粵北采茶戲、瓊劇、邕劇和云南壯劇等南方劇種共同尊奉的戲神?!捌浔粦虬喾铎?,與其火神的神格密切相關,此外還因為其有驅邪逐疫和生育神的功能?!?52)李計籌:《戲神華光考》,《藝術百家》2006年第2期。田竇二師即田竇二將軍,或被稱為田都元帥,是梨園界的行業神。張五師傅即張騫,(53)因為張騫排行第五,故稱“張五”,又因為他左手微癱,故亦稱其為“癱手五”。相傳是清雍正年間從北京逃至廣東教授紅船子弟諸般技藝的,因而是粵劇藝人的祖師爺?!盎泟蛏褡T公的真實面貌應是一位出自廣東惠州的姓名不詳的道人,而且可能最初是一名巫祝。譚公信仰主題可以歸納為祈雨、滅火、保護船只、治病驅疫等”,“同時譚公經?;頌樾『⒁彩撬蔀榛泟蛏竦闹匾??!?54)李計籌:《粵劇戲神譚公考》,《戲曲藝術》2009年第4期。

MOA所藏戲曲文物中,既有“華光寶殿”“張騫先師”和“譚公爺位”牌位,也有華光大帝和田竇二師的塑像,粵劇中的行業神基本齊備,印證了粵劇行業神為一組神靈的觀點以及其信仰表現出的多神化特點。此外,上文提到的兩張寫有毛筆字的紅紙,其中一張寫有“華光靈光,護館呈祥,梨園弟子,賴庇綿長,虔奉上座,永賜恒康,清香花果,伏維鑒賞”,體現出粵劇劇社供奉行業神所希望得到的美好愿望,另一張寫著“敬如在”,則突出了粵劇從業者在祭祀行業神時由衷的崇敬之意。(見彩圖7、彩圖8)

(2)兵器道具

MOA所藏粵劇兵器道具不少,包括匕首、大刀、佩劍、斧鉞、三叉戟等?;泟≈械奈浯驁雒?,慣用實用性武技,在其它地方戲劇種中較為少見。這種“南派武功”樸實無華,頗為實用,從MOA所藏各類兵器便可看出。

“打五件”是粵劇絕技的一種,是粵劇南派特有的群體性武打組合?!拔寮本唧w是指嶺南地區民間的五樣生活用品:長條板凳、竹扁擔、竹籮筐、八仙桌和匕首,以此五件日常物品開打,頗具特色。(55)參見王瀘生主編《粵劇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MOA藏品中的匕首道具和一只籮筐應該就是“打五件”中的道具。

除上述神龕、雕塑及兵器外,還有一把扇子值得注意。扇面上畫有七個戲曲人物,身穿戲服,手持兵刃,正在進行武戲打斗,中間還有一張桌子,桌前寫有“大利源”三字。再者,還有紅黃白綠四套馬服道具,應是粵劇中的“竹馬”?!爸耨R是用竹條扎為骨架,蒙以紙或布,裝飾成馬形,馬頭和馬臀一前一后系在表演者的腰間。在戲曲舞臺上,竹馬是在以鞭代馬之前,表演騎馬時普遍使用的手段?!薄盎泟 读鶉蠓庀唷分械牧鶉鹾詈驮獛?,原來是騎‘大馬’(二人套竹馬)出場,民國十五年(1926)后,改為用馬鞭代替?!?56)李計籌:《粵劇例戲〈六國大封相〉之特色及功能》。

三、作為文物的“蹺”的發現

在MOA所藏粵劇文物中竟然發現了六雙蹺(57)蹺,就是形狀接近于傳統社會中纏足女性所穿的小腳鞋。,這一發現值得慶幸。因為筆者數年來在山西田野調查發現可被稱為文物的“蹺”只有民國時期王存才(58)著名蒲州梆子演員,男性,以踩蹺演出聞名。民間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盛譽。遺留的一雙,現存于山西省永濟市博物館,且因為穿著使用過多已經磨損非常嚴重。(59)香港文化博物館編《粵劇服飾》中,亦展示了兩雙蹺鞋,但缺少詳細介紹。這六雙蹺的發現彌補了國內這一實體文物的不足,相當珍貴,故而在此一一考述。

1.編號為N1.749a-b的蹺鞋:

皮革鞋底。鞋面紅底黑繩邊,白底銀片,散紫色亮片。鞋筒為米白色的棉質。高高的鞋筒由棉布包裹,內置一塊木板。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鞋筒內印有類似制造商的紅色印章。蹺鞋制造的時間應在1935年前后,MOA購得的日期為1973年8月28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2.5厘米×6.5厘米×20厘米

32厘米×7.5厘米×15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2.編號為N1.764a-b的蹺鞋:

皮革鞋底,楔形鞋跟。鞋面紅底,有黃色和綠色條紋圖案。鞋筒為米白色棉質,因為年久,白色棉布已經發黃,下部有藍色和黑色長方形棉布。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鞋筒內印有“省城”等紅色字樣。蹺鞋制造的時間應在1935年前后,MOA購得的日期為1973年8月28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3厘米×4.5厘米×9厘米

35厘米×5厘米×8.5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3.編號為N1.765a-b的蹺鞋:

皮革鞋底,楔形鞋跟。鞋面底色為淺粉色與藍綠色相間,上有金色花卉圖案及鏡面小圓片。鞋筒為米白色棉質,下部有淡藍色棉布。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鞋筒外側用黑筆寫著“花妹”二字。保存狀況基本良好,只是鞋底磨損比較嚴重。蹺鞋制造的時間應早于1935年,MOA購得的日期為1973年8月28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5厘米×3厘米×8厘米

35厘米×3厘米×7.5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4.編號為N1.766a-b的蹺鞋:

皮革和黃銅鞋底,楔形鞋跟。鞋面及其上部底色為白色,并有粉、綠、棕、藍、淡紫色花卉圖案,鞋面中間有深藍色條紋,其上有黃銅和鏡面圓片。鞋筒為米白色棉質,下部有黑色方形棉布。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鞋筒外側靠近開口位置印有“金玉號造”字樣,應是一個生產商號。蹺鞋制造的時間應早于1935年,MOA購得的日期為1973年8月28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4.5厘米×10厘米×12厘米

34.5厘米×10厘米×12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5.編號為Edz1850a-b的蹺鞋:

皮革鞋底,楔形鞋跟。鞋面為橙色,有淺藍色線條、金色細帶和藍色鑲邊、彩色花卉圖案刺繡以及粉色花瓣紋樣。鞋筒為米白色棉質。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蹺鞋捐贈至MOA的日期是1991年9月24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5.2厘米×4.6厘米×10厘米

35.2厘米×4.7厘米×10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6.編號為2668/17a-d的蹺鞋:

木質鞋底,楔形鞋跟。鞋面為粉色,有粉、綠、橙、藍色花卉圖案,淡藍色鑲邊,并有小圓片若干。鞋筒為米白色棉質,鞋筒上有若干織物環。另有紅綾帶兩條。蹺鞋捐贈至MOA的日期是2006年4月19日。兩只蹺鞋的尺寸為:

33厘米×13厘米×9厘米

33厘米×13厘米×9厘米

紅綾帶尺寸為:179厘米×4厘米×2厘米

這雙蹺來自于黃滔先生的收藏。

以上這些蹺均為手工完成,釘子也是手工鍛造。編號為N1.766a-b的蹺鞋鞋身明顯印著“金玉號造”字樣,應該為生產它的商號。編號為N1.765a-b的蹺鞋鞋筒外側用黑筆寫著“花妹”二字,疑為當時劇團的演員藝名。(見彩圖9、彩圖10)

關于粵劇中的蹺,粵劇研究學者蔡孝本曾在他的《此物最相思:粵劇史料文萃》中有過評述:

在粵劇舞臺上可分為上海蹺與廣東蹺兩大類。上海蹺又稱“京蹺”,由小繡花鞋、蹺套和內置的木板三部分組成。其中繡花鞋部分相對較大,內置木板則較短,僅能容下演員腳弓至腳跟的空隙位置,表演時演員的腳尖可以直接接觸到地面。而廣東蹺的繡花鞋部分相對較小,蹺套內置的木板直接插到腳尖的位置,演員必須要以腳尖抵著木板進行表演。這樣踩廣東蹺的難度自然較踩上海蹺大。(60)蔡孝本、李紅:《此物最相思:粵劇史料文萃》,廣州:廣州出版社2016年,第61頁。

粵劇演員踩蹺表演需要把腳尖套入象征古代婦女三寸金蓮的繡花鞋蹺中,再用綾帶將腳弓和腳跟捆綁固定在蹺鞋套內置的木板上。演員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到腳尖部分,腳掌、腳跟則借助木板依托垂直于地面。這一點和蒲劇以及京劇的蹺基本相似。關于踩蹺表演,很多著名演員都有過回憶,無疑都是痛苦和充滿風險的。通常是在結冰的大缸上練習,稍有不慎就會摔得鼻青臉腫,甚至于骨折和殘疾。

演員踩蹺登臺歷史非常久遠。明代已經出現了相關記載,(61)南戲《白兔記》:“外:今年社會可勝似上年么?凈:今年齊整,跳鬼判的,踹蹺的,做百戲的,不能盡述?!?明)無名氏著、中山大學中文系五五級明清傳奇??毙〗M整理:《白兔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6頁。這里的“踹蹺”應該是社火中的高蹺表演。清代早期也有記載,但均比較零散。真正讓踩蹺進入系統和產業化道路的是乾隆年間著名男旦魏長生。但是,隨著清末民初民族矛盾的加劇,因為接近傳統社會的三寸金蓮,演員開始主動廢蹺演出,至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后,踩蹺旦角急速下降。隨著新中國戲曲改革的呼聲以及審美的變化,1952年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解放話語中踩蹺最終被推上了廢除的道路。(62)可見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系(1902—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也可見筆者的Fashioning the Foot for Men Who Play Women: Qiao (false feet) as Material Culture on Stage and as Object of Discourse(1774-1952)(未刊)?;泟〉能E工發展也是基本如此。

關于廢除踩蹺的經過,有專家曾做過簡述:

20世紀初,粵劇花旦王千里駒(男花旦)公開發表反對粵劇花旦“踩蹺”的觀點,他說:“纏足原是一種惡習……戲劇是社會教育之一,伶人無異社會教育導師,而伶人去演扎腳戲,殊屬有虧天職?!弊源嘶泟』ǖ┎溶E漸趨式微?;泟v史上以演扎腳戲著名者,首推“扎腳勝”,他踩蹺演武戲,首本戲有《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劉金定斬四門》《十三妹大鬧能仁寺》等,他能在三張高枱上踩蹺翻下,落地紋絲不動,令人嘆為觀止。(63)蔡孝本、李紅:《此物最相思:粵劇史料文萃》,第62頁。

1952年的戲曲改革廢除了踩蹺,致使國內的蹺被銷毀殆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新審美的出現,蹺工開始在一些劇團逐漸復原,但是苦于找不到原始蹺鞋,新復原的蹺大部分是劇團根據老藝人的記憶恢復而成的。MOA新發現的這六雙蹺,對于目前國內戲曲藝術學界甚至對于戲曲表演者本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在MOA所藏蹺的簡介上寫著,其為女性演員的鞋。一位名叫Chan Yim-nung的女演員因使用這雙鞋而特別出名,她穿著這雙鞋可以跳上跳下桌子,還可以站在陶罐上。這些信息中可能因為認知的緣故,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其實這六雙蹺鞋可能不完全是女演員的蹺,因為在傳統社會中反而是男性旦角演員踩蹺更為普遍,且這些蹺鞋均來自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女性旦角也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第二,在博物館的解說中,他們對于纏足的認識也值得商榷。實際上在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纏足人數反而沒有漢族女性那么普遍,且山西、山東、河南等北方省域才應該是當時的纏足大省。

四、粵劇在北美的傳播 與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粵劇的海外流傳在所有劇種內當屬翹楚?;泟〕趶V東各地發展外,還開拓到了南洋、美洲等華僑集中的地區,并分散到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等地。(64)參見新珠等《粵劇藝人在南洋及美洲的情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二十一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46頁。早在光緒年間,就有人在文章中寫到了廣東戲在美洲的演出情況。有學者認為,粵劇在海外的演出或許與19世紀中葉幾十萬華工參加美國西部金礦的開采和中太平洋鐵路的興建有關,他們有精神娛樂方面的需求。(65)參見謝彬籌《華僑和粵劇》(上、下),《南國紅豆》2005年第1期、第2期。華僑志士還曾通過粵劇支持辛亥革命和國內的運動。據資料記載,當時應聘在美國三藩市大舞臺演出的一個粵劇團曾在戲班內成立抗日自治會,相約不用日貨,自愿展開募捐,支援國內反日運動,大會應邀出席的僑胞達四、五百人之多。(66)參見謝彬籌《嶺南戲劇觀賞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第224頁。此外,粵劇還在反對美國華工禁約運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上世紀初,著名的粵劇演員白駒榮、馬師曾、張淑勤等都曾來過北美演出。1931年,馬師曾帶著“以與我僑胞相見于公余之暇,稍慰我僑胞不忘國粹之心”(67)馬師曾:《我游美演劇之宗旨》,《南國紅豆》2015年第3期。原載1931年馬師曾赴美專著《千里壯游集》(香港東雅印務有限公司承刊,1931年),有刪節。的目的率領劇團游美演劇。二戰期間到60年代中期,“美國(影響及加拿大)曾一度禁止非英語戲劇演出和對華人停發入境簽證,無論從國內或者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除個別人、個別劇團、個別年份,有粵劇前往美洲演出外,極少有戲班前往演出。至1964年美國歧視華人法案全部廢止,粵劇藝人才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再度逐漸前往美洲演出?!?68)陳凝:《粵劇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影響》,《南國紅豆》2005年第4期。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加之粵劇電影的直接沖擊,粵劇在東南亞及美洲各國逐漸衰落。60年代以后,由于專業人才缺乏,設備更新滯后,海外職業粵劇團更是舉步維艱,先后解體。七八十年代開始,伴隨著職業戲班的解體,業余粵劇團體卻相繼崛起?!?69)沈有珠:《當代粵劇海外傳播的新變》,《戲劇》2015年第4期?,F如今,粵劇在北美地區的華人中十分盛行,美國有業余粵劇團體近百個,加拿大僅溫哥華就有30多個粵劇團體。除大量劇社外,一些地區還成立了粵劇學研會等機構。在民間和官方的共同努力下,粵劇逐漸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70)參見曾夢云《美國紐約華人粵劇粵曲活動簡介》,劉耀泉、黃滔《加拿大溫哥華粵劇曲藝社團活動概況》,《南國紅豆》1997年第1期;沈有珠《當代粵劇海外傳播的新變》,《戲劇》2015年第4期;沈有珠、黃偉《近現代粵劇在北美地區的傳播歷程——以舊金山為中心的考察》,《戲劇文學》2015年第7期;沈有珠《晚清民國時期粵劇在舊金山的流傳與傳播》,《中華戲曲》第52輯。

MOA所藏粵劇文物大多屬于加拿大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加拿大振華聲藝術研究社創立于1934年,是加拿大最早成立的粵劇社團。初時名為振華聲劇團,由溫哥華的華僑發起組成,設置會所,以粵曲、劇藝會友,娛樂僑眾。起初成員多為“業余粵劇粵曲愛好者,且大多數為當地洪門致公黨成員。有感于職業戲班離去后的蕭條,振華聲自1935年4月起開始偶爾地進行公開演出,但并非作為商業性的演出,而是參與社區慶典活動”。后來由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振華聲逐漸改變方針,開始從省港地區邀請專業藝人前來擔綱演出,而該社成員則輔助性地參加演出?!笨箲鹌陂g,振華聲劇社曾多次籌款演出,高揚愛國精神?!霸诜路鹋c世隔絕的貧民區生活環境下,移民的民族感情則顯得更為濃厚?!狈N種因素“使得華埠戲院能夠吸引大批懷舊思鄉的僑民,這種被強化了的愛國情緒更有助于戲院的經營?!?71)[美]伍榮仲著、羅麗譯:《作為跨國商業的華埠粵劇——20世紀初溫哥華排華時期的新例證》,《中華戲曲》第37輯。MOA粵劇文物如演出布告等揭示了振華聲藝術研究社的部分演出活動。比如,一份海報題為“云高華埠:振華聲男女劇團”(72)1933年香港取消男女同班演出的禁令,之后男女合班成為當時粵劇團的流行趨勢,甚至成了劇團的一個重要看點。,當日所演劇目為“《虎口娥眉》”,在演員的介紹中有:“嫣笑儂飾朱鳳顏,李崔屏飾方瑞英,阮景華飾方國忠,賽牛郎飾巫仲謀”,演員介紹的下面則加入了愛國口號:“恢復河山,堅心衛國,力保山河,為國奔走?!币驗槭窃诩幽么笱莩?,所看觀眾也多為流落異鄉的華人,這樣的愛國字眼更能引起當地華人深深的共鳴(見彩圖11)。

猜你喜歡
粵劇戲曲文物
現存清代粵劇劇本初探
我給文物當“醫生”
文物的棲息之地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戲曲從哪里來
《廣西戲曲》
新時代粵劇的遺產保護與現代發展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文物失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