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評估顳下頜紊亂行關節鏡下盤復位固定術療效的應用

2020-08-20 03:33王思齊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0年17期
關鍵詞:關節盤張口下頜

王 睿, 王思齊

(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28)

磁共振成像(MRI)軟組織分辨率高,能夠清晰顯示顳下頜關節盤及關節周圍肌肉組織。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0例TMD患者顳下頜關節的MRI表現,探討TMD的MRI特征;包括:①關節盤形態;②髁狀突形態;③髁狀突信號;④盤突關系;⑤關節腔積液;⑥張口度。

1 資料

30例顳下頜關節患者(年齡13~44,男12女18)行關節盤鏡下復位固定術,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半年、治療后一年行MRI檢查。分別觀察并記錄關節盤形態位置、關節囊積液,髁狀突形態及信號的改善情況。TMD診斷標準為:顳下頜關節酸脹或疼痛、關節彈響、關節運動障礙[1]。

2 檢查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統(1.5T signal;GE,美國)掃描,8通道顳下頜線圈進行張閉口位的斜矢狀位、冠狀位掃描。斜矢狀面T2WI壓脂序列掃描參數:TR 4100ms,TE 70ms,矩 陣512×512,視 野100mm×100mm,層 厚2.2mm,層間距3.2mm。斜矢狀面質子密度加權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序列掃描參數:TR 2140ms,TE23ms,矩陣512×512,視野100mm×100mm,層厚2.2mm,層間距3.2mm。冠狀面質子密度加權序列掃描參數:TR 2140ms,TE 23ms,矩陣512×512,視野100mm×100mm,層厚2.2mm,層間距2.2mm。

3 圖像分析及評價方法

分析MRI圖像并對TMD進行評估,分析內容包括關節盤的形態、位置、髁突形態、信號改變、髁突運動情況以及關節囊積液情況。所有圖像均由2位副主任醫師進行雙盲閱片,對有分歧的圖像共同討論后得出最后結論[2-3]。

3.1 MRI觀察指標

(1)關節盤形態,正常的關節盤形態為雙凹鏡形,形態異常包括變扁、變性、折疊(圖1);(2)髁狀突形態,正常髁狀突形態為表面光滑的球星,異常則包括扁平、變尖、變形(圖2);(3)髁狀突信號異常包括,水腫、囊變(圖3);(4)盤突關系,正常關節盤后帶位于髁狀突頂點十二點位置,并且能夠覆蓋整個髁狀突關節面,位置異常改變包括了前內外側移位(圖4);(5)關節腔積液;(6)張口度,張口位髁狀突頂點位置應位于關節結節6點位置,如未向前滑動至關節結節下方則為張口受限(圖5)。

圖1 (a)正常關節盤形態;(b)關節盤變性;(c)關節盤變扁;(d)關節盤折疊

圖2 (a)正常髁狀突形態;(b)髁狀突變尖;(c)髁狀突扁平;(d)髁狀突變形

圖3 (a)正常髁狀突信號;(b)髁狀突水腫;(c)髁狀突囊變

圖4 (a)正常盤突位置關系;(b)關節盤前移位;(c)關節盤外側移位;(d)關節盤內側移位

圖5 (a)正常張口度;(b)張口受限;(c)張口過度;(d)關節腔積液

3.2 結果(見表1,表2)

表1 30例非手術側

表2 30例手術側

4 結論

30例非術側觀察記錄顯示盤突關系異常、髁狀突信號分別于術后半年、術后一年均有改善(P<0.05),關節盤形態、髁狀突形態、關節腔積液術后半年、術后一年均無明顯變化(P>0.05)。張口受限于術后半年無明顯變化(P>0.05),一年后有改善(P<0.05)。

30例術側觀察記錄顯示關節盤形態、髁狀突信號、盤突關系、關節腔積液、張口受限分別于術后半年、術后一年均有改善(P<0.05),髁狀突形態術后半年內無明顯變化(P>0.05),髁狀突形態于術后一年后有改善(P<0.05)[4-5]。

結論:經MRI評估,關節鏡下盤復位固定術后病人在術后一年內形態學可獲得部分改善,具有一定穩定性。

猜你喜歡
關節盤張口下頜
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病因研究進展
MDT診療模式在顳下頜關節盤不可復性盤前移位中的治療效果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關節盤與髁突改變的MRI表現及相關性研究現狀
集束化護理對鼻咽癌放療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張口受限的影響
顳頜關節內紊亂的MR 表現
仰天大笑
三種不同上部結構應用于下頜種植覆蓋義齒的臨床療效比較
CBCT對下頜磨牙根分叉病變的評價
磨骨術在下頜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應用分析
老年人睡醒后口干是何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