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分析

2020-08-20 07:51邢玉俊
中國德育 2020年13期
關鍵詞:偶像心理學個體

邢玉俊

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了心理與社會兩方面的認識后,我們才能返回到教育之中,思考教育能夠做些什么。

隨著我國娛樂產業的發展,明星偶像在當代社會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而對明星偶像的追捧則成為了在青少年中盛行的一種潮流。面對這種潮流,成人世界已經展示了頗多的“道德恐慌”,將其視為不成熟的表現、青少年的精神快餐、大眾傳媒與商業的誤導、教育的無力與尷尬,以及社會示范效應的移位。那么,青少年偶像崇拜果真如此不堪嗎?能否從青少年所處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其所面臨的具體社會處境來對之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呢?基于此,筆者力圖從心理學視角與社會學視角審視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已經對青少年的偶像文化作出了許多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個體行為的反復出現,是源于各種環境因素的強化作用。當個體的朋輩團體都崇拜偶像時,當大眾傳媒不斷宣傳對偶像的膜拜時,個體很容易受到影響,產生從眾心理。另一些理論則認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并非僅僅由于外界環境的作用,而是與青少年自我意識水平的發展息息相關。

弗洛伊德將個體的人格區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代表無意識水平之中的各種非理性沖動、欲望等;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能夠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從而使自己的行為既符合社會規范,又能滿足本我的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是對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的完美追求。由此,從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中可以窺見人格這三部分的緊張共生關系: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具有非理性、沖動性等特點,但是在自我意識的層面上,青少年有時又會將自己對偶像的崇拜賦予一個合理解釋,從而顯示出隨意選擇、矛盾困惑的局面,但最終,隨著社會化的逐漸完成,青少年會走向理性成熟、人格健康的境界。由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也可窺見,已有研究將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歸咎于“感官舒快”與“社會性品質學習”,恰恰反映了青少年人格中本我與超我在自我力圖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與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則更為關注個體對社會的適應。他認為,青少年在青春期面臨著“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的危機,為了解決該危機,重獲自我認同性,青少年需要通過同伴和家庭之外的人物來確認自我,而當代社會的明星偶像則是這樣的人物,青少年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理想自我,投射了自己的某種情感、欲望與夢想,從而在自我的否定與肯定之間實現了平衡,更好地融入了社會。

因此,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說是青少年在自我確認過程中,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對理想人物的社會認同與情感依戀,并且僅僅是一種特定年齡階段的短暫現象。不過,由于人類天性中本我的影響,青少年認知、思維發展的不成熟以及自我意識尚處于形成之中,在對偶像的崇拜中不可避免會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

一些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也充分印證了上述理論。如有研究者發現,一些青少年在對偶像的認知上存在“光環效應”,另一些青少年則存在“刻板印象”,即當青少年對偶像崇拜的首要特質為“外形”時,青少年容易認為偶像的外形、內在品質都是最棒的,此時即“光環效應”;而當青少年對偶像的崇拜集中于除“外形”之外的其他特質時則會產生“刻板印象”,如將“財富”作為首要特質時,則不會認為偶像具有良好的內在品質,將“運動”作為首要特質時,則認為偶像的知識水平很低。

此外,心理學實證研究中存在的諸多抵牾,如一些研究者發現青少年偶像崇拜與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主觀幸福感等呈正相關,而另一些研究者則發現它們之間呈負相關,這可能恰恰反映了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既投入了大量的正向情感、態度,也不可避免由于其心理特點影響而產生諸多的缺陷。

因此,企圖通過遏制偶像崇拜來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行為根本是不可取的。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既會受到心理水平局限的影響,也有助于其心理需要的滿足。一味地指責青少年的情緒化、盲目化表現,企圖以社會認可的人物來取代偶像,可能會造成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過度拔高、矛盾,乃至停滯不前。

也許心理學研究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在于:社會、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仍舊關切有余而實踐不足。毋庸置疑,在課程、教材中,學校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作出了循序漸進的安排。但是除卻學習之外,學生的其他生活呢?教育是否足夠意識到了對這些課余生活的責任?是否足夠意識到了對學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學生不僅是在校學習,更是在校體驗、在校成長、在校度過他們的青春歲月,這種人生經驗是彌足寶貴的,而不單單是具有學習的任務。

不過,心理學研究同樣存在不足。心理學研究關注偶像崇拜與青少年心理之間多方位的關系,但卻不關注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環境中偶像文化的表現形態,從而將偶像文化作為了一種既定的事實接受了下來,認為偶像崇拜是一種正常的青春期現象,不足為慮,而這對我們如何認識當代的偶像文化毫無助益。所以,與心理學研究不同,社會學研究則立足當下社會,對當代青少年的偶像文化作了獨特的思考。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社會學分析

在個體層面上,社會學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個體的社會化進程會受到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家庭、大眾傳媒、朋輩團體等。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同樣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力量,他們是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是青少年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也就是說,在任何社會中,青少年都會有偶像。不過,偶像的產生,卻與社會風氣、價值觀的轉變具有密切關系,正所謂“時勢造偶像”。偶像的更替,因而體現了社會價值觀與心態的流變。在當代社會中,青少年的偶像日益呈現出“名人化”的傾向,而所謂“名人”,又往往與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具有密切關聯,因此,青少年將何者作為其偶像,反映的也是社會價值取向與社會形態的流變。

毋庸置疑,當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多元文化并存。在這樣的社會中,傳統一元社會所具有的通過傳遞符合國家意識形態的榜樣人物來對青少年實行教化的優勢已然在慢慢消逝。社會日益開放,各種形態的文化激蕩,各種文化的代表人物層出不窮,青少年再也不可能被鎖在“圍城”之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偶像崇拜的普遍化、低齡化正是這種變化的必然結果。

猜你喜歡
偶像心理學個體
“沒有用”的心理學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大眾偶像
Task 4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跟蹤導練(二)5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如何提高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認知
偶像效應
打噴嚏個性心理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