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評價

2020-09-02 06:54馬林龍曹丹劉艷麗金孝芳
熱帶作物學報 2020年7期
關鍵詞:鮮葉茶樹成活率

馬林龍 曹丹 劉艷麗 金孝芳

摘 ?要:為客觀準確地評價19個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CK)為對照,對19個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茶苗成活率、新梢物候期、產量性狀、制茶品質和抗逆性等指標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時前3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76.96%,分別為“產量抗性因子”“物候期因子”“品質因子”;以前3個主成分的線性回歸方程和貢獻率構建適應性綜合評價模型,綜合得分超過CK的有10個品種,其中‘茶農98‘鄂茶12‘陜茶1號和‘嵐里香4個品種的綜合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品種,為最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綜合得分低于CK的有9個品種,其中‘白葉一號‘中黃1號‘漕溪1號和‘鳥王1064個品種的綜合得分明顯低于其他品種,為不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

關鍵詞:茶樹品種;適應性;主成分分析中圖分類號:S571.1??????文獻標識碼:A

Evaluation of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Tea Cultivars in Hubei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MA Linlong, CAO Dan, LIU Yanli, JIN Xiaofang*

Fruit and Tea Research Institute,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64, China

Abstract: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adaptability of 19 tea cultivars in Hubei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e major agronomic?traits such as survival rate,?phenological phase,?yield traits, ensory quality, and stress resistanc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comparison with ‘Fudingdabaicha (CK),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tea cultivars in Hubei Province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ree?principal components?including yield?-?resistance factor, phenological phase factor and quality factor?were determined, and the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76.96%. The composite scores of ten?cultivars?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K, of which ‘Chanong?98, ‘Echa12, ‘Shancha1, and ‘Lanlixiang were the most suitable application area in Hubei or similar areas. The composite scores of nine?cultivars?were lower?than that of CK, of which ‘Baiye1, ‘Zhonghuang1, ‘Caoxi1, and ‘Niaowang106 were not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area in Hubei or similar areas.

Keywords: tea cultivars; adaptabilit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0.07.008

茶樹品種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茶葉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歷來都十分重視茶樹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工作[1-2]。近年來,我國茶樹育種工作者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品種選育目標,先后選育了一系列高產、優質、早生和高抗等優良茶樹品種,為我國茶葉產品結構調整、茶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然而,我國茶樹種植區域廣泛,各地區生態環境及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同一茶樹品種因氣候、土壤和管理水平等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品種特性[4-5]。因此,對新品種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評價是品種應用和推廣的先決條件和重要環節。

湖北省是我國的產茶大省,近年來茶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前景。2017年,全省有茶園面積34.667萬hm2,茶葉總產量33萬t,農業總產值156億元[6]。然而茶園品種結構單一,群體種茶園老化嚴重,無性系茶樹良種普及率低等問題,嚴重影響湖北省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7]。因此,篩選適宜湖北茶區發展種植的高產、優質、高抗型茶樹品種將對實現湖北省茶產業安全、優質、高效生產和產業提檔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對19個不同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茶苗成活率、新梢物候期、產量性狀(樹高樹幅、發芽密度和鮮葉產量)、制茶品質和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等性狀指標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進行綜合評價,以期充分了解各品種的優良特性和生產性能,進而為篩選適宜湖北茶區發展種植的無性系優良品種及其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湖北茶樹種質資源圃內(東經114°07′、北緯30°18′),海拔32.7 m。試驗園地四周空曠、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紅黃壤,pH 4.9,土層深厚,整體土壤肥力處于中上等水平。

1.1.2??試驗材料 ?19個參試綠茶品種均為地方品種,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品種(CK),各參試綠茶品種的名稱及來源見表1。

1.2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各參試品種區試小區設置長9 m、寬1.5?m,每個小區試驗面積為13.5?m2,隨機排列,重復3次;四周以湖北省主栽國家級良種‘鄂茶1號作為保護行。種植方式:2012年11月5日—2012年11月28日,采用雙行、雙株條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叢距33?cm,每叢定植2株茶苗;每個品種每小區定植茶苗55叢(110株),3個區共165叢(330株)。后期栽培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2.2 ?成活率調查??茶苗定植后第3年調查成活率,包括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數/定植苗株數× 100%;叢成活率=成活叢數/定植叢數×100%。

1.2.3 ?新梢物候期調查??定植后第4年,連續3年觀察茶樹春梢1芽1葉初展期、1芽2葉初展期和1芽3葉初展期。每個試驗小區隨機觀察5叢,每叢選擇1個芽頭(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1個帶葉健壯芽)固定觀察,從越冬芽萌動開始,每隔1?d觀察1次,各個生育期以30%觀察芽達到該物候為標準,觀察期間,如發生損傷或誤采應立即調換相同生長狀態的芽。

1.2.4 ?樹高樹幅調查??第2次、第3次定型修剪前測量茶樹高度和幅度。每個試驗小區重復測定5次(具體在1、3、5、7、9?m的中心點測量最高枝梢的高度和茶行的幅度),計算平均數。

1.2.5 ?發芽密度調查??定植后第4年,在通過1芽2葉期時,每個品種每小區隨機取3個點,調查每點(33.3?cm×33.3?cm)10?cm葉層范圍內萌動芽以上的芽梢數,連續觀察3?a。

1.2.6 ?鮮葉產量調查??定植后第4年,從春茶第1批鮮葉在1芽2葉物候期通過之日或第2天,采摘1芽2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夏茶、秋茶采1芽2葉、1芽3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其中春、夏茶留魚葉采,秋茶留一葉采,連續調查3?a。

1.2.7 ?加工品質鑒定??定植后第4年,采摘第1批春茶(1芽2葉)制作烘青綠茶樣,具體制作工藝流程:攤放→殺青→揉捻→初烘→攤涼→復烘→攤涼包裝。然后送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感官審評,審評的方法參照NY/T?787-2004。

1.2.8 ?抗寒性和抗旱性調查??定植后第4年,越冬后或旱期后,以叢為單位,每小區調查10叢茶樹凍害或旱害程度,凡中上部葉片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為受害葉,根據受害情況分為0級(受害葉片≤5%)、1級(5%<受害葉片≤15%)、2級(15%<受害葉片≤25%)、3級(25%<受害葉片≤50%)、4級(受害葉片>50%)5個等級。

按照下面公式計算凍害或旱害指數:

HI=100×∑(ni×xi)/(N×4)

式中,HI為凍害或旱害指數;ni為各級受害叢數;xi為各級受害等級;N為調查總叢數。根據凍害或旱害指數將抗寒性或抗旱性分為強(凍害或旱害指數≤10)、較強(10<凍害或旱害指數≤20)、中(20<凍害或旱害指數≤50)、弱(凍害或旱害指數>50)4個等級。

1.3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7進行試驗數據的整理與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茶樹品種茶苗成活率分析

茶苗定植成活率是反映品種環境適應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確定其推廣應用的重要依據[8]。由表2可知,僅‘狗腦02的株叢成活率顯著低于CK,其余參試品種株成活率、叢成活率與CK均無顯著差異。其中,‘玉露1號和‘白葉一號的株成活率不同程度超過CK或相當,但叢成活率低于CK;其余16個參試茶樹品種的株成活率、叢成活率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蘇玉黃‘嵐里香‘茶農98‘陜茶1號等4個參試品種的株成活率、叢成活率均達到100%,‘漕溪1號‘黟選1號‘鄂茶11‘中選8號‘中黃1號‘越香早和‘鄂茶12等7個參試品種的叢成活率也均達到100%??傊?,各參試茶樹品種在湖北武漢地區的總體移栽成活率較好,均達到了后期鑒定的要求。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2.2不同茶樹品種新梢物候期分析

新梢物候期是茶樹品種的主要經濟特性之一,對茶葉尤其綠茶的經濟效益影響較大[9]。一般認為,茶樹春梢萌動越早,所制綠茶產生的經濟價值就越大[10];其次,早、中、晚茶樹品種的合理搭配能夠有效增加春茶生產時段,同時可以緩解采茶勞動力不足帶來的資源浪費[11]。由表3可知,‘玉露1號‘蘇玉黃和‘中選8號3個品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期比CK均要早5?d以上,為特早生種,且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均達到了特早生種標準?!竞?01‘狗腦02‘黟選1號‘鄂茶11‘TRI19‘越香早‘鄂茶12‘陜茶1號8個品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期比CK早0~4 d,為早生種,其中‘狗腦02‘鄂茶11‘越香早和‘鄂茶124個品種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均達到了早生種標準,‘木荷201‘黟選1號‘TRI19和‘陜茶1號4個品種在2016年、2017年均達到了早生種標準?!悬S2號‘漕溪1號‘鳥王106‘嵐里香‘茶農98‘白葉一號‘嶗山3號7個品種的一芽一葉初展期比CK晚1~4?d,為中生種?!悬S1號的一芽一葉初展期比CK平均晚7.7?d,為晚生種,且在2016年、2017年、

2.3不同茶樹品種產量性狀分析

2.3.1??樹高樹幅??樹高和樹幅是茶樹長勢一個重要判斷指標,與茶葉產量呈較高的正相關[12]。由表4可知,2014年‘狗腦02和‘白葉一號的樹高和樹幅均不同程度低于CK,‘嶗山3號的樹高低于CK,‘中黃1號的樹幅低于CK。其余15個品種的樹高和樹幅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茶農98的樹高和樹幅與CK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木荷201‘漕溪1號‘嵐里香‘越香早和‘陜茶1號等5個品種的樹幅均顯著性大于CK。2015年,‘白葉一號和‘中黃1號的樹高和樹幅均不同程度低于CK,其中‘白葉一號的樹高顯著低于CK?!悬S2號和‘嶗山3號的樹高均不同程度低于CK,而樹幅要不同程度大于CK?!衤?號和‘蘇玉黃的樹幅均不同程度低于CK,而樹高均不同程度大于CK。其余13個品種的樹高和樹幅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木荷201‘漕溪1號‘茶農98‘越香早和‘陜茶1號5個品種的樹高和樹幅與CK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鳥王106‘鄂茶11和‘TRI193個品種的樹高均顯著性高于CK;‘嵐里香和‘中選8號的樹幅均顯著性大于CK。

2.3.2??發芽密度??茶樹的發芽密度是影響茶葉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13]。由表5可知,‘玉露1號‘木荷201‘中黃2號‘狗腦02‘蘇玉黃‘鄂茶11‘TRI19‘嵐里香‘茶農98‘中選8號‘嶗山3號‘越香早‘鄂茶12和‘陜茶1號14個品種的3年平均發芽密度均不同程度超過對照種,其中‘茶農98‘鄂茶12和‘陜茶1號3個品種達到了顯著性差異?!钕?號‘鳥王106‘黟選1號‘白葉一號和‘中黃1號5個品種的3?a平均發芽密度均不同程度低于對照種,其中‘漕溪1號達到了顯著性差異。

2.3.3??鮮葉產量??鮮葉產量是衡量茶葉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14]。由表6可知,‘茶農98‘陜茶1號和‘嵐里香3個品種的3?a平均鮮葉產量均不同程度超過CK(P<0.05),且3個品種的鮮葉產量在3?a中均顯著高于CK?!较阍纭疬x1號‘TRI19‘中選8號‘木荷201‘鄂茶12‘鄂茶11‘蘇玉黃和‘玉露1號9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個品種的3?a平均鮮葉產量均不同程度超過CK,但無顯著性差異,9個品種的鮮葉產量在3?a中基本與3?a平均鮮葉產量表現一致,僅‘TRI19在2018年要顯著高于CK,‘玉露1號在2017年略低于CK?!纺X02‘嶗山3號‘中黃2號‘漕溪1號和‘鳥王1065個品種的3?a平均鮮葉產量均不同程度低于CK,但與CK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其中僅‘嶗山3號的鮮葉產量在2016年略高于CK,其余品種的鮮葉產量在3?a中均不同程度低于CK且無顯著性差異?!悬S1號3?a平均鮮葉產量低于CK且有顯著性差異,其3?a中鮮葉產量均低于CK,但僅在2016年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白葉一號因長勢差,無法進行該品種的鮮葉產量鑒定評價。對產量的主要性狀和鮮葉產量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表明(表7),樹高、樹幅、發芽密度與鮮葉產量均呈正相關,樹高、樹幅、發芽密度與鮮葉產量的正相關系數分別為0.754、0.762、0.660,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示未測產。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indicates the fresh yield not measured.

注:**表示相關性分析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Note:**indicates?variance analysis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2.4不同茶樹品種制茶品質分析

綜合3?a的感官品質鑒定表明(表8),‘嵐里香和‘越香早所制烘青綠茶感官品質均不同程度超過CK;在3?a品質鑒定中,‘嵐里香?在2017年、2018年的感官品質均超過CK,‘越香早在2016年、2017年的感官品質均超過CK。

‘鄂茶12所制烘青綠茶感官品質與CK相當;在3?a品質鑒定中,‘鄂茶12在2017年的感官品質超過CK?!衤?號‘木荷201‘中黃2號‘中黃1號‘白葉一號‘狗腦02‘蘇玉黃‘鄂茶11‘TRI19‘茶農98‘中選8號‘嶗山3號‘黟選1號‘漕溪1號‘鳥王106和‘陜茶1號16個品種所制烘青綠茶感官品質均不同程度低于CK;在3?a品質鑒定中,‘蘇玉黃在2016年、2017年的感官品質均超過CK,‘中黃2號在2016年的感官品質超過CK,‘漕溪1號‘狗腦02和‘白葉一號3個品種在2017年的感官品質超過CK。

2.5 ?不同茶樹品種抗逆性分析

2.5.1??耐寒性??綜合連續3?a的耐寒性鑒定評價,結果表明(表9):‘玉露1號‘中黃2號‘黟選1號‘鄂茶11‘TRI19‘嵐里香‘茶農98‘中選8號‘越香早‘鄂茶12‘陜茶1號和CK等12個品種的耐寒性均表現為強抗性?!竞?01‘漕溪1號‘狗腦02?和‘蘇玉黃4個品種的耐寒性均表現為較強抗性?!B王106‘白葉一號和‘嶗山3號3個品種的耐寒性均表現為中等抗性?!悬S1號的耐寒性表現為弱抗性。

2.5.2 ?耐旱性??綜合連續3?a的耐旱性鑒定評價,結果表明(表10):‘黟選1號‘鄂茶11‘嵐里香‘茶農98‘越香早‘鄂茶12和‘陜茶1號7個品種的耐旱性均表現為較強抗性?!衤?號‘木荷201‘中黃2號‘鳥王106‘狗腦02‘蘇玉黃‘TRI19‘中選8號‘白葉一號‘中黃1號‘嶗山3號和CK等12個品種的耐旱性均表現為中等抗性?!钕?號的耐旱性表現為弱抗性。

2.6不同品種適應性的綜合評價分析

選擇綜合特性中9個代表性狀:株成活率(2015年)、1芽1葉出展期與CK差值(3?a均值)、樹高(2015年)、樹幅(2015年)、發芽密度(3?a均值)、鮮葉產量(3?a均值)、感官審評得分(3?a均值)、耐寒性受害指數(3?a均值)、耐旱性受害指數(3?a均值),按順序依次定義為X1~X9,利用SPSS?17.0軟件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由表11可知,前3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6.96%,基本解釋9個變量中的大部分信息。第1主成分PC1解釋了總變異信息的43.75%,主要綜合了產量性狀(樹高、樹幅、發芽密度以及鮮葉產量)和抗逆性(耐寒性受害指數、耐旱性受害指數)信息,產量性狀在第1主成分上呈正向分布,抗逆性指數性狀呈負向分布,因此將PC1稱為“產量、抗性因子”。第2主成分PC2包含了原始信息的19.07%,其大小主要由茶樹一芽一葉初展期決定,因此將PC2稱為“物候期因子”。第3主成分PC3包含了原始信息的14.14%,其大小主要由感官審評得分決定,因此將PC3稱為“品質因子”。

通過對3個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分析(表11)和X1~X9性狀指標數值的標準化處理,建立前3個主成分的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PC1=0.121×Zscore(X1)+0.071×Zscore(X2)+?0.193×Zscore(X3)+0.189×Zscore(X4)+0.181×Zscore(X5)+0.240×Zscore(X6)+0.063×Zscore(X7)?0.185×?Zscore(X8)?0.181×Zscore(X9);

PC2=?0.247×Zscore(X1)+0.382×Zscore(X2)??0.289×Zscore(X3)?0.315×Zscore(X4)+0.267×Zscore(X5)?0.063×Zscore(X6)+0.161×Zscore(X7)?0.143×?Zscore(X8)?0.267×Zscore(X9);

PC3=0.441×Zscore(X1)?0.267×Zscore(X2)??0.169×Zscore(X3)?0.134×Zscore(X4)?0.056×Zscore(X5)?0.048×Zscore(X6)+0.620×Zscore(X7)+0.187×?Zscore(X8)?0.222×Zscore(X9)。

將前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系數(α1=43.75,α2=19.07,α3=14.14)建立綜合評價模型,S=(α1×PC1+α2×PC2+α3×PC3)/(α1+α2+α3)。根據3個主成分的線性回歸方程及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出20個茶樹品種各主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并按分值高低排序,結果如表12所示。綜合得分

超過CK的有10個品種,說明這10個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要好于CK,其中‘茶農98‘鄂茶12‘陜茶1號和‘嵐里香4個品種的綜合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品種,主要原因可能是‘茶農98和‘陜茶1號在產量、抗性中表現突出,‘嵐里香在產量、抗性和品質中均優于其他品種,‘鄂茶12雖產量中等但在抗性和品質方面表現突出。綜合得分低于CK的有9個品種,說明這9個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要低于CK,其中‘漕溪1號‘鳥王106‘白葉一號和‘中黃1號4個品種的綜合評價得分明顯低于其他品種,主要原因可能是‘白葉一號和‘中黃1號在產量、抗性因子中表現較差,‘漕溪1號和‘鳥王106在物候期因子和品質因子中均表現較差。因此,建議‘茶農98‘鄂茶12‘陜茶1號‘嵐里香‘越香早‘蘇玉黃‘中選8號‘鄂茶11‘黟選1號和‘玉露1號等10個品種,為適宜在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其中‘茶農98‘陜茶1號‘鄂茶12和‘嵐里香4個品種為最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畭魃?號‘中黃2號‘狗腦02‘TRI19和‘木荷2015個品種為較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兹~一號‘中黃1號‘漕溪1號和‘鳥王1064個品種為不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

3??討論

植物的生長發育、生理特性不僅受到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還受到溫度、光照、水分等環境因素的影響[15-17]。許乃銀等[18]認為,環境效應通常占品種變異的絕大部分,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效應占品種變異的比例通常也高于基因型主效。因此,環境效應、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效應降低了農作物可重復的遺傳變異的可靠性,增加了品種推廣應用效果的不確定性和生產應用風險。茶樹品種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茶葉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1]。我國茶樹適宜推廣種植區域廣泛,各個產茶區的生態環境及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同一茶樹品種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種植表現往往差異懸殊[4-5]。此外,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經濟作物,茶樹品種更新換代需要較大成本投入且持續多年,一旦引種失敗帶來的經濟損失巨大[19]。因此,對新品種在不同環境下的綜合性狀的全面評價,對優良茶樹品種的選擇和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茶樹品種的適應性評價由于評價指標多,且各指標間存在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相關,往往給品種篩選帶來較大的困難[20-21]。近年來,運用多元統計學方法對作物適應性進行綜合評價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中主成分分析法通過對多個變量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運用線性變化將多個變量簡化成少數綜合變量,各主成分之間相互獨立,可以更加科學準確地評價作物的適應性強弱[22-23]。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對19個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進行綜合評估,結果表明,第1主成分主要綜合了產量性狀(樹高、樹幅、發芽密度以及鮮葉產量)和抗逆性(耐寒性受害指數、耐旱性受害指數)信息,一般產量越高、抗寒性、抗旱性越強的品種在第1主成分得分越高;第1主成分的貢獻率為43.75%,說明產量、抗性性狀在適應性綜合評估中所占權重較大。第2 主成分包含了原始信息的19.07%,其得分大小主要由茶樹1芽1葉初展期決定,一般物候期早的品種在第2主成分得分相對較高。第3主成分的貢獻率為14.14%,其大小主要由感官審評得分決定,一般感官審評得分高的品種在第3主成分得分相對較高。這些與實際生產中要求茶樹品種產量高、抗性強、物候期早和制茶品質好相符合。通過對前3個主成分的表達式和貢獻率建立綜合評價模型,結果表明,綜合得分超過CK的有‘茶農98‘鄂茶12‘陜茶1號‘嵐里香‘越香早‘蘇玉黃‘中選8號‘鄂茶11‘黟選1號和‘玉露1號10個品種,為適宜在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其中‘茶農98‘陜茶1號‘鄂茶12和‘嵐里香4個品種的綜合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品種,為最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綜合得分低于CK的有9個品種,其中‘嶗山3號‘中黃2號‘狗腦02‘TRI19和‘木荷201的綜合得分略低于CK,為較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白葉一號‘中黃1號‘漕溪1號和‘鳥王1064個品種的綜合得分明顯低于其他品種,為不適宜湖北及相似茶區推廣應用品種。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19個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茶苗成活率、新梢物候期、產量性狀(樹高、樹幅、發芽密度和鮮葉產量)、制茶品質和抗逆性等性狀指標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茶樹品種在湖北地區的適應性進行綜合評價,為湖北及相似茶區品種選育和引種提供了理論參考,為篩選適宜湖北茶區發展種植的無性系優良品種及其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 梁月榮, 石 ?萌. 茶樹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 茶葉科學, 2015, 35(2):?103-109.
  • 馬建強, 姚明哲, 陳??亮. 茶樹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 茶葉科學, 2015, 35(1):?11-16.
  • 王新超, 王??璐, 郝心愿, 等. 中國茶樹遺傳育種40年[J]. 中國茶葉, 2019,?41(5):?1-6.
  • 馬林龍, 劉艷麗, 曹??丹, 等. 湖北優良茶樹品系綠茶香氣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學, 2019, 40(10):?251-256.
  • 宋明義, 任榮富, 周濤發, 等. 浙江“安吉白茶”產地地質地球化學特征[J]. 現代地質, 2008, 22(6):?954-959.
  • 曾維超. 2017年湖北省茶葉市場綜述和2018年走勢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 2018, 57(3):?143-144.
  • 宗慶波, 龔自明, 匡??勝. 湖北省茶產業“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 中國茶葉加工, 2016(3):?25-28, 38.
  • 包云秀, 黃 ?梅, 楊興榮, 等. 茶樹佛香2號等雜交新品種區域試驗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 2011, 24(1):?43-47.
  • 段學藝, 王家倫, 陳正武, 等. 自然干旱脅迫對不同茶樹品種物候期的影響[J]. 農技服務, 2011, 28(3):?363-364.
  • 陳正武, 龔??雪, 陳 ?娟, 等. 貴州種植茶樹品種調研分析及優化調整探討[J]. 種子, 2014, 33(6):?81-85.
  • 馬林龍, 盧素芳, 金孝芳, 等. 4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茶樹葉芽生長及茶葉品質的影響[J]. 茶葉通訊, 2019, 46(1):?43-47.

[12]?江昌俊. 茶樹育種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9.

[13]?孫有豐, 劉??鑫, 蔣躍林. 茶樹新梢生長量估算方法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7, 23(4):?124-126.

[14]?鄭生宏, 柴紅玲, 李 ?陽, 等. 葉面肥葉綠素對茶樹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浙江農業科學, 2012(10):?1382-1383.

[15]??alud Z, Hlavinka P, Proke? K,et al. Impacts of water availability and drought on maize yield-A comparison of 16 indicator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7, 188:?126-135.

[16]?劉華玲, 馬欣榮. 植物抗旱分子機理研究進展[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6, 28(6):?33-40, 16.

[17]?高??潤, 柳??茜, 閆亞飛, 等. 河套灌區23個紫花苜蓿品種適應性[J]. 草業科學, 2017, 34(6):?1286-1298.

[18]?許乃銀, 張國偉, 李??健, 等. 基于GGE雙標圖和比強度選擇的棉花品種生態區劃分[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2, 20(11):?1500-1507.

[19]?金孝芳, 曹??丹, 馬林龍, 等. 10個無性系綠茶品種區域適應性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 2015, 54(23):?5933-5936.

[20]?班秋艷, 紀曉明, 余有本, 等. 陜西茶樹種質資源表型性狀的遺傳多樣性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18, 45(4):?575-579.

[21]?陳 ?亮, 楊亞軍, 虞富蓮. 茶樹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22]?李 ?洪, 王瑞軍, 王彧超, 等. 不同玉米品種在晉北地區的適應性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 2018, 34(20):?15-20.

[23]?田治國, 王 ?飛, 張 ?文, 等. 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萬壽菊品種抗旱性評價中的應用[J]. 應用生態學報, 2011, 22(12):?3315-3320.

猜你喜歡
鮮葉茶樹成活率
茶樹吸收營養物質的特性
嶗山茶加工工藝研究
不同栽植模式對花椒成活率的影響
故鄉的古茶樹
提高干旱區造林成活率的理論與實踐
茶的箴言
美麗的山茶樹
鮮葉治病有特效
TCP植物蒸騰抑制劑
不同扦插處理對爬地柏成活率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