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渠楠屯生態環境設計開發模式思考

2020-09-06 13:46劉曜琿韋自力
視界觀·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旅游

劉曜琿 韋自力

摘? ? 要:隨著城市化步伐逐漸加快,長期的快節奏生活使人們越來越渴望接近自然,在這一狀況的出現使得鄉村旅游業迅速升溫,形成了豐富的業態形式。本文通過渠楠屯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文特點的研究,分析渠楠屯保護發展存在的困境和問題,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傳統建筑的修繕、生態建設的強化等措施,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關鍵詞:生態保護;生態旅游;生態建設

從2013年開始,農業部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全國各地都加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探索研究的力度,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典型特色的美麗鄉村模式,如: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社會綜治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草原牧場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高效農業型,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案例。創建美麗鄉村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在農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具體行動。渠楠屯依靠其自身的地理、自然生態優勢,又具有傳統的民族建筑和田園風光,將其優越的生態環境變為經濟建設的優勢非常大,適合生態旅游業開發的同時對渠楠屯進行保護性發展。

一.渠楠屯概況

(一)背景概況

1.地理環境

渠楠屯位于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昆侖村,地處低緯度地區,總面積達到10.1平方公里。村莊坐落在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岜盆片區九重山的東南部。主要以喀斯特地形為主,廣泛分布著山地、峰林、洼地、地下河流等多種地貌形態,形成多種多樣的地域性氣候。地處桂西南地區,氣候溫和,水分充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年均氣溫在21.3℃~22.8℃之間,日照達到1693小時,無霜期長達346 天,年均降水量1050mm~1300mm。

2. 自然資源

(1)動物資源

渠楠屯生活著白頭葉猴和獼猴兩種靈長類動物。其中白頭葉猴是喀斯特石山環境中特有的靈長類動物,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僅分布于廣西西南部,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猴類之一。它們在形態、行為等方面產生了特殊的適應性特征,體重多在8—10kg,身體纖細,身體的結構能夠讓他們在懸崖峭壁之間攀爬、跳躍。白頭葉猴多以植物的嫩葉、嫩芽、莖和果實為食,夜間棲息于巖洞或石縫間。夜宿地多選擇在其天敵不能到達的懸崖峭壁上的天然洞穴。

(2)植物資源

渠楠屯森林的原生類型已蕩然無存,次生林也很少。原有森林分布的地段一部分(如較寬闊的圓洼地、槽谷地)已被辟為農地,為甘蔗、橘子、花生等人工植被所代替,僅在社區內部的“土地廟”周邊、風水林及一些比較封閉的圓洼地及其邊緣或狹谷的谷底兩側才殘存著一些近原生或次生的森林片斷,大面積的峰叢石山廣泛分布的則是以灌木和小喬木以及有刺的藤本植物所組成的次生藤刺灌叢或次生灌草叢,其組成多是以適應干熱環境、陽性或中生性的植物種類為主。人工植被主要為尾葉桉林、秋楓林、甘蔗草叢等。

3.人文特點

渠楠屯目前有110戶,其中常住人口為300余人,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自然村屯。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適宜發展特色農業,因此當地的生活水平相對比較富裕。當地居民的一些傳統觀念和習俗與自然保護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的村規民約反映出了一種可持續利用的觀點,如對村落附近的“風水林”、“土地公”和“神龍廟”周圍樹林的保護,村落居民區的后山不許砍伐和放牧等,都對當地自然生態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渠楠屯保護發展存在的困境

(一)村落建筑風貌問題

渠楠屯雖然保留有21間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居干欄建筑,但要打造為一個生態景觀旅游村落還有待開發研究。由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許多地居干欄民居建筑房屋早已無人居住,且遭受蛀蟲侵蝕,雨水腐蝕,大量老宅存在破損變形和局部垮塌的現象,再加上村民對傳統干欄建筑保護觀念的缺乏,對已經破損的房屋進行整修時,通常使用的都是新式材料,如石棉瓦和簡易塑料瓦等,這樣既破壞了整個村落的景觀協調性,也缺少了傳統地居干欄建筑特有的風貌。外出務工者受到城市的消費價值觀的影響,將打工掙來的錢用于生活品質的改善,他們有的在城鎮買房定居,老屋被廢棄無人管理;有的回村蓋起了“小洋樓”,用紅磚、混凝土等新材料營造成了方盒子形建筑,村落失去了地居干欄建筑的整體性。

(二)公共基礎設施問題

1.村民生活基礎設施匱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民的生活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也備受關注,鄉村中心有蓄水池塘,水量豐富,為村民提供了充足的雜用水水源,但是村落里缺少污水處理設施、排水溝渠,許多廢水流往低洼地帶,缺乏消防給水設施。村落中除了村民居住的房屋外,卻沒有給予村民業余活動的場所,也沒有為村民提供鍛煉、溝通的場所區域,環村道路缺失,村內村民停車場沒有固定地點,村民停車隨意性強。

2.生態旅游設施空缺

隨著鄉村旅游的飛速發展,鄉村旅游逐漸形成了多樣化,渠楠屯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著較好的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尤其是白頭葉猴這一國家級保護動物的存在,使村落的生態旅游備受關注,但是村民對鄉村旅游理解不深,又缺乏具體的規劃,長期處于自發性的更新狀態,環境設施臟亂差。渠楠屯鄉村內部交通系統不完善,車行道路沒有形成系統性,缺乏可達性,枯燥的旅游路線,沒有為游客提供便利性的空間。村外旅客停車場地規劃缺失,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缺少供游客使用的公廁、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且無相應的景觀引導。

(三)建筑與自然環境協調問題

渠楠屯周邊山石聳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混凝土“方盒子”的興起,村落民居建筑與自然環境極不協調,既破壞了整個村落的整體協調性,也缺少了具有獨特地域性建筑特有的氣息。渠楠屯缺少了整體協調性,除了供村民居住的房屋以外,沒有特定為游客們設置的住所,讓建筑能很好地融入自然環境中,使村落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

三、渠楠屯生態建設保護的策略

渠楠屯的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持完好,使很多地區適應性物種在村落附近得以生存下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的存在反映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因此在渠楠屯的建設規劃中應按“生態保護型”村落制定發展計劃。

(一)完善基礎設施

渠楠屯依山而建,利于排水,結合地勢等自然條件,設置排水溝渠,就近分散排至池塘、稻田等現有的儲水體中,并將收集的雨水作為農業生產用水和消防用水。完善硬件設施時,也要豐富村民們的業余生活,為他們提供活動交流的場所,在村落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段設置體育設施器材區,打造老年活動中心,為村民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

設置多種觀光參與性游覽項目,致力為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感官體驗。當地生活著國家一家保護動物白頭葉猴,可適當增加科普館,介紹白頭葉猴的生態習性和村落的生態環境情況,以滿足多種形式的游覽休閑要求,增加寓教于樂的游覽體驗。還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在沿池塘及環山一帶,建造樹屋,很好地解決當地的氣候造成的潮濕現象,讓游客更好地體驗生態村落的特色文化,不打擾當地村民生活,還能更加貼近自然。

(二)修繕傳統建筑

對僅有的21棟傳統建筑進行修復與周邊環境的改善,形成既有傳統特色又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鄉村環境,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渠楠屯,在其他傳統村落也較為普遍存,在修復傳統村落時,應主要考慮把現有質量較好、價值較高的傳統建筑保存下來,再以傳統建筑為中心,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疏通周邊的交通。

(三)強化生態建設

以生態特色為基底,打造特色旅游生態村,渠楠屯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依托著有良好自然生態與傳統風貌的鄉土景觀,是渠楠屯發展的堅實基礎。

1.利用攀援植物軟化建筑

攀援植物在垂直綠化中具有一定觀賞性和實用性,對于村落的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垂直綠化可以很好地滿足建筑對于生態的需求,沿村道附近的耀眼的“方盒子”建筑和有特殊顏色的房屋使用常春藤進行“活態性裝飾”,對村落中混凝土建筑的外觀整治有很好的幫助,在村落中重要位置的建筑上種植攀援植物,可以使村內環境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而不至于讓混凝土建筑在環境中過于孤立。 常春藤不僅投入成本低,可大大地節約村民們的支出。常春藤攀爬到建筑表面上時,其茂密的綠葉可以從視覺上將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給人一種與自然“零距離”的感覺。此外,綠色的常春藤不僅裝飾了村落環境,它散落在角落里的靈動也在無形間調劑著人們的生活,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2.打造觀猴路線吸引游客

為了發展生態旅游打造騎行道路,以滿足游客和村民的日?;顒雍托蓍e觀光的功能,既能散步也能騎行通過。渠楠屯擁有豐富的植被資源,良好的地理環境,為珍稀動物提供了天然的港灣,這一帶一共有13個猴群,在騎行道路的沿途打造生態觀猴點,在觀猴點配備基礎設施,有可供游客休息的座椅,為口渴饑餓的游客提供自助服務的自動販賣機還有衛生間等簡單設施,既為游客解除疲乏,又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接觸白頭葉猴的機會,設置配套設施是對騎行道路的完善和提升,將騎行道路更好的融入生態村落中,發揮多方面的價值,促進生態村落的一體化發展。

3.建造生態民宿家園

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在山腳下的池塘邊和沿山樹林的邊緣,打造10-15棟具有自然生態特色的樹屋,既可控制游客數量,不影響白頭葉猴的正常生活,也能夠控制性地接待來自各地的游客,樹屋有別于當地建筑,建造在樹上,既能讓游客與白頭葉猴近距離接觸,觀察它們的生活,且更加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生態環境的美,更好地體現生態旅游的思想。

四、總結

渠楠屯生態環境的保護性發展策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幸福感;改善當地的傳統建筑的現狀,提升人居生活質量;結合當地生態資源,圍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發展生態旅游,充分地利用地域性自然資源,保持渠楠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延續發展,才能真正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沈廣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意蘊及綠色發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2):163-168.

[2]楊軍.廣西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路徑新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2):49-55.

[3]劉哲.廣西傳統村落現狀與保護發展的思考[J].廣西城鎮建設,2014(11):14-19.

[4]王翌銘,龔克.廣西傳統古村地名文化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9(05):112-122.

作者簡介:劉曜琿(1994- ),男,江蘇連云港人,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西南民族傳統建筑與現代環境設計。

韋自力(通訊作者)(1968- ),男,廣西柳州人,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西南民族傳統建筑與現代環境設計研究。

注:文章系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廣西壯族干欄木構建筑技藝再造價值研究”項目成果(編號:15DG51)。

猜你喜歡
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研究
探討生態堤防的現狀與建設思路
貴陽生態保護法庭的成立與發展
沈陽臥龍湖區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克拉瑪依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思考
地方高校對宿遷生態建設影響之研究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