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懷愛與希望,才不懼怕生活

2020-09-10 07:22曾萱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希望生活

曾萱

摘要:自傳體小說,中國版的《愛的教育》。一個在大時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小女孩兒自強、自立,尋找愛與幸福的勵志故事;也是一個充滿溫情,真實、感人的尋母故事。故事的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盧溝橋事變開始,至二十世紀末主人公在香港見到母親為止。而故事的背景就是這六十多年北京城的變遷。

關鍵詞:自傳體小說;生活;希望

這是一個在大時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小女孩兒自強、自立,尋找愛與幸福的勵志故事;也是一個充滿溫情,真實、感人的尋母故事。

故事發生在北京,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久的女孩兒,她自懂事起便與生母離散。起初,她跟隨祖母生活,享受著祖母給她的愛與溫暖。不幸的是,小久十一歲時,祖母忽然離世,她只好與父親、繼母一同生活。繼母待她刻薄,不許她讀書,她便從父親家搬出來,靠助學金上學。即便這樣,小久仍不放棄對愛與幸福的渴望,她樂觀積極,憑借自己的努力終于把幸福牢牢地抓在手里。后來,小久得知生母居住在臺灣,她通過一番尋找,終于在香港與生母見面。本書的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盧溝橋事變開始,至二十世紀末小久在香港見到母親為止。而故事的背景就是這六十多年北京城的變遷……

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小久尋母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可以說是中國版的《愛的教育》。

作者尚在襁褓之中,便與生母離散。自懂事以后,作者也很少見到自己的父親。雖然沒有得到父母的愛,但作者的童年是幸福的,因為她有一位慈祥的祖母。她的祖母用最無私的愛撫育作者成長,并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作者認知外面的世界。在祖母溫馨的四合院里,作者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祖母離世后,作者被生父趕出家門,在極度苦悶的狀態下,考入了當時北京最好的女子中學——師大女附中。高中畢業后,作者又被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

從中學到大學,前后十年,作者一直住在女生集體宿舍里。無論是在師大女附中,還是在北京師范大學,她都遇見了多位令她敬仰的老師,以及許多團結友愛的同學。美好而緊張的生活,使作者暫時忘記了自己的處境。

可是,每逢假期,同學們都回家了,空蕩蕩的宿舍,只剩作者一個人。白天,她躲進圖書館,扎在書堆中打發時間;夜晚,就只能獨自一人面對黑漆漆的宿舍房間。

世界之大,似乎唯有她是孤苦伶仃的。每當這時,作者就會想起自己的母親,不禁對著黑黝黝的天花板,對著外面漆黑的夜空發問——“我的媽媽,我最最親愛的媽媽,你在哪里???”

直到而立之年,作者才從姨母口中得知母親的消息。而一直到五十三歲,作者才與母親重逢。這中間,是半個世紀的離散……

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中,雖然缺少母愛、父愛,但這樣的經歷,反而讓她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作者在書中流露出的堅強、樂觀、善良,讀來每每令人動容。

繼母的冷眼,沒有打倒她,更沒有令她放棄希望;生父的拋棄,沒有在她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無論生活多么困苦,也沒能澆滅她對讀書的渴望……她熱愛生活,每一個在她生命中出現,給過她溫暖和幫助的人,她都銘記在心,并把這些感激匯成對社會的大愛。

如今,因為各種原因,父母離異、進城務工等等,造成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陪伴。這些孩子自然是苦悶、孤獨的?!缎【脤つ赣洝分?,小久雖父母雙全,卻與孤兒無異。小久在成長過程中,也是與苦悶、孤獨相伴的。

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訴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別害怕!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心存希望,不放棄對人間真情的追求;即便擁有不幸的少年時代,也同樣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因為作者就是這樣做的——

“熱淚盈眶回望成長中的艱難,然后,要更緊緊地把握愛!”

本書作者肖鳳,原名趙鳳翔,1937年11月生于北京,195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在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任教五十余年,退休前任該校電視學院教授。2000年被評為北京市“十佳老電視藝術家”,2008年被授予“中國新聞教育貢獻人物”稱號。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北京市朝陽區第五屆政協副主席。1992年9月至1994年2月被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聘為客座教授(此前該校的客座教授都來自臺灣)。

代表作有《肖鳳文集》(4卷本)、《文學與愛情》、“戀戀民國風”系列、《冰心圖傳》等。

猜你喜歡
希望生活
探索“五選四變”對中職教育改革的創新與實踐
生活感悟
試論中職教育要給學生以希望和自信
無厘頭生活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霧霾背后的一點“希望”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韓四成國民寄“希望”于法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