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越劇表演藝術家尹桂芳的唱腔藝術的思考

2020-09-10 07:25周明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唱腔

摘要:尹桂芳是我國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在其舞臺生涯中,積極對越劇進行唱腔藝術的創新,開創了尹派,建立了完善的表演體系,為了進一步挖掘尹桂芳的唱腔藝術,促進越劇的發展,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關鍵詞:越劇;尹桂芳;唱腔

尹桂芳是我國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其開創了“尹派”藝術,對越劇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雖然尹桂芳已經離開舞臺六十多年,但是“尹派”藝術在越劇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尹桂芳的學生茅威濤、趙志剛、王君安等人,先后獲得了梅花獎、白玉蘭獎、文華獎等等,繼承了發揚了尹桂芳的藝術,也使得尹派發展越來越好,越劇發展越來越好。當前尹派藝術在上海、西北地區、京津地區都有大量的群眾喜愛,甚至聲名海內外,獲得了國外友人的稱贊。尹派藝術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了重點保護,為我國戲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尹桂芳的生平

尹桂芳出生于1919年浙江新昌的一個農戶家中,幼年時期父親去世,為了生活進入戲班,最初所學的是花旦,也會出演一些其他的角色。尹桂芳的天賦非常的高,而且很能吃苦,因此從小就有著扎實的基本功。尹桂芳在十六歲開始演小生,二十歲時跟隨戲班進入上海唱戲[1]。尹桂芳有機會得到越劇前輩的指導,由于尹桂芳的戲劇水平非常高,很快的就在上海灘出名,獲得了大量觀眾的喜愛。尹桂芳也抓住機會不斷的學習越劇的唱腔藝術,此外還經常和京劇、昆劇等劇種學習,不斷的提升自我,開拓了自身的視野,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有了自己的體會,不斷完善自己的唱腔。上世紀四十年代,尹桂芳開創了尹派藝術,有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尹派唱腔的形成始于1943年,尹桂芳在傳統越劇的唱腔上,不斷進行創新,并且和自身的嗓音條件結合,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的風格。在1946年的上海,尹桂芳創辦了芳華越劇團,開始教習學生,逐漸在上海灘的名字越來越大,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尹桂芳非常產生用唱腔去刻畫人物的性格,對于越劇缺乏創新改變的態度,尹桂芳非常的不滿,多次的發表意見,希望越劇從唱腔上進行改變。尹桂芳提到,我們越劇唱腔應當從內容出發,不要被一些流派的唱腔限制,但是也要發揮流派唱腔的獨特風格。尹桂芳本人也積極的對越劇進行探索和創新,經過半個多世紀,尹派藝術發展逐漸壯大,證明了尹派藝術表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時代所需要的藝術精華。

二、大膽創新,不拘一格

在越劇的表演中,有大量的清板唱腔,可以體現人物內心世界,可以更加細微的刻畫人物的思想變化,但是唱腔的設計和演唱對演員的要求很高,尹桂芳可以熟練的運用幾十段的清板唱腔還非常的動聽。尹桂芳除了使用平、述之外,還加入了大量的起調、落調、甩調、停頓的速度變化,并且在詞義重要的地方增加了重音或者高音[2]。例如在《浪蕩子》當中有一段長達130句的“嘆鐘點”清板唱腔,尹桂芳可以根據劇情的需求,在感情的高潮和轉折的地方,變換速度,使得這段清板唱腔的感情更加豐富,多變但是并不單調。尹桂芳的吐字非常清晰,而且還纏綿婉轉,層次分明,可以表達人物思前想后的嘆息和悔恨,很好的詮釋了“浪子回頭”這一思想過程,令聽眾回味無窮。尹桂芳在和袁雪芬合作的《山河戀》當中有一段經典唱腔,至今依然被一些老戲迷稱贊。在劇中有一個送信的唱段,非常的深情婉轉,尹桂芳的“妹妹啊”,短短的三個字音調婉轉深情,體現出了尹桂芳高超的唱腔水平。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的領導下,尹派藝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在多年的舞臺生涯中,尹桂芳塑造了很多性格各異的任務,例如善良純真的梁山伯、風流倜儻的賈寶玉、愛國傲骨的屈原、雄才大略的武則天等等,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給觀眾帶來了非常深刻的映像。尹桂芳的唱腔藝術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正是由于尹桂芳敢于創新,才使得她在戲劇界有著極高的地位。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還作曲家劉如增、連波等人的幫助下,尹桂芳不斷的汲取其他劇中的音樂元素和唱法。進一步的豐富看尹派唱腔,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的鮮活。

尹桂芳經常和人說道,藝術貴在創新,不革新就沒有生命力。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戲迷的需求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為了更好的表達人物的情感,尹桂芳用于打破傳統的唱腔,甚至會突破流派的限制[3]。尹桂芳所塑造的屈原藝術形象就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尹桂芳不僅僅在表演上進行了極大的突破,還在唱腔上進行了創新和探索。例如在《桔頌》當中,屈原手里拿著帛書,獨自吟誦,為了更好的表達屈原《桔頌》,使得表演不僅要像古代吟詩腔,還要和越劇唱腔進行融合,尹桂芳和曲作者進行合作,借鑒了古代《詩經》的吟詩腔,使用我國特有的五聲音階的旋律,增加了時代感,體現出了屈原當時的情感,再現了這位愛國詩人的風貌。在《天問》這場戲中,尹桂芳為了更好的展示屈原的偉大情操使得表演和情境進一步融合,在唱腔和唱法上學習京劇老生的唱腔,在《鳴冤》這場戲中,運用了川劇的唱法,使得氣氛更加的悲壯。

在尹派的《何文秀》劇目當中,尹桂芳飾演何文秀,在唱腔上使用到了四工調,不僅僅字音清晰,韻味深厚,還增加了喜劇色彩。在哭牌算命這一唱腔當中,尹桂芳吸收了中國曲藝藝術當中的說唱手法,聽起來似說似唱,非常的有趣。這是尹桂芳嘗試將越劇和中國曲藝音樂進行結合,也是對越劇的改革。1959年為了支援福建前線,尹桂芳帶領著自己劇團的成員,從上海到福州安家落戶,在黨的幫助下,尹桂芳的藝術水平不斷提升,主演了幾十個劇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紅樓夢》、《江姐》等。

三、速度多變,因情而異

尹桂芳在“寶玉哭靈”這段唱腔中使用的是尺調,第一句“妹妹啊”旋律起伏變化,并且有哭調的元素,體現了寶玉在失去林妹妹之后悲痛的心情。起調之后,緊跟著是器板,抒發了寶玉見到黛玉靈位之后的悲痛心情。到第六句時,“如今千呼萬喚喚不歸,上天入地難尋見”后半句中,曲調變得纏綿婉轉,體現了寶玉對黛玉的思念。在這一段唱腔當中,尹桂芳一方面用節奏的變化來體現人物感情的變化,一方面在詞義重要的地方,使用重音加深觀眾的印象,不僅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也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尹桂芳在1964年扮演江姐,尹桂芳認識到塑造好江姐這一人物就需要開辟新的藝術道路,因此在唱腔音樂的設計上根據時代背景,賦予了時代氣息,并且有了創新和突破,在唱腔上吸取了歌劇當中的某些元素,凡是可以和越劇融合的,尹桂芳都拿來學習。尹桂芳在越劇舞臺上塑造英雄人物的嘗試非常大膽,越劇之前從未有過英雄人物的劇目,雖然尹桂芳的改變中還有一些歌劇的痕跡,但是已經為越劇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尹桂芳的表演藝術獨具一格,“尹派”唱腔已經有了完整的藝術體系,在美學價值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尹派藝術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雖然尹桂芳老師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尹派”藝術將一直陪伴著戲迷,隨著時代不斷的成長,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呂靜.談越劇表演中唱腔的重要性[J].藝術品鑒,2020,(06):297-298.

[2]胡小鳳.論越劇流派唱腔的傳承和創新運用[J].戲劇之家,2018,(11):51.

[3]何晶.戲曲唱腔與民族聲樂演唱的共性研究——以越劇、昆曲唱腔為例[J].戲劇之家,2017,(12):71-72.

作者簡介:

周明(1964.10-)男,民族:漢族,籍貫:余姚市,學歷:大專,職稱:(現目前的職稱)國家二級演員,研究方向:越劇流派演唱和越劇現代戲的表演。

猜你喜歡
唱腔
話說大秦腔和秦腔舞臺美術
我演“七仙女”
關于秦腔須生的唱腔和舞臺表演藝術
淺談京胡在荊州花鼓戲唱腔音樂伴奏中的運用
繼承傳統 創演新劇《齊王田橫》
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
在新時代下,如何使你的唱腔富有時代氣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薌劇傳承與發展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藝術奇葩
淺談提琴戲《雙合蓮·磨房》的唱腔與表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