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思考

2020-09-10 08:26楊洪平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預設學會文本

楊洪平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把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主陣地,對課堂教學模式眾說紛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筆者認為,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和宗旨首先要明確,為了達到預期效果,無論是教學一線者還是教學研究者都有必要靜下心來對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作一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必須正確處理好如下幾對關系:

一、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系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因素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中存在著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鑒、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啟發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這便有了創造,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動態生成并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無你”的。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卻依賴于預設的質量。在教學中,預設也同樣重要。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要出現的情況,努力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同時,預設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創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順利。如: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這節語文課是由教師預設的幾個問題貫穿始終,這幾個問題當然是教師深入品讀文本后所預設的,每個問題獨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里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么?”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表達喜好憎惡。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呦!”第三個問題:“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第二、三兩個問題教師則善于捕捉那些閃動著靈性的生成資源,挖掘文本潛在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關愛,學會追求,更要學會愛自己。第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則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幾個問題是展開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閱讀的支點,可以說這是一個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兩相媲美”。

二、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系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伙伴、選擇學習內容等,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所見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確實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教例]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哪位同學來回答?”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著:“我來,我來……”有幾個都離開了座位,手舉到了講臺前。當老師說:“××,你說?!逼渌瑢W的手依然高舉著,甚至隨意大聲地發表起自己的見解來。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引導呢?自主學習不能理解成老師撒手不管的學習,應當是在老師的引導、暗示、有效監督下的自主性學習。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傾聽又怎能分享別人的獨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表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如果教師也沉浸課堂活躍的情景中,而忘記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課堂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思維的靈動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讀文時,有的老師說:“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的讀書水平始終處于同一水平線,不見提高,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和點撥。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點撥、適當的引導、和適當的范讀也是非常必要的。如:上海徐善俊老師教《黃鶴樓送別》片斷:

師:讀書要讀懂、讀出感情、讀的有韻味。我來讀你聽聽到底該怎么讀?(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悅耳的音樂。讀完,教室里一片掌聲。)

師:剛剛徐老師讀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韻味,你怎么會讀的這么好?

師:很簡單,一邊讀一邊想,然后進入畫面。試試看,保證你比老師讀的好,再自由讀讀課文,把文中能解釋這首詩的有關句子劃下來。

老師在指導讀文時,精彩的范讀,迎得學生的一陣陣掌聲,學生在不經意中感悟到了讀書的方法,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同時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指導,表面看是范讀,其實教師指導讀書的方法已隱含在其中。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導必須“合二為一”,必須“高度統一”,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三、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系

此次課程改革是在繼承前七次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是要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弊端需要勇氣,繼承好的傳統同樣需要勇氣。步入現代化的軌道,我們發現課堂教學變了: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文本,清一色的課堂變成了多姿多彩的課堂,單調的聲音變成了美妙的“交響樂”……這種變化將帶給我們什么?帶給我們的是思維的啟迪、內心的激動和情感的愉悅。在這個變化當中,課的形式美了,課的情趣濃了,語文課的效率高了,語文課的內涵深了……一句話,語文課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閃亮的一面,也總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的課堂似乎有些變“花”了,變“虛”了,甚至“變味”了。因為人們在追求現代化本身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傳統。其實,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仍然應保留著傳統的成分。比如:對知識的看法,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覺,以為新課程不大需要知識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知識是必須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以往的教學過于注重口耳相傳,教師常常是一味地灌輸。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利用已 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知識。以往的教學把目標主要定位在認知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改倡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課堂上,適當的“引導、講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筆加黑板也是一種充滿創意的、無拘無束的、顯現靈感的、師生互動的重要領地。板書的過程,是釋放和記錄師生迸發思維火花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簡潔的美、靈活的美、傳統的美、藝術的美。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求現代而丟棄傳統,現代應基于傳統,讓傳統生成新的意義,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梁”。

猜你喜歡
預設學會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學會分享
一課三磨: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論德語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預設觸發語
一道中考試題解答的預設與生成
學會分享
學會尊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