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成品”的“草稿”

2020-09-10 08:55李佳璇孫威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草稿成品

李佳璇 孫威

摘要:本文從繪畫草稿引發的藝術觀念出發,闡述傳統意義上草稿和成品的關系,繼而探究由傳統草稿所引發的藝術觀念,并依據中國書法和西方繪畫對這種“草稿觀念”進行分析。

關鍵詞:草稿;成品;無心而為

大約在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繪畫的主體逐漸被油畫所取代。眾所周知,西方的寫實油畫就如同工廠制作般極其的工整,嚴密,一絲不茍。從傳統的角度來看,一幅所謂完成的油畫需要在選題、布局、起稿、用色、空間、透視、解剖等諸多方面都做到幾乎完美的地步。這樣的觀念和方法在今天也許已經過時,但在幾百年前,這是大多油畫家心中的不二法門。

對于大多數西方畫家來說,在繪制一幅完成的畫作之前,草稿是必不可少的。就傳統的繪畫而言,在動筆之前打下草稿有以下幾個好處。其一,更容易把握整體的布局。其二,在繪制草稿的過程中,可以更早地發現畫作存在的問題,盡早地去解決。其三,草稿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畫家可以在草稿上嘗試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今天面對西方傳統繪畫的巨作時,很難相信在它們背后沒有一個整體布局完備的草稿來做支撐。草稿逐漸地成為了西方繪畫中約定俗成的一道程序而被歷代畫家所沿用。但到了十九世紀,突然有一些畫家意識到平日里為了繪制成品而準備的草稿也有其精妙之處,這種率性而為并且充滿自然氣息的“習作”被許多畫家認為蘊含著藝術的生命。

在諸多發現草稿之妙的畫家中,德拉克羅瓦付諸實踐的最早。據說德拉克羅瓦作畫一直保留著繪制草稿的習慣,并且還準備得極為充分,但當他真正開始動筆創作正稿時,他會把在草稿上準備的一切都棄之不理。他曾在日記中記下了這一體會:“當我們完成一幅畫時,總是感到損毀了一點東西,將畫面上各個部分聯系在一起的最后幾筆,總是要減損這幅畫的生氣。當我們的作品能夠面對觀眾之前,總不免消除掉一些為藝術家如此鐘愛的,可喜的疏忽”。很顯然,德拉克羅瓦所謂的“可喜的疏忽”暗喻著只有在草稿中才蘊藏的魅力,他也最早開始嘗試用“草稿的狀態”來繪制完成的作品。而把這件事推向高潮的莫過于十九世紀后半期誕生的印象派,莫奈、德加等人在長期的寫生過程中發現傳統的畫法很難繪制出自然的氣息,而接近于草稿的顏色和筆觸卻能把大自然的瞬息萬變描繪的惟妙惟肖。就這樣,草稿和完成的作品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說到這里,“草稿”一詞就不得不加上引號。在傳統的觀念中,草稿就是畫家為成品所做的準備,這種草稿的獨特之處在于畫家的氣息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不帶有任何嬌柔捏造的成分,甚至很多畫家自己都意識不到筆下無意間誕生的神韻。這其中最出名的公案要數十七世紀法國畫家柯羅的《納爾尼大橋》,這幅畫的成品遠遠不如其草稿瀟灑和動人,柯羅無意間寥寥幾筆居然創造出一幅靈氣滿滿的神品,而當他再次鄭重其事地繪制正稿時卻生氣全無。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甚至在比柯羅早上兩個世紀的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身上也經常出現。盡管這些無意完成的草稿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其成品,但委拉斯凱茲和柯羅等人還暫且處于一種半自覺的狀態。直到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出現,一種完全自覺的,用傳統習作所蘊含的“草稿”觀念來作畫的前衛作風卷席了整個西方繪畫,并且慢慢被推向極致。

在今天,我們普遍地接受了印象派的風格,因為在它之后又誕生了很多更加前衛和顛覆傳統的繪畫,可以說,印象派在今天也已經成了過時的前衛。但在一百多年前,印象派并非一下子就被人們所接受。而當時的藝術沙龍和普通大眾拒絕印象派的理由也很簡單,在他們眼里印象派的繪畫不過只是一些未完成的草稿。在大眾眼里,一幅繪畫如果沒有堅實的形體和協調的明暗怎么能稱得上是已經完成,印象派的畫家顯然嚴重違反了延續數百年的繪畫規則,他們分離的筆觸和潦草的手法讓人們無法接受。盡管得不到官方和大眾的認可,但印象派的“草稿作風”卻愈演愈烈了。到了后印象主義時期,一幅畫究竟是草稿還是已經完成變得完全不重要了,保羅塞尚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畫作連畫布都沒有填滿,起草時鉛筆留在畫布上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如果我們拿傳統繪畫的標準來看,塞尚的畫作一定還處于未完成階段,尚且屬于草稿的范疇。但在今天,又有誰會認為塞尚沒有把畫布填滿就一定是未完成的和拙劣的繪畫呢?說到這里我們可以意識到,所謂的草稿與成品,所謂的完成與未完成,他們其實都由一個藝術上的標準來進行衡量,然而這個標準并非一成不變。在印象派之前幾乎沒有畫家會考慮一幅畫怎樣才算完成,因為他們腦中有明確的完成標準。而到了印象派這里,這個標準被打破了,印象派畫家齊心協力讓繪畫成為了一種完全打開的藝術,這意味著一幅畫沒有了所謂的完成和結束,就算完成也依然充滿著未知的可能性,這一切都只是畫家自身意愿的抉擇罷了。對于這樣的藝術變革,畢加索曾經說過一句很隱喻的話,他說:“希臘人,羅馬人,文藝復興人,他們都帶著一個規則在繪畫。但到了梵高這里,每個人都必須做自己的太陽?!?/p>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前一種超越成品的草稿是畫家在無意之中創造出來的,它超越成品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尚且屬于繪畫技藝上的超越,而后一種超越了“成品”的“草稿”演變成了一種藝術觀念。那這種所謂的“草稿觀念”為何能得到歷代如此多畫家的青睞呢?這個問題也許中國的藝術家最為明白。早在北宋時期,蘇軾就書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钡搅嗽?,張敬晏又在《祭侄文稿》后提拔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彪m然兩人都是在書法方面提出的立論,但用來解釋繪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既兩人都認為在藝術當中,“無心而為”之作要好于“故意而成”的。這是因為在繪制草稿的過程中大多畫家都不會在意其成敗和得失,完完全全地將自己的感情、感知和感受投入進去,這種自然的狀態在藝術創作中是極其重要又難得的。如果一個畫家在還未動筆之前就處處拘泥,總是擔心結果不如人意,那就很難想象這幅畫最終能有什么動人之處 。其次,帶著“草稿” 的狀態去作畫意味著保留了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和不刻意性。當畫家面對著一張空白的畫布時,這是他第一次在這片天地之間思考和探索,一切都是未知的。人最美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都誕生于這種未知的狀態下,因為事先沒有準備,放下了功利的影響,畫家最自然的感受就被激發了出來。

“草稿” 和“成品” 之爭,“完成”與“未完成”之辯至今仍是每個畫家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它與中國畫家爭論不休的“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在本質上不謀而合,但我認為,繪畫的魅力或許就在其中。我把這種所謂的“草稿觀念”不恰當的比作男女戀愛,“草稿”的魅力就猶如人們第一次窺見愛情的美妙和神秘,這種不刻意和完全的“感情”用事使得愛情和藝術同樣的讓人心馳神往。

參考文獻:

[1]吳甲豐 .西方寫實繪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

[2]陳丹青 .陌生的經驗[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3]利奧奈洛.文杜里 .西歐近代畫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17.

猜你喜歡
草稿成品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草稿型計算法在解化學選擇題中的應用初探
跟蹤導練(四)3
不能多寫一個字
不能多寫一個字
2017年1—4月熱帶作物及其成品進出口情況
2017年1—3月熱帶作物及其成品進出口情況
2017年2月熱帶作物及其成品進出口情況(續)
2017年1—2月熱帶作物及其成品進出口情況(續)
清晨10分鐘出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