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發展戰略對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2020-09-10 08:55李祺嵩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革命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

李祺嵩

摘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論根源。而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誕生的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是人民精神和信仰的動力來源,三種文化統一于國家發展大戰略,是發展的主旋律。因此,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發展戰略研究的關鍵。

關鍵詞:大戰略;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

孔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背缟形幕?,重視文化,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然成為當今中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旋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底蘊中發展精神的集中體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說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如果文化發展僵化,創新就會變得刻板,國家發展的步伐也會停滯。文化發展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文化的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文化發展道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文化創新。而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近代中華民族歷經了諸多的革命實踐,中華文化也因其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點,融合了許多的外來文化。其催生的革命文化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宣誓獨立的紅色文化構成了一種真正的中國身份,是中國偉大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子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發展作為文化自信戰略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傳統中國文化、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其中最為根本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成果的根本創造力,它既是另外兩種文化的理論核心,又是另外兩種文化的精神基礎。在傳統中國文化里,中國人的精神和本質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明顯的,諸如: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精神,又有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像一條精神的紐帶,將中國各族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近代,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底,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的諸多革命實踐,在中國大地上孕育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

革命成為中國近代以來的主旋律,在中華民族遭受巨大危機的關鍵時刻,革命文化也由此應運而生。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格的具體體現?!笆赂锩宦暸陧?,為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2,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在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傳統文化與革命實踐相結合,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傳統和一種確定中國文化發展方向的思想。這樣的方向就是革命的精神,是革命的文化。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變入主動?!?而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就是傳統文化同革命文化激烈碰撞的產物,正所謂“推倒歷史三千載,自著雄奇瑰麗詞?!?/p>

紅色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象征,也是中國人民的勤奮和富有想象力的重要基因。以馬克思主義為領導的紅色文化是文明的集合體,指引著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形成的,是結合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所形成的文明總和。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同時也不斷激勵中華兒女投身于國家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造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紅色文化精髓的具體體現,而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便是紅色文化薪火相傳的具體體現。紅色文化的革命性和先進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傳統與革新的辯證統一,與精神、精神、政治、社會和生態等各種文明形態密不可分,這些特征體現了一段具有象征意義的歷史和傳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現實社會實踐深刻體現出了紅色文化的基本特點。

二、各種文化因子的相互聯系

文化是精神繁榮的核心表達形式,它是精神繁榮與國家發展的聯系。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并繼續發展。因此,傳統文化也是歷史的產物,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故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和客觀事實鑄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地改造著中華民族的現實實踐活動。它從來都不是一副空殼,它是一種有血有肉的精神傳承,滲透于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細胞之中。因為中國的歷史客觀環境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理應屬于中國發展大戰略的一部分,熔鑄于中國文化自信這一戰略布局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篇》)則是中華民族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的集中體現;而“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以及“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禮記·禮運篇》)則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向往;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變化的認識則更為深刻,“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保ā兑住は缔o》)事物無常駐,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發展的,只有深刻認識事物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改造事物。因此,“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系辭》)便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事物的改造所提出的方法論,在面臨發展的困境,只有進行變革和革命,才能改變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變革和革命的認識,同馬克思主義中革命的思想產生了激烈碰撞,誕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西方的思想文化,它在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而且同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因此,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及其過程所產生的影響必將會越來越大,孕育出了諸如“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革命精神,其中既有政治文化的變革,同時也有文藝文化的變革。由此,革命文化的誕生既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性的發展。

如前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可以看到,任何文化都必須伴隨著時間的永恒而經久不息,從而變得彌足珍貴。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的融合并最終演化形成了以人民為核心的具有豐富內涵的中國的革命文化,而伴隨著歷史的進步,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實踐,孕育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集中表現和理論核心。這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也反映了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強大的革命精神。紅色文化不斷激勵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拼搏奮進。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大慶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紅船精神”紛紛孕育而生,所有這些精神情感對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也是中國傳統和革命文化的珍貴傳承,既是中國不斷發展的傳統和革命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繁榮時期的集中展現。因此,紅色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未來是中國偉大的復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岳斫?,傳統中國文化,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三、文化發展戰略對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積淀,一脈相承,經久不息,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東方的一顆閃耀的明珠。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因有如此深沉而又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時也應因有如此先進文化的指導而感到自信。千年來的文化浸染,是中華民族自信之源泉,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對中國人民的影響是深刻的,同時也是長遠的,如同積水成淵一般,這是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形”;有形則必有“勢”,文化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展正如“積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這也是文化自信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關鍵一環被提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文化自信對于國家發展大戰略的進一步推廣與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民精神的寄托在于文化,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同樣關系著國運和民心。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應用于人民對于文化自信的現實實踐活動之中,以達到文化戰略上的推進與統一,方可達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5的效果,使中華文化的發展上升到新的高度,也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注釋:

1.習近平.《十九大報告》

2.許青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統文化淵源與現實路徑【J】.求索,2009

3.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

4.駢宇騫等譯注.武經七書【M】.中華書局,2007:26

5. 駢宇騫等譯注.武經七書【M】.中華書局,2007:22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釋注【M】.中華書局,2016.7

[2]駢宇騫等釋注.武經七書【M】.中華書局,2007.7

[3]姜義華.中國傳統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N】.文匯報,2017-08-13(007)

[4]謝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時代課題【N】.人民政協報,2017-07-31(009)

猜你喜歡
革命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
文化自信的學理與增強路徑
試論革命文化對文化自信的作用
紅色革命文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動策略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基本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