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研究綜述

2020-09-14 12:01田淵仇馨
現代商貿工業 2020年29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陶瓷

田淵 仇馨

摘 要:中國陶瓷產業創新程度不高,而陶瓷產業集群對于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本文在梳理國內學者對我國主要陶瓷產業集群區的研究基礎上,對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研究現狀歸納和概括,發現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缺失。

關鍵詞:陶瓷;集群創新;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05

0 引言

近年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建立“兩地一中心”: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到2025年,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陶瓷文化傳承保護創新體制初步建立,陶瓷文化保護傳承、陶瓷產業創新發展、陶瓷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合作體系基本形成,文旅融合效果顯著,為我國陶瓷及其他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到2035年,試驗區各項建設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成為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展示中華古老陶瓷文化魅力的名片。這樣分階段的戰略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正在火熱進行。

陶瓷起源于中國,就連陶瓷的英文(china)都是和中國的國名(China)一樣,有著chinafrom China的說法。然而中國陶瓷在國際上由以前的尖端技術的代表方逐漸衰落,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陶瓷企業創新能力差、水平低。就如吳年進在探索景德鎮陶瓷所分析的一樣。因此國內學者對陶瓷產業的創新績效,對陶瓷產業創新有促進作用的各方面進行了研究。主要關于創新的研究有產業集群創新的研究,有政策導向創新的研究,有企業自身投入方面的相關研究,也有創新理論的研究。

本文章主要整理國內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研究現狀,本文的論文來源于知網,通過知網高級檢索,檢索出核心期刊中關于陶瓷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創新,陶瓷產業集群創新方面的文章。

1 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研究現狀

1.1 陶瓷產業集群的相關研究(圍繞地域)

我國學者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針對陶瓷產業集群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國陶瓷產業集群區主要有山東淄博,廣東佛山,江西景德鎮,四川夾江,福建晉江。因此我國學者對國內陶瓷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圍繞上面幾個集群區展開,而其中又主要針對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四川夾江研究較多。

(1)對于景德鎮的研究。鑒于景德鎮陶瓷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到如今的衰落。

國內研究者主要對景德鎮的歷史發展,衰敗原因,重塑景德鎮陶瓷產業的昔日輝煌感興趣。

第一,針對早期景德鎮發展的原因探析。景德鎮陶瓷產業集群早期間由于知識溢出效應,政府重視等原因在早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葉小蘭,2007)。并且由于景德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等原因,景德鎮由于特定的外部環境提供的資源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并出現競爭排斥和相容狀態(劉善慶,葉小蘭,2005)。除此之外,由于景德鎮的歷史悠久,各朝各代最高統治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集群的發展。第二,針對景德鎮發展歷程的研究:劉善慶等(2005)從組織生態環境出發基于狀態依存型路徑認為景德鎮陶瓷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經歷:反應遲鈍期、緩慢期、恢復期、重新探索期。并且由于壟斷,形成集群鎖定現象,依靠政府的強力支持才漸漸有了逃逸出這種現象的行為。景德鎮陶瓷現在更傾向于將文化創意和陶瓷產業集合。第三,景德鎮品牌的塑造。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在建立私有品牌和公共品牌的互動和聯系顯得尤為重要(江旺龍,2009)。并且景德鎮在以陶瓷產業為核心的前提下,圍繞產業和景德鎮陶瓷品牌,成功的塑造了城市形象(王東強等,2008)。景德鎮陶瓷產業集群有助于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和提升城市競爭力(張純等,2005)。

(2)對廣東佛山的研究。佛山陶瓷在創新方面較其他陶瓷集群區在實證研究方面績效表現得更好。佛山陶瓷集群區的研究集中在競爭力來源,陶瓷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陶瓷產業的外遷,佛山陶瓷產業集群和國外創新性較好的陶瓷區的對比研究以及政策導向下陶瓷產業集群的發展。

典型性研究如下:第一,佛山陶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來源。主要來源于市場的拉動和集群內密集的網絡關聯(李海東,2014)。第二,政策對佛山陶瓷產業集群的影響。環境管制下,佛山陶瓷產業集群出現了新的生產模式,環境管制成為佛山產業集群升級的一個重要手段(沈靜等,2011)。在環境規制,資源匱乏,成本上升的境況下,佛山市禪城區率先出現了陶瓷產業的轉移。并出現“西進北移”的態勢,在禪城區產業集群發展和升級表現為陶瓷企業蔓延式擴散和跳躍式轉移,而這一切均是以市場為中心,價值規律為導向(李松志,2009)。第三,佛山陶瓷產業集群的進步空間研究。佛山是世界建筑陶瓷生產中心,與意大利的薩斯索羅比在分工網絡,交易網絡,社會關系網絡均有差距,說明中國陶瓷結構性進步空間還大(孫艷;許媛媛,2009)。

(3)對四川夾江的研究。第一,四川夾江陶瓷產業產品的優缺點。四川夾江陶瓷產業產品存在低質化,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四川夾江以建筑陶瓷為支柱產業的特色產業集群區,在四川夾江帶動了三產業的互動發展,對外無競爭力,其銷售對象基本上在四川和其周邊地區。因此出現可持續發展危機(劉群,2014)。第二,四川夾江陶瓷產業集群的進化機遇。四川夾江是資源性陶瓷產業集群區,要實現陶瓷產業集群的高級化。就要抓住東部產業轉移帶來的技術優勢(周杰,2008)。

1.2 產業集群創新基礎理論的相關研究

由于陶瓷產業是有著多個光環的產業,既具有文化產業的性質又有制造業的性質。因而產業集群創新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產業集群的基礎理論有外部經濟理論、區位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等。本文僅僅梳理出以往研究中文化產業集群的幾個方面。

(1)創新網絡或者社會資本理論。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和集群的縱向資本影響產業集群的升級,橫向資本對集群升級影響不明顯。代表學者有李海東(2008)等。文化產業集群社會網絡系統主要由生產網絡、創新網絡和社會文化網絡三個子系統構成的觀點,并對文化產業集群社會網絡嵌入性有利于文化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代表學者有方永恒,李文靜(2013)等。

(2)知識溢出觀點。文化產業集聚有利于共享知識外溢的經濟效應,從而促進了創新,發過來知識創新促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觀點代表學者有雷宏振,宋立森(2011)。即:集群知識溢出對知識創新有影響。

(3)自組織性。產業集群的自組織性有利于文化產業專業化市場的培育,政府可以引導這種自組織性并形成集群的良性發展。觀點代表學者有呂挺琳(2007)。即:產業集群的自組織性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正向引導。

1.3 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相關研究

(1)合作競爭。產業集群有利于創造競爭優勢,形成空間集聚的組織形式,集群內的企業,合作比競爭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大(張惠琴、趙波、李梨花,2011)。而集群的集聚性正向顯著影響集群技術的創新績效(左和平、楊建仁,2011)。

(2)政策建設對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第一,采取扶持和激勵政策,有利于集群擺脫路徑依賴和集群鎖定。代表學者有劉善慶(2007)。第二,政策能夠淘汰弱勢企業,促使企業創新,加快集群升級。代表學者有沈靜、魏成(2011)。第三,政府能夠運用權力,構建創新平臺,人才管理平臺和交流平臺,減少集群企業的運營成本。代表學者有詹暉、呂康銀(2015)。

1.4 中國陶瓷產業創新現狀

我國陶瓷產業人才流失嚴重:陶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才流失。人才流失也是制約我國陶瓷產業集群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如佛山和德化陶瓷產業集群區均存在人才流失。持有這種觀點的代表性學者有魏耀武(2010),方志斌(2015)。我國在國際上存在以量取勝,以價求存的現象,原因之一便是中高端技術根本沒有競爭力。創新力度不夠(者貴昌,2016)。中國陶瓷產業的發展道路還很長,在創新方面顯得較為單薄。

2 評價和總結

2.1 評價

(1)對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理論研究較少,更多的論文是實證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績效。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績效研究方面指標構建較為充分。在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理論研究方面較為分散。缺乏系統性的觀點和思維。系統的觀點和思維能讓我們在對陶瓷產業集群的分析和改善目標更加明確。

(2)在文化產業受到國家如此重視和“互聯網+”等大背景下,針對這兩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夠,成果較少?;ヂ摼W思維對企業的發展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流程,模式與文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陶瓷在中國具有十分濃厚后的文化氣息,陶瓷產業融入文化氣息,將是其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2.2 總結

本文粗略地梳理了目前的研究內容。對于由具體地區展開的研究作了概括,可以看出針對景德鎮,佛山,夾江的研究情況。我們明確了學者對不同地區展開的研究方向的不同。對于針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研究和陶瓷產業集群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學者對文化產業研究主要針對其集群對于文化產業的外部性,集群的創新網絡和集群的自組織性。這些方面均在陶瓷產業集群身上可以找到,這為陶瓷產業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優勢。而在陶瓷產業集群創新方面,國內學者對其研究主要在于集群競爭和政策導向的研究。另外通過產業集群創新的實證研究,我們方向中國陶瓷產業缺乏競爭力。究其原因是我國陶瓷產業的創新力度不夠。

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研究的最重要意義在于其指導意義,在于學者在評價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的績效后,給出的針對性建議,以及對集群創新的認識。這對于陶瓷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甚至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均是有著深遠影響,我國可以從多方面提升陶瓷產業集群創新,人才的管理,政策的導向,文化的融入,“互聯網+”的探索等。當然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年進,吳榮光,甘銀根,等.景德鎮中小陶瓷企業發展初探[J].中國陶瓷,2008,2008,(12):6-8+11.

[2]葉小蘭.技術創新與景德鎮陶瓷特色產業集群[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256-257.

[3]劉善慶,葉小蘭,陳文華,等.基于路徑依賴的景德鎮陶瓷產業集群[J].企業經濟,2005,(11):154-156.

[4]劉善慶,葉小蘭,陳文華,等.基于路徑依賴的景德鎮陶瓷產業集群[J].企業濟,2005,(11):154-156.

[5]江旺龍,童冬生,于芳,等.景德鎮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品牌體系建構[J].中國陶瓷,2009,45(6):54-56.

[6]王東強,田書芹.景德鎮陶瓷產業城市品牌塑造的經驗及借鑒[J].中國陶瓷,2008,(12):3-5.

[7]張純,解敦亮.發展陶瓷產業集群培育景德鎮城市競爭力[J].中國陶瓷,2005,(11):154-156.

[8]李海東,黃弘.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研究:基于佛山陶瓷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的調查[J].企業經濟,2014,(02):128-131.

[9]沈靜,魏成.環境管制影響下的佛山市陶瓷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J].熱帶地理,2011,31(3):304-309,315.

[10]李松志.基于集群理論的佛山禪城陶瓷產業轉移時空演替機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1):58-62.

[11]孫艷,許媛媛.基于網絡結構視角的意大利和佛山陶瓷產業集群的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09,(04):268-270.

[12]劉群.對陶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分析——以四川省夾江縣為例[J].西南金融,2014,(02):74-76.

[13]周杰.融合型集群:西部資源型產業集群高級化的途徑[J].生態經濟,2008,(02):127-130.

[14]李海東,張純.基于產業分工視角的產業集群升級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陶瓷產業集群的調研[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3):103-108.

[15]方永恒,李文靜.文化產業集群的社會網絡嵌入性研究_方永恒[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3):171-174.

[16]雷宏振,宋立森.文化產業集群內組織間的知識外溢對知識創新的影響研究_雷宏振[J].軟科學,2011,25(4):14-18.

[17]呂挺琳.文化資源的集群特征與文化產業化路徑選擇[J].中州學刊,2007,(06):98-100.

[18]張惠琴,趙波,李梨花,等.陶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基于因子分析視角[J].經濟問題,2011,(08):69-71.

[19]左和平,楊建仁.基于面板數據的中國陶瓷產業集群績效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09):78-87.

[20]劉善慶.基于組織生態理論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以景德鎮陶瓷特色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135-136.

[21]詹暉,呂康銀.產業集群的人才集聚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05):85-90.

[22]魏耀武.基于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人才管理機制創新研究——以佛山陶瓷產業集群為例[J].特區經濟,2010,卷缺失(4):301-302.

[23]方志斌,李海東.德化陶瓷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能力研究[J].亞太經濟,2015,(05):126-131.

[24]者貴昌,韓麗星.中國陶瓷出口貿易波動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視角[J].國際經貿探索,2016,32(9):40-57.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陶瓷
漂亮的陶瓷彩繪
金意陶陶瓷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陶瓷藝術作品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對文化產業創新模式的分析:以傳媒類文化產業為例
文化產業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