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見證:從極度缺氣,到用氣大國

2020-09-17 13:35阿暉
新民周刊 2020年34期
關鍵詞:浦東煤氣燃氣

阿暉

廚房的灶臺上和熱水器中跳動的藍色火焰,如今幾乎是每一個中國城市家庭司空見慣的畫面。從燃煤到燃氣,中國走過了幾十年光陰。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城市開始進入大規模使用燃氣的時代。從煤氣切換到天然氣,也是近十幾年來的事情。上海這座城市的燃氣發展的每一步腳印,都記錄了城市的成長,而近三十年來的飛躍式發展,更是折射出中國家庭的小康之路。

建國十周年,中南海用上燃氣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最后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頑強抵抗四天四夜。有關影視作品中提及,在四行倉庫南側的租界區內有煤氣廠,廠區內的儲氣罐存有50萬立方米煤氣,日軍擔心流彈擊中儲氣罐引起爆炸,所以不敢隨意轟炸四行倉庫。

這個與四行倉庫相隔幾十米的蘇州河南岸煤氣儲存罐,正是上海最早的燃氣事業的見證。早在1865年,在外商集資下,成立了“大英自來火房”(后改名“上海英商煤氣公司”),在今天的蘇州河南岸、西藏中路以西的位置建成了上海最早的煤氣廠,這是上海也是中國的第一家公用事業,而上海也成為亞洲第一個使用煤氣的都市。

據統計,截至1949年,上海只有1.7萬戶人家用煤氣做飯,普及率才只有1.9%。

當時的煤氣用途是用在煤氣燈上作為照明之用,后來電燈開始流行之后,才逐漸轉為烹煮取暖之用。舊上海的煤氣事業步履維艱,到1949年解放前夕,偌大的上海市,日輸氣量僅9.3萬立方米,煤氣成了少數有錢人才享用得起的高級用品。據統計,截至1949年,上海只有1.7萬戶人家用煤氣做飯,普及率才只有1.9%。

楊樹浦煤氣廠廠部

上海西藏路橋畔舊時英商建立的煤氣儲氣罐

到1949年,中國內地只有九個城市有燃氣設施,包括上海、大連、撫順、鞍山、沈陽、丹東、長春、錦州、哈爾濱。

上海解放后,英商上海煤氣公司在人民政府監督下繼續經營。1952年11月20日由政府征用,更名為上海市煤氣公司,規劃了恢復、改造、提高、發展的藍圖。

1950年代初,上海在全市統籌興建兩萬戶工人住宅。作為全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通上了煤氣。那時搬進新村的人們都是戴著大紅花的,人們敲鑼打鼓祝賀他們——他們都是上海紡織、輕工、機械、鋼鐵廠的一線產業優秀工人。曹楊新村的居民們不用再燒煤球爐了。煤氣實現了從奢侈品轉身,進入尋常百姓家。

據說,當時的上海煤氣公司專門派人員到居民委員會現場示范,拿一銅吊水,放在煤氣灶上燒要七分鐘;在煤球爐子上把它燒開,則要二十八分鐘。

解放后十年不到,上海所發展的家庭煤氣用戶數幾乎比解放前的85年翻了一倍,更多的普通人家能裝煤氣了。在老人們的記憶里,1949年前要鋪上管道、裝上一個煤氣灶,需要兩根金條,一立方米的煤氣價格相當于5斤大米;解放后六次降價至7分錢一立方米,相當于半斤粳米的價格。同時,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灶頭不用買,可以租,一年花費三塊錢租金就可以了。

用上煤氣的老百姓家里,灶頭也在發生著改變,從最早的鑄鐵灶發展到了搪瓷灶。一只搪瓷煤氣灶,當時只要17塊錢,幾乎是改革開放后家家都能看到的,今天它已成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即使這樣,到1966年,上海100戶人家中能用上煤氣的仍不到6家。在計劃的年代里,安裝煤氣變成很多人的夢想。用上煤氣的老百姓都喜笑顏開,用不上的真是迫不及待。按上海人說的,“如果用煤球的話,下班回家爐子要慢吞吞地旺起來,要是碰上熄火了,還要重新點火生爐子,吃上那個晚飯真叫‘夜飯了”。

在這一歷史階段,在冶金工業的帶動下,中國很多城市改造和興建了小焦爐,或利用鋼廠的焦爐煤氣作為城市燃氣。一大批焦化廠建設投產,帶動了城市燃氣事業的發展。在解放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工煤氣大都以焦爐煤氣為主。

1959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作為十周年國慶獻禮工程的北京焦化廠建成,日供應煤氣20萬立方米,中南海第一次用上了燃氣。

那個時候我拎了一個鋼瓶,上門去做毛腳女婿,到丈母娘家弄堂里,每個人的兩個眼睛都要看著你的,你能弄到一個鋼瓶很了不起的。

拎個液化氣瓶,彈眼落睛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中國重新煥發了活力與生機之時,燃氣的普及也成為了眾多城市的老大難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城市凸顯了四大矛盾:通信不暢、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煤氣不普及。這座特大型城市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仍有100萬只煤球爐,也就是還有一半的城市家庭用不上煤氣。據不完全統計,至1990年底,市區戶籍為250.71萬戶,而煤氣居民用戶144.534萬戶,氣化率只占市區戶籍的57.6%。

80年代的上海,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區域,挨挨擠擠的屋檐下,依然炊煙滾滾,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套間里,五六只爐子熏得墻體發黑,燈火昏暗,空氣里滿是一氧化碳的嗆人氣味……

在一次能源的消耗中,當時上海使用煤炭的比重一度超過70%,居全國之首。這也成了當時城市污染的主要源頭。1987年前,上海城市垃圾最大的組成是煤球爐燒下來的殘渣,占上海城市垃圾近40%。

當時的上海煤氣公司所轄只有楊樹浦煤氣廠和吳淞煤氣廠,雖然一直在改造挖潛,但仍相當老舊。偌大的上海,依靠半個世紀前的兩個制氣廠,加上1959年投產,生產焦炭為主的上海焦化廠顯然是滿足不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英國燃氣公司的代表訪問楊樹浦煤氣廠。他說,我看到我們博物館的東西了,你們竟然還在用。

受到產能所限,此時煤氣的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由于生產設施和管道的建設需要時間和成本,很多地方還沒有條件用上管道煤氣。建設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但老百姓告別煤球爐的要求又是刻不容緩。于是,在那段歷史中便有了“液化氣(LPG)”或“鋼瓶”的記憶。液化氣的鋼瓶就是解決管道實在沒有辦法鋪設的家庭用氣的需求。一時間,液化氣成為了市場的寵兒。

1965年11月30日,北京利用錦州石油六廠液化石油氣作為氣源的西郊灌瓶站建成,并為4882戶居民供應液化石油氣。這是我國第一座供應民用液化石油氣的灌瓶站。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大中城市開始以LPG作為氣源或輔助氣源,LPG作為一種優質燃料進入百姓家庭使用。

但液化氣受到資源和政策的限制,供應量也有限,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福利,盡管它遠沒有管道煤氣方便??萍壐刹?、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知識分子才允許使用液化氣。當時,一個人能搞到一個液化氣鋼瓶,象征著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說是有錢也買不到。

曾主持浦東煤氣廠建設的王鈺初回憶:“那個時候我拎了一個鋼瓶,上門去做毛腳女婿,到丈母娘家弄堂里,每個人的兩個眼睛都要看著你的,你能弄到一個鋼瓶很了不起的?!?/p>

到九十年代,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國內LPG產量不斷增加,加上國家開始放開LPG進口限制,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從海外進口LPG,這才讓更多的中國家庭用上液化氣鋼瓶成為可能。很多市民在自己的自行車后面加裝了一個鉤子,用來掛液化氣鋼瓶,每個月換一次。踩著自己的自行車去換液化氣鋼瓶,成為不少上海市民難以抹去的記憶。

煤爐、煤餅是20世紀中期上海市民的集體記憶。

1987年,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為浦東首戶煤氣家庭點火。

如今普通人家的天然氣灶頭。攝影/ 沈琳

與往事干杯,與煤爐告別

1983年,日產200萬立方米煤氣的浦東煤氣廠開始建設,就建在浦東大道東北端的一個叫東溝的地方,離今天的小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約有10公里遠。這是解放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煤氣廠,也是國家重點民生工程。

浦東煤氣廠的建設,首先讓浦東的居民從中受益。1987年9月28日新建的梅園新村一幢高層大樓里的148戶居民,在浦東的歷史上成為第一批用上管道煤氣的人家。那是一個難忘的早晨,當時的市政府秘書長夏克強親自來到住在這幢高層里的一戶老紅軍家里,當煤氣灶上第一次生起藍色的火焰時,滿屋子前來祝賀的人們激動不已。搬到浦東來就沒打算能用上煤氣的這位老紅軍連聲說,真是沒想到,我是浦東第一戶用上煤氣的人家。這一年,浦東約有8100戶的居民先后用上了管道煤氣。

浦東地區實現管道煤氣用戶“零”的突破成為了上海大規模擴展煤氣用戶戰役的前哨戰。

面對市民日益增長的用氣需求,上海當時已有的燃氣生產能力仍然是杯水車薪,氣源仍然緊張。一方面老百姓要提高生活質量,一方面又面臨從計劃到市場的轉型,但企業毫無積累,也無從籌措資金,因為市場要素也是剛剛開始蘇醒。到今天為止,有將近30年的時間,煤氣價格一直停留在7分錢一個立方米。這座超大型的城市,欠賬甚多。當年建設一個煤氣廠要一二十個億,用煤氣代替全部的煤球爐定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錢從哪里來呢?

當時上海市長朱镕基說了一句話:我們決不能把上一個世紀遺留下來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帶到下一個世紀。他提議:能不能發一點煤氣債券,解決煤氣的問題。

1989年的一天,朱镕基市長收到一封反映“煤氣難”的信,寫信者為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當時復旦大學一批教授終于分到了新房,住進了新的居民小區——涼城新村,但也把煤球爐帶進了沒有煤氣的新居。一日三餐燒飯時,煤球爐是打開的,氣壓比較低的時候煙排不出去。居民小區烏煙瘴氣。時任上海市煤氣公司經理的李龍齡回憶,涼城新村馬路對面就是三個大煤氣包,但涼城新村就是用不上煤氣。因為當時市政府有規定,為公平起見,要按照建房順序輸送煤氣。用煤氣難的矛盾實在太突出了。

經過與復旦教授們的一次座談后,上海市政府堅定了發債券集資的方案。這個集資方案是:一家一戶建煤氣,借用戶一千塊錢,五年后歸還,利率相對較低。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募集煤氣建設資金,這在解放后公用事業的發展史上絕無僅有。但上海市民是心甘情愿的。

1990年4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 用3至5年的時間, 解決上海煤氣供不應求的突出矛盾, 實現全市基本煤氣化。這個目標也成為上海市“八五計劃”的重點內容。上海利用當時集資的10個億和市政府出的5個億,用這筆錢啟動了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浦東煤氣廠二期工程,擴建了吳淞煤氣廠。

1991年以來,先是浦東煤氣廠第二期,日產100萬立方米的煤氣工程提前一年半竣工;接著,吳淞煤氣廠日產60萬立方米煤氣擴建工程只用一年不到的時間投產;1993年初立項上馬的石洞口煤氣廠一期工程,也做到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加上上海焦化總廠 “三聯供”上馬, 多方齊頭并進提供氣源,使全市的煤氣供應能力在1994年底達到日供818萬立方米, 液化石油氣經過 “三點一線”建設達到年供10萬噸, 從而基本保證了煤氣大發展對氣源供應的要求,使搬走100萬只煤球爐有了可能。

中鐵十八局集團建安公司承建的南川水江至涪陵白濤天然氣管道烏江懸索跨越工程。攝影/ 伍振 曾海波

從1990年起的“八五”期間,上海在5年時間內發展了110多萬戶家庭用戶, 實現了上海城市基本煤氣化。短短5個年頭,上海的城市煤氣用戶,含液化氣罐用戶,就遠遠超出了前125年的總和。浦東522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到1994年城市氣化率已超過85%,是上海首先摘取“基本實現煤氣化”桂冠的地區。

那座被稱為自來火房的紅磚樓也在西藏路橋下永遠消失了,在它的原址上,一座嶄新的大廈拔地而起聳入藍天。20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城市燃氣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清潔、高效、便利:小康

“九五”期間, 上海城市燃氣普及率繼續快速上升, 繼靜安區1995年實現民用燃氣全氣化后, 每年有3個區實現全氣化, 1999年8月10日, 全市城區實現燃氣全氣化, 平均氣化率達到98%, 提前一年零五個月實現市政府提出的任務。上海煤氣公司也被國家建委等部門評定為全國最大的煤氣生產、供應特大型企業。

同時, 根據加快郊縣集中城區化地區建設的要求, 1996年6月, 上海市煤氣公司與松江縣人民政府聯手, 組建上海松江管道煤氣公司, 并于當年年底通氣點火。同年8月, 奉賢燃氣公司成立, 1997年底通氣點火。郊縣 “小煤氣”得到改造, 提高了供氣質量。1999年底, 上海城鎮實現全氣化, 用戶普及率達95%以上。

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為保證可持續發展,大力度地開發天然氣。以陜甘寧天然氣進京和西氣東輸為標志,拉開了中國天然氣時代的序幕。1996年3月,陜甘寧氣田至北京的第一條輸氣管線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陜京一線建成投產,開啟了中國天然氣大發展的時代。在此背景下,上海在上世紀末也邁開了進入天然氣時代的腳步。

從區域消費看,各省天然氣消費水平都有明顯提升。浙江、河北、河南、陜西四省的消費規模均首次超百億立方米,全國天然氣消費規模超過百億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個。

1999年,上海的部分居民首先用上了東海平湖氣田直接送出的天然氣來代替煤氣。被列為國家 “九五”期間重點工程的東海天然氣早期開采供應上海城市燃氣工程,東海天然氣進入上海,掀開了上海燃氣史上新的一頁。

1999年4月8日東海天然氣下游投運氣, 經過五天四夜奮戰, 4月12日實現為上海通用汽車公司供氣; 4月28日起, 居民用戶開始用上天然氣; 同年7月,天然氣順利進入浦西。至2000年9月底, 浦東地區實現管道燃氣天然氣化。

上海的天然氣供應,也少不了“西氣東輸”這項國家能源重點工程。

1999年,時任中石油副總經理的史興權提出,可以將新疆塔里木油田出產的伴生天然氣收集起來,建設年輸送能力在200億立方米左右的管道項目,將氣從塔里木外送到上海。當時,東海平湖已經就近供應上海。是投資管道,還是寄希望于東海氣田?

2004年,西氣東輸一線全線投運,提前一年完成計劃。西氣東輸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命脈之一。2004年1月1日, 上海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 《天然氣銷售協議》, 開始接收 “西氣東輸”天然氣, 并與浦東地區東海天然氣高壓輸配管道連通, 形成“東西互補、南北貫通、兩環相連”, 總長約500多公里的上海天然氣主干管網系統。2007年6月末, 上海天然氣用戶數開始超越人工煤氣用戶,天然氣全面成為上海燃氣第一“大戶”。

2005年,松江區政府重點工程天然氣接裝咨詢服務現場。

上海在啟動天然氣轉換之時,已經實現了城市燃氣煤氣化,擁有近270萬的管道煤氣用戶,7000多公里煤氣管網。上海天然氣轉換以浦東為起點,逐步轉戰浦西,從城市外圍逐漸過渡到中心城區,至2015年6月,上海全市天然氣用戶數已達到620萬戶。

2015年6月27日,上海嘉定區安亭鎮墨玉路540號的延峰偉世通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接入了天然氣,這是上海最后一戶人工煤氣用戶,意味著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氣就此告別申城,上海實現城市燃氣“全天然氣化”。更清潔更環保的天然氣已經走進了上海的千家萬戶。當時上海天然氣年供應量已超過70億立方米,占上海全市一次能源比例達到11%左右,率先實現國家2020年能源發展戰略目標。

目前,上海已建成了多氣源供應格局,包括西氣東輸、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川氣東送,東海平湖天然氣以及五號溝LNG應急氣源等。根據上海市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上海天然氣消費量要增加到100億立方米左右,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12%,并力爭進一步提高。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日高峰用氣量首次突破10億立方米。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280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5%;其中,日最高用氣量達10.3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從區域消費看,各省天然氣消費水平都有明顯提升。浙江、河北、河南、陜西四省的消費規模均首次超百億立方米,全國天然氣消費規模超過百億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個。

我國城市燃氣消費格局由過去的煤制氣與液化石油氣為主,逐步進入到如今的天然氣時代,從過去的極度缺氣到目前的年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快速增長的數據背后,中國家庭已經實現了清潔高效便利的燃氣“小康”。

猜你喜歡
浦東煤氣燃氣
擰緊燃氣“安全閥”
煤氣爆炸
煤氣發電機組DEH控制系統的優化
近期實施的燃氣國家標準
三十年的浦東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調解浦東模式
浦東公路養護管理信息系統
燃氣遠傳抄表系統分析
“浦東好人”黃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