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鄒城博物館考察記

2020-09-18 01:38
江蘇教育 2020年53期
關鍵詞:鄒城市刻石博物館

王 淵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已經是我們山東訪碑游學的第五天了。上午我們考察了濟寧任城王漢墓,下午我們來到鄒城市,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我們將對鄒城市境內的金石書法遺跡進行探訪。

先參觀孟廟、孟府。早就在書本上學習過“孟母三遷”的故事,當我們真正置身孟廟、孟府時,卻是別樣感受。參天的松柏讓人浮想前賢,沐浴仁義,心生敬仰。離孟廟、孟府不遠,就是鄒城市博物館,相比之下,博物館里的金石意味更濃厚??疾礻犞北贾黝},陸續步入館藏石刻展廳。展廳以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石刻文物為主,主要是畫像石,或長或方,形態各異或雕琢細膩,神采飛揚;或石花遍布,粗獷斑駁。在眾多畫像石當中,靜靜地陳列著兩件書法瑰寶:《(東)嶧山刻石》和《萊子侯刻石》。

《嶧山刻石》(圖1)聲名顯赫,歷史久遠,后世習書者鮮有不知?!稁F山刻石》又稱《嶧山碑》《秦始皇登嶧山紀功刻石》。正文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始皇刻辭,為秦始皇二十八年登嶧山時所刻,內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钡诙糠质乔囟涝t書,為秦二世元年所刻?!妒酚洝芬粫?,并沒有記載《嶧山刻石》的原文,其文字是因北宋淳化年間鄭文寶的摹刻而得以傳之后世的?!稁F山刻石》目前所保存的文字,與《史記》中秦二世的相關記載基本吻合,這樣就為補全如《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中的殘字提供了依據。另外,第二部分秦二世的詔文,又是研究秦代詔書制度的唯一實物遺存,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圖1 李斯《嶧山碑》(宋刻本)

現存的《嶧山刻石》主要有兩塊,一塊在鄒城市博物館,另一塊在西安碑林。我們習慣上把鄒城博物館的稱為《(東)嶧山碑》(見下頁圖2),把位于西安碑林的稱為《(西)嶧山碑》?!稁F山刻石》原石不存,現存的兩塊皆是后世翻刻的。

圖2 《(東)嶧山碑》(局部)

關于《嶧山刻石》原石的毀壞及翻刻,后世文獻多有記載。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寫……今人間有《嶧山碑》皆新刻之碑也?!倍鸥Α独畛卑朔中∽琛酚小皫F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之句。五代時南唐徐鉉有《嶧山刻石》摹本,到了北宋淳化四年,鄭文寶根據徐鉉摹本重新刻石于長安國子學,其后屢有翻刻。明代都穆《金薤琳瑯》卷二云:“自文寶刻徐氏本,其后翻本頗多,世之評者謂長安第一,紹興第二,浦江第三,應天府學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鄒縣第七?!?/p>

現存鄒城博物館的《嶧山刻石》是否是都氏所言的“鄒縣第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說它是元代翻刻的,應該是可信的。因為館藏《嶧山刻石》刻在一塊四方柱上面,三面刻有篆文,最后一面刻有說明文字,稱其為元代所刻。據《鄒縣志·古跡卷》記載:“宋元祐八年,鄒令張文仲于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篆刻于其側?!边@段記載與所刻的說明文字相互比對,說法一致,可信度較高。

我們見到的《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于鄒縣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 年移入啟圣殿內保存,后來又移入鄒城市博物館內。此碑所刻柱身中間有斜向裂紋,不知因何原因斷裂過,現重新粘合為一體,除了裂縫處字體筆畫受損和柱身下端有所殘泐,多數字跡清晰完好。因其出于后世累次翻刻,大體已經不再是李斯書風原貌,而是打上了唐宋的時代烙印,如歐陽修《集古錄》卷一云:“余家集錄別藏泰山李斯所書數十字尚存,以較(《嶧山刻石》)模本,則見真偽之相遠也?!钡?,作為小篆中“玉著體”的典范,翻刻本也被書家們所推崇。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秦篆簡直,如《嶧山》《瑯琊臺》等碑是也?!睏钍鼐础稁F山碑跋》云:“筆畫圓勁,古意畢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瑯琊臺碑》校之,形神俱有,所謂下真跡一等。故陳思孝論為翻本第一,良不誣也?!泵屹澴u之詞,可見一斑。

看完《嶧山刻石》,旁邊不遠處是《萊子侯刻石》,它被封藏在一個大玻璃罩中,在展廳燈光映照之下,斑駁靜謐,莊嚴肅穆。

《萊子侯刻石》(見下頁圖3、圖4),又稱《萊子侯封田刻石》《萊子侯封冢記》《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石高44 厘米,寬65 厘米,縱7行,每行5字,字體為隸書,共計35字,行與行之間有界欄,文字外圍有斜紋邊框??淌泝热轂樾旅禅P三年二月萊子侯為族人相地封冢,使儲子良等人動用百余人力而成,并告誡子孫守護而不要敗壞。

在刻石右側邊框外空白處有三行小行書文字引人注目,仔細查看,原來是記錄該石在清代嘉慶年間被發現的過程。其實該石刻于新莽始建國天鳳三年二月,自刻成之日起,就在山間沉寂了一千多年,一直無人識其珍貴之處。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才被一名叫王仲磊的人發現,后來到了嘉慶二十二年,顏逢甲等人一起游鄒城城南臥虎山時偶然訪得,便在碑石右側刻跋文,記述尋碑的經歷。再后來由孟子后裔孟廣均出資將此石存放于孟府,直到2002 年,這塊刻石重新落戶鄒城市博物館。

圖3 《萊子侯刻石》原石

圖4 《萊子侯刻石》(局部)

《萊子侯刻石》以當時實用書體書刻,線條纖細,豐筋力滿,質感渾厚,氣勢開張,趣味橫生,以篆籀之意寫隸,能較充分地表現筆意趣味,后世深以為重。清代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稱:“以篆為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足與孔廟之《五鳳二年刻石》繼美?!宾闹腥堋督鹗木帯吩u其書云:“此刻結體秀勁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墳壇石刻之上,尚是西漢文字,可寶也?!蓖ㄟ^此石可窺西漢書風,我們清晰考見漢隸由古隸向今隸階段過渡的蹤跡。

考察完鄒城博物館,我們前往鄒魯美術館。館中場地寬闊,藏品排列井然有序,藏有歷朝歷代大量的金石拓片,其中最讓大家震撼的是山東境內的大幅北朝刻經拓片,主要以鐵山、崗山、葛山摩崖刻經為主,恢宏壯觀,這些拓片的大飽眼福讓我們對第二天的實地考察浮想聯翩、滿懷期待。

猜你喜歡
鄒城市刻石博物館
鄒城市生態氣候資源分析研究
博物館
談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鄒城市食品安全現狀及其規范化檔案管理研究
露天博物館
重建祖屋之刻石聯
博物館
我最幸福的時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