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2020-09-21 08:45亢曉榮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8期
關鍵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傳統文化

【摘要】科學與人文是人類世界有序運轉與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如何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相互補充,一直是人們探討的熱點話題。近代以來,列強的侵略讓我們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科學技術水平成為近現代的發展主題。時至今日,我們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在享受科技成果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保證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如何處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成為當下必然要思考的重點問題。本文從傳統文化角度提出了關于兩者融合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合思想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其中,既有諸如“天人合一”“兼愛非攻”等人文精神,也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精神,例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精神、“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質疑精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我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過短暫的統一,但是,更多時候處于分裂狀態。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必須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既往的發展歷史中總結經驗,尋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在提升自我修養與思想覺悟的同時,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特征

(一)傳統科學精神的特征

1.追求實用性

中國古代的一些科學技術均體現出較強的實用性,而這種特點也成為傳統科學精神的一種典型代表,這也是區別于西方早期科學研究的重要特點。以“天文學”為例,西方的天文觀測最早是一些達官貴人、天文學家的興趣愛好,而我國古代的天文學范疇之內的天象觀測、歷法編制等,都是為農業生產而服務的,對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另外,像數學領域的“割圓術”、化學領域的“火藥”等,都是同理。由于我國古代科學精神重實用而輕理論,因此,雖然傳統文化中在許多領域涌現出璀璨的科學技術,但是并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也就很難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

2.非理性思維

從思維層面上來看,西方科學的特點是強調理性思維的作用,但中國古代的科學特征恰恰是沿著體驗和直覺的非理性思路,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意向”“意境”有直接關系,更多的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例如火藥的發明,并非人們在腦海中有“火藥”這一概念,然后沿著理性的邏輯思路研究發現的?;鹚幾钤缡怯梢恍捊鹦g師偶然發現的,而這種偶然甚至是意外,要歸功于靈感的啟示作用。

3.經驗性總結

由于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技術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因此,這些技術的發明與傳承更多的是一種實踐經驗的積累。這種由個體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局部到整體的歸納精神,也是傳統科學精神的一種特殊體現。例如,古希臘人阿基米德提出了我們熟知的“杠桿定理”,并且通過著作《論平面圖形的平衡》,對這一原理進行了論證,形成了較為嚴謹的邏輯體系。但是,在這一定理提出前的2000多年,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已經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等臂天平了。雖然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并不清楚其中的杠桿原理,但是這種生活經驗卻包含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科學精神。

(二)傳統人文精神的特征

1.堅持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處不在地體現著人文理念、人文關懷。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墨子的“兼愛非攻”等,都體現出了對普羅大眾的關注。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派別,儒家學派中“仁人思想”貫穿始終,除了孔子、孟子的人本理念外,后代的儒家大師像朱熹、王陽明等,也都繼承并發揚了這種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還有一個可貴之處,就是不僅從思想層面教導人們尊重人格、關注人性,而且還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行動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

2.注重道德修養

在中國古代,上至封建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著對品德的極高追求。對于統治者來說,只有以德治國、以德服人,才能維持封建統治的穩定性和長久性;對于普通人來說,要加強道德修養、完善個人品格,效仿先賢圣人,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古人對于這種道德品格的重視和追求,也側面反映了人文精神對大眾的深刻影響。促使人們追求更高品德修養的動因,既有來自外部的,例如儒學思想的影響,也有來自內部的,主要是存在于內心深處的倫理思想與道德觀念,支配他們從行動上注重自身的完善和道德的修養。

3.追求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老子提出的,但是,這一思想也逐漸對后世的儒家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和人文觀,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的敬畏?!疤烊撕弦弧彼枷胗兄鴱V泛的人文基礎,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古代社會,自然環境的變化將會對人的生產、生活,甚至是生存,都帶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對于古人來說可能是為了追求來自大自然的更好回饋,而對于當代人來說,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當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存在的問題

(一)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

追求實用性和便利性,是科學技術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動力,但是,如果功利心過重,甚至為了追求科技發展而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就得不償失了。特別是從工業革命以后,全球科技發展迅猛,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其缺陷,例如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扭曲,為了追求物質與金錢利益,造成了生態的嚴重破壞。雖然面對科技發展帶來的雙重影響,我國古代的一些學者也曾展開了“道器之辨、體用之爭”,也體現出了對于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思辨,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并沒有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關系作出進一步的闡釋。

(二)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中國古代儒學思想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背景下,儒家的“仁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文精神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精神的內涵。但是,近代以來,特別是從鴉片戰爭以后,傳統人文精神開始失落,而西方工業文明對國人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的“逐利性”促使人們追求更多的財富,人文精神的缺失現象嚴重。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卑劣手段,社會整體的道德素養和道德標準一再降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分裂,以及人文精神自身的失落,對個人、對社會,甚至是對一個民族、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三、基于傳統文化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策略

(一)汲取傳統文化營養,提升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

我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很多雖然歷經了幾百甚至是幾千年,對于當代來說仍然毫不過時,具有很強的參考、借鑒價值。在推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思想、優良文化真正利用起來。例如,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破壞公共秩序、標準規則的現象。對待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我們應當效仿古代的“君子”,堅持做到“不逾矩”,絕不因為一己之利、一時之利而破壞秩序、違反規定,體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注重道德修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科技的發展成為推動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動力,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就很好地契合了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層次,我們應當樹立科學思維,這有助于我們看待事物時能夠運用辯證的眼光、從理性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斷。但是,我們也要注重內在的道德修養,這樣才能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全面的發展。例如,對待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我們應當關注技術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性,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才能實現科技發展的持續性。

(三)樹立“和合”思想,正確對待科技與人文的發展

“和合”思想是中國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滲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質素,是獨具東方智慧的哲學范疇和思維方式。就人與自然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轉化為“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自然觀;就人與社會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嬗變為“和為貴”觀念,成為中華民族進行族群融合和社會建構的民族觀。將這種“和合”思想落實到生活中、工作上,以及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維護中,才能促進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共同發展。

四、結語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既是人類思想的兩個重要維度,同時彼此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系。我們應當挖掘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經驗、思想,進一步提升人文素養、品德修養,為科技創新與進步奠定扎實的基礎,進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理論和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偉光.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J].才智,2013(8).

[2]朱成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關系的當代意義[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3]劉偉光.傳統文化視域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D].錦州:渤海大學,2014.

作者簡介:亢曉榮(1968-),男,漢族,山西原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傳統文化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例談小學閱讀文本解讀的角度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學養成教育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研究
電大教務管理中科學精神的應用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