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交際中民族文化傳統語境的作用淺析

2020-09-21 08:45段鈺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8期
關鍵詞:跨文化語境漢語

【摘要】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離不開語境。語境,特別是民族文化傳統語境,不僅會影響到語言,包括語言中某些詞匯意義的形成、詞語的構詞理據、詞義的變遷與詞語借用等,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交際者的語言運用。為此,本文旨在對跨文化交際中民族文化傳統語境的作用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民族文化傳統語境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日常交際中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存在各種偏差,不自覺地將漢語中的表達方式直接運用到英語表達中,或依照漢語的習慣理解英文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民族文化傳統語境。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并將它應用到日常的英語交際中,可更充分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一、關于語境的定義

國內外語言學家都非常重視語境,但到目前為止,語言學界仍未就語境的恰當定義達成共識。索振宇[1]對語境做了如下定義: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的言語環境,包含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其中,民族文化傳統語境不但涵蓋了話題的內容,催生了新的詞匯并使詞語意義隨著文化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而且通過影響交際者的思維習慣、認知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際者的言語理解和表達。不同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由此形成的言語詞匯和表達習慣也不盡相同,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差別對于跨文化交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對語言的影響

愛德華·泰勒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盵2]語言是記錄和表達文化的符號系統,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傳統在很多方面對語言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詞義的形成、構詞的理據、詞義的變遷、詞匯的借用等方面。

(一)詞義形成

語言中的某些詞匯具有特有的文化意義。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英語和漢語分別可以作為這兩種類型文字的代表。雖然部分漢字是表音的,但從本質上說,漢字仍是一種以表意為主的文字。文字是書面的語言符號,語言是意義的符號,語言符號與意義之間存在著聯系,但這種聯系卻又不是必然的,而是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結果,或者說語言是各民族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主動選擇的結果。在表達相同或相似的意義或用語言行使特定的交際功能時,各民族所采用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往往各不相同。例如,漢字中用“冫“和”氵“兩個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而英文中表示水的詞根包括”hydro-”和”aqua-”。還有一些意義是各民族文化傳統所獨有的,由此又形成了很多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匯和表達。這些詞匯和表達天然具有的文化特征豐富了民族文化傳統語境。例如,漢語中的“禮”“八卦”“社稷”“京劇”“針灸”“餃子”“春節”“中庸”“兵馬俑”等詞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二)構詞理據

詞語構成理據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民族文化傳統中所體現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認知語言學認為,構詞理據本質上是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心智互聯(mental association)[3]。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心”對應人的思考或表示一種心理狀態或情感狀態,于是形成了“心思、心術”與“忠心、誠心”等詞,而英語中對應“思考”的詞是“mind”,比如“ mindreading”一詞通常譯為“讀心術”,對應心理或情感狀態的通常是“heart”一詞,例如“open ones heart”等。民族文化傳統中的認知方式在某些詞匯具備了特定意義,例如,家族關系自古以來一直是維系中國社會的一條重要紐帶,親屬稱謂的使用因此變得非常廣泛。我們往往會用“哥”“姐”等親屬稱謂稱呼與我們沒有血緣關系人,拉近社交距離。英語中,類似的稱謂使用就要少得多。有時,漢語中的某些稱謂甚至沒有對應的英文詞匯。這其實反映的就是認知方式對詞匯意義形成的影響。另外,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價值觀念也會影響構詞理據。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狗往往象征了卑賤低劣,與狗相關的詞語常有侮辱性質,如走狗、狗腿子等。但英語中常用“dog”一詞指代人,例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勝利者、領導者),以及諸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這樣的諺語。

(三)詞義變遷

民族文化傳統的發展還會引起詞義變遷。某些詞語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才具有特定的意義。有的詞語會因原始語境的消失而失去了最初的含義,僅僅保留了引申后的意義。例如,“犧牲”最初指的是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犧牲”逐漸引申出了“為正義的目的而舍棄生命或放棄利益”的意思。有的詞語隨著文化的發展衍生出很多新的意思,但卻始終保留了最初的內涵。例如,“先生”一詞最初指的是“父兄”,然后用于指稱年長有學問的人或老師,后又用于指稱以卜卦、行醫、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近現代,“先生”還可用于指稱那些德高望重或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的人,而且也不再僅限于稱呼男性,例如宋慶齡先生、楊絳先生等?,F在,“先生”一詞成為了成年男子的通稱。我們由此可以發現,雖然“先生”這一詞匯的外延不斷夸大,但其中的內涵始終未變,即對長者和有成就者的尊重。

(四)詞匯借用

各種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交流必然會導致語言交流,由此產生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借詞現象,即從其他民族語言當中的借入一些新的詞匯。伴隨著這些外來詞匯的涌入,新的文化語境也出現了。換句話說,外來詞匯自身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傳統語境。比如,漢語從英語中引入了“wifi”“因特網”等詞,從藏語中借入了“喇嘛”“拉薩”等詞,從印度引入的“佛”“菩薩”等詞。借詞現象不僅發生在漢語中,很多語言都存在類似的現象。英語就從世界各地的語言中借用了大量的詞匯,例如從法語中借入了government、parliament、mayor、等詞,從漢語中引入了tofu、kongfu等詞。

三、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在對語言構成諸多影響的同時,也影響到了作為文化傳承和語言交流主體的交際者。由于各民族文化傳統之間既有共通的部分,又存在差異,因而跨文化交際是可以實現的,但其中又難免存在各種差異和誤解。交際者對于民族文化傳統語境的理解以及對受此影響而形成的詞義或表達方式都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例如,寒暄語主要是用來建立或維系人與人之間聯系,從這一社交功能的角度講,中西方實質上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語言選擇上又各有不同?!俺粤藛帷薄叭ツ膬骸痹菨h語中非常常見的寒暄語,它們與英語中的“hello”“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實際上具有相同的交際功能,即見面問好,但是交際者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果把漢語中的這些寒暄直譯為英語,難免會引起誤解。除了會選用不同的詞語或表達方式外,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由于對同一詞語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影響交際。例如,漢語中的“好”和英語中的“good”都表示認可與贊賞,但實際上,英語中的“good”只是“還湊合”“可以接受”的意思。受本民族文化傳統與本族語言的影響,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將母語中的一些句式或社交規約直接借用到目標語的使用之中”[4]。例如,漢語中要求別人把筆遞給自己,我們通常會說“把筆給我”,直接翻譯為英語是“Pass me the pen”。但為了避免語氣生硬,地道的英語表達是 “Would you like to pass me the pen?”

四、結語

總之,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媒介,是文化的載體,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既影響了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交際習慣和表達方式構成了約束。為了使得跨文化交際更加順暢,交際者有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及其在言語交際中的具體應用。

參考文獻:

[1]索振宇.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1).

[2]E.B.泰勒,連樹生,譯.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3]劉潤清,胡壯麟.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83.

[4]冉永平,編著.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12.

作者簡介:段鈺(1981-),男,漢族,山西省太原市,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語用學。

猜你喜歡
跨文化語境漢語
跨文化的兒童服飾課程初探
語境與語境教學
學漢語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追劇宅女教漢語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漢語與拼音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