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印記、生態位與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

2020-09-24 09:47崔寶玉孫迪
關鍵詞:聯合社印記生態圈

崔寶玉,孫迪

(安徽大學 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根植于中國鄉土社會,是提高中國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及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的低成本組織形式。在農民需求拉動和政府致力推動的雙重效應下[1],合作社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面臨諸多質疑,例如質性漂移[2]、名實分離[3]、抑制規模效益和競爭力增進[4]、掣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銜接[5]46-47等。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是合作社之間的組織再協作和資源再集成,可以實現要素互補和組織協同,降低合作社異質性程度,是破解合作社失范性發展之外的另一路徑[6]30-31,也是合作社跨越資源約束和規模陷阱的重要突破口[7],受到政學兩界的關注與重視。

聯合社真正發展于2010年以后,截至2016年底,全國注冊的聯合社僅有7 200①數據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9/04/c_129695890.htm。余家,國內學者對于聯合社的研究也尚處于探索階段,多集中于聯合成因、聯合路徑以及實際案例的探討。組織化潛在利潤[8]、聯合效益[9]以及交易成本替代性[10]從效率機制解釋了合作社聯合的成因,但過度強調了效率的選擇機制,忽視了聯合社與外部制度環境的互嵌與適用。崔寶玉和孫迪[6]30-40的研究補充了聯合社合法性機制與效率機制的交互影響效應及其作用機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聯合社聯合成因的理論解釋。然而,上述學者基本都忽略了如下實踐問題:在同樣的地理區域和初始環境條件下,為什么某些合作社實現了聯合而其他合作社沒有實現聯合?是什么機制決定了聯合社的設立?這些是本文亟待補充解釋的問題。

此外,聯合社合作穩定性[5]46-55與產權結構[11-13]也是學者們解釋合作社為何聯合的重要視角,被廣泛用于探討聯合社的成功機制以及如何避免失敗。這種非成即敗的二元解釋思路實則暴露了目前對于聯合社本質性狀和多元發展路徑的認知偏差。2017年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了聯合社的本質特征,聯合社與合作社具有相同屬性,須在平等互惠、公平互助框架內追求經濟效益,但在實踐中,聯合社的演化會有成長、異化和失敗三條路徑,為什么有些聯合社在設立后能成功實現成長增效和社員增收,而有些聯合社卻逐漸異化為企業或者淪為空殼社、僵尸社?聯合社成長抑或異化、失敗的機制是什么?這些也是本文嘗試補充解釋的問題。

Moore[14]認為,組織生態學可為科學問題的解釋和討論提供更廣闊的視角,幫助發現諸多尚未被發掘的機理和機制。組織生態學借鑒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學科知識,并結合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理論,以生態學觀點研究組織個體發展以及組織之間、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5]。組織生態學對產業組織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組織的建立、發展和死亡一直是其重要研究課題。

從組織生態學視角,產業組織設立是建群者生態[16]、印記[17]、生態位容量[18]等因素作用下競爭稀缺公共資源[19]929-936,形成產業組織之間互利共生關系[20]的過程。組織進化往往受組織慣性[21]和資源專一性阻礙[22],組織生態位寬度與組織對環境適應度之間存在平衡[23],而種群密度[24]會對組織產生兩個對立的作用過程:合法性與競爭性。競爭是影響組織死亡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競爭都導致死亡,代表種群成員之間正式關系和關鍵角色數量的關系密度會降低組織死亡率[25],管理連續性會提高組織死亡率,但隨著組織年齡增長,管理連續性對組織死亡率的影響會逐漸降低[26]??梢?,組織生態學認為組織成長演化的過程是組織設立時初始條件作為前置因素產生持久性影響[27]的過程,在環境對組織的“自然選擇”過程中[28],組織成長演化是處在環境中的組織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變化。而關于初始條件如何發揮影響,其生成機制如何展開,以及組織內生變量與外生環境變量的識別與耦合方面,我們發現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目前,組織生態學主要被廣泛運用于企業研究,鮮見被用于聯合社的研究。但筆者認為,一方面,聯合社與企業組織類似,追求再組織化潛在利潤,與農業供應鏈上的其他主體例如農資供應商、農產品加工商、物流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產業組織等構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的設立與演化中,聯合社既要尋求競爭性又要尋求合法性,而聯合社設立時所嵌入的初始條件和環境型塑了聯合社的組織印記,并推動聯合社在與環境適用和匹配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生態位。另一方面,聯合社又不同于投資者所有企業,而是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的再合作經濟組織,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其民主、互助的質性規定有明確要求,聯合社發展往往深受制度行動者、農業供應鏈主體以及內部成員社的多重影響,而聯合社與成員社之間,以及內部成員社之間會形成或松散、或緊密的內部生態圈,而內部生態圈與生態位會發生耦合或分離,并進而形成聯合社不同的演化路徑。因此,將組織生態學理論應用于聯合社研究既具有科學適用性,又可以補白既有的組織生態學理論,拓展組織生態學理論的研究范疇。而且,聯合社特殊的設立背景及制度環境為本文分析組織初始條件的持續作用機制提供了有利條件。聯合社成長與發展過程對制度環境有深刻的嵌入性,以聯合社作為研究對象,不僅可以洞悉聯合社內部主體所建構的生態圈及其運行機理,而且可以觀察聯合社與制度行動者和農業供應鏈主體等外部主體所建構的生態位形態?;诖?,本文以組織生態學等為理論基礎,嘗試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對聯合社的設立和演化機制進行分析和闡釋。

本文可能的創新與貢獻之處在于:第一,以聯合社為研究對象,探索基于組織生態學的新理論框架,拓展組織生態學理論研究范疇,深化和完善組織生態學理論體系。第二,基于組織生態學視角,考察聯合社的設立機制,補白聯合社相關研究盲點。第三,正視現有研究對于聯合社本質性狀界定的疏漏,探析聯合社成長、異化與失敗的三種演化機制。

一、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組織印記及其固化力

組織研究學者們認為歷史是重要的。企業成長是基于歷史知識累積的演進過程[29],企業發展的周期性使學者們思考是否每一段歷史都同樣重要。Stinchcombe[30]6-33將生物學“印記”概念引入進組織研究領域,他認為,創始初期對于組織具有最重要的塑造作用。組織創立初期要面對眾多風險與不確定,具有顯著的敏感期特征[31]200-245,初期塑造的組織基本特征會像烙印一樣繼續保留并持續產生影響[30]21-33。

組織印記發生于其初始條件,主要包括組織創立者和初始環境條件[31]196-222[32]292-300。創立者構建了最初的組織系統和組織哲學[33],創立者早前經歷和原始決策成為組織文化和行為慣例的基礎[34]。創立時期的制度環境[35]和經濟環境[30]6-12[36]構成了組織初始的環境條件,會對組織資源獲取路徑、初始運行結構以及組織與環境的匹配適應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對組織成長演化產生即期及長期影響[32]292-300[37]。

組織印記理論有兩個重要命題:第一,如前所述,組織創立時的初始條件塑造其初始結構和特征;第二,盡管后續環境發生變化,初始塑造隨時間仍保持穩定,并持續對組織產生影響,即組織印記具有固化力[30]32-67[31]200-245。組織天然具有保持穩定而不是隨時變化的傾向,以克服機會主義、市場不確定性以及小部分成員利益[38]134-205。傳統的壓力、既得利益、意識形態都會使組織選擇維持現狀[30]32-67。然而,組織印記的固化力并不總是增強的,通過梳理文獻發現,組織印記固化力同時具有增強與弱化兩種機制,如圖1所示。組織之所以比市場更有效,是因為組織具有更高的可信性和可靠性[19]937-964??尚判院涂煽啃栽跁r間累積下形成制度化壓力。制度化壓力越強,組織內部的價值認同和組織信仰越高,這是形成組織同質化的重要來源[39]53-111。組織印記就是組織同質化在時間上積累的過程[40]93-94。 在組織印記作用下,組織重復已有行為模式,組織可預測性大為提高??深A測的組織其可信性和可靠性都將增強,依此形成組織印記的閉環自增強機制。在此循環中,組織年齡、組織規模和組織復雜性[41]150-156會增加制度化壓力,成立者任期[39]53-111、成立者強勢力[42]會增加組織信仰和價值認同,組織資源豐富會增強組織可靠性和可信性[41]155-164,這些都構成了組織印記固化力的增強機制。而組織專用性投資的增加則提高了組織中沉沒成本的比例[38]268-397,組織競爭動機和競爭能力弱[43]使得組織可信性和可靠性減少,構成組織印記固化力的弱化機制。

組織印記理論認為,組織印記的產生和固化帶來的組織建制和行為的穩定性不一定必然阻礙組織發展和創新[44],反而可能成為組織變革和發展的內在源泉,其作用方向是不確定的,也不一定引致同質化[40]94-97。這一點與組織惰性理論和路徑依賴理論不同,組織惰性理論強調因為組織結構和環境變動的不匹配而導致的資源消耗和發展局限[45],路徑依賴理論強調長期行為鏈條中后發事件與先發事件的關聯性,而組織印記理論則強調創立初期環境的短暫敏感性和初始條件作用的無意識性、持續性以及效用不確定性。因而,組織印記理論為考察聯合社設立的初始條件對聯合社的作用機制及其演化路徑提供了合適的理論基礎。

(二)生態位與生態圈

生態位是組織研究學者從生態學中引入的概念。已有文獻對組織生態位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視角,一種定義是從組織個體層面,將組織生態位定義為組織在種群生態系統內占據的多維資源空間[46]。在特定的資源集合中,若一個組織的生態位與其他組織的生態位相互交錯,則形成生態位重疊,這意味著,組織之間使用共同資源,競爭程度高。而組織之間生態位分離則會降低競爭潛勢,提高合作的可能性。生態位寬的組織資源多樣化程度高,對資源環境變動的容忍程度高,生態位窄的組織資源多樣化程度低,會呈現出較高的專業化程度。

另一種定義是從組織個體與種群關系的層面,認為生態位是在組織對環境的匹配適應中,與其他組織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對位置與功能作用狀態[47]。環境要素的變化會引致組織發生生態位躍遷(大規模變動)或生態位移動(中心位置的改變)[48-49]。對應環境變化頻率的紋理(Grain),組織生態位可以選擇專業化或者通用化以適應環境變動風險[50]。

第三階段 教學實施過程。根據課程建設任務書討論確定課程的預期學習結果、設計教學和考核結構、確定考核項目評價指標。責任教師準備教學資源、制定課程教學大綱。任課教師備課:撰寫教案;說課:準備哪些資源、如何教、如何考;上課:記錄教學過程;考核:記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收集課程教學過程資料;教研室對照課程預期學習結果與實際取得的學習結果,總結評估,提出改進建議。

可見,生態位不僅為組織個體生存演化提供了選擇機制,更是聯結生態系統內組織之間以及組織與環境之間的橋梁。而聯合社類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從這個角度上說,生態位這一概念能夠相對客觀地反映聯合社在農業供應鏈生態系統中的生存態勢,包括聯合社本身資源占有量和利用效度、聯合社與農業供應鏈主體的競爭合作關系以及聯合社對環境變動的適應性等。但是,聯合社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組織,由于聯合社是由合作社再組織而成的,是介于單個科層組織與市場組織之間的“統”“分”結合的農業產業組織,其成長演化除需與外部環境進行匹配,還需聯合社內部互動契合。因此,為了度量以聯合社為邊界的內部系統的生態特征,我們引入生態學領域的另一概念——生態圈。

生態圈指特定區域內生物體與生物體支持系統相互作用組成的自調節閉環系統[51]。聯合社與生物種群具有相似性,成員社及社員是其中的“生物體”,內部關系網絡、共享觀念、交易模式以及治理機制構成其生物體支持系統。孫金云和李濤[52]認為,完善的創業生態圈具有共生性、自洽性、進化性與溢出效應,聯合社生態圈也具有類似性質。聯合社追求共同價值創造和農民互惠增收,是互利共生的合作有機體,需要實現內部資源和能力互補,才能最大化聯合社資源利用的效率,資源與能力的互補程度也決定了聯合社生態圈的抗風險強度。聯合社內部的互利共生性使聯合社內部交易費用比外部交易費用更低,聯合社因而具有自洽性,對外部交易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為適應發展需要和應對資源環境變動,聯合社會通過吸納新成員社把外部交易內部化,這調節了聯合社生態圈寬度,激發了聯合社生態圈活力。理想的聯合社生態圈還具有自我進化性,但是各個成員社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完成生產、技術、管理的升級,聯合社內部往往存在著領導型成員社和跟隨型成員社,領導型成員社積極創新,跟隨型成員社通過內部示范機制進行模仿,聯合社生態圈的形狀是始終運動的,其內部力量的均衡度決定了聯合社是否能堅守公平互惠的規范性本質屬性。聯合社生態圈雖是自洽系統,但并不是封閉的,它具有開放性和溢出效應,對內進行管理、培訓和信息交換,對外交易農產品并從外部生態系統獲取市場資源和政策資源,聯合社生態圈在其生態位上的匹配能力,決定了生態圈與外部生態系統是否能夠有效聯結。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聯合社生態位是聯合社利用自身資源稟賦與經濟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組織生態環境相匹配適應后,在農業產業生態系統中與其他供應鏈主體構成的相對位置①農業產業生態系統中的主體既包括在農業供應鏈上與聯合社具有合作競爭關系的農資供應商、農產品銷售商、加工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也包括政府部門、協會等。。本文選擇“聯合社對資源環境變動的容忍度”度量聯合社資源占有空間以及聯合社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選擇“聯合社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位置”度量聯合社與制度行動者、農業供應鏈主體的競爭合作關系及其與環境的作用匹配,構建二維坐標定義聯合社生態位位態,某一時刻聯合社的生態位可以表示為坐標平面內的任意一點,而聯合社發展過程中其生態位演化路徑可以表示為坐標平面內的任一曲線。聯合社生態圈是以聯合社成員社為邊界的共生閉環系統,其資源能力互補度、生態圈寬度、生態圈內部均衡度決定了聯合社生態圈的內部耦合,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匹配度決定了聯合社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外部耦合。聯合社生態位與生態圈的關系如圖2所示。

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與演化機制

產業組織的設立與演化是產業組織生態化和制度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組織的建群者建構了組織的初始生態位位態和初始生態圈形態,形成不同的建群者效應印記,并對生態位和生態圈演化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以組織印記理論識別聯合社設立時的初始條件對聯合社的即期和長期影響,以生態位理論刻畫聯合社在產業生態系統中的生存狀態,以生態圈理論探尋初始約束條件下聯合社實現內外耦合的路徑,提出新的理論分析框架,以分析聯合社的設立機制、演化機制和演化路徑。

(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機制

聯合社是一種社員所有、社員控制和社員受益的治理結構,是一個由使用者共同擁有和共同控制,并以社員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組織。在聯合社設立過程中,不同的聯合社在設立時會面臨不同的初始約束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初始環境條件,具體包括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二是聯合社建群者,指對聯合社籌備設立起到決定性推動作用并提供必要資源的群體,包括政府部門、合作社理事長等。在中國聯合社設立的“強強聯合”的實踐中,聯合社建群者至關重要,其作為“中心簽約人”,往往面臨不完全市場合約,在推動合作社聯合時,由于集體行動的困境,不僅需要提供聯合的必需資源,還需要一定程度上承擔聯合社的組織成本和風險。在基本相同的初始環境條件下,為何聯合社邊界與規模會有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聯合社有不同的建群者,不同的建群者具有相異的建群者特征,其資源稟賦、共享觀念和關系網絡治理能力不同,會形成動態演進的合作網絡,促使聯合社成員社之間合作關系不斷變化,進而產生不同的建群者效應。因而,共生進化不是聯合社發展的必然結果,聯合社建群者資源和能力稟賦的過度重疊也可能會加速聯合社資源的趨同冗余,增加聯合社生態系統的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實踐中,聯合社建群者特征包括是否有政府推動、政府推動方式和力度、聯合社是否有意見領袖、聯合社和成員社理事長的資源能力稟賦、聯合社初始決策等。在初始環境條件基本一致的條件下,聯合社建群者特征使得聯合社占據資源空間不同,也使得聯合社與農業供應鏈主體博弈的資源和能力迥異,影響聯合社在農業產業生態系統內初始生態位的選擇,并形成建群者效應的生態位印記,進而對聯合社后續演化產生影響。一般而言,聯合社占據的資源越多,與農業供應鏈主體的博弈能力越強,其初始生態位就會高階化,而聯合社占據的資源越少,與農業供應鏈主體的博弈能力越弱,其初始生態位就會低階化,這形塑著聯合社初始生態位的組織印記。筆者在2018年10—11月通過對安徽省20多家聯合社的調研發現,由于聯合社建群者具有不同特征,在設立時,不同的聯合社初始生態位的定位策略不同,其初始生態位的選擇也有明顯差異。例如,安徽省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是在政府推動并積極扶持下成立,鳳臺縣政府是聯合社建群者之一,L農機聯合社被賦予較多政策資源、項目資源和信息資源,在與農業供應鏈主體博弈時也更具話語權,從而占據高階生態位;安徽省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的總經理孫某有從政、經商經歷,既能夠有效獲取和配置政府資源,能夠創新交易模式使聯合社獲取更多市場資源,又能夠整合聯合社內部網絡,促進有效分工,從而也能夠占據高階生態位。而安徽省埇橋區H種植聯合社的成立沒有政府參與,理事長社會資本也有限,內部缺乏共同認知,難以整合資源、獲取外部合法性,在設立時,H種植聯合社只能選擇占據低階生態位。

此外,具有不同建群者特征的聯合社其內部力量關系和治理機制也可能迥異,還會形成建群者效應的生態圈印記,也會對聯合社成長演化產生作用。聯合社不同的建群者會影響初始生態圈的構成形態。(1)不同的聯合社建群者會影響聯合社初始生態圈寬度,例如,政府引導成立的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以區域產業發展為導向,優選同業且規模較大的合作社聯合,形成產業發展規模效益;而由合作社理事長自發成立的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圍繞業務發展和產業鏈需求吸納成員社,形成產業發展的協同效應。(2)不同的聯合社建群者會影響聯合社初始生態圈均衡度,例如,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存在領導型成員社,聯合社容易統一內部認知,但也容易產生決策、經營甚至利益分配上的依附關系,共同所有、共同控制和共同受益難以實現;埇橋區H種植聯合社成員社實力較為平均,雖能夠實現民主決策和民主治理,但集體行動卻難以實現。(3)不同的聯合社建群者會影響聯合社初始生態圈資源互補度,具有不同建群者特征的聯合社其內部資源整合方式不同,例如,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有政府或者意見領袖推動,可以提升聯合社內部凝聚力,增進內部分工效率,提升聯合社資源和能力的互補程度;而圍繞業務發展和產業鏈需求自發成立的聯合社例如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也可以因為業務配合度高、分工明確而呈現出生態圈的資源能力的高度互補。(4)不同的聯合社建群者還會影響聯合社初始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匹配度,具有不同建群者特征的聯合社其外部資源整合方式也會不同,例如,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總經理孫某的資源稟賦和從業經歷以及政府支持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的方式和力度等都會影響聯合社參與市場競爭的模式,影響聯合社與外部進行信息交換和資源交互的路徑,影響聯合社生態圈在其生態位上的匹配能力。

可見,在初始環境條件基本相似的條件下,聯合社建群者特征影響著聯合社初始生態位位態的選擇,決定著聯合社生態圈初始形態的建構,形成了建群者效應的生態位印記和生態圈印記,這會對聯合社成長演化產生持續影響,如圖3所示。

(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演化機制

組織印記理論認為,組織印記對組織的影響是持續性的,但其固化力同時具有增強機制和弱化機制,使得組織印記的作用方向和效用變得不確定,組織印記不必然促進或阻礙組織發展。在聯合社設立階段,不同的聯合社具有不同的建群者特征,并產生不同的建群者效應。在聯合社發展階段,建群者效用的印記仍然存在,但其作用方向并不確定,聯合社規范成長抑或漂移異化甚至淪為空殼社、僵尸社,取決于聯合社生態位和生態圈的建群者效應能否成功轉化為產業生態系統中的生態耦合效用。生態耦合效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促進聯合社規范發展的內部耦合效應,二是推動聯合社在產業生態系統中自洽的外部耦合效應。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推動聯合社生態圈成長演化的生態圈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互補度和生態圈對生態位的匹配度這四大要素之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它們通過要素聯結路徑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突變和擾動會經由要素聯結路徑進行傳導,構成因果反饋機制,進而導致其他要素演化或畸變。要素、要素聯結和要素聯結驅動力同時存在,才能實現系統“實時有秩序的創造”[53],其中,系統中張力和聯結效應扮演著關鍵角色[54]。因此,聯合社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建構起有效的生態圈治理機制,推動聯合社生態圈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互補度和生態圈對生態位的匹配度的互利共生和自洽進化,而要素完備和聯結有效是聯合社實現內部生態系統耦合和外部生態系統耦合的關鍵。

作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聯合社生態圈往往具備共演和非線性特征。例如,聯合社生態圈寬度的合理調整可以為聯合社注入新活力,新成員社加入或成員社退出可以部分對沖、抵消生態圈內部的博弈強勢力量,優化生態圈均衡度,也可以拓展聯合社外部網絡關系和交易渠道,提升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匹配度。聯合社內部博弈力量的均衡則容易實現聯合社規范發展,也容易形成共同認識和價值觀念,提升聯合社內部凝聚力,吸引更多優質合作社加入聯合社,提升生態圈內部資源能力的互補度,提升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匹配能力。生態圈資源能力互補程度高,聯合社對外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會保持生態圈寬度,避免成員社頻繁變化,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共同體,也能夠均衡內部力量張力,避免出現一家成員社“獨大”現象。此外,生態圈資源能力互補程度高,更容易節約交易費用,提升生態圈與生態位之間的匹配度。生態圈與生態位匹配度較高,聯合社與外部資源交易多樣化程度高,對成員社變動的容忍度高,聯合社能夠快速適用和應對外部環境擾動,而且,生態圈與生態位匹配度較高,也意味著,外部市場主體對成員社具有一定替代性,這可以有效制衡內部力量,防止聯合社異化和博弈權利過度集中。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即是實現了互利共演的有力例證。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由于有的成員社不再從事農機服務業務,還有的成員社出現誠信問題,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通過召開成員社大會方式淘汰了部分成員社,實現了聯合社的自疏,并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吸納了一些農資合作社和育秧合作社,L農機聯合社在優化聯合社生態圈寬度的同時,提升了生態圈資源互補度,成員社之間分工更為合理,資源和能力更為互補,也提高了其市場嵌入能力和競爭能力,實現了生態圈與生態位的高度匹配。而且,L農機聯合社在演化過程中,按交易額(量)分配和一社一票的治理原則從未打破,“合作社”的質性規定并未漂移。聯合社生態圈要素聯結路徑如圖5所示。

如果聯合社生態圈要素聯結路徑成功,聯合社生態圈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互補度和對生態位的匹配度實現了共生演化,建群者的生態圈印記效用能夠順利轉化為內部生態耦合效用,例如鳳臺縣L農機聯合社,即使聯合社所建構的初始生態圈是松散耦合網絡,但通過要素有效聯結,也可以實現聯合社生態圈價值共創和互利共生,促進生態圈整體升級和強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態位高階化,漸進性實現外部生態耦合,聯合社實現規范發展。當然,在生態圈要素共生演化進程中,還需要關注的是,某一要素的變化是推動生態圈整體的正向發展的引擎,還是帶來不可預測的“蝴蝶效應”的源泉,單一要素的凸顯會否帶來一些負面作用。而如果聯合社生態圈要素不完備或者聯結路徑失敗,聯合社生態圈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互補度和對生態位的匹配度無法實現共生演化,即使聯合社所建構的初始生態圈是緊密耦合網絡,聯合社生態圈內部也仍然無法自洽共生,對外也排斥各類資源和市場機會,聯合社內外生態耦合完全失效,聯合社就會演變為空殼社、僵尸社,埇橋區H種植聯合社就是這樣的例證。由于資源和能力互補度較低,H種植聯合社在演化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共同業務,沒有形成產業增長點和利潤增長點,由于也并沒有吸納新的合作社,沒有對聯合社生態圈寬度和資源互補度進行優化調整,導致H聯合社沒有能力嵌入市場,進而演化為了空殼社、僵尸社。

此外,聯合社生態圈在要素聯結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分化。如果聯合社某成員社是領導型成員社,因資源稟賦優勢而具有強勢話語權,總是在生態圈體系內發起變革和創新,而其他成員社僅是跟隨型成員社,聯合社生態圈雖然能夠實現與外部生態位的匹配,但聯合社生態圈可能會形成科層制治理結構和一體化交易模式,生產或采購合同、合資和垂直一體化的協調方式越來越得到普遍的使用,縱向協調程度越來越緊密,尤其是,新技術的采用和新模式的創新涉及的協調環節多,不確定因素多,更依賴于各個產業環節聯系起來,更依賴于聯合社對農產品價值鏈的縱向協調,此時,聯合社生態圈就可能會發生畸變,形成類三角生態圈或者“核心—游離”生態圈。如果聯合社生態圈寬度沒有及時調整,沒能吸納新成員社弱化領導型成員社的博弈地位和力量,就可能產生“治理鎖定”。雖然聯合社生態圈能夠與生態位實現外部耦合,但由于生態圈的內部畸變,破壞了生態圈的均衡度,生態圈無法完成內部耦合,聯合社就會異化為企業,如圖6所示。筆者調研發現,由于國家環保政策調整,公路、水塘和小區周邊禁養限養,廣德縣G養殖聯合社在對成員社進行強制退出的同時,卻強化了領導型成員社的剩余決策權和剩余控制權,在生態圈寬度進行調整和優化后,成員社之間雖然資源和能力互補度更高,也能夠實現G養殖聯合社與市場更為有效的嵌入和對接,但由于聯合社的質性規定發生漂移,G養殖聯合社異化為了一體化的企業??梢?,聯合社生態圈要素聯結路徑分化,建群者的生態圈印記效用轉變為畸變耦合效用,聯合社完成外部生態耦合但內部生態耦合失效,聯合社質性漂移,就會異化為企業。

由以上可知,雖然聯合社初始生態圈為了有效實現功能和形式制度化傾向于保持穩定,但如果聯合社生態圈建群者印記效應通過要素聯結路徑能夠成功轉化為內部生態耦合效應,并漸進性實現外部生態耦合效應,則聯合社能夠規范成長,如果要素聯結分化導致耦合效用畸變,聯合社會質性漂移,異化為企業,如果要素不完備或者要素聯結失敗,聯合社內外耦合效應都會失效,聯合社就會淪為空殼社、僵尸社。聯合社成長、異化與衰亡機制如圖7所示。

三、結論

本文以組織印記、生態位和生態圈三大理論為基礎,從組織生態學視角分析了聯合社的聯合機制,構建了聯合社化機制的理論分析模型,探索性討論了聯合社成長、異化和失敗的三種機制。研究發現,不同的聯合社具有不同的建群者,不同的建群者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能力稟賦特征,這會產生建群者的生態圈印記效應和生態位印記效應,對聯合社的即期及遠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在初始環境條件基本一致條件下,聯合社建群者特征塑造了聯合社的組織印記。烙有不同印記的聯合社會在產業生態系統中選取不同生態位,形成差異化的資源占有結構,并與制度行動者和農業供應鏈主體之間形成不同的博弈地位,進而形成聯合社建群者的生態位效應。在聯合社設立之初,聯合社具有顯著的組織印記性,哪些合作社加入聯合以及多少合作社加入聯合往往是由聯合社建群者生態圈的效應所決定,聯合社建群者生態圈效應的異質性決定了聯合社初始生態圈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的互補度和與生態位的匹配度的差異。隨著聯合社發展,建群者生態圈效應和生態位效應的印記仍然存在,但由于印記固化力的不確定性,建群者效應不必然正向作用于聯合社,促使聯合社規范成長,在其中,聯合社的建群者效應能否成功轉化為生態耦合效應成為聯合社規范成長的關鍵。聯合社生態圈的寬度、均衡度、資源能力的互補度和生態圈與生態位的匹配度并非靜態的、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它們通過要素聯結路徑相互作用,并形成要素聯結之間的因果反饋機制。當聯合社生態圈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或者聯合社生態位移動,聯合社就需要通過生態圈要素聯結路徑加以因應。若要素聯結路徑順利實現,聯合社建群者效應就能夠轉化為生態耦合效應,聯合社實現內外生態耦合,聯合社實現規范成長。若要素聯結路徑失敗,則聯合社內外生態耦合失效,聯合社就會淪為空殼社。若要素聯結路徑分化,聯合社就會轉變為科層制結構,但生態圈仍可自洽于生態位,建群者效用異化為畸變耦合效應,聯合社就會質性漂移,異化為企業。

本文研究結論對推動中國聯合社規范成長具有以下啟示和意義:(1)聯合社規范成長是聯合社組織印記、生態位和生態圈共同作用的結果。(2)聯合社建群者對聯合社設立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應重視聯合社的建群者效應。(3)政府推動或者積極參與能夠幫助聯合社占據到更具競爭力的生態位,推進聯合社生態位高階化。(4)聯合社規范成長有其組織生態學機制,聯合社需要敏銳識別生態圈要素突變,并通過要素聯結路徑加以因應,實現內外生態耦合效應,避免畸變耦合效應和組織異化。

猜你喜歡
聯合社印記生態圈
淺析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①
唯美江南的獨特印記
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品牌創建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權變理論的視角
優化人才“生態圈”——延安增強人才與產業的匹配度
欠發達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績效評價*
——基于組合賦權TOPSIS法
新時代下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財務規范性研究
——以鎮江市為例
北京冬奧會戰略驅動下的“冰球城市”冰球生態圈構想
過去一年,國家立法的深刻印記
30年印記
“共享、共建、共創”——元征利用車聯網打造汽車診斷技術全生態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