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云框架構建研究

2020-09-29 09:35肖湘雄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耦合食用管控

肖湘雄,溫 梁

(湘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 問題提出:食用農產品“質”“量”悖論

在質量悖論的作用下,政府難以從源頭精準識別問題,導致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層出不窮。要想精準解決問題,就必須精準識別“質”“量”悖論的根源。食用農產品市場“質”“量”悖論按照主體可細分為三類:生產者(質量言行悖論)、消費者(質量供求悖論)、監管者(質量管控悖論)。質量言行悖論:對外喊口號,對內盡糊弄。部分生產者做出敗德行為,隨意篡改產品信息,對產品包裝宣傳揮土如金,對內部管理投入一毛不拔。消費者作為信息弱勢方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作出錯誤的貨幣選票。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質價不符現象愈加明顯。質量供求悖論:供非需所求,求非供所給。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強烈,渴求高質量的產品,但生產者卻無法滿足。低質供給與高質需求不對等,食用農產品市場出現逆向選擇。質量管控悖論:事前不管事,事后凈找事。監管者學習、參與積極性不強,在管控過程中相關監管技術被閑置,信息壁壘逐漸增強。食用農產品市場管控不被重視,預防機制難以運轉,監管精準化程度不高。當問題爆發時監管者才對食用農產品市場進行管控,但此時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對悖論分析后可發現三者間的共性——信息不對稱,這是導致管控不精準的重要根源。

面對信息不對稱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各大農業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育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多的貢獻?!盵1]可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亟待解決,打造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框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是刻不容緩。因此,本文通過對食用農產品市場的管控理念演進歷程及管控現狀進行分析,再引入云計算技術分析其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間的耦合關系,最后嘗試構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云框架并進行創新研究。

二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演變

(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演變歷程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是關系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更是關系國家形象和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2]。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一種誘導性的制度,其變革的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技術的變化導致內部權力結構失衡,變革呈現出向專業性、獨立性、垂直化監管模式的變遷趨勢[3]。按照監管的特征進行分類,食用農產品市場管控可分為三個階段:管理階段(1949—2003)、治理階段(2004—2016)、精準管控階段(2017—)。管理階段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經濟體制,首要任務是加強食用農產品的產量以及供給安全,緩解食品需求與供給短缺的矛盾。由農業部、工業部及商業部等部門根據主管關系進行管理,這一階段具有合一管理的特征,不存在獨立專業管理機構[4]。這種治理方式強調由下而上的信息傳輸和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以政府為單一治理者,以任務為導向對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進行管理[5]。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市場與政府間關系愈加明晰,管理缺陷開始凸顯,政府意識到必須變革管理模式,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立標志著政府從“管”的角色向“治”的角色轉變。

治理階段又被細分為兩小階段: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2004—2012)、統一監管(2013—2016)。這種新的治理方式強化了城市中各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呈多中心與多元關系的治理模式[6]。200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3號),提出了“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治理模式,這種“政府作為—社會支持—公共價值”的協同治理和“強力規制—行為重塑—自覺行為”的行為邏輯是實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指導理念和有效途徑。隨著分段治理的不斷推進,九龍治水的弊端也開始顯露,資源重復浪費、機構重疊等具有明顯的分散性和不連貫性,導致治理體系碎片化現象嚴重[7]。2013年召開了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第一次會議中提出設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治理力度。通過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統一治理,構建全鏈條治理的模式,化解治理體系碎片化的難題[8]。這一階段對管控鏈條進行擴充,開始引入信息技術構建追溯體系,在全國58個城市推行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工作,構建了覆蓋15000多家企業的管理體系,食用農產品市場實現全鏈條管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盵9]精準管控成為我國食用農產品治理領域重要的戰略部署,政府緊密圍繞食用農產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質量流”,運用程序化、標準化、精細化、數據化和智能化等手段,實現對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精準識別、定位、定時、追蹤、監控、管制,使食用農產品全產業鏈各單元精確、準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將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為消滅于萌芽狀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特征及問題

當前我國處于精準管控初期,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體現出了新特征與新問題:

首先,低質量供給轉向高質量供給,信息存在被篡改風險。我們把管控網格中的單元群體稱之為管控個體,它由高質量食用農產品的需求者、政府政策的直接接觸者、管控效果的反饋者等多元主體構成。在技術的作用下管控個體通過網格反饋需求信息,政府部門通過網格化中心獲取各單元的基本信息與反饋信息,并通過現代化技術對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發揮信息的回溯性、及時性作用以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定位、精準管控,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再將各單元的需求反饋信息、風險信息與歷史實踐經驗的信息集合匯總,保障食用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精準對接,促進食用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梢娫诠芸鼐W格中政府部門充當著信息傳遞的角色,實現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息互通。但企業是信息的生產與輸入者,占據信息傳輸主體的地位,依然存在篡改產品信息的風險。

其次,弱互動轉向強互動,信息被政府中心管控。各主體之間以自身群體特征為單元,各群體單元的交流以政府為信息中心實現傳遞。精準管控將物流、資金流、質量流等信息進行集約處理,原本單一分散的個體隨著信息的集約開始流動。個體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積極尋找共性,以購買者、社會組織等為單元形成利益集群,集群內部關系逐漸緊密,異質性與同質性并存互動增強。關系緊密群體內的成員們開發并保持了一些規范,其內容在于使成員們在相互之間的日常事務中獲取的總體福利得以最大化[10]。在規范的約束下管控參與對象呈現出“小而精”的特征,群體單元的形成減少了總體的數量,降低了信息傳遞在群體內部的傳遞失真度,管控精準度更高。但由于信息共享程度過于集中,尚未實現全網格覆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難以進行持續性強互動,供給與需求的對接還不夠精準。

最后,單一化轉向網格化,尚未形成人機信任。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政府中心向外(橫線、縱向)發射信息,縱向供給信息實現省、市、縣、鄉對接,橫向供給信息實現農戶、生產者、經銷商、大眾媒體等單元的對接,橫縱向信息相互交織構建出了全面覆蓋、縱橫一體、層級分明、科學合理的治理網格。單元網格以責、權、能、利為基礎,以制度信任、人際信任為原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網格中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進行協同巡查,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利益、共建多元主體縱向一體、橫向聯動、網格到底、全面覆蓋的共治機制[11]。盡管管控體系從單一化轉向網格化,但網格內部人機分離,信息在人機之間尚未構建信任模式,現代化自治程度還不夠高,難以從源頭預防和控制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當食品安全問題爆發時難以做到精準管控,相關管控系統(追蹤系統、信息公開系統、醫療救治系統等)的自我識別能力不強,人員與各系統對接不精準,加劇了社會財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損失。

三 云計算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耦合性分析

經過上述分析后,我們不難發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雖然改善了各主體間的信息對稱性,但依舊未能從根源打破食用農產品質量悖論。農業產業現代化成為農業改革的重中之重,將信息技術融入管控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精準性?;诖吮疚膶⒁朐朴嬎?,嘗試從特征維度探究云計算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間的耦合關系。

(一)云計算耦合性分析技術特征

云計算是一種通過網絡統一組織和靈活調用各種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信息資源,實現大規模計算的信息處理方式[12]。它以互聯網的計算模式為基礎,按照實際需求精準配置,呈現出海量性、聯系性和拓展性等特征。(1)海量性。云計算不僅需要處理軟硬件資源,同時還需要構建異構多業務體系,為完成異構業務提供支撐。在處理過程云計算面向眾多用戶,實現了海量數據的儲存與傳輸,有助于增強各主體的連接與互動。(2)聯系性。云計算能夠兼容不同的軟硬件資源,可對資源節點進行輸入、改進和刪除,能夠加強各節點之間的連接。防止業務的中斷以及數據丟失,加強數據的整合連接,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率,推動多元主體間的信息公開與共享。(3)拓展性。數據庫中的數據處于不斷動態更新的狀態,云計算需要及時作出調整,通過數據分析、數據識別、數據追蹤等功能對信息進行分析,挖掘事物之間的聯系與規律。因此,本文將以海量性、聯系性和拓展性作為云計算的技術特征,用于耦合性分析。

(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耦合性分析管控邏輯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陷入了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困境,農業部將2018年定為農業質量年,黨的領導班子也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1]。農業部不斷加快政策落地,讓信息技術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中發揮效用,創新實施“六化”[13],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現管控方式轉型升級,確保管控朝著精準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隨著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網格的建立,多元主體間呈現出相互連接的局面,在網格中充分運用技術手段對食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進行全面監管,實現傳統手段與現代化手段相融合。管控網格呈現出縱向到邊、橫向到底的特征,對管控客體實施全面化覆蓋,在網格中實現精準確定治理對象,做到精準定區、精準定物、精準定人。不難發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治理邏輯為多元主體運用現代化與傳統手段對食用農產品展開管控,每一個要素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主體全員參與、手段廣泛應用、對象全面覆蓋。因此,本文以提取的食用農產品精準管控邏輯:主體、手段、對象作為耦合性分析的指標。

(三)技術特征與管控邏輯的耦合性分析

“耦合”一詞來源于物理學,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相互作用和影響以至聯合并協調發展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系統間的競合且聯動、多樣且協調、關聯且整體[14-15]?;谇拔奶崛〉募夹g特征與管控邏輯,嘗試分析云計算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是否具有耦合關系,研究分析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如圖1。

1.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海量性

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中全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實現集中生產。無論是參與人員數量還是生產產品數量都呈現出海量性,松散的農業生產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帶來了眾多難題。為了順應新型集約化、規?;r業發展的需求,我國政府致力于打造農業產業化綜合生產模式,2015年財政部頒布了《關于調整和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關政策的通知》(國農辦〔2015〕52號)、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等相關文件,以期實現縱向一體化精準管控。政策出臺后食用農產品生產開始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現代化經營體系、管控網格逐漸出現,企業(管理者、技術員工、后勤人員)、農戶、合作社管理者紛紛加入到生產監管中。例如,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項目補貼300萬元,溫氏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連接廣大農戶,打造全產業鏈條。在2007—2017年間溫氏總效益高達424.57億元①,這不僅實現了參與主體的集約,同時還獲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此外,隨著信息化的縱深推進,自媒體、電子政務出現在管控過程中,管控進入精準化的全媒體時代,打造了全民參與、全民管控的局面。精準管控手段的海量性涵蓋了種類海量和應用海量,信息時代的到來還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海量的技術手段,加強了管控的精準性。3S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產量分布圖生成系統(YMS)、決策支持系統(DSS)、智能化變量農作機械、雜草自動識別技術的智能化噴藥機械等技術不斷衍生,并在管控中廣泛運用。例如江蘇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1.1%。河北主推技術覆蓋率均達98%以上。南寧農業現今技術覆蓋率達89%。

2.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聯系性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主體、手段、對象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性,這種聯系性可被細分為管控前的聯系性、管控中的聯系性。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盵16]近年來,產學研不斷推進朝著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村合作社、技術推廣機構等主體相互連接。在政府的引導下,各方主體的聯系性以及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不斷加強,不斷推進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加強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精準性。截止到2018年3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市場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張的趨勢,各主體間信息聯系、數據聯系不斷增強,市場規模已增長至1.3萬億元,且轉化率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產學研融合在管控前進行,有效增加了各主體的聯系性,管控網格化建設與產學研融合同步進行,確保了管控過程中各主體間的緊密聯系。管控網格化是對城市進行統一化的管控,以地理位置或組織層級為基準,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單元網格的劃分。在網格單元中各主體之間相互聯系,對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過程進行管控。例如長沙市對雨花區進行細分,分成了13個片區、165個網格,各方主體共同對接完成了約6700多家食用農產品餐飲門店的抽查。四川省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體系,對農村群宴、學校食堂等區域進行精準管控。麗水市打造了食用農產品基層責任網格對全市173個鄉鎮街道、2838個居民社區、5043名協管員、28339加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數據整合及其網格劃分,實現人員之間的相互連接,運用科學手段對農作物對象進行精準管控。

3.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拓展性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拓展性包括信息數據拓展性和社會效益拓展性。信息數據拓展性主要表現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客體信息數據的動態變化(見表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可知,農林牧漁總產值2013年93173.70億元、2014年97822.51億元、2015年101893.52億元、2016年106478.73億元、2017年106478.73億元、2018年113579.53億元,食用農產品產值的不斷拓展加大了管控的范圍。農業機械總動力2013年103906.75萬千瓦、2014年108056.58萬千瓦、2015年111728.07萬千瓦、2016年97245.59萬千瓦、2017年98783.35萬千瓦、2018年100371.74萬千瓦,食用農產品生產機械化手段也表現出動態拓展的趨勢。其次,社會效益拓展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社會需求拓展以及社會價值拓展。(1)社會需求拓展。隨著社會的深化改革,我國社會進入新時代,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的方向也發生了轉變與拓展,揚棄了原本只注重食用農產品產量的思想,開始注重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對生產進行精準管控以實現產量與質量的雙贏。(2)社會價值拓展。眾所周知,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精準處理、精準分析,從源頭加強管控實現精準識別,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添磚加瓦,不斷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表1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數據

四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云框架構建

本文提出了三條耦合機理、一根管控主線:質量—價格相符耦合機理、供給—需求匹配耦合機理、理念—技術對接耦合機理,全產業鏈條管控主線。各機理間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由全產業鏈條貫穿整個過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云框架。

(一)質量—價格相符耦合機理

在供應鏈中信息在上下層級間流動,上層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會篡改信息將以次充好的產品向下傳遞,下層接收后向上層付出低質量產品非應有的價格。因此構建質價相符耦合機理能夠有效化解質量言行悖論,在流通中打破信息不對稱壁壘增強管控精準性,穩定食用農產品價格,見圖2。

基于此,本文在食用農產品流通邏輯中耦合云計算技術,構建了質價相符耦合機理。首先,打造信息數據收集云平臺。要求生產者在食用農產品管控網格中進行注冊,按照管控網格的規則進行信息數據輸入。云平臺在收集到數據后,通過秘鑰對數據信息封鎖,確保信息數據的真實性。信息數據收集云平臺對數據進行精準管控,確保整個流通過程數據的真實性。其次,打造信息數據分析云平臺。數據分析云平臺對接了企業、第三方認證中心、政府、農戶多方主體,企業將信息輸入信息數據收集云平臺后,云計算根據第三方認證中心的實際需求提取對應的信息,經過分析驗證后將結果報送至分析云平臺以及呈現云平臺中。政府與農戶根據結果協商制定基礎的收購價格,并充分考慮季節因素導致的價格失衡問題,制定相應的價格波動范圍,確保質價相符。最后,打造信息數據呈現云平臺。信息數據呈現云平臺在接受信息數據后,對各企業生產食用農產品質量信息進行排序公布,自動將分析結果直接“打包”傳送到各網格主體面前。消費者可以通過選擇替代品退出未來交易來威脅生產者,進而形成無形的行業壓力,實現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管控。

(二)供給—需求匹配耦合機理

當市場上出現低質量低價產品暢銷時,生產高質量食用農產品的企業通常會擴大低質量產品的供給而非放棄市場。市場上低質量供給逐漸擴大,與高質量需求無法精準匹配,“囚徒困境”無法消除。構建供需匹配耦合機理能夠有效化解質量供求悖論,在機制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增強管控精準性,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見圖3。

基于此,本文將在食用農產品管控主體中耦合云計算技術,構建供需匹配耦合機理。首先,構建食用農產品生產方式融合云平臺。云平臺以農業為中心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接,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的數據匹配。服務業數據為農業生產指引發展方向,構建短鏈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一三產業數據共享。云平臺對數據融合分析后,打造生產與消費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并將旅游、娛樂、休閑等行業數據與農業相匹配,以此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發展進行精準管控。工業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發展動力,構建長鏈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一二產業數據共享。云平臺對農業生產發展數據進行需求分析,對食用農產品生產鏈條進行深度加工,拓寬農業生產的鏈條,加強生產與市場數據的共享。在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機理下,數據互聯互通確保生產者的供給正是消費者所求。其次,構建食用農產品生產要素融合云平臺。在平臺中將政策、經濟、社會要素與食用農產品生產數據對接,做到政策落地保護農戶土地財產權,加強市場的管控,優化配置供給與需求的資源;加強社會資本的注入與活力,實現市場與食用農產品生產的精準對接,形成全社會管控的農業發展體系。對生產要素進行精準對接,有助于了解市場需求,加快農業發展的要素驅動向全要素驅動發展,以信息共享確保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理念—技術對接耦合機理

政府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社會發展方向的指引者、外部性的消除者,其需要從政策、制度、技術等方面綜合考慮來維系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而現今在食用農產品市場中市場自治化效果不佳,相關人員對理念的學習不夠深入,現代化技術運用不到位,導致人與技術之間的信任程度不高。意識形態、科學技術、精準管控之間呈現出弱耦合的關系,導致食用農產品“檸檬市場”無法消除。構建理念技術對接耦合機理能夠有效化解質量管控悖論,在層級中實現人物技精準融合,保障食用農產品供給,見圖4。

基于此,本文在食用農產品管控層級中耦合云計算技術,構建了理念—技術對接耦合機理。首先,建立管控理念云平臺。政策理念具有指引方向的基本效能,任何工作的推進與落實都需要科學合理的政策理念來支撐。中央政府對技術、信息、高質量食用農產品實現有機融合,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理念,并將數據信息輸入管控理念云平臺中。云平臺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管控理念、發展理念的快速傳播,有效減緩了信息失真風險,初步實現人機信任。其次,建立數據挖掘云平臺。在理念云平臺的指導下,數據挖掘云平臺對各地區資源和要素進行分析,爭取做到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研究院所運用數據挖掘云平臺輸出的數據進行研發,結合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特征展開技術供給,突出管控的精準化、特征化、多元化。最后,建立綜合體系云平臺。在歷經理念出臺、技術研發一系列流程后,管控的最后一公里便是技術落地,實現人員與技術的對接與信任,建立綜合體系云平臺。綜合體系云平臺分為兩大部分:理念與技術。理念部分與公有云、私有云對接,確保農業發展理念在管控與生產中得以落實,成為企業發展的目標與基礎、政府運轉的宗旨。同時技術也與其對接實現技術信息的傳導,實現戰略、技術、資源、服務的有機融合,人員與技術的耦合實現高度自治化,精準管控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全產業鏈條管控

耦合機制從層級出發將意識形態與實際應用連接,形成縱向的深度融合,通過全產業鏈條為橫向管控提供政策與技術支撐;從流通邏輯與主體關系出發,全產業鏈條將市場與主體連接,形成橫向的深度融合,在縱向機理的引導下對食用農產品價格進行保護,并通過供給與需求匹配避免定價忽視市場反饋。全產業鏈條將橫縱兩大方向連接,實現利益相關者間的信息對稱,確保食用農產品穩價保供增產的精準融合,如圖5。

從市場著手,確保市場信息的全面共享。通過云計算技術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秘鑰設置,構建云平臺公約。數據信息一旦進入云平臺,則進入不能隨意篡改的狀態,只有符合公約且在利益相關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對信息進行改動。在不可篡改的前提下將數據傳輸到產業鏈各個網格中,實現數據的全面共建共享,確保質價相符。從理念著手,確保消費者信息的有效輸出。將公有云與私有云相互嵌入,打造多元互動的混合云,消費者通過產業鏈將信息輸出,相關部門收到信息后結合消費者的需求,以政策的形式進行反饋確保供需匹配。從技術著手,確保農戶信息的精準輸入。對產業鏈各個環節嵌入信息采集技術,實現技術全方位覆蓋。同時將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幫助農戶正確使用信息采集技術進行數據輸入,在實現科技興農的過程中確保全鏈條的信息采集。從主體著手,確保多元主體的合作共治。通過對食用農產品流通過程進行整合構建全產業鏈條,將多元主體納入到云框架中,在信息共享的環境中多元主體對信息進行全程監管,實現數據從田園到餐桌的暢通且真實、可靠。以多元主體的合力確保市場的穩定、產品的質量安全。

五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云框架創新

構建“云+控+端”的管控框架,實現數據、管控與服務的互聯互通,增強信息對接的精準性,化解食用農產品質量悖論。以此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促進食用農產品高質量發展,讓安全之基更堅固,改革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如圖6。

“云”對各大平臺進行整合,構建現代化數據采集與輸入、共享化信息儲存、精細化數據分析的云平臺。首先,將耦合機理嵌入云平臺機制中。傳統的數據采集由人工操作,難以保證信息數據的及時性與有效性,輸入技術也拘泥于傳統自行上報的方法與手段,存在信息易篡改風險。因此,在云平臺層面通過構建基礎數據庫,對各大耦合機理進行連接,加強自動化采集食用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等信息的能力,在各部門、各主體間搭建精準對接的信息橋梁,充分發揮信息數據的價值。同時將大數據技術與GPS定位系統相互嵌入,在實地建立監控觀測點及時獲取信息,通過GPS全面定位拓寬云平臺的管控范圍,實現現代化全方位輸入,以自動化、現代化技術嚴防嚴控信息篡改。其次,將影響因子嵌入云平臺機制中。在治理過程中操作人員與技術應用尚未構建緊密連接關系,難以實現自動化分析的治理模式,因此在數據庫中設置相應的影響因子數據,分析影響因子的變化情況。提前制定食用農產品安全預警辦法,當影響因子出現異常時做到精準識別、精準處理,構建高度自治化的管理模式。

“控”將多元主體與管控全鏈條結合,構建可追可溯的管控模式、協同合作的治理格局。首先,將云平臺與管控主體銜接。原有的管控模式下數據平臺與管控過程相分離,管控主體難以及時獲取數據信息,從而導致供需不對稱。因此供應鏈上所有食用農產品信息都需要上傳到云平臺,例如食用農產品來源、生產養殖的環境、食用農產品流通渠道等信息要素,讓多元主體能通過“云”及時獲取信息,對供應鏈上每一個環節進行精準管控。做到及時獲取信息的同時,確保數據可查問題可控,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防控的數據基礎。其次,加強管控主體間的合作程度。原有的治理模式下各主體間合作少、交流少,信息數據在主體間難以形成共享。因此,管控環節需要與終端的相關管理系統、醫療救助系統、第三方監管系統對接,及時接收反饋采取行動,達到多元主體實時監督、監管部門精準管控的理想狀態。

“端”與應用層對接,構建多元平臺對接社會大眾。首先,食用農產品追溯端口,確保食用農產品的安全、健康。多元主體可以通過手機APP、食品追溯門戶實時了解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相關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條形碼、二維碼或RFID獲取信息,向上了解產品的全部信息,向下對信息進行全程跟蹤,確保人民的飲食健康與生命安全。其次,構建服務終端,確保服務的精準、有效。溝通交流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核心。服務終端收到社會多元主體的反饋信息,拉近了產品與監管部門的距離,監管部門能夠做到精準識別,強化監管力度降低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的概率。同時消費者與生產者也可以通過服務終端進行交流,增強消費者對食用農產品行業的信任與信心,保障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

注釋:

①本文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猜你喜歡
耦合食用管控
基于增強注意力的耦合協同過濾推薦方法
擎動灣區制高點,耦合前海價值圈!
復雜線束在雙BCI耦合下的終端響應機理
BIM技術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運用
EPC總承包項目的設計管控探討
冷凍食品,如何選購和食用?
淺析現代項目管理中的違規行為管控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觸式通信方法研究
信用證洗錢風險識別及管控
中國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