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現狀分析與協同發展政策研究*

2020-10-09 13:14李軍鋒向彥任
科技與創新 2020年19期
關鍵詞:成渝兩地高新技術

廖 敏,李軍鋒,向彥任,張 磊,馮 梅,吳 洋

(1.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401147;2.重慶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400707)

1 引言

成渝城市群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囊括四川省15個市、重慶市27個區縣,總面積185000 km2,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臺,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也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范區[1]。2020-01-03,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世界城市群發展實踐表明[2-14],區域協同的關鍵在于產業協同,基于互補互促進行產業的分工配套,能夠最大程度節省產業成本,提升區域競爭力。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本文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紐帶,深入調研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結合國內外城市群產業協作經驗,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協同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本文相關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集中和個別訪談、專家座談、實地考察、電話咨詢等,及科技部火炬統計年鑒和相關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

2 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協同現狀

2.1 高新技術產業分析

近年來,成渝兩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優勢產業穩定發展,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已成為兩地經濟增長新動能。

從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分布來看,成、渝兩地在汽車制造、生物醫藥、信息產業、交通裝備等領域發展較快。其中,重慶汽車制造業占比達到40.4%,成都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合計占比達15.3%。從新興產業發展情況看,重慶的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迅速,成都在航空航天、計算機、醫藥等產業領域發展迅速。2018年,重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分別增長22.2%、10.0%、6.5%和13.4%;成都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分別增長31.2%、29.6%和19.0%。成渝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成渝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情況

成渝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成渝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情況

成渝高新技術產業結構如圖3 所示。

此外,成渝兩地高新區建設發展迅速,為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重慶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多于成都,但在企業數量和工業總產值方面比成都略低,創新能力顯著低于成都。根據科技部《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成都高新區排名第7 位,重慶高新區排名第28 位。然而,在省市級高新區建設及培養上,重慶明顯多于成都。目前,重慶的省市級高新區數量、企業數量和工業總產值指標均高于成都。2018年成渝高新區發展情況如表1 所示。

圖3 成渝高新技術產業結構

表1 2018年成渝高新區發展情況

成渝兩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成效顯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得到快速增長,發展效益和質量進一步提升。2018年,重慶高新技術企業同比增長21.7%,主要分布在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其占比分別為35.4%、23.3%、16.3%,共占74.9%;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達5816 億元,占銷售收入總額的67.5%。成都高新技術企業同比增長26.9%。成渝兩地高新技術企業在數量規模、生產效益、研發投入與產出等方面均處于同一數量級,但成都在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規模和研發產出方面優于重慶,而重慶在產值規模、生產效益和研發投入方面優于成都。2018年成渝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情況如表2 所示。

但是,與國內經濟、技術發達省市相比,成渝兩地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差距較大,重慶僅為北京的13.0%、上海的26.9%,成都相當于北京的16.3%、上海的33.8%。

表2 2018年成渝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情況

從兩地區縣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生產環節呈現由成渝主城向兩地之間的市、區、縣疏解態勢,產業鏈在兩地間出現雙向延伸現象。成渝在產業轉移擴散初期仍以中低端為主。隨著兩地相向發展進程加快,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現代制造業也呈現擴散勢態。遂寧、內江、資陽、榮昌、永川、大足等區縣充分利用成本比較優勢,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并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逐步擴展產業鏈條,推動了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成渝作為中心城市,牽引著兩地間市區縣產業的布局,兩地間市區縣甘當成渝“配角”,通過融入成渝產業鏈,實現了自身的錯位發展和差別競爭。成渝之間市區縣園區情況如表3 所示。成渝之間市區縣主導產業情況如表4所示。

2.2 成渝高新技術產業協作現狀

2.2.1 成渝兩地產業合作不足,尚未形成基于產業鏈的專業分工與合作

長期以來,因行政區劃和地域限制,成渝兩地在產業發展上自成體系、自我配套、結構趨同的情況比較突出。比如重慶的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為汽車產業,成都的主導高新技術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二者占比均在40%以上,但兩大產業鏈的配套均基本布局在各自行政轄區內。

2.2.2 成渝兩地與周邊區域產業落差大

成渝兩地作為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產業差距較大,在產業梯度上存在斷檔。高新技術產業相對集中在重慶、成都兩地,成渝兩地中間地帶的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落后,呈現出“兩頭強、中間弱”的產業分布。

成渝地區其他城市的幾乎沒有主導產業,產業雜散,對成渝高新技術產業支撐嚴重乏力。成渝兩地大企業習慣單獨打拼、自我配套,市場化專業協作配套不夠,未能有效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區域高新區市場化專業協作不夠,園區之間的關聯性較弱且園內產業重合度高,尚未形成園區間的良性互動,限制了區域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形成。

2.2.3 成渝兩地的研發優勢尚未在產業鏈協作中充分發揮

成渝兩地創新資源豐富,但研發優勢尚未在產業鏈協作中充分發揮作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比率較低。2018年,重慶實現技術交易2988 項,成交金額266.2 億元,高等學校占比為1.0%;成都實現技術交易成交額達到1355.1 億元,其中高校院所占比僅為4.0%。兩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明顯不夠、輻射帶動影響作用有限。

2.2.4 成渝兩地高新技術產業缺少高水平合作,未能爭取價值高端

成渝兩地高新技術產業鏈短鏈、斷鏈現象突出。以汽車產業為例,重慶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具有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配套產業體系全的優勢,正著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正集中精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高端軟件等。但是,成渝兩地缺乏深層次、高水平的合作互補,重復投入多,低水平競爭現象突出,未能實現成渝兩地的優勢互補,拉低了整個產業鏈條的競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成渝不少高新技術產業主要位于全球產業分工的中低端環節,沒有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高端品牌的加持,難以形成高附加值產業環節,區域產業鏈競爭力有待提升。比如重慶生產的汽車多集中在中低端車型,高端車型占比較小,在市場需求飽和和高端化的趨勢下,各品牌的汽車銷量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下降的現象。成都電子信息產業仍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仍以制造業為主,多數企業處于組裝、零部件生產等中低端加工環節,如英特爾成都公司主要負責封裝測試,其關鍵環節IC 設計、晶圓制造主要仍在美國[15]。

表3 成渝之間市區縣園區情況

表4 成渝之間市區縣主導產業情況

3 發達城市群產業協作的經驗與參考

3.1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主要包括波士頓、華盛頓、紐約等幾個大城市,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面積1380000 km2,2017年,區域GDP 超過4 萬億美元,在當年美國GDP 中的占比超過20%[1-3]。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產業層級結構基本完備,基于產業鏈的協作分工在各城市間布局合理,其中產業層級頂層城市紐約,是全球公認的金融中心,匯聚總部經濟、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形成了強大的全球服務、管理的控制中心[4-6,14],其他不同產業層級的城市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特點并發揮優勢,相互合作、補充,實現了城市群產業的協同發展。

3.2 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情況

長三角城市群主要涵蓋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的26 市,2017年區域GDP 超過2 萬億美元,占全國的約20%。主要的協同發展經驗包括:①通過產業遷移實現集群化深度協作。用好廉價土地、優質勞動力資源,協同遷移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及配套企業[10]。②發揮上海的區域創新優勢,實現區域性產業協作。上海鼓勵企業、研究機構打造“跨(?。┙鐖@區”,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發展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11]。③產業協同機制創新[12-13]。分層設計主要領導座談、聯席協調會議、重點合作專題組等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三個層面的協同創新機制,設立區域行業協會、聯盟、產業基金等,建立區域環境保護補償、利益分享機制,聯合開展能源、科技、信用、海關等領域合作[14]。

4 對策建議

4.1 聚焦重點高新技術產業,探尋區域分工與產業協作機制

基于成渝兩地較好的經濟產業基礎、相對區域優勢和重點方向的產業領域,擇優遴選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重點產業,探尋區域分工與產業協作機制,為跨區域產業協同積累經驗。站在打造區域產業鏈的角度制定統一的規劃,充分利用兩地的產業優勢,推動形成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產業集群。

成都在集成電路產業產值、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等方面優勢明顯,重慶在成品測試方面較為突出。因此,建議以成都為重點進行集成電路產業鏈分工,貫通成渝地區集成電路產業鏈,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重慶是全國五大醫藥基地之一,在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創新優勢也十分突出。因此,建議在化學藥、現代中藥、生物技術、醫療器械領域,重點依托重慶國家級產業集群的優勢,成渝兩地相互補齊產業鏈發展短板,進一步發展壯大產業集群。

成都在軌道交通產業方面發展靠前,建議成都以研發設計、工程建設為主,充分整合成都、重慶在裝備制造方面的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做大做強,打造西南地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高地。

4.2 聚焦優勢環節,推動產業功能互補和產業鏈銜接

加強成渝兩地高新技術產業鏈研究,根據自身的優勢環節做好產業對接,在數個高新技術產業率先實現區域分工與產業協作,優化配置區域資源,形成有各自特色的產業優勢,實現區域產業鏈協同融合發展,避免兩地之間的競爭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重慶產業鏈的優勢集中在生產制造領域,應重點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環節,成都產業鏈的優勢集中電子、商業等領域,科教資源豐富,應重點關注科技研發和創意環節。比如加強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互補型分工協作,把重慶優勢的汽車制造業產業鏈條,成都優勢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業鏈條向對方延伸,利用兩地的創新資源和優勢,完善產業鏈配套。同時,成渝兩地應重點發展產業鏈高端、智力密集型的產業,區域內的其他城市具有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勢,應承接成渝產業鏈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

4.3 聚焦高新區,引導高新技術產業鏈集聚

強化高新區的集聚功能,構建產業生態,引導產業、供應、價值等要素加速集聚,將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及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吸引到園區,形成集聚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強產業鏈招商和供應鏈招商,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強產業集聚輻射能力;促進區域內高新區的互相協作、互補發展,探索跨區域合作模式,做長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比如重慶高新區和成都高新區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更應打開各自的產業生態系統閉環,暢通跨區域產業資源和創新資源流動渠道,實現兩個國家級高新區的優勢互補和雙向賦能。

4.4 聚焦產業趨勢,共建成渝地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成渝兩地應緊跟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動態,面向產業發展未來趨勢,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軌道交通等領域,跨區域打造現代化的產業創新體系和全產業鏈,加快大數據、智能化等未來產業布局。選擇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鏈相對完整、有龍頭企業支撐的優勢產業,共同培育打造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漸培育成渝高新技術產業帶。

4.5 聚焦政策協同,支撐和保障跨區域產業協作

成渝兩地要共同做好高新技術產業規劃,著重抓好區域科技創新協同,集中力量針對重大、重點領域,聯合實施一批國家級平臺建設等,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鏈向高端邁進。依托重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等現有的“互聯網+科技服務”支撐平臺,將成渝兩地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科教資源用于服務跨區域的產業技術創新。

猜你喜歡
成渝兩地高新技術
軌交項目連中標,東南兩地傳喜報
川渝雜技同獻藝 兩地聯袂創品牌
軌道上的“雙城”之路
成渝中線高鐵開工 建成后50分鐘通達
《富春山居圖》為什么會分隔兩地?等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事記
高新技術在跨境并購中的價值評估
貴州省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增長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