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智能教育生態構筑扶智“造血系統”

2020-10-09 03:59劉暢
教育教學論壇 2020年36期
關鍵詞:造血輸血扶智

劉暢

[摘 要] 2020年是國家扶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脫貧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傳統扶貧方式無法從根本上使得貧困地區及人口獲得脫貧能力,因此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智”。文章旨在探討信息化、智能化社會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變教育扶貧“輸血”為教育扶智“造血”,打造“造血機制”,構筑“造血系統”,形成“造血循環”,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從根本上獲取長久脫貧的能力。

[關鍵詞] 智能教育生態;扶貧“輸血”;扶智“造血”;脫貧減貧

[作者簡介] 劉 暢(1987—),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6-0024-02 ? ?[收稿日期] 2020-01-12

一、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已有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實現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目前扶貧形勢依舊嚴峻。中央和地方財政不斷加強扶貧力度,扶貧資金投入占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也呈逐年遞增態勢,但教育的貧困發生率卻出現上升傾向。在收入、教育、生活質量三個維度的貧困測度中,教育貧困最為嚴重,在多維貧困中的占比高達47.27%[1]。

習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但教育脫貧仍面臨物質資源匱乏和人力資源短缺兩大難點痛點。

物質資源方面,貧困地區多存在先天不足,基礎薄弱的問題,如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資源缺乏,基礎設施不完備;社會服務及財政收入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傳統的教育扶貧模式多采用資金、物資投入的物質幫扶形式,但物質幫扶為非可持續、非可再生手段,無法使貧困地區和人口形成長久脫貧能力,返貧可能性較大,且有限的投入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加之財政扶貧政策落實難,資金監管不到位,導致最終扶貧效率較低。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貧困地區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質資源的匱乏,而在于人力資本的缺乏。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結構的轉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但貧困地區除生存及生活環境與發達地區有差距以外,收入待遇、發展空間、工作負荷、精神世界皆與城市地區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導致鄉村教師長期面臨“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境。而師資的短缺及質量參差不齊又直接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進而削弱教育脫貧、減貧效果。

二、構建智能教育生態環境下的扶智“造血系統”

變教育扶貧“輸血”為教育扶智“造血”,關鍵在于打造“造血機制”,構筑“造血系統”,使得貧困地區形成長久脫貧能力,而新型造血機制與系統的構筑則依托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在擴大教育供給、推動知識的創造與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重點。我國于1998年起實施教育振興行動系列計劃,將信息技術納入教學手段。201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強調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包括加快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上述舉措從頂層設計層面自上而下建構起“造血機制”。而“造血系統”則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細胞”構筑而成?!霸煅鞴佟笔巧旱妮d體,在教育扶智中對應硬件的信息基礎設施。陳寶生部長在2019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的主旨報告中提到,我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造血器官”已經就位,而構成“造血系統”的最龐大要素——“造血細胞”則由線上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所組成。以慕課(MOOC)為例,截至2017年10月,僅“中國大學MOOC”的注冊用戶已接近900萬,合作院校700多所,涵蓋課程8700多門,讓每個有提升愿望的學習者都有機會學到中國知名高校的課程[3]?;A教育方面,教育部于2012年起推廣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通過IP衛星、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傳輸到全國6.36萬個教學點,幫助農村邊遠地區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滿足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如同“造血細胞”一樣,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流動性,并不斷與時俱進,實時更新,而線上教學平臺及應用則擔負著推動資源流動的重任。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行為必須為同一時空下師生面對面進行,因此師資一直成為阻礙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而依托云計算、AR/VR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線上教學平臺則突破了時空限制,改變了師生傳統的交互方式與學習評價模式,對教學全過程實施動態跟蹤及實時監控,為學習者進行行為分析及問題診斷,并根據其反饋(動態表情、注意力、回答等)及時制定、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在智能教育生態系統中,貧困地區的學習者將不再局限于所處的物理空間,而是通過智能化手段在虛擬場景中模擬不同目的和類別的學習情境,使學習者通過人機交互、人機協同實現交流、協作、探究,從教育機會層面消除數字鴻溝。通過“實時追蹤、精準診斷、個性指導、評估反饋”四個環節,線上智能教學平臺將“教”與“學”兩個方向進行連接、聯動,把教學資源和教學指導服務輸送至學習者方面,同時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反應及時反饋至平臺,最終形成“造血循環系統”。

通過智能教育生態環境的構建,貧困地區的教師職能可由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向組織者轉變,側重篩選與學生能力匹配的教學資源,組織大家共同學習,而課后的大量閱卷、批改作業等重復性工作可由教學應用中的自動批閱功能完成,極大降低了教師工作壓力與強度的同時,也提高了貧困地區的教師能力及教學質量,使之有更多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精準化指導,并關注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擁抱“人工智能+教育”扶智新時代

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在扶貧攻堅戰中起著基礎性、先決性、關鍵性作用。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一方面使得貧困地區師生有機會獲得當今社會必需的信息化能力,同時緩解了鄉村教師引進難度大、流失率高的師資問題,并大大降低了貧困地區學生的學習門檻,從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三個維度共同促進教育公平。國家已從宏觀層面打造了“造血機制”,并構筑“造血系統”,作為“造血器官”的信息基礎設施和“造血細胞”的線上教學資源也已逐步就位,通過“血管”——線上教學平臺及應用將資源傳送至學習者終端,形成完整的造血循環?!叭斯ぶ悄?教育”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在進行時,從根源上變“輸血式扶貧”為可持續的“造血式扶智”也指日可待,相信智能教育生態環境的構建必將開創教育扶智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鄒薇.我國現階段能力貧困狀況及根源——基于多維度動態測度研究的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5):48-56.

[2]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3):66-71.

[3]曾玲芳.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SPOC混合教學實踐研究——以會計信息化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25):191-192.

猜你喜歡
造血輸血扶智
30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走進遂寧“扶智”
“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助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