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種藥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的田間防效研究

2020-10-14 07:52楊鳳麗沈瑛瑛
蔬菜 2020年10期
關鍵詞:吡唑葉斑病胡麻

楊鳳麗,宓 盛,沈瑛瑛

(1.德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德清 313200;2.德清縣舞陽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浙江 德清 313200)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屬禾本科、菰屬,別名茭筍、茭瓜、茭首、菰菜等,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1],在浙北地區廣泛種植。近年來,隨著栽培面積的增加,茭白常年連作,偏施氮肥,加上管理不當,胡麻葉斑病普遍發生,已經成為茭白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高發年份80%以上田塊、90%以上葉片發病,造成產量減少、品質降低,嚴重制約著茭白產業的發展。

茭白胡麻葉斑病病原為菰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n zizaniaeNishi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菰長蠕孢菌[2],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斑點,病斑周圍伴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顏色變深并連成大的斑塊,浙北地區7—10月發病,高溫、高濕條件下,十分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對當地主栽雙季茭白模式的秋茭影響很大。目前防治茭白胡麻葉斑病的藥劑偏少,一是在茭白上登記的藥劑較少,由于長期連續施用,藥劑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不理想;二是一些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藥害,如嘧菌酯、苯甲·嘧菌酯、唑醚·氟酰胺等[3-4]。為了進一步探索防治胡麻葉斑病的安全高效藥劑,本試驗選擇了幾種目前當地市場上防治胡麻葉斑病的主流藥劑進行田間防效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在德清縣舞陽街道雙燕村進行,前茬為茭白,肥力上等,土壤為黏質土。

1.2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及其生產單位見表1;供試作物:茭白,品種為雙季茭白龍茭2號。

表1 供試藥劑和用量情況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試驗設8個處理,其中試驗藥劑7個處理、清水空白對照1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計24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70 m2,隨機排列。茭白于2019年4月2日把2018年做好標記的茭白種苗直接挖取種墩,用刀切開單株,移栽到育苗田,單株定植,7月11日定植于大田,行距1.1 m,株距0.6 m,每667 m2定植1 000叢。試驗田品種、播種期、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均相同。各處理藥劑用量見表1。

1.3.2 施藥時間和方法

共施藥2次,其中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9年9月5日(天氣多云),7 d后(9月12日,天氣多云)第2次施藥,此時茭白處于分蘗后期,田間胡麻葉斑病處于發病初期,施藥方式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藍藝3WBD-16L)噴霧,植株葉片均勻噴透,清水用量450 kg/hm2。

1.4 調查項目及方法

田間調查4次,分別為施藥前病情基數調查(9月5日)、第1次施藥后7 d(9月12日)、第2次藥后7 d(9月19日)、第2次藥后14 d(9月26日)防治效果調查。每小區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2叢,每叢調查全部葉片,以每張葉片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

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0%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1%~5.0%;

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1%~15.0%;

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5.1%~2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5.1%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防治效果=[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100%[5]。

在試驗期間,通過目測密切觀察茭白田間生長性狀,開展藥劑對作物安全性調查。

1.5 數據處理

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對防治效果進行Duncan新復極差法(DMRT)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第1次藥后7 d防治效果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表2),7種供試藥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第1次藥后7 d,250 g/L吡唑醚菌酯EC防治效果較突出,平均防治效果為76.58%;80%代森錳鋅WP、300 g/L苯甲·丙環唑EC、50%異菌脲SC處理防治效果較好,平均防治效果均在64%以上,且3個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70%甲基硫菌靈WP、40%稻瘟靈EC、50%咪鮮胺錳鹽WP處理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平均防治效果均在55%以下,且3個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但均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2.2 第2次藥后7 d防治效果

各處理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50 g/L吡唑醚菌酯EC平均防效最高,達84.81%,與其他6個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80%代森錳鋅WP、300 g/L苯甲·丙環唑EC防治效果稍好,平均防治效果在74%以上,稍高于50%異菌脲SC,但這3個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70%甲基硫菌靈WP、40%稻瘟靈EC、50%咪鮮胺錳鹽WP處理防效不佳,其中50%咪鮮胺錳鹽WP平均防效僅為52.79%。

2.3 第2次藥后14 d防治效果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擴展,各處理防治效果升降不一,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80%代森錳鋅WP防治效果較好,且兩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300 g/L苯甲·丙環唑EC和50%異菌脲SC兩個處理防治效果尚可,均與250 g/L吡唑醚菌酯EC有顯著性差異,但與80%代森錳鋅WP無顯著性差異;70%甲基硫菌靈WP、40%稻瘟靈EC、50%咪鮮胺錳鹽WP這3個處理防治效果較差,平均防治效果均有所下降,且這3個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與其他4個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

2.4 對茭白安全性觀察

據試驗期間觀察,所有供試藥劑在本試驗藥量應用范圍內對茭白未產生不良影響,茭白生長正常,分蘗和孕茭正常,對其他病蟲害和非靶標生物等未見明顯不良影響,表明該試驗條件下,供試藥劑對于茭白生產較安全。

3 結論與討論

2019年下半年田間胡麻葉斑病發生較為普遍,為本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試驗環境,通過7種主流藥劑對胡麻葉斑病的田間防效試驗,明確了不同藥劑對胡麻葉斑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試驗結果表明,第1次用藥7 d后,除250 g/L吡唑醚菌酯EC外,其他藥劑防治效果均不太理想,連續用藥2次7 d和14 d后,250 g/L吡唑醚菌酯EC防治效果較為突出,且持效期較長;300 g/L苯甲·丙環唑EC在第2次藥后7 d防治效果達到峰值,僅次于250 g/L吡唑醚菌酯EC,藥后14 d稍下降;80%代森錳鋅WP和50%異菌脲SC在第2次藥后14 d發揮穩定,表現出較長的持效性,其中80%代森錳鋅WP 防治效果比250 g/L吡唑醚菌酯EC稍差,但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70%甲基硫菌靈WP、40%稻瘟靈EC和50%咪鮮胺錳鹽WP這3種藥劑因在當地連續多年使用,抗藥性明顯,防治效果不理想,持效期上無優勢,不推薦施用。

從試驗結果來看,2次用藥效果普遍好于1次用藥,7種藥劑最高防效為85.85%,由于茭白特殊的生理特性,對很多藥劑比較敏感,目前生產上藥劑選擇面十分有限,施藥時雖為發病初期,但病情指數已經偏高,造成防治效果普遍不高。結合本次田間試驗,速效性和持效期最好的是吡唑醚菌酯,苯甲·丙環唑次之,這2種藥劑均具有較好的保護、治療和內吸活性[6];代森錳鋅作為一種優良的保護性殺菌劑,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同類殺菌劑,且不易產生抗藥性[7];異菌脲屬保護性殺菌劑,兼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8]。蒼濤等[9]研究表明,雖然苯甲·丙環唑田間防治效果較好,但在茭白分蘗后期至孕茭期施用,會出現茭白植株矮化、分蘗減少、茭白皺縮等藥害現象,導致產量減少或商品性不佳,而在茭白分蘗前期之前施用,則無藥害出現,因此苯甲·丙環唑在茭白生產過程中要謹慎使用。根據藥劑特性,考慮到茭白孕茭的特殊生理機制,在實際生產應用中,防治胡麻葉斑病應綜合考慮到茭白生長時期(孕茭期嚴禁用藥)、藥劑種類(保護性和治療性藥劑相結合)、藥劑劑量(不能超劑量)等因素,在未發病或發病初期,建議首選吡唑醚菌酯、代森錳鋅或其復配制劑,異菌脲可作為輪換藥劑備用;為延緩抗藥性,多種藥劑要交替使用,同時為保證農產品安全,施藥時應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

表2 各處理對茭白胡麻葉斑病防治效果

猜你喜歡
吡唑葉斑病胡麻
中國胡麻進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CMS 模型的實證分析
番茄糖轉運蛋白SlSTP2在防御細菌性葉斑病中的功能
白銀市胡麻高產高效生產模式調查研究報告
蕓苔素內酯與吡唑醚菌酯在小麥上的應用技術
“二月蘭葉斑病菌甘藍鏈格孢生物學特性觀察實驗”的教學設計
吡唑并喹啉衍生物合成研究*
張鴻鵠《決戰胡麻嶺》
胡麻情結
菩提樹葉斑病病原菌鑒定及室內藥劑篩選試驗
吡唑類農藥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