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2020-10-14 21:34孟廣軍
新教育時代·學生版 2020年17期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應用

孟廣軍

摘要:小學科學通過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思維引導,通過使用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學習態度,為學生建立起科學的學習理念,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科學的熱情和興趣的學科。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索興趣,所以小學科學教育從現實出發,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使小學生很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能夠明白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并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必然關系。本文對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及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教育;應用

一、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學科,在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科

學探究的精神。小學科學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主要是以課堂為主,這也使得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中,學生很難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討論與探究。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則能夠將自然中的一些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利用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的教學內容、環境以及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思維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1]

二、“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1.結合生活化教學內容,做好課堂導入

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課堂導入,幫助學生迅速地“溫故知新”,使學生既能夠回憶起前面所學的內容,又為將要學習的內容奠定基礎。結合生活化教學內容展開的“課堂導入”,除了教學內容要選擇接近生活內容之外,還要滿足可操作性強的特征,這樣才能在課后作業、課外練習等方面提供進一步“生活化實踐”的機會。否則,僅僅將課前導入視為新課“切入”手段,容易造成教學內容與生活化的脫離。從教學質量提升方面入手,課堂導入是一節課開始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合理導入新課能為學生學習新的科學知識提供基礎。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為目的進行準備,既要結合所學內容,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思考,為探究新知識做好鋪墊。教師結合生活化的內容上課,更易使學生發現科學知識,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比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影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放在室外,讓學生親自感受影子的變化。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然后教師將學生帶去室外,讓他們帶有目的地探討。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既可以交流問題,也能增加對新知識的印象,從而使學習變得輕松。

2.讓學生獲得的科學知識能夠在生活場景中得到應用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真正能夠利用已學到的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總的實際問題,為日后的生活與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生活中,小學生都知道打雷時不能站在大樹下避雨,否則容易被雷擊;汽水不能在劇烈晃動后打開,否則會將汽水迸出等,但是當學生明白這些生活現象所蘊藏的科學原理后,就能夠有效避免這些行為造成的后果。教師時常和學生一起探討這樣的日?,F象,促使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產生好奇和探究欲望,進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獲得真正的進步,最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成為當前教學過程中應用率比較高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情境中,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的效果。小學科學教學其目標在于通過教學讓學生對科學這一學科保持學習的激情,讓學生體會到來源于生活的科學知識。其優勢在于可幫助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氛圍中,從“被動學習”心理轉換到“主動學習”心理,提高參與的欲望;同時,情境創設的方式本身就對生活化資源有較高的依賴性,尤其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科學現象。小學生對科學沒有概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理解,在“生活化教學”的轉化中,普通常見的生活現象就與奇妙精彩的科學理論產生了關聯,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創設,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能增強小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的方式是雙向的,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將科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舉例。比如在《彩虹的秘密》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親自感受彩虹的秘密,可以將同學帶入特定的場景——雨后看彩虹,讓學生感受到小水珠把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讓他們第一感官有所感悟并獲得知識。[2]

4.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科學課后作業

由于近幾年教學模式的更新,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倡導小學科學教學要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培養學生在課外實際生活中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不再拘泥于量杯、導管等比較固定的科學實驗工具,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或者刀具來完成科學知識的實驗教學,讓小學科學教學不再照本宣科,讓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輕松。在課后,教師要為學生安排比較生活化的科學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鞏固剛學會的科學知識。例如,在講解“重心”這節課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制作不倒翁的課后作業,在下次科學課上小朋友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自己的同學看。小學生的作品多種多樣,都非常好看,教師在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之后,對不倒翁的原理進行再次總結,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會失去意義,也會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缺少了實踐意義。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明確地認識到,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加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中的學習興趣。同時,實踐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積極地引用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讓學生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到科學的存在,體會到科學知識所具有的樂趣以及魅力,進而更為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學科生活化教學策略[J].郝智云.教育觀察.2019(37)

[2]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鐘宇虹.教育觀察.2020(11)

猜你喜歡
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應用
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