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護理風險及安全轉運護理方法

2020-10-19 15:21陳瑩瑩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4期
關鍵詞:危重患者急診

陳瑩瑩

【摘 要】 目的:通過對急診危重癥病患在轉運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分析,找出更好的轉運過程中的護理方法;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兩年時間內入院接受治療需要進行院內轉運的危重患者共500例,將此500例患者編號后隨機分組,其中25例為對照組,根據醫院的規定在轉運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另25例危重病患為觀察組,采取適當的護理方法對各種護理風險進行一定的防范,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患者家屬滿意度。結果:對兩組患者的轉運結果進行統計,即觀察組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1.1%,低于對照組的5.7%,組間差異顯著。除此之外,患者家屬滿意度對比中,觀察組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危重病患院內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通過安全運轉護理能夠有效的進行規避,以此來降低轉運過程中出現事故的幾率。

【關鍵詞】 急診;危重患者;轉運護理

前言

對于危重病患來講,通過急診進行搶救后,病情并未完全穩定,需要住院進一步進行觀察和救治,因此牽涉到院內轉運的工作。轉運的過程中雖然時間不長、路程極短且各大醫院都有專門應對這種情況的應急通道,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造成一些不良事件發生,甚至可能因為處理不及時或者不良事件嚴重,直接導致患者死亡,也因此導致了患者家屬和院方產生了一些矛盾糾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患者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兩年入院的危重病患,其中17年共有危重病患229例,18年危重病患271例,經患者家屬簽字后,對25例危重病患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預防護理方法,設為觀察組。所有危重病患在發病后24小時內被送至急診就診。

觀察組男性患者103例,女性患者126例,年齡最小23歲,最高80歲,平均年齡(62.6±9.8)歲,呼吸系統疾病126例,心腦血管疾病74例,重大創傷19例,其他10例;

對照組患者男性141例,女性130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0.9±10.5)歲,其中呼吸系統疾病132例,心腦血管疾病89例,重大創傷35例,其他15例。經統計分析,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疾病種類的差異對結果不會產生影響(P>0.05)。

研究對象的選取原則為:此前的病患全部沒有在轉運過程中進行特殊護理,進行隨機選取;備選病患主要包括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重大創傷,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及凝血功能障礙病患,研究經患者家屬同意,有意識的患者能夠主動對研究進行配合。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轉運途中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吸氧、心電等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觀察組的醫護人員在此前統一進行培訓,實施病患轉運之前,對設備和器材進行檢查,確保所有儀器設備和器材可靠。轉運過程中,輔助患者吸氧,隨時做好吸痰準備,對于煩躁亂動者,使用床欄、約束帶等輔助設施避免患者出現意外,針對不同的病情,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保證患者呼吸順暢、靜脈暢通、顱壓穩定,當患者因失血出現休克的情況時,給予擴容幫助,對于腰椎損傷或者硬性創傷的患者,對傷處進行固定,當轉運過程中患者傷處出現流血的情況時,及時進行包扎。在轉運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于患者的溝通,緩解患者的緊張和不安,對其情緒進行適當的安撫。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主要包括不良事故的發生率和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兩個方面,不良事件一般指的是在轉運過程中,因為病患本身、醫護人員工作失誤以及藥品準備不充分、藥品準備出錯和設備質量問題導致的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病患家屬滿意度通過問卷形式直接獲取。

1.4 統計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采取統計軟件 SPSS 18.0 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取 t 檢驗,以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上述兩組患者的轉運結果進行統計,即觀察組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1.1%,低于對照組的5.7%,結果如下表1所示:

而通過對患者家屬的滿意度調查,我們得知觀察組的滿意率高達98.5%(267/271),而對照組的滿意率只有92.1%(211/229),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經過上述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在轉運過程中實施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危重病患轉運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的幾率,對于醫院和患者來講,都是更加希望看到的結果。想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首先我們需要對轉運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評估。結合研究過程中的不良事件和往年的經驗進行總結,風險大致可以歸因為患者、用品和醫護人員三個方面?;颊弑旧硪驗榍榫w緊張,狀態不穩定,亂動不配合,導致一些指標出現異常,最終可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設備質量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工作,藥品氧氣等準備不充分,特別是藥品沒有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相匹配也非常容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最后,是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病情的了解不足,工作經驗不足,應變能力差,當出現一些不良事件的時候,不能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則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總之,對于危重病患來講,經歷較為復雜的手術后,狀態和病情都不穩定,為了其生命的安全,應該予以更加細心的照料,病患轉移常常不被重視,導致一些事故的發生,給病患家庭帶來巨大的悲傷,也讓醫院方面蒙受巨大的損失,通過具有針對性的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不良事故的發生,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患者轉運指南(2010)》(草案)[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0,22(6):328-330.

[2] 汪松,肖雪,龍仙萍,等. 院內急危重癥轉運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0(12):1331-1332.

[3] 張樂樂,徐英,周花仙.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在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刊,2016,50(12):24-26.

[4] Parmentier-Decrucq E,Poissy J,Favory R,et al. 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J]. Ann Intensive Care,2018,3(1):10.

猜你喜歡
危重患者急診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在急診手術護理中的應用
急診ERCP治療老年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療效觀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診護理措施
研究微創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超聲定位在危重患者有創血壓監測實施過程中的應用
危重患者皮膚壓瘡護理預防
無創通氣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危重患者32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