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障群體污名化情境下的日常生活

2020-10-21 18:30王曄然崔賢玲
大東方 2020年3期
關鍵詞:刻板印象

王曄然 崔賢玲

摘 要:長期以來,殘障群體都被視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殘”受到普通人的同情、援助、歧視和辱罵,而這些情緒也連帶到他們的親人身上。本文首先借助國外文獻介紹殘障概念,分析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殘障“障”的層面,展現出原本醫學概念上的殘障如何在社會環境中演變為大眾心中的污名和刻板印象,最后將說明,如何在不以污名化對抗污名化的情況下,來合理消除污名、解決殘障群體困境。

關鍵詞:殘障;污名化;刻板印象;平等援助

一、殘障釋意與污名化

殘障概念的理解基于19世紀現代醫學的發展,在醫學話語上,殘障被認為和殘疾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指生理、心理、智力或其他人體結構上存在某些功能喪失的人。但包含“殘”與“障”兩重含義的殘障,并不僅僅是一個是立足于個人層次的醫療問題,這種將殘障等同于殘疾的做法,通過借用醫學上沒有殘損、可以參與社會日?;拥摹罢!备拍?,只看見了個體“殘”的生物現象,沒有能夠涉及到社會建構的“障”,在1960年前后,國際社會開始討論殘障的社會內涵,認識到“殘障”應該被放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討論,而不是局限于醫學概念。從結構功能主義出發的帕森斯,曾提出“病人角色”的概念,他指殘障群體出于“病人”角色時,其個人生理上功能的喪失會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功能,因此威脅到社會本身的正常運行,在此概念中他也將殘障群體與社會聯系起來了,但他同時認為這種“病人”角色只是暫時的,在“醫生”的治療下,人們最終會恢復到健康正常的身體狀態,又返回到社會中1。

另外一種通行的概念則是符號互動論,認為殘障群體是帶有污名色彩的“異?!鄙矸?,為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所提出。

“污名”這一概念最初來源與古希臘,原本指用烙鐵在人的身上留下印記,帶有這種印記被認為是不受歡迎的,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對其作出更具體解釋的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其1963年寫成的《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中,他認為“污名”是身體的缺陷,“不名譽的特征”,這種特征破壞了主體在社會中的身份,被認為無法扮演正常的社會角色,人不再是完整的人,污名化表明一部分人被貼上侮辱性標簽2,而在林克等人的進一步研究中,污名被認為是與貼標簽、刻板印象、隔離、地位喪失和歧視同時發生的3。當某個群體被貼上標簽并在社會中被形成刻板印象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偏見和歧視偏見是在刻板印象的基礎上對被污名群體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通常是負面消極的,歧視是在偏見基礎上做出的行為反應,如對殘疾人進行辱罵,拒絕接受殘疾人入學或就業等。

污名在社會中產生,對象是人,是整全化的人生經歷,因此污名化出現的原因也就不僅僅是因為殘本身,還包括在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中殘障人士所受到的社會阻礙,即“障”。污名化有兩個參與主體,施污名者與受污名者,通常對殘障的研究都是從受污名者本身出發,認為是由于他們自身生理受到損傷,因此無法正常參與到社會活動當中來,但實際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當前殘障群體的各種軟硬件設施都是匱乏的,社會制度與規范的欠缺導致殘障群難以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殘疾人的生活水準總是難以得到提升的原因。

二、污名化的影響

第一,殘障者長期處于被污名化的環境中,個人生活水平也總是難以提高,最終會在公眾污名的環繞中產生自我污名的心理認同。周邊人對他們不客觀的評價使其低谷自身價值,接受這些評價的人,一方面可能會因為外界的不當評價和自身情緒的低落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會對社會交往產生懼怕感,畏懼出門和與他人交往,在消極情緒的驅動下避免與社會接觸,造成自身社交能力的退化,這又會被其他人認為是難以接觸的,或者被認為在“有病”的情況下連正常說話都不會,又是新的污名,形成惡性循壞在非善意環境下久而久之形成刻板印象。更有甚者,在這種情況下干脆放棄謀生,完全依靠家庭的幫助或者國家援助生存,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第二,污名化還會影響到殘障人士身邊的人,如他們的父母、戀人、老師甚至是醫療機構,艾滋病患者的父母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常常自覺“低人一等”,甚至難以與其他的家庭成員相處,殘障人士的戀人通常被認為是“為了錢”,精神病醫院等醫療機構則常被認為是各種虐待現象的發生地,這些連帶污名的行為不僅加劇了污名的程度和強度,同時還可能再次危害到殘障者

三、污名化造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污名化的體現,同時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認知圖式,是普通大眾對某一群體的信念集合,這些信念往往是一些沒有事實根據,不考慮個體差異而儲存在人腦中的一種極度概括化的固定看法4-5,其作用在于能夠幫助人們快速認識某個社會群體的共有特征,進而影響人們對該群體的認知和行為5-6。即對于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通常產生于自身與對方比較后由于特殊的個別現象,再形成的關于某類人的固有特征,在社會生活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此刻板印象是基于普通社會大眾對于殘障群體的消極性以及歧視性認知。由于殘障群體在生理、心理等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在外觀上與常人有異或者在某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使他們“身份受損”,社會群體在此基礎上便對這類群體產生負面、消極和偏激的刻板印象,在印象的作用下則產生對殘障群體的歧視、偏見以及社會排斥。并且刻板印象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從外顯層面還是內隱層下都是存在的。7

再者對于輕度殘障個體而言,他們對于這些社會生活中所體現出的對殘障的誤解、輕視以及刻板印象都是存而不論,又或者在中度及以上的殘障個體是足不出戶或者只在特定的空間進行日常生活。在社會刻板印象的作用下,殘障群體對于社會的退讓以及權利的放棄導致了該群體對于普通大眾的辨識度更低,同時殘障群體作為邊際群體淡出社會層,從而也導致了普通人對殘障群體的錯誤觀念。這是循環反復的過程,刻板印象導致殘障群體自身發展權力受限,而殘障群體自身的發展方向則加重或是減輕刻板負擔。

想要突破僵局則是需要殘障群體自身覺醒以及為權利的發聲,如果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持有愚笨的刻板印象,那么在這種影響下外界對殘疾人的期望降低,殘疾人獲得與智力有關的刺激隨之減少,久而久之殘疾人在缺少外界學習機會的情況下表現得像一個正真愚笨的人。8所以該群體需要在被輕視時積極發聲,并且主動去參與社會化建設中的每一項活動,主動融入社會,目標不僅是融入社會為自己維權,更多的是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需求。

究其根底,誰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殘障群體毋庸置疑是在社會刻板印象下一個特殊且邊緣化群體,但普通大眾同樣也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對他人的刻板印象導致自身在綜合發展上心智的欠缺以及道德方面的污點。正如《他們:九位殘障者的故事》一書所提到“好像在我們的思考中,只有人去適應環境,卻沒有意識到,社會的完善正是基于對社會內各個人群的適應?!北U蠚堈先后w的權利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義務,刻板印象作用兩者,實現大同社會的目標需要消除刻板印象、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四、如何實現殘障群體的創新性發展

殘障群體作為全球重要的社會參與者,更應該保障該群體的權益以及生存權利。我國連續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等政策方針,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殘疾預防又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如出臺《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設立“全國殘疾預防日”等方針持續推進我國殘障群體的社會保障事業,致力于實現社會平等發展。

根據中國殘聯的最近數據顯示,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8500萬,約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的6.21%,其中仍有1500萬以上殘疾人生活在國家級貧困線以下,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2%以上。殘障群體所遭受的身份威脅、身份歧視以及刻板印象共同造成了污名化的社會環境,在該環境下,是社會賦予某些個體或群體以貶低性、侮辱性、歧視性的標簽,進而導致社會不公正待遇等后果的過程。2

戈夫曼在書中闡述到污名化的存在其實并非被污名化者的問題,而是社會規則和公眾秩序的缺陷。污名化之所以產生也是只有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上處于優勢地位的階層 才能污名化相應的弱勢人群,而絕不可能是相反。9 保障殘障群體的合法利益是個人與社會共同努力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同為社會群體所需,共同努力消除污名化、接受高層次社會精神教育,推進殘障群體無障礙化以及無污名化生存發展,以達到不偏不倚、協調有序的中和位育社會形態。

中和位育即人與群體(社會)的“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即個人不能不顧及群體的需求受群體的影響制約,同時,個人又是與群體并立的實體,兩者之間并不是一個片面的適應或順應的關系,而是一個相互感應調適的關系。10這樣的思想同樣適用于保障殘障群體的事業,在推進協調發展中,需要涉及到社會發展的各方利益以及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創新發展,協同社會群體利益,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造福社會大眾。

首先要去除污名化,消解刻板印象,但要警惕陷入以污名化對抗污名化的陷阱中去。反思國際社會援助殘障人士的事業在關注殘障人士時,依舊自覺或不自覺地視殘障人士為“低人一等”的,所有的公益廣告、宣傳片和圖書,都傳遞出來一種信息,即不幫助殘障人士的人都是沒有同情心和愛心的人,這給殘障人士帶去一種不必要的關注。真相恰恰是他們需要被視作正常人,他們希望可以被人平等看待。污名化是社會建構的過程,當對某一特殊群體貼上標簽時,就產生了對該群體的污名化以及偏激的刻板印象。被污名化的群體在長期污名化的社會活動中收到的歧視、不公正待遇都會激發自身對于權利的申討與聲援,所以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要充分聽取殘障群體的心聲,以需求為導向,將其放置平等的位置上行考慮,優化政策設計,擴大政策方式設計面,普及受惠殘障群體面,實現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而對于施加污名化過程的主體來說,在大多數的研究中,常常只有污名化的客體(被污名者)是在場且清晰的,而污名化的主體(污名者)則處于隱形、模糊、甚至缺席的狀態9,要究其社會制度與社會規范,察其教育制度,查缺補漏,實現融合教育。在教育層次實現關懷、接納、包容的社會核心理念教育,強調社會不同個體的多元價值,建設教育新起點。

其次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充分合理實現無障礙化環境的營造。中國殘聯統計,自2012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實施以來,全國已有逾210萬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受益人口達數千萬。無障礙環境基于由于生理缺陷所造成的不便而營造的便利,不僅適用于殘障人士同樣也方便普通大眾,實現交通無障礙化、網絡通信無障礙化等方面,推進無障礙化的全面覆蓋。

聯系到中國社會的被污名的實際,因此應采取一系列旨在消解社會污名化與締結和諧互動關系的目標,來促進人類生活方式向人性化、健康化、多樣化、個體化、平等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的社會行動。11并且采取多方措施鼓勵個人集體共同參與到殘障群體事業的建設中,創造新的社會文明價值觀并實現代際傳承,溶解污名化與刻板印象,實現社會大同,美美與共。

參考文獻

[1]Parsons T Illness and the role of the physician: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hychiatry,1951,21(3).

[2]歐文·戈夫曼著,宋立華譯.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Link B G,Phelan J C.Conceptualizing stigna.Annual Receive of Sociology,2001,27:363-385.

[4]賈磊,祝書榮,張常潔,等.外顯與內隱刻板印象的分布 式表征及其激活過程———基于認知神經科學視角的探索[J].心理科學進展,2016(10):1519-1533.

[5]張娟,程剛,王智,等.大學生性別情緒刻板印象的內隱 和外顯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6):668-675.

[6]于泳紅.大學生內隱職業偏見和內隱職業性別刻板印 象研究[J].心理科學,2003(4):672-675.

[7]王鳳麗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04):156-160.

[8]劉嘉秋.師范生對殘疾學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9]郭金華.污名研究:概念、理論和模型的演進[J].學海,2015(02):99-109.

[10]湯潤千.潘光旦與“中和位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03):44-51.

[11]唐魁玉,徐華.污名化理論視野下的人類日常生活[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05):141-144.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

猜你喜歡
刻板印象
《瘋狂動物城》:刻板印象“三部曲”
豪車交通事故報道中媒體刻板心理及對策分析
恢復高考至今圖書館員刻板印象變遷研究
污名視域下“屠呦呦獲獎事件”解讀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別角色對運動的影響
老年刻板印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對“反轉新聞”的影響
國內主流新聞網站如何應對受眾流失之困
香港“幼童便溺”輿情事件的建構分析
網評詈詞的刻板印象消除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