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干旱地區紫花苜蓿淺埋滴灌試驗研究

2020-10-21 13:00劉慶
錦繡·上旬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紫花苜蓿干旱地區新疆

摘 要:為探明新疆干旱地區淺埋滴灌苜蓿適宜的灌溉制度,進行了變定額、變周期的淺埋滴灌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苜蓿淺埋滴灌栽培適宜的灌水定額為180m3/hm2,灌水周期為10d,全生育期需灌水15次。該灌溉制度下,苜蓿產量為14000kg/hm2左右,粗蛋白質量分數可以達到18.63%,節水促產穩質效果顯著。

關鍵詞:新疆;干旱地區;紫花苜蓿;淺埋滴灌;灌溉制度

紫花苜蓿被譽為“牧草皇后”,其干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5~26.2%,比玉米高1~2倍;賴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作為適口性好、產量高、品質優且兼具防風固沙等作用的植物蛋白飼料,在全球畜牧業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我國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有150多萬hm2,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2]。其中,新疆地區苜蓿種植面積已達10余萬hm2,是我國苜蓿主要種植區之一[3]。限制該地區苜蓿生產的主要因子是水資源的匱乏,而傳統的地面灌溉容易造成水肥淋洗,苜蓿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相關研究表明,淺埋滴灌十分適用于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的栽培[4],而該種灌溉條件下如何確定該地區高產優質的灌溉制度,己成為新疆地區苜蓿生產中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5]。本次試驗以新疆地區苜蓿栽培管理經驗為基礎,探尋淺埋滴灌條件下較優的灌水時間和灌水量,以期為該地區苜蓿節水高效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4月至10月在阿勒泰地區節水試驗站進行,屬典型內陸干旱氣候區,年均太陽輻射總量549.8kJ/cm2,年均日照時數2920 h,年均氣溫3.60C,年均降水量115.6mm,年均蒸發量1845mm,多年平均無霜期150d。

試驗區耕作層土壤以沙壤土為主,0~60cm深土層土壤平均容重為1.52g/cm3,田間持水量28.3%(體積含水量),土壤滲透系數為8.81mm/d,土壤有機質含量為0.21%,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9.61、9.12、91.8mg/kg。灌溉水源為地表水,水質較優。

1.2試驗材料與設計

以當年直播紫花苜蓿(Algonquin,新牧4號)為試材,采用條播,行距15cm,播量為16kg/hm2。5月18號播種,撒播時先淺耕后撒種,再耙耱。滴灌帶采用專用地埋式滴灌帶,滴頭流量1.2L/h,滴頭間距30cm,采用1管4行布置模式(即一條滴灌帶控制4行苜蓿),滴灌帶間距60cm,埋深15cm。

試驗采用灌溉定額單因素4水平隨機區組設計,灌溉定額分別設置為2250m?、2700m?、3000m?(當地傳統水平)三個水平,共設4個處理(詳見表1所示),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計12個小區試驗(2.0m×12m),各小區間以防滲膜作防滲處理(防滲膜向地表下延伸100 cm,地表上延伸20 cm)。每次灌水用水表精確控制水量,各處理其它管理措施均相同。

1.3測定項目與方法

出苗率:苜蓿出苗后采用“小樣方法”進行測定;

株高:待出苗整齊后在每個小區隨機選定5株苜蓿作為樣株,用鋼卷尺每隔7天測定;

葉面積:對樣株分上、中、下三層,從不同方位采集子葉、復葉各30片,以及真葉10片,用鋼卷尺每隔7天測定葉片長度(從葉枕到葉尖的距離)和寬度(葉片中部最寬處的長度),采用公式葉面積=葉長×葉寬×校正系數(校正系數取0.71)進行計算;

產量:采用樣本推算法(選取長勢均勻的樣本1m×1m),各小區樣本收割后自然風干,稱干草重;

粗蛋白質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灌水處理對苜蓿出苗率的影響

圖1為紫花苜蓿播后兩周內相對出苗率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紫花苜蓿整體出苗呈現出“慢—快—慢”的變化趨勢,出苗關鍵期主要集中在播后7到10天。其中,CK處理出苗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最終達到95.0%;T3處理在灌水前期略低于CK,而在灌水后期出苗率增長最快,最終達最高值98%;T1、T2處理出苗率始終處于較低水平,苜蓿播后9天內,兩處理出苗率無明顯差距,而此后T2處理出苗率較T1處理表現出優勢,最終T1、T2處理出苗率分別達到80.2%、85.6%??梢?,新疆干旱地區鹽堿地、干熱風等特殊環境下適當增加苗期,尤其是出苗中后期的灌水次數(灌水定額180-225m3/hm2),能夠促進苜蓿芽苗分化,提高出苗率,保證出苗水平。

2.2 不同灌水處理對苜蓿生長的影響

2.2.1對苜蓿株高的影響

如圖2所示,苜蓿株高生長整體呈“近似直線”狀態生長,各灌水處理苜蓿在生長初期的株高生長并沒有明顯差異。6月26日(分枝后期)后,CK處理和T3處理株高生長開始處于優勢水平,且兩處理始終沒有明顯差異,最終均達到110cm左右;7月24日(開花初期)后,T2處理株高生長逐步優于T1處理,至成熟后期,T1、T2處理株高分別達到89.7cm和97.8cm,較CK處理分別降低18.2%和11.1%??梢?,新疆干旱地區苜蓿淺埋滴灌條件下,分枝后期株高隨著灌水量的遞增而增高;進入開花期后,適當增加滴水2-3次(灌水定額180m3/hm2),有利于苜蓿株高生長,提高外觀品質。

2.2.2對苜蓿葉片生長的影響

葉面積指數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指標,研究非充分灌溉條件下群體葉面積消長動態,對作物節水、豐產、高效栽培具有重要作用。如圖3所示,淺埋滴灌條件下,各灌水處理苜蓿葉面積總體呈“緩增—快增—峰值—降低”的趨勢變化。在8月17日(成熟前期)前,各處理葉面積并無明顯差異;此后,T1和T2處理苜蓿葉片生長開始衰落,而T3和CK處理葉面積繼續持續增長至8月24日(成熟中期),并分別達到最大值783.6cm2和758.9cm2后開始降低;由此可見,苜蓿進入成熟期后,適當增加1次滴水(灌水定額180m3/hm2),對于延長葉片生長、提高產草量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2.3 不同灌水處理對苜蓿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確定科學合理灌溉制度的根本在于將有限的灌溉水量得到合理分配,達到增產提質的目的。不同灌水處理苜蓿產量和品質測定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苜蓿全年干草產量以“第一茬產量>第二茬產量>第二茬產量”的規律形成,第一茬產量占到全年產量的50%以上。其中,T2、T3和CK處理首茬產量差異并不顯著,均在7500kg/hm2以上,說明灌水量是影響苜蓿首茬產量的關鍵;T3處理第二和第三茬產量均最高,較CK處理提高了6.4%,說明“少澆勤澆”的灌水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苜蓿后期產量的形成。淺埋滴灌條件下,苜蓿全年產量以T3處理最高,達到13978.8kg/hm2,較CK處理略有提高;T1、T2處理苜蓿全年產量處于較低水平,與CK比較,分別降低了10.9%和6.8%,這可能與灌水周期過長有關。

品質方面,CK處理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為18.93%;T3次之,較CK略有降低;T1、T2處理苜蓿粗蛋白含量相對較低,分別為16.35%和17.62%,較CK處理分別降低13.6%和6.9%??梢?,淺埋滴灌條件下,苜蓿灌水定額降低至180m3/hm2,全生育期灌水15次可以與當地高灌水量(灌水定額300m3/hm2,全生育期灌水10次)達到基本相當的效果,這對當地苜蓿節水提質栽培具有指導意義。

3 結論

綜合苜蓿生長、產量和主要品質指標,同時考慮新疆干旱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節水需求,該地區苜蓿淺埋滴灌栽培適宜的灌水定額為180m3/hm2,灌水周期為10d,全生育期需灌水15次。該灌溉制度下,苜蓿產量為14000kg/hm2左右,粗蛋白質量分數可以達到18.63%,節水促產穩質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陶 雪,蘇德榮,寇 丹.石羊河流域噴灌不同灌水量對苜蓿生長、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5,34(10):77-80.

[2]寇 丹,蘇德榮,吳 迪,等.地下調虧滴灌對紫花苜蓿耗水、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02):116-123.

[3]文卿琳,馬春暉,席琳喬,等.不同滴水量對塔里木墾區苜蓿生長發育及產草量的影響[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03):174-176.

[4]洪 明,馬英杰,趙經華,等.新疆阿勒泰地區淺理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試驗[J].草地學報,2017,25(04):871-874.

[5]王春霞.淺埋式滴灌技術在新疆阿葦灌區的應用探討[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01):61-63,72.

作者簡介:

姓名劉慶,男(出生1969年04月),漢族,籍貫四川,學歷本科,畢業學校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專業,職稱水利中級工程師,職務技術負責人,從事工作水利工程設計施工管理。

單位名稱新疆泓科節水灌溉工程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紫花苜蓿干旱地區新疆
干旱地區人工增雨優化成套技術設計思路分析
干旱地區小麥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應用
干旱地區膜下滴灌技術甜瓜種植模式探索
變溫與采后貯藏時間協同作用對紫花苜蓿種子萌發的影響
關于阿魯科爾沁旗傳統奶食品加工業發展基礎分析
短時鹽脅迫對紫花苜蓿葉片氣孔特征的影響
印度干旱地區男子納妾 專為家庭打水
新疆多怪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