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之旅游可持續發展

2020-10-22 10:06劉曉亮
報刊精萃 2020年20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云南民族

劉曉亮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

關于中國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字面的理解,以文化為依托的產業化發展形式,文化產業對激活文化的再生以及文化載體的良性留存有一定的反哺作用。說的簡單些就是,文化通過產業化的形式被重視,二產業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持續的保留這種文化或者說文化載體。反哺的作用是靠文化來養活文化。以達到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是政府在大力提倡發展的一種產業形式,從創意和文化的角度打造一個產業,屬于綠色的無污染的產業,符合中國一直提倡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由于政府的提倡,中國在各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或者鄉村社區或者一個有文化載體的地方都會盡量的提倡產業化。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一種很普遍的形式,就是文化旅游,以文化特色旅游為手段的生態、經濟、文化發展。是目前中國遍地都在發展打造的產業。

關于依托旅游打造文化產業

以云南為例,云南由于獨特的氣候、生態環境、民族文化等在中國成為旅游熱點地區,同時,也是因為這些,云南在國際上也屬于旅游熱點地區。因此,云南以旅游為主的文化產業發展是云南省政府提倡的“綠色云南、文化云南”發展的重點。

關于云南的旅游產業發展

云南分布著中國56個少數民族里面的25個少數民族,其中15個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這在中國是少數民族數量里最多的省份,因此,云南成為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省也在數年來一直打造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西雙版納等為代表的旅游熱點地域。由于政府的資金、政策的大力扶持,這些地區目前成了云南省的旅游發展龍頭力量,甚至全國的旅游發展模式都在以云南為主,云南在全國更好的實現了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其中,在云南旅游相關的政府部門、文化主體(社區、民族)、旅游者等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都得到了很大的實惠。政府部門取得了社會效應,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他們的訴求點,社區或者文化形式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游客不管是觀光還是體驗都有了“文化的參與與震撼”感受,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文化產業項目得到了預期發展,比如麗江。但是,這樣的旅游也存在了一個現象,就是過度的商業化,旅游主體在得到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的,不是去繼續留存這種文化主體,而是在改變一種文化,使一種獨立的民族文化變成了依附在另一文化體系上的文化結構。

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更多屬于生態文化,比如在云南的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佤族村寨,屬于佤族傳統古村落,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佤族在民族學上稱為“直過”民族,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由于社會形式沒有過多的被改變,所以這里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生產方式。他們崇拜祖先,信仰原始宗教,敬重生存的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深諳與自然相處之道。屬于把信仰穿在身上(服飾),把祖先供奉在火塘邊(民族建筑),以古老的方式與天對話,靈魂匍匐在神鬼世界里的民族(宗教活動)。他們的生活生產就是信仰和生態完美結合的生存方式。在2005年開始發展旅游的時候,游客在進入這種生活空間里,由于獨有的信仰體系、知識體系(鄉土智慧)、制度體系(鄉規民約)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首先感到的是一種“原始文化的震撼”,然后急切的進入這種世界里,慢慢的在提出各種要求,翁丁的人在開始屬于排斥外界的人對這里過多的要求,但是在短期內得到了游客的經濟利益后會就慢慢做出了各種妥協。政府也是在這樣的去引導,慢慢的這里被稱為每年一次的佤族“拉木鼓”宗教儀式只要在游人愿意出錢的情況下,隨時可以進行表演,這里原本不是茅草房的建筑形式,為了迎合游客,都改成了茅草屋,這里現在變成了旅游觀光的好地方。然后政府開始以打造當地文化產業的方式介入,為了更多的去吸引游客,政府部門為翁丁重新建造了一個村寨,原住民都搬去新寨,老寨全部用來做旅游開發,目前這個村寨正在進行著這樣的改變,他們改變的最終形式就是云南麗江古城,村民和政府部門認為這樣是他們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最終歸宿,其實這也是整個云南省正在進行的改變。

翁丁在2012年底被中國住建部評為第一批傳統古村落保護名單,翁丁只是一個現實的例子,在中國,這樣的村落改變成像翁丁的旅游點是常態發展的一個途徑。鼓勵村民去迎合游客改變一些民族習慣,比如為了和游客的假期統一改變了節日時間、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等,甚至更有些改變了這個民族的居住環境,這樣的例子在云南有很多,這些特色文化旅游就是以游客消費為中心,游客有任何所需,就要以各種形式去滿足,甚至改變原有的文化結構。一切只為了經濟利益的獲取,雖然文化一直是在發展,但是現在的發展是在改變這種文化特有的基因。慢慢的,就會發現這個文化變成了另一種非本地域非本民族的文化。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文化產業的打造中,旅游這個形式的目的到底是以文化為目的還是以產業為目的,政府、旅游主體、游客三者的相互關系中,是不是屬于一種文化平衡的態勢,很明顯,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不是以文化為目的的,而是以經濟為主導,文化在這里成了一個依附的東西。對比國外,

鑒于國內的旅游發展,可有以下建議。

1.尊重原住民或者旅游主體的本族本宗文化,在打造旅游之前,政府要建立專家、政府、游客、社區或者旅游主體等各利益群體的平等通話機制,平衡話語權,目的是為了一種共識,什么能變什么不能變,要根據不同情況做不同對策,避免“一鍋端”現象。

2.政府尊重文化的基礎上去引導發展,不能過多干預,多聽取專家意見。

3.增強旅游主體的“免疫力”建設,比如社區,對突然大量的資金收入是否能保持清醒狀態這個需要一些專家或者政府去干預,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不顧其他。

4.關于游客的自身素質,在中國,游客其實屬于意識主導,什么樣的游客就有什么樣的旅游點,旅游點就是為了游客量身定制的一樣,這樣的思想要避免,游客要尊重當地文化習俗,提高自身素質,不去過多要求,一樣要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

以上的共同意識表達一定要建立在尊重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去實現。這樣的文化產業這樣的旅游發展才是真正的人性的、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云南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發現
云南邀您來“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選擇
推進鞍山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之我見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一圖讀懂云南兩新黨建
孟津縣文化產業發展調查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財政部下達4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