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心治學辟新徑 氣定乾坤嗅芬芳——魏永祥教授

2020-10-27 09:26占小俊張麗川陳晶晶姚淋尹武大偉孟令照于利群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嗅覺外科障礙

占小俊 張麗川 陳晶晶 劉 博 姚淋尹 劉 佳 武大偉 孟令照 于利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 100029)

1 個人簡介

魏永祥教授(圖1),首都醫科大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先后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科技教育處處長,院長助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現任首都兒科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是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分會會長, 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后醫學教育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副總編輯。

圖1 魏永祥教授

魏永祥教授從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與科研一線工作三十余年,承擔科技部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4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20余篇,其中SCI論文80篇,主持制定行業專家共識1部;獲得國家專利16項,完成第一代自動化嗅覺功能測試和治療設備的開發與驗證。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同年獲評“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3年被評為北京市第十一批“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2016年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2019年入選北京學者。獲得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9年中華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獎項8項。

魏永祥教授同時擔當醫者、學者、師者、管理者四個角色,勤奮高效,科學規劃,融會貫通,在工作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他的時間表上沒有節假日,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白天來不及回復的事務往往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畢,而周末則是他和同事、學生們熱烈研討科研課題的最佳時機。他始終堅持汲取學科前沿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每一項嘉獎和成果都是魏永祥教授踐行醫者初心、攀登醫學高峰的見證。

2 主要學術貢獻

嗅覺功能障礙性疾病、鼻顱底微創外科技術和睡眠呼吸暫停相關心血管疾病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領域的重點和難點,魏永祥教授迎難而上,經過20余年潛心鉆研,不斷推動學科發展,研究成果惠及廣大病患。

2.1 我國嗅覺障礙全新診療體系的建立和分子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嗅覺功能障礙不僅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嗅覺功能障礙是部分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認知功能損傷、癡呆等的早期預警信號。為了規范臨床嗅覺功能障礙的診療,魏永祥教授率先開展規范化嗅覺功能檢測新技術,實現嗅覺障礙性疾病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技術突破。針對中國人文化和飲食特征,創新性地對Sniffin’ Sticks嗅覺檢測法進行了改良,檢測中更換了國人更為熟悉的氣味,提高了嗅覺檢測技術的信度、效度和穩定性[1](圖2)。在此基礎上,在國內率先開展嗅覺誘發電位等客觀嗅覺檢測方法[2](圖3),使嗅覺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更加客觀、準確。魏永祥教授還創新性地應用鼻聲反射和鼻阻力檢測探究鼻腔空氣動力學特征,分析評估了睡眠呼吸暫停對嗅覺功能的影響。

圖2 Sniffin’ Sticks嗅覺檢測法

圖3 與Thomas Hummel教授討論嗅覺誘發電位技術的臨床應用

嗅覺障礙性疾病的定位診斷是臨床亟須解決的難題。魏永祥教授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PET/MRI及PET/CT等影像學技術應用到外周和中樞嗅覺通路結構、功能以及代謝三方面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精準評估嗅覺通路病變性質和部位,獲取影像學評估嗅覺功能新指標,包括各類嗅覺障礙患者及正常個體嗅球體積、嗅溝深度、中樞皮層容積、嗅覺功能區變化特點以及不同氣味刺激時腦區激活特點,從而填補了嗅覺影像學診斷的空白[3](圖4),顯著提高嗅覺障礙的診斷率,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Senses等權威期刊,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圖4 影像技術的應用

頭外傷是導致嗅覺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客觀準確地評估外傷性嗅覺障礙的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對傷殘事故的鑒定和判決十分重要。魏永祥教授首次將嗅覺誘發電位和嗅通路影像等客觀檢查納入外傷性嗅覺功能障礙的診斷并制訂規范,為傷殘事故鑒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協助公安、司法部門累計完成千余例涉及嗅覺功能障礙的傷殘事故的鑒定和評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魏永祥教授在嗅覺障礙性疾病的精準診斷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對于部分難治性嗅覺障礙,他也從未停止過治療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經過20余年反復研究和驗證,他提出嗅覺治療的四個原則:早期、精準、聯合、個體化治療。嗅覺訓練是一種新型的嗅覺障礙治療方法,通過定期、重復的氣味刺激從而促進嗅覺功能恢復。開展了針對中國人習性的嗅覺訓練前瞻性研究,克服了由于嗅覺敏感性和嗅覺適應的個體差異導致的療效不穩定問題。并對嗅覺訓練裝置進行了改良(2項國家級專利),同時將嗅覺訓練聯合糖皮質激素進行綜合治療,將嗅覺障礙性疾病臨床治療的有效率由30%提高到75%[4],進而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成果寫入PositionPaperonOlfactoryDysfunction嗅覺國際指南[5],并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交流中國經驗。

通過對門診不同類型嗅覺障礙患者的研究總結,他首次發現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竇炎性疾病、頭部外傷是導致我國嗅覺障礙性疾病的三個主要病因[6],并對不同病因導致的嗅覺障礙,分別建立不同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魏永祥教授將他20余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進行總結,首次建立了我國嗅覺障礙診治的臨床路徑,制定了嗅覺障礙臨床診療的專家共識[7],填補了國內嗅覺障礙規范化診療體系的空白。全新的診療體系已在全國40余家三甲醫院和多家基層醫院推廣應用,惠及患者8萬余人,提升了我國嗅覺障礙性疾病的整體診治水平。

要真正解決嗅覺障礙難題,除了臨床研究外還要依靠嗅覺基礎研究和嗅覺轉化醫學研究。嗅覺障礙動物模型的建立對于嗅覺障礙疾病的基礎研究至關重要,魏永祥教授率先成功建立包括仙臺病毒感染后嗅覺障礙小鼠模型、嗅神經切斷后外傷性嗅覺障礙大鼠模型等五種嗅覺障礙動物模型[8-9],并被LancetNeurology雜志引用,成為國際標準嗅覺障礙動物模型,該成果先后被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學者采用,極大推動了國內外嗅覺障礙分子機制研究[10]。糖皮質激素改善患者嗅覺功能,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魏永祥教授從這一關鍵臨床問題出發,探究糖皮質激素治療不同類型嗅覺障礙的有效性機制,發現糖皮質激素可提高嗅覺神經元內環磷酸腺苷水平,并從分子機制闡明糖皮質激素影響嗅黏膜上皮基因表達模式,為我國嗅覺障礙的發病機制及糖皮質激素新的藥理機制提供科學依據,該成果收錄在國際嗅覺味覺權威著作Flavor[11]。

2.2 我國睡眠呼吸暫停及心血管疾病關聯機制研究及臨床應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相關,但至今缺乏大規模、前瞻、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及深入的機制研究。魏永祥教授建立上氣道功能障礙相關心血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就OSAHS對心血管疾病的源頭性影響進行了立體多學科交叉研究,現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基礎研究方面,魏教授團隊建立了國內外最大的OSAHS合并心血管病樣本庫(已收集樣本2萬余份)及數據庫,在不斷產出原創性成果的同時,為國內OSAHS相關心血管病診治的長足發展夯實基礎。將循環微粒內容物納入OSAHS的輔助診斷體系,并提出OSAHS患者循環微粒內容物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新理念;闡明慢性間歇低氧敏感的血管內皮細胞特異蛋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12];自主研發了模擬OSAHS的動物實驗裝置并已獲專利授權。相關研究成果被Circulation、Chest[13-14](圖5)等權威雜志收錄,獲得國際睡眠領域權威專家Shahrokh Javaheri教授高度贊譽,評價該成果奠定了CPAP在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地位,并多次受邀參加美國、德國等國際睡眠年會進行成果分享交流。

臨床研究方面,建立中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注冊研究合作平臺,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復雜重癥OSAHS進行多學科協作診治,明顯提高OSAHS及相關心血管病診治效果。建立國內外最大OSAHS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前瞻性隊列,發現OSAHS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CPAP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15];并闡明夜間低氧血癥、睡眠結構紊亂和抗血小板藥物反應差是OSAHS患者發生心血管病的重要機制。系統研究上氣道手術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證實懸雍垂腭咽成形術、鼻腔擴容手術可以有效治療OSAHS,并改善患者代謝異常、動脈硬化及心臟功能[16]。

2.3 我國鼻顱底微創外科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健全和推廣應用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受限于解剖位置的深在和結構的狹小,對于病變的暴露無疑增加了難度,魏永祥教授在國內較早將微創理論引入鼻顱底外科領域,在數字化解剖學、影像學等方面進行了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探究。針對難治性鼻-鼻竇炎、鼻腔鼻竇良惡性腫瘤、鼻咽纖維血管瘤、嗅神經母細胞瘤切除等鼻眼及鼻顱底相關疾病開展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并較早在國內報道了內鏡鼻顱底微創外科手術經驗[17],極大豐富了鼻顱底微創外科學的內涵,拓展了鼻內鏡顱底微創外科技術的外延。同時,突破傳統手術禁區,打破學科壁壘,改變以前各個學科單打獨斗治療鼻顱底疾病的現狀,率先踐行鼻顱底微創外科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建立起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為主導,以神經外科、口腔頜面外科、眼科、腫瘤科、麻醉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學科為輔助的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制定了基于循證醫學的個體化診療流程。成功診治全國各地轉診的鼻顱底外科疑難重癥患者和復發性腫瘤患者,完成大量高難度、高風險手術,明顯降低手術致殘率、復發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手術質量,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同時也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多年來,魏永祥教授在國際舞臺上推廣鼻顱底微創外科多學科合作理念,同時與國內外諸多兄弟單位有著廣泛的學術聯系和交流,使得該理念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普遍認同和積極的推廣應用。

3 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貢獻

魏永祥教授始終高度重視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他從無到有建立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61名?!皫熣?,傳道授業解惑也?!蔽河老榻淌谂囵B學生,言傳身教,細致入微。他常說“基本功不牢,地動山搖”,形象地闡述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帶教出診,他親自問診、檢查患者,給出精準的診斷與個性化治療方案,讓學生耳濡目染大醫風范;手術操作一絲不茍,哪怕是消毒鋪巾,他也會身體力行為學生示范標準步驟;學術研究更是嚴謹扎實,即使是論文中的錯字、標點,他都會指出修正。他要求學生嚴謹治學,“把認真的態度擺好,把細節的事情做好,踏踏實實致力于治病救人和學術研究”。魏永祥教授不斷創新基本功訓練的理念和方法,將手術技巧訓練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用端碗拿筷訓練持穩鼻內鏡,用剝魚皮訓練鼻中隔黏膜下剝離技巧。為了讓學生做好鼻竇手術,他手把手示范術腔是如何由點-線-面雕刻成一個立體的藝術品。在他心中,他培養的不僅僅是合格的醫生,更是肩負著國民健康、國家未來的醫學專業人才。

經過多年悉心培養,魏永祥教授打造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專業搭配恰當的人才梯隊,超過85%的團隊成員具有博士學位,2/3以上具有高級職稱。他將長江學者馬新亮教授引進為團隊特聘專家,極大提高了團隊的科研水平。將聶紹平、于洋、房芳教授培養成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促進了交叉學科領域的發展。他秉承“送出去”、“請進來”的人才交流理念,選送占小俊、姚淋尹、武大偉、劉佳等青年骨干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等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每年定期邀請Naclerio、Hummel、Pinto等教授來華工作,培養了一批視野開闊、臨床及科研能力強、具有潛在國際競爭力的中青年儲備人才。

在學科建設與發展方面,魏永祥教授潛心治學,努力耕耘。他專注上氣道功能障礙性疾病研究領域,建立了我國嗅覺障礙性疾病全新診療體系,拓展優化鼻顱底微創外科技術和診療模式,建立多學科協作診療和研究平臺和上氣道疾病遠程會診平臺,開展睡眠呼吸暫停及相關心血管疾病轉化研究,實現多個交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他建立了國內首家嗅覺味覺化學感覺實驗室,出臺國內首部嗅覺障礙性疾病診治專家共識,實現國內一系列嗅覺專利、成果的轉化。他創造性提出并持續推動“強???、大綜合”的新時期醫院發展戰略,結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強大優勢,突出耳鼻咽喉科上氣道專業特色,帶領團隊在上氣道功能障礙相關心血管疾病專業領域拓荒前行。建立的多學科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聚集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睡眠醫學科、心內科、心外科、呼吸科等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他積極推進嗅覺味覺實驗、睡眠醫學實驗等多個開放性濕實驗室研究平臺建設,同時推動大數據及生物信息學、數字化手術模擬系統等干實驗室平臺建設,設立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北京市上氣道功能障礙相關心血管疾病重點實驗室,為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從醫三十余年,魏永祥教授醫術不斷精進,學術成果豐碩。從青年專業技術骨干到醫學傳道授業者,他將對患者的悲憫仁愛之心融入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教育;從出色的臨床實踐到精彩紛呈的科研創新,他敏銳把握人群重大慢性疾病譜風向標;從學科帶頭人到行業引領者,他將更多的心血傾注于行業的規范發展,傾注于提升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在國際上的聲望。初心從未改變,攀登永不止步。

甲子乾坤,碩果累累,時值首都醫科大學建校60周年校慶,謹以此文獻禮!

猜你喜歡
嗅覺外科障礙
為何中年婚姻障礙多
《中國整形與重建外科(英文)》
超強嗅覺
跟蹤導練(四)2
內向并不是一種障礙
讓你的嗅覺降降溫吧!
《腹腔鏡外科雜志》征稿、征訂啟事
《腹腔鏡外科雜志》征稿、征訂啟事
《腹腔鏡外科雜志》征稿、征訂啟事
家庭教育過于執著是孩子成長的障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