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體布局從“兩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變

2020-10-29 05:44
共產黨員·上 2020年10期
關鍵詞:物質文明總體布局小康社會

從小康社會、總體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認識過程,而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演變的歷史軌跡基本吻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總體布局的形成、發展與完善,也不斷豐富了我們黨關于“小康社會建設”的思想內涵。

顯然,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立足具體國情和改革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向度,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經歷了從“兩個文明”“三大綱領”“四大建設”,到“五位一體”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是從局部到整體、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發端于“兩個文明”的提出。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此后,我們黨開始重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物質文明建設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之所以把物質文明作為中心任務,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太低,人民生活比較困難,發展經濟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同時期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卻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勢頭,我國經濟狀況與它們的差距越來越大。當然,我們黨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正如鄧小平所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 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982 年黨的十二大報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兩個文明”。報告指出,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會。改造社會的成果是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 它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 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發展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會的改造, 社會制度的進步, 最終都將表現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它們之間既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它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兩個文明”的總體布局基本形成,這是我們黨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大重要成果。

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兩個文明”論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即忽視了政治文明的重要性。1987年黨的十三大全面闡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和要求,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戰略部署。這里把民主政治制度建設與發展提到了全新的戰略高度,標志著“三位一體”總體布局雛形的基本形成。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延續了“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思路,充分認識到民主政治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位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寶貴的政治定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總體布局理論。江澤民深刻指出: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再次強調,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在此基礎上,1997年黨的十五大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第一次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基本綱領是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對它的具體的邏輯的展開,標志著“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正式形成。

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我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尤其是隨著社會成員利益關系、分配方式、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各種社會主體呈爆炸性增長趨勢。此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建設出現了滯后狀況,城鄉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這些新的變化和問題,對黨和政府社會治理思維和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意識到,必須把社會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來。胡錦濤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門研究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按照“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第一次從“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的邏輯來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基本綱領。這一內容同時也被寫入了黨章修正案,標志著“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正式確立。應該說,這樣一個布局順應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要求,同時也大大推動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規律的認識。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的高增長是以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為代價的,是不可持續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民幸福和健康生活的前提性條件,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義之一。雖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我們黨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沒有把它上升到同“四大建設”相并列的地位。因此,把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出來,擺在重要的戰略任務上,逐步成為全黨的共識。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詳盡的闡述,把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這不僅標志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形成,而且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2017年黨的十九大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并明確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至此,“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已趨于成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

伴隨著總體布局的形成與完善,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尤其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后,我們黨在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 都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角度進行概括和部署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所指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就為我們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乃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猜你喜歡
物質文明總體布局小康社會
論人民至上歷史經驗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
淺談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兩者關系
對區縣圖書館總體布局的思考
生計變遷下舊州壯族的影響分析
以文化人:“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價值目標
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樹立發展信心 培育增長動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