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下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2020-11-03 05:45馬靈君
文存閱刊 2020年16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帶一路

摘要:“一帶一路”與我國西部地區的有十分緊密的關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趁勢走出國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甚至在其他西方國家進行了積極傳播,體現出接納、包融與相互影響的傳播特征。本文將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分析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和創新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一、“一帶一路”倡議與青海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一帶一路”倡議與青海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青海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一個重要的省份,青海文化是西部少數民族匯集起來的文化,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著各自燦爛的文化與個性化的民俗風情,有著獨具鮮明地域特點和濃郁民族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青海非遺資源具有多民族性、多元化、交融性、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的特點,民間藝術豐富多樣。目前,青海省擁有人類非遺名錄6項,國家級非遺名錄73項,省級非遺名錄253項,市州級非遺名錄761項,縣級非遺名錄1859項,形成了以國家級項目為龍頭,省級項目為骨干,州縣級項目為基礎的4級非遺名錄體系。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二、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文化遺產自身的式微

文化遺產不能滿足群眾的知識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變遷中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內容跟不上時代潮流,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許多非遺工藝都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而一些身懷特殊技藝的工匠使用的材料卻十分稀少,甚至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這些外界因素的合力下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線,為滿足群眾知識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選取新的方式實現傳承,但目前尚未找到較好的方法。

(二)群眾對非遺了解不足

現如今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對非遺了解不足,即使是青海省當地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也沒有充足認識,群眾對傳統內涵了解不足,很多中學生都不明白青海省有哪些非遺。因此,在非遺保護中,亟需提升兒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應加強非物質文化教育,實現民俗類非物質文化精神傳承。且要強化非遺的日常管理,在參觀和展覽中出現一些人為損害現象,管理上的不足嚴重威脅非遺的傳承,且也損害了其他參觀者的合理權益。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加強“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交流

當前中國農村存在著非遺的傳承挑戰,而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許多國家也同樣面對著諸如此類的難題?!耙粠б宦贰背h沿線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的保護及振興等方面提供的國際經驗分享,以及各個國家編輯和出版的有關論文,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持,特別是為各國的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積極參考,對人們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傳播作用。

(二)將網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

非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中的瑰寶,更應該通過多元化、國際化、便捷化的學習方式傳承下去?,F今,我們的社會正處于高度網絡化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也備受關注,如何將網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自然也成為一個時代課題。移動網絡傳播顛覆了非遺傳統的傳承方法,使得優秀中華的文化在網絡中找到了更加絕妙的表達方法。

(三)提供專項資金與政策,優化基礎設備

政府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搶救的政策,并積極制定完善的非遺保護機制,從法律、管理等角度明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要求,為非遺保護和傳承開設專項基金,淘汰館內的陳舊設施,對現有的一些設備進行維修和維護,有條件的場館還可以對部分館區進行重新裝修。此外,還應對現有的非遺資源進行重點整合,對于一些落后于時代的部分,需要整改和創新,用貼合社會實際的理念,逐步完善各項基礎措施。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光大

要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中存在精華內容,將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萃取出來,去除糟粕后沉淀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精髓,并以此促進青海省文化建設,加強青海省的文化自信,展現出青海省的文化底蘊,取得世界和民族的認可,發揮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價值。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時,國家和許多教育工作者也是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格薩爾》這部英雄史詩講述的是為了國家而舍身犯險的古代英雄,為了家國大義而前赴后繼,這個英雄人物就在無形中輸出了我國傳統道德中的“精忠報國”思想;而《花兒與少年》則代表了民間文化中的精粹——民歌。

四、結語

非遺保護與傳承是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關鍵,為實現我國的文化強國戰略,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必須要完善青海省非遺保護機制和優化非遺傳承環境,加大政策非資金投入,以實現青海文化的順利傳承。

參考文獻:

[1]王麗玲,王杰彥.河北省區域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究——以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途徑之校本課程開發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27(3):1—3,6.

[2]黃志強,于寧寧,張園園.論博物館在齊齊哈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67—69.

作者簡介:

馬靈君(1986-),女,青海人,青海大學省情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

基金項目:

青海大學中青年科研基金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編號:2018-QSY-10)。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帶一路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