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開發中“非遺”保護的資源整合與文化空間再造

2020-11-06 07:31田靜波王文燕
旅游縱覽 2020年9期
關鍵詞:非遺研學文化遺產

田靜波 王文燕

引言

“非遺”傳承保護的關鍵,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傳統農耕時代到當下新時代的過渡和轉化。這其中既有項目本身的調整變化,也有遺產的生存土壤及所屬文化空間的更新和再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存續狀況千差萬別,與當代社會的關聯度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有些手工技藝項目在保持核心技藝的前提下,適度引進機械化,并與當下現代企業生產對接,得到遺產受眾的認可,已基本完成轉化。這類項目所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更深層次地挖掘文化附加值。但也有一部分項目不能與當下生活發生密切聯系,依舊偏居一隅,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究其原因,或許有項目發展規律無可變更的衰敗消亡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未能適應時代轉型過程,保護措施不得當,導致項目本身具有的文化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和釋放出來,不能為更多的民眾所感受和享有。

文旅融合這一趨勢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蘊含的多重價值及其地域性、共享性和生態性等特征,與時下日益增長的以文化需求為主的旅游動機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地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在文旅融合的新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文化正逐步建立起新的共生關系。2019年,“山西非遺里的四季”研學活動在婁煩、沁縣、孝義、太谷等地開展,此次研學涉及民俗節日、曲藝、體育游藝、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多個類別的項目。

婁煩縣是太原市下轄縣,地處山西省中西部,呂梁山區腹地,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婁煩縣官莊村是春季研學的主要活動地之一。官莊村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民俗活動保存較為完整。官莊村委也對此次“山西非遺里的四季”研學活動進行全力支持,做了大量的安排與對接工作。本次研學活動以婁煩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結合了婁煩汾河水庫、高君宇故居紀念館等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研學內容包括品嘗地道的傳統飲食、親手制作官莊“寒燕燕”“寒拍拍”等民俗實物,體驗傳統體育游藝“打崗”(見圖1)、“滾鐵環”等。研學活動中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及接待均由村民提供,在手工制作的教學互動環節中,他們還以傳承人的身份親自給學生示范講解。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地處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是濁漳河、沁河的發源地,有“北方水城”之稱。沁縣端午節經過世代傳承發展,形成了插艾、戴五色線、包粽子等特色文化傳統,并且生動地結合了賽龍舟(見圖2)、民俗展等文化活動,表達了人們祈福避兇、競技健身等良好愿望,鮮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主題。2009年以來,沁縣把端午節和賽龍舟、民俗展覽、沁州書會、傳統民間文藝、集會貿易結合起來,整合資源、提升品牌,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傳統節日的影響和魅力。

夏季研學主題主要包括:來北方水城“觀龍舟”;來小米之鄉“吃粽子”;來曲藝之鄉“聽書會”“彈三弦”;在安詳的水村山郭間“采艾草”“佩香囊”,感受端午古風;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沁州三弦書”及其“盲藝人”傳承人群:他們始自明末清初的自助組織“三皇會”,是戰爭年代為黨送情報、搞宣傳的戰斗英雄,新時代傳統曲藝文化薪火相傳的“火炬手”,是眼盲心亮、身懷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山西省孝義市位于呂梁山脈中段東麓,有鄭興“割股奉親”的二十四孝;有“義虎救樵夫”的仁厚仗義;有承載優秀文化的“孝義木偶皮影戲”。孝義皮影、木偶因制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獨特而聞名中外(見圖3)。

“梧桐的山藥尉屯的蒜,南曹村的豆腐美名揚?!边@是孝義市當地廣為流傳的民謠,南曹村的豆腐以潔白如雪、柔嫩細膩、風味獨特而著稱,是當地一道傳統美食。相關研學內容包括:識農業生產中的農具,學豆腐成型的制作步驟,聽傳承人與“皮影戲”的故事,看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表演《龜與鶴》,做一張自己喜歡的皮影,悟民間故事里的“孝”和“義”。

太谷區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位于晉中盆地東北部。太谷是“晉商故里”,曾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太谷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縣,有中國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祁太秧歌、太谷餅、龜齡集等中醫藥。研學內容包括:“體”心意六合拳,做太谷俏花饃,品特色美食宴,學絢麗景泰藍。通過這些活動,小學生可以了解形意拳的起源歷史、拳法要義;學習太谷花饃的制作技藝,欣賞花饃的千姿百態;學習景泰藍制作的相關知識,制作創意金絲畫。

研學活動的生源主要是太原市內的小學生。根據有關要求,研學地活動均在一日內進行并可往返。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既是一種旅游活動和文化傳播活動,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傳承方面的一種有益探索。其對小學生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滋養,培養傳統文化自信有很大作用。并且,此類先期開展的研學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的現實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很多人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與差異,著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了旅游的需求。很多旅游產品實際都是文化旅游,深度游都是文化游。旅游的發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拓寬了渠道、插上了“翅膀”。因此,要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闡發,通過提高傳承實踐水平,為旅游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要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獨特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價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資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闡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主要包括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此外,還有被人們越來越重視的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價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特別是文化遺產領域的追求越來越高。由于歷史上曾經走過否定傳統文化的彎路,加上當前城鎮化、全球化的現實情況,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遠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例如,我們一再詬病的國民美育教育方面的缺失。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學資源,它們在建筑、陶瓷、刺繡、雕塑等多種門類中,在題材、寓意、造型、色彩等多方面蘊含中華傳統審美的精華。此類資源經過合理利用、轉換,必然會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新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比之傳統的展覽展示更豐富生動。游客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中,可以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背后的制作實踐過程和文化背景,可以更深刻地領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獨特魅力。

(二)旅游文化造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新生態

另一方面,游客的參與其實營造了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新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在地性決定了要想體驗地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意味,如各種小吃、民俗活動,就需要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生地。游客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收入,游客介入后與傳承人的互動參與,都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實踐頻次,為游客進行展示和表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的新生態。這在傳統上是不曾有過的。例如,山西婁煩春日研學項目中,其中“打崗”游藝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適合青少年玩的扔石頭游戲,一度中斷多年,是只有當地中老年人才掌握的“過時”項目,但通過當地組織的研學旅游,這一游戲重新走進了它本該屬于的孩童世界。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在這種“外來人”的參與互動中,實現了自身的更新和轉化,例如,在傳統的基礎上,為適應游客的需求,增加了現場的示范和講解;在使用的道具上,也為了保證少年兒童參與者的安全,從石頭片改成了橡膠制品。這一過程非常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論述“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這樣的發展中實現了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線路開發優化策略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旅游開發的選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旅游開發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項目的價值潛力,并根據不同的游客群體整合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選擇當地最有代表性或相對稀缺的文化資源,突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并進一步加以凝練提升。游客在旅游中有休閑、學習、體驗等不同的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不同門類,有門檻高低的區別,對此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比如,可以設計適宜青少年研學的,或者針對具備一定相關知識儲備的愛好者群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上,有工藝美術類、藝術表演類、民俗活動類,相關人員可以根據一定的主題進行組合,貫穿在游客的吃穿住用行等各個方面。

(二)注意與當地自然資源、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結合

原生地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與其自然環境、文物等資源有密切的聯系,可以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此外,其與當地著名景區搭配,既可豐富旅游線路,也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起步階段,依靠成熟景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逐步壯大。例如,山西沁縣端午習俗的研學中,主辦方為研學學生選定的專門采艾的地方,就在當地標志性地理環境——“千泉湖濕地公園”附近,當地風景區與民俗事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為游客提供了極佳的旅游體驗。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中生產性保護的探索

現在許多學者認為可以從傳統手工藝類擴展到民間藝術、民俗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當面向市場,轉化創新,與當下審美、功能需求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除了游客去項目所在地,還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博物館展示、開發主題公園、組織舞臺表演、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商品等。此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是當下具有重大影響與普遍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具有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適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行,既可以讓人們感受學習各地節俗活動,也為節俗的傳承拓展了新的內涵。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趨利避害”

一直以來,旅游開發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手段頗具爭議性。旅游業的發展一度曾被認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威脅,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態性的破壞,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庸俗化、舞臺化和商品化。這樣的情況在實際中確實不乏其例。旅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中,要特別注意其真正文化價值的保存和延續,在充分利用其經濟文化價值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雙贏,是當下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關鍵。對此,要著重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且富有特色的區域,整合資源,挖掘創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創造能力,打造有傳統文化濃厚氛圍、有優美中國風感染的精品旅游路線,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旅游的形式融入現代生活,在發展旅游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身及其文化空間的更新與重塑。

(作者單位:1.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非遺研學文化遺產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研學之旅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