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人邊疆行記中的農牧業研究價值

2020-11-06 03:20徐臣攀
西部學刊 2020年18期

摘要:公元10世紀前葉至13世紀中葉,前后300多年間,宋與遼、宋與金的戰事很多,相互之間的交流往來極為頻繁,宋朝官員的出使記也十分豐富;這些出使記是宋代游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富含遼、金兩朝的人口、農業種植、畜牧業等農事信息。仔細研讀,可以發現宋人出使記中的農事資料不僅可以證史,而且可以彌補正史記載之不足,是研究遼、金農業歷史的珍貴史料,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古代游記的農史研究價值。

關鍵詞:出使記;遼朝農業;金朝農業

中圖分類號:S-09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8-0119-05

古代游記的研究價值已得到了文學、美學、地理等學科的重視,種種跡象表明,古代游記中的地貌、民俗、種植業、畜牧、花木等信息資料正在被相關學者們發掘和利用。如呂孝虎等《古代游記的歷史自然地理學價值》[1]、周宏偉《中國古代非知名游記的地理學價值管窺》[2]、朱鈞侃等《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3]、駱培聰《試論徐霞客考察福建地理的成就》[4]、楊森等《王士性對自然地理學的貢獻》[5]、唐錫仁等《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6]、周宏偉《南宋兩種長江游記的自然地理學價值》[7]等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梳理了古代游記中的農業自然環境資料;關于古代游記中的地區形勢、經濟氛圍、風土民情等資料的運用方面,有唐錫仁等《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程民生《試論金元時期北方經濟》、何英《從大唐西域記看唐代西域民俗》[8]等;郭聲波《四川歷史農業地理》、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吳宏岐《元代農業地理研究》、王雙懷《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等論著中都大量引用了古代游記的資料作為有力論據,并且對不同地區農業,尤其是對種植業的地區空間分布特點及規律進行了研究,另有張波《西北農牧史》、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等專著中亦引用了大量古代游記資料作為論據。前人對古代游記的研究成果豐富,對其中各種資料的發掘和利用使人深受啟發,這些都為筆者更好地認識、把握古代游記農史價值起到了一定的幫助。

本文選取遼金時期,是因為遼、金與宋朝前后并立,他們之間不僅有戰爭更有交流來往、許多宋代使臣出使過遼與金的領土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旅行記;尤其是中華書局等單位對《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9]等宋人(遼金)出使記的整理與出版,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筆者不揣淺陋,欲以宋人出使記為中心,對以宋人出使記中的農事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其中農事資料的存量狀況和特征,以期達到考釋古代游記農史價值的目的。

一、宋人出使遼金行程記中的遼朝農業

遼王朝存在的時間是公元10到12世紀,是契丹人、漢人、渤海人、奚族人融合組建的國家,其中以契丹人為主,遼王朝全盛時期的統治范圍包括今東北三省、內蒙、北京市以及俄羅斯和蒙古國的一部分。遼王朝的統治范圍最北邊為黑龍江流域一線,南邊到達秦嶺和淮河一線,其疆域涵蓋了我國北方絕大部分地區,且自然地理條件豐富多樣。

(一)遼朝種植業概況

1.農業人口

多位宋人出使過遼國,并留下了出使記,對于遼本土(今內蒙古赤峰市、遼寧朝陽、錦州及河北承德等地)的農業人口有一定的反映。如路振在《乘軺錄》中記錄了中京道內規模最大的城市中京城的人口狀況,“街道東西并無居民,但有短墻,以障空地”,根據我國古代城市的建設規制,外城與內城之間大多是集貿市場、官方衙門所在地,而普通百姓大多居住在坊中,路振對此也有較為翔實的記載:“自朱夏門入,街道闊百余步,東西有廊舍約三百間,居民列廛市廡下,街東西各三坊?!盵10]從相關記載可知,外城專門用于居住百姓的坊,從坊的數量推測,該地的人口數量應該是比較有限的。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中京城是公元1007年(統和二十五年)修建完成,中京下面的各個縣大多是開泰年間設立的,這也就是宋史路振記錄中京城“府無屬縣”的原因。毫無疑問,在文獻資料總體較為缺乏的情況下,在生產力水平較為有限的古代社會,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是研究其農業生產規模的關鍵參考因素。

2.農業開發

古代游記對遼本土的農作物除糧食生產外,還有纖維類經濟作物的種植。中京道內纖維類作物主要分布在大凌河流域一線,中京及周圍地區(今內蒙古赤峰市、遼寧朝陽、錦州及河北承德等地)路振在《乘軺錄》中載有:中京地區在遼時除了糧食作物生產外,纖維類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占有相當的比重,并且,路振還發現中京道內纖維類作物主要分布在大凌河流域一線“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山民無田租,但供蠶織”,這表明其是專業化經濟作物種植區;霸州為興中府,宜州的人口來源主要為“定州俘戶”,這些人“民工織纴,多技巧”。當遼之時,遼河平原尚未真正開發,遼河下游的河道擺動及洪水泛濫,遼河下游平原基本處于河沼沮洳狀態。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宋使許亢宗出使金國,《許奉使行程錄》“離兔兒渦東行,即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有河)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余里,東西二百里,北遼河居其中”[11]。十年前遼為金所滅,此時遼河平原尚且如此,遼代幾乎沒有在遼河平原上建置任何州縣,其農業種植狀況可見一斑。

(二)遼王朝農作物種類與分布

1.糧食作物

粟,(宋)沈括《熙寧使契丹圖抄》載“地廣多粟”,粟為燕民的主要糧食[12]。王師儒為樞密院副使時,恰逢燕薊地區發生饑荒,百姓饑寒交迫,于是王師儒堅決主張救濟百姓,在王師儒的力主下,當地地方官員開倉放糧,大量出“官粟”以濟民,“燕民賴之濟活者數百萬”[13]。圣宗開泰六年,“南京路饑,挽云、應、朔、弘等州粟振之?!盵14]

黍,沈括出使契丹時,在途中館舍食有“饔秫”饔為熟食,秫則為粘粟即黍,這是當地種植黍的重要記載。同時,內蒙古文物考古人員在遼上京皇城的位置開展考古發掘,他們在遼上京皇城內堆積層中發現黍皮等物[15]516。(宋)蘇頌出使遼國時,在途中也見到“村店炊黍,賣湯有如南土之事”[16]。另外,《遼史》卷59《食貨志》載:圣宗過奚人乙室奧隗部時,也見到“黍過熟未獲”之事。但是,黍這種作物的產量較低,略遜與粟,因此種植的范圍有限。

粱,沈括出使遼國稱慶州永安山一帶“谷宜粱蕎,而人不善藝”[17]。蘇轍出使遼國留下了“舂粱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雄”[18],再據《契丹國志》卷22《州縣載記》載,當時這種作物的分布除“稻粱之類,靡不畢出”的南京道各道都有一定的分布,表明高粱種植的普遍。

2.經濟作物

纖維類,根據路振記載,遼中京地區是遼最主要的桑麻出產地,其《乘軺錄》中載“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州民無田租,但供蠶織”。另外,林果方面,宋人出使記中也多有記錄,參照同期的文獻也可得到印證,如《遼金史論集》(第三輯)中記錄了上京臨潢府附近的果園,今人發現的遼代石碑中也見到了“果園寨”這樣的名稱。另外,胡嶠《胡嶠陷北記》載“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珍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等等這些歷史資料表明,遼代時期西瓜頗受人們的歡迎,當時的達官貴族亦喜愛西瓜,文物部門在上世紀70年代的考古發掘中在遼上京附件出土了大量的西瓜籽[15],同時,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遼王朝的西瓜種植區域總體還是比較有限的,中京以南地區的西瓜種植較為集中,而這恰恰被沈括使遼途中見到,才留下了相關記錄,即“中京始有果瓜(但)所植不蕃,(于是)契丹之粟、果瓜皆資與燕”。

(三)遼王朝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人地關系的一種合理安排和調整,宋人出使記對遼王朝的耕作制度亦有記錄。如沈括在《熙寧使契丹圖抄》中記載:“永安地宜畜牧……谷宜粱、蕎,而人不善藝,四月始禾家(稼),七月畢斂”,從沈括這段文字描述的情況看,遼王朝境內燕薊以外地區均為一年一熟制,這顯然跟地理和氣候有著直接的關系。對此,其他文獻也有類似記載可以佐證,如《三朝北盟會編》卷98靖康中帙中有“河東五十四州……如奉圣、歸化之類……廣有牛羊,人籍此為生,五谷有糜子、蕎麥,一歲一收”[19];《遼史》卷60《食貨志》下亦載,“遼地半沙磧,三時多寒,春秋耕獲及其時”。這些記錄相互印證,都表明了西京至遼本土均實行一年一熟制的耕作制度。韓茂莉在《遼金農業地理》一書中研究認為遼土內的農業種植制度可分為兩類地區,燕薊地區為兩年三熟制種植制度區,燕薊以外其他地區均為一年一熟制[20],其結論的得出同樣有賴于宋人出使記中的資料,以韓氏在遼金農業地理方面的成就和地位,就更能反映出宋出使記中農事資料的價值。

(四)遼朝畜牧業

契丹民族早期從事的主要是畜牧與游獵,至遼政權建立與宋對峙之時,其畜牧業發展水平更是達到了鼎盛狀態。宋人出使記對遼東地區(今東北地區)畜牧業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字記載,如路振《乘軺錄》對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飲食習俗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虜食先薦駱糜,用杓而啖焉,熊肪、羊、豚、雉、兔之肉為濡肉,牛、鹿、鷹、雁、駱之肉為臘肉”。沈括在《熙寧使契丹圖抄》中亦載有“行則乘馬,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間啖麥粥”;《遼史》卷48《百官志》亦載“遼國以畜牧、田漁為稼穡”,畜牧業無論官牧、私牧,還是部族都采取“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游牧生活。蘇頌出使遼國時亦見到“馬群動以千數,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縱其逐水草”“羊以千百為群,縱其自就水草,無復欄柵,而生息極繁”[21]??梢?,有著悠久畜牧和游獵傳統的遼人,在學習和掌握了農業耕作技術并且發展了農業之后,其畜牧業也得以更合理的發展。

二、宋人出使遼金行程記中的金朝農業

金朝是個非農耕民族建立的政權,其統治的疆域囊括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北部至黑龍江流域,南邊到達秦嶺—淮河一線。金王朝的統治范圍內有著多種不同類型的地貌單元和自然地理區域,其中包括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多條頗具意義的重要地理界線都分布在金朝領土范圍之內,其中遼河流域一帶,不僅是北方農牧交錯帶,而且是地球表層對人類活動有重要影響的敏感帶之一。金初許亢宗使金,“離咸即北行”,途中所見“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盵22]表明東京、咸平一帶(今東三省范圍內)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且在金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金初,農作物品種很少,馬擴使金所見“自過咸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種谷麥,所種止稗子”[23]。到中葉,麥粟、穄、黍等作物在松花江流域廣泛種植,水稻亦從牡丹江流域發展到北流松花江地區。洪皓在金上京見有用糯米制成的“蜜糕”、大軟脂、小軟脂等,并記述了供應宋使大米一事。

(一)金朝種植業

1.金遼東地區的種植業

糧食作物的種類與分布,古代游記對金本土糧食作物的分布多有記載。粟、菽,宋使許亢宗《宣和乙己使金國行程錄》金清州一帶“進飯用粟,鈔以匕,別置粥一盂,鈔一小杓,與飯同下”。許亢宗《許奉使行程錄》“離咸州即北行,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表明粟、黍的種植[24]?!督鹗贰肪?7《食貨》卷2明文規定,猛安、謀克部“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四畝有奇。歲輸粟大約不過一石……每牛一具賦粟五斗,為定制”。麥,許亢宗《宣和乙己使金國行程錄》咸州一帶“饅頭、炊餅、白熟、胡餅之類”,以及一種“西食以蜜涂拌,名曰茶食”的食品,這些都是小麥加工的食品,可以證明這一帶當時有小麥的種植。此外遼代西拉木倫河流域是種有少量小麥的,金代也應該繼承這一種植傳統。女真人初興階段,所種植的糧食作物種類很少,見于記載的主要是粟、豆等作物。隨著金王朝的建立,農業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各類旱地作物相繼在各地種植起來,其中粟、菽占有重要的地位。粟是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的旱地糧食作物,適應性強,耐貧瘠是這種作物的重要特征。菽為豆科作物,栽培歷史很久,南北方都有大量分布。早在遼金以前,這種作物即傳入東北,被當地民族種植食用。經濟作物種類與分布,雖然我們目前所接觸的游記鮮有金本土纖維類作物的種植情況,而對蔬果作物卻多有記載。根據出使金朝的洪皓記載,當時金朝人所種植的蔬菜包括蔥、介、韭、葵和長瓜等,并食用野蒜和蕺菜。參閱《金史》等相關資料,不難發現金初即種植中葉后已能人工栽培大蒜,并將白芍藥花作為菜肴,菽類仍是松花江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耙远篂獒u”作為調味品;水果方面,松花江流域已出產西瓜、桃、李等瓜果。[22]

2.金中原地區種植業

金中原地區主要為河北、河南、陜西地區,也是金朝種植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對此許多游記都有反映。這里列舉河北、河南為例,來了解金中原種植業的概況。首先就河北而言,樓鑰北行出使金國,在其所作《北行日錄》中用“土地平曠膏沃,桑棗相望”“太行之麓,土溫且沃,而無南州卑溽之患”表明太行山山前沖積扇地帶,土地肥沃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其次是河南,該地因金初的戰火而倍受摧殘,以至十余年后宋人鄭剛中出使金國,仍見“西京……宮墻之內草深不見遺基,舊分水南水北,居水南者什七八,今止水北有三千戶,水南墟也?!盵25]范成大《攬轡錄》中載“舊京自城破后,瘡痍不復……新城內,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彼吻牢迥辏?169年),即金大定九年,(宋)樓鑰出使金國,“河南之地,極目荒蕪”[26]。雖然多數游記都記錄了金朝河南的衰敗景象,但不可否認戰爭后種植業的恢復與發展,只是速度快慢的問題。

糧食作物的分布方面:小麥,(宋)鄭剛中《西征道里記》載陜西鳳翔府“鳳翔府古扶風郡,壤地饒沃,四川如掌,長安猶所不逮”禾麥均為這里重要的糧食作物,由于生長習性不同,收割次序也有異“邊郡刈禾,則自外而內,刈麥自內而外”,原因為“禾以寒熱麥以暖熱故也”[25]?!督鹗贰の逍兄尽分杏涊d了各地的物產,其中“京兆府貢瑞麥”,“河南、陜西大蝗,鳳翔、扶風、歧山、郿縣蝗蟲傷麥”。以自然地理單元而論,金代陜西分屬于關中平原與黃土丘陵兩大部分。關中地區是小麥的理想種植區域,金代文獻中有小麥分布的記載,多集中在關中地區。粟及其他旱地雜糧,粟,(宋)鄭剛中《西征道里記》“鳳翔府俗令上糜為禾,秦州有禾穰堡,禾米類稗,可面可餅,可為棋子,西人飽食面,非禾猶豫饑”。

經濟作物的分布方面:桑,(宋)樓鑰出使金國見獻州“桑蔭障目”,宋人曹勛途經真定時留下了“土地平曠膏沃,桑棗相望”?!督鹗贰肪?08《胥鼎傳》載,興定三年(1219年),“晉安帥府,令百里內止留桑棗果木,余皆伐之”[27]。棗及其他水果,北方百姓本來十分重視棗樹的種植,加之朝廷制度,棗樹幾乎成為各地都可以見到的樹木。宋人莊綽在《雞肋編》中記述了建炎初年兵火之后,由許昌至宋城一帶殘破的景象,其中有“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道出沿途盡是棗樹的信息。范成大出使金國時,在內丘北,見梨棗園,果實成熟,留下詩句“梨棗從來數內丘,大寧河畔果園稠,荊箱擾擾攔街賣,紅皺黃圃滿店頭?!狈冻纱笫菇鹜局羞€見到“西瓜木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頗有感慨,賦詩曰:“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28]。

(二)金朝的畜牧業

女真人本善畜牧,繼而滅遼立國,當金之時其畜牧業十分發達。對金朝的畜牧業發展狀況,樓鑰、范成大、許亢宗等在出使記中都有記載,如《宣和乙己使金國行程錄》載:“女真族其于畜牧,夏則逐水草遷徙,冬則穴居野處”,(金人)君臨中原后仍保持重畜傳統?!督鹗贰?卷7 《世宗紀》亦載,大定十七年(1177年)十月,世宗昭令“以羊十萬付烏古里石壘部畜牧,其滋息以予貧民”。金人占據中原之后,其農業經營水平有所提升,這使得農業與牧業結合發展、相輔相成,這無疑促進了金朝畜牧業的發展。

三、宋人出使遼金行程記的農史價值提煉

(一)印證正史及相關文獻農事資料的文字記載

宋人出使遼金行程記與正史等文獻中的農事資料相互佐證,是其農史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游記以其真實性、時代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區別于其他文獻,也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學者們在研究各種歷史問題、特別是農史問題時多會使用宋人出使遼金行程記的農史資料,通過與正史等文獻的結合使用,往往能大大增加研究結論的可信性和說服的力度。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沈括出使契丹時,在途中館舍食有“饔秫”饔為熟食,秫則為粘粟即黍;出使遼國稱慶州永安山一帶“谷宜粱蕎,而人不善藝”。蘇頌出使遼國時,在途中也見到“村店炊黍,賣湯有如南土之事”[16]蘇轍出使遼國留下了“舂粱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雄”[18],這游記資料通過與《契丹國志》《遼史》的文獻的結合,可以更充分地反映出當時這種作物的分布除“粱之類,靡不畢出”的南京道各道都有一定的分布,表明高粱種植的普遍。金朝方面,宋朝也曾多次派員出使金國,如宋使許亢宗《宣和乙己使金國行程錄》金清州一帶“進飯用粟,鈔以匕,別置粥一盂,鈔一小杓,與飯同下”;許亢宗在《許奉使行程錄》亦載:“離咸州即北行,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盵24]這兩條游記資料都表明了耐旱作物粟、黍等在東北地區的種植。正史對女真人初興階段的農業經營狀況記載較為有限,隨著金王朝的建立,農業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各類旱地作物相繼在各地種植起來,相關信息雖然在正史中有所記載,卻較為粗略;而宋人出使記中的農事資料正好可以與《遼史》《金史》《實錄》等文獻相互佐證,更好地反映遼金農業發展狀況。

(二)補充正史等文獻中農事資料記載的不足與缺失

當前,農業歷史研究大多考察的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前后延續性特征,也就是農業生產的時間連續性和前后承接性,卻對農業生產的空間特點關注不夠;而古代游記富含農業發展的文字記錄,即農業生產的區際變化過程的資料,這使我們看到了古代游記的農史研究價值。如許亢宗《宣和乙己使金國行程錄》咸州一帶“饅頭、炊餅、白熟、胡餅之類”,以及一種“西食以蜜涂拌,名曰茶食”的食品,這些都是小麥加工的食品,都表明了這一帶小麥的種植。此外遼代西拉木倫河流域是種有少量小麥的,金代也應該繼承這一種植傳統。女真人初興階段,所種植的糧食作物種類很少,見于記載的主要是粟、豆等作物。隨著金王朝的建立,農業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各類旱地作物相繼在各地種植起來,其中粟、菽占有重要的地位。粟是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的旱地糧食作物,適應性強,耐貧瘠。菽為豆科作物,栽培歷史很久,南北方都有大量分布。樓鑰北行出使金國,在其所作《北行日錄》表明太行山山前沖積扇地帶土地肥沃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宋朝文人以其親身經歷和感受,將親眼所見的遼金種植業、畜牧業以及契丹人、女真人的生活習俗都用出使記的方式記錄了下來,是極為寶貴的史料,與《遼史》《金史》《先朝實錄》等相關文獻相比較,筆者對比發現宋人出使記所記載的遼、金農業、人口及社會等情況更為全面、準確、翔實,其補史作用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呂孝虎.古代游記的歷史自然地理學價值[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6).

[2]周宏偉.中國古代非知名游記的地理學價值管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2)

[3]朱鈞侃.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4]駱培聰.試論徐霞客考察福建地理的成就[J].福建地理,2000(1).

[5]楊森等.王士性對自然地理學的貢獻[J].臺州師專學報,1995(4).

[6]唐錫仁.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7]周宏偉.南宋兩種長江游記的自然地理學價值[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3).

[8]何英.從大唐西域記看唐代西域民俗[J].新疆社科論壇,1998(3).

[9]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宋)路振.乘軺錄[M]//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1](宋)許亢宗.許奉使行程錄[M]//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宋)沈括.熙寧使契丹圖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3]陳述輯校.全遼文(卷29)王師儒墓志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元)脫脫.遼史(卷15)·圣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15]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16](宋)蘇頌.蘇魏公集(卷13)·奚山道中[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17](元)脫脫.遼史(卷59)·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18](宋)蘇轍.欒城集(卷16)·虜帳[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19](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9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21](宋)蘇頌.蘇魏公集(卷13)契丹馬.北人牧馬[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22](宋)許亢宗.宣和乙已奉使金國行程錄箋證.靖康稗史[Z].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4)馬擴茅齋自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4](宋)許亢宗.許奉使行程錄(卷40)大金國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5](宋)鄭剛中.北山集(卷13)西征道里記[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26](宋)樓鑰.攻媿集(卷101)北行日錄[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27](元)脫脫.金史(卷108)胥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8](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12)西瓜園[Z].臺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6.

作者簡介:徐臣攀(1981—),男,漢族,陜西安康人,博士,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