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細致觀察,準確生動表達

2020-11-07 04:41朱姝一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0年10期
關鍵詞:爬山虎綠豆蟋蟀

摘要: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某些內容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會細致地觀察,因此也就無法準確地表達。細致觀察是準確表達的前提。四年級上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學會準確表達。為此,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來談一下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觀察;表達;方法

一、觀察是表達的基礎,兩者密不可分

如今的小學生見多識廣,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他們的世界是多彩的。然而,真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某些內容的時候,卻往往詞不達意,顯得蒼白,甚至搜腸刮肚也拼湊不出幾行字。造成這種現象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會細致地觀察,因此也就無法準確地表達。

細致觀察是準確表達的前提。在三、四年級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都強化了觀察這一要素的重要性。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不同學段的觀察與寫作有如下要求。第一學段: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三學段: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由此可見,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對學生觀察事物寫作的要求是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順承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致觀察事物,學會按照一定順序表達”的基礎,四年級上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學會準確表達。本篇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來談一下具體的做法。

二、體會準確生動的表達,學習連續觀察

(一)結合單元文本,體會準確表達

1.《爬山虎的腳》一文中,如“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爬山虎的腳,表達十分準確。再如“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一個“巴”字,真實再現了爬山虎的腳緊緊粘貼在墻上的樣子,課堂中可讓學生用手掌“巴”住課桌學一學,加深體會。

2.《蟋蟀的住宅》更是真實準確地再現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及修建過程。

(1)抓住關鍵詞句。在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內容時,關鍵詞句“朝著陽光”“傾斜”“順著地勢”“半掩著”“微斜”都準確地描寫出了住宅的特點。去掉這些詞句,與原文進行比較,就能體會到作者對住宅的描寫十分準確、細致。

(2)對比課本插圖。由教材上的插圖可以直觀地看到蟋蟀的住宅十分隱蔽。作者聚焦蟋蟀挖掘住宅時使用了哪些工具,如前足、鉗子似的大顎、強有力的后腿等,并勾畫出描寫蟋蟀挖掘洞穴時的一系列動詞,如扒、搬、踏、推、鋪等,把本不易觀察的細小工具、鋪整時的細微動作非常準確地寫了出來,可見作者觀察時的細致入微。

(二)圈畫“時間”短語,感受連續觀察

連續觀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強調在觀察積累中有所發現。本單元的兩篇閱讀課文,之所以能讓學生感受到表達的準確生動,是因為作者進行了長期細致的觀察。

葉圣陶和法布爾的觀察都是細致且持續的。讓學生勾畫出時間的相關語句,如“不幾天”“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即使在冬天”等,可以了解到作者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連續觀察,并且能大致了解怎樣進行連續觀察。同時,補充介紹爬山虎和蟋蟀的資料,引導學生想象并描述兩位作者長期觀察的情景,以便為學生自己的連續觀察做準備。

(三)訓練連續觀察,打好表達基礎

本單元的習作任務就是“寫觀察日記”,這是學生單元學習成果檢驗的最終形式。而要讓學生真正實踐連續觀察,則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實現。所以與一般的單元結束前才進行習作教學不同,本次的習作目標達成需要前置一些任務。

1.引導學生選擇好觀察的對象

既可以利用單元習作中提供的多種觀察范例,如月亮、種子、小貓、樹葉等,也可以由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觀察對象,在班內交流,拓寬思路。

2.回顧三年級已學的觀察方法

(1)嘗試在觀察中看、摸、聞、聽、想等。

(2)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關注一到兩處的重點,如外形、顏色、姿態等。

(3)發現觀察對象的變化,如:樹葉慢慢枯黃到掉落顏色的漸變;花從開放到凋謝形態的不同。

3.指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

(1)觀察記錄早安排。我在國慶假期前布置了完成觀察記錄的長作業,學生在前期第一步確定觀察對象后,就可以開始記錄了。適逢作業期間包含了長假,學生有較多時間走出校園觀察大自然,也有更多時間整理觀察記錄。

(2)記錄形式要學會?!杜郎交⒌哪_》課后的“資料袋”向學生示范了兩種觀察記錄形式:圖文結合和做表格。兩份觀察記錄是較長時間的連續觀察,記錄者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了觀察對象在狀態、顏色等方面的變化,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記錄。圖文結合的形式比單純的文字記錄更加形象直觀,而做表格的形式進行了橫向的分類和縱向的比較,讓事物在狀態、顏色等方面的變化過程一目了然。

(3)比較記錄找變化。每次記錄觀察發現的時候,與以前的記錄進行比較,留心觀察對象變化的地方。通過觀察記錄,可以真實客觀地呈現出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教師還可以利用曉黑板鼓勵學生上傳相關的照片、表格等資料,比一比誰的記錄更清晰。

三、運用已習得的觀察方法,實踐準確表達

這三單元“寫觀察日記”的習作要求,可以大致分為兩方面:觀察要求和表達要求。

觀察的要求:

表達的要求:

本次習作要求提高到了連續觀察,并寫出當時的發現、想法和心情,我嘗試以下做法:

(一)對比“閱讀鏈接”日記,確定單元習作形式

“閱讀鏈接”推薦的《燕子窩》是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呈現了觀察記錄,這可以作為本次單元習作的一種形式,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選擇自己的習作形式。以《燕子窩》與《蟋蟀的住宅》對比,兩者的相同之處在于都對動物進行了連續細致的觀察,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讀起來十分有趣。不同之處在于,《燕子窩》是日記的形式,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日記的一般格式,為本次習作奠定了基礎;《蟋蟀的住宅》則是將長期觀察的結果,整理成一篇文章,需仔細觀察,注意事物的變化,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

(二)借清晰觀察記錄,整理完成觀察日記

1.觀察記錄打基礎

我鼓勵學生在假期中完成觀察記錄,如果在曉黑板中老師評定通過的話,可把習作也緊跟著完成,并且沿用了之前“成果開放,大家評一評”的方法。

2.提問交流促進步

有部分觀察日記上傳后,可適時補充幾個問題,同時也幫助一部分寫作基礎比較弱的學生打開思路。

(1)觀察、記錄了什么?

(2)是怎么觀察的?

(3)有沒有印象深的事情?

(4)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很有趣?

(5)感興趣的變化是什么?

(6)變化大的地方是什么?

如有大家都覺得不錯的觀察日記,可以學習交流。

例:學生連續觀察日記

觀察綠豆的生長

10月2日? 星期五? 多云

今天爺爺告訴我,用一把硬硬的綠豆就能泡出豆芽來,難道綠豆還有這樣的特異功能?我決定開展一次泡豆之旅,親眼看看綠豆是如何生長的。

首先,我找來一個寬8厘米、長15厘米左右的鐵盆,用它來做綠豆的生長基地,然后從袋子里抓了一大把約5毫米左右、橢圓形、摸上去硬硬的綠豆放在盆中,接著往里面倒入半盆清水,給綠豆娃娃們泡冷水澡。再拿一塊紗布蓋在盆子上,最后帶到陰涼處,就大告成啦!看著這些瘦小的綠豆們,我情不自禁地對它們說:“你們要快快喝水,趕緊成長起來!”

10月3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早上一起來,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我的綠豆。我把紗布揭開,驚奇地發現這些泡了一個晚上的綠豆娃娃變得脹鼓鼓的,綠里透白。有的爆開了一層皮,把衣裳都撐破了,露出了白白的小肚子,不僅如此,其中有些還長出了3毫米左右白如玉、細細的、尖尖的小芽兒,像極了一個個迷你的小象牙。這些綠豆娃娃們摸上去滑滑的、軟軟的。我小心翼翼地把紗布重新蓋回去,心想:你們要快快長大,快快強壯起來!

10月6日? 星期二? 陰

過了三天,綠豆娃娃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些小芽仿佛吃了增長劑似的,瘋狂地生長著,變得又細又長。有的七八厘米,有的甚至達到了十厘米左右。這一根根像銀針似的芽兒,有的彎彎的,如同一條弧線;有的站得筆直筆直的,像一個個小哨兵;有的芽兒纏繞在一起,宛如幾個好朋友手拉手在說悄悄話,有趣極了!我還驚喜地發現豆芽的腦袋上頂出了兩片綠油油的小嫩葉,像一對兔子的耳朵,別提有多可愛了!

我的觀察還在繼續中,但通過這幾天的連續觀察,我發現一顆小小的綠豆竟然會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真是太奇妙了!

本單元學習雖然時間跨度較長,但學生們興致盎然,他們初步學會了連續觀察的方法,基本能運用表格或圖文來清楚記錄觀察的過程,也有不少優良的習作誕生。正如本單元導語所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要力圖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細致觀察周圍事物的變化,嘗試連續觀察一個事物,借助已有生活經驗,在課外進行實物觀察,體會觀察的樂趣,一旦能做到連續細致地觀察,那么準確表達自然就變得簡單、水到渠成了。

(責任編輯:韓曉潔)

作者簡介:朱姝一,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外國語小學。

猜你喜歡
爬山虎綠豆蟋蟀
蟋蟀的決心
聽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種呀種綠豆
爬山虎
綠豆成長記
“綠豆軍團”成長記
爬山虎
爬山虎
綠豆發芽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