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

2020-11-14 06:14趙志超通信作者康鵬云
醫療裝備 2020年18期
關鍵詞:孔鏡椎板椎間

趙志超(通信作者),康鵬云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醫院 (河北涿州 072750)

隨著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的增高,其治療方案逐漸增加,主要包含病變節段切開、椎弓根固定、椎間融合、髓核摘除、椎板減壓等術式,但以上術式具有創傷大、出血多、手術時間及恢復時間長等缺點[1]。隨著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發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趨向微創化,且已經取得大多臨床醫師的認可。BEIS技術是Yeung、Hoogland等技術的擴展和延伸,是一種由外到內連續切除突出椎間盤組織的單通道技術。本研究旨在探討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4例)。試驗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30~50歲,平均(39.85±5.43)歲;多發部位,L4-516例,L5~S136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32~50歲,平均(40.28±5.62)歲;多發部位,L4-520例,L5~S1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非手術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排除標準:合并脊柱感染、滑脫;合并腰椎管狹窄;合并單純腰椎間盤退變或輕、中度腰椎間盤突出。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傳統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要求患者呈俯臥位,給予硬膜外麻醉,在后背正中做一長約4 cm的切口,沿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逐層切開,沿患側椎板及棘突部位剝離骶脊肌,完全暴露病灶區域周圍椎板、關節突關節;使用槍狀鉗去除椎板表面軟組織,將硬膜外黃韌帶去除后暴露出硬脊膜囊及神經根,再將其牽向內側暴露出突出的椎間盤組織;使用尖刀切開纖維環和后縱韌帶,摘除突出及病變的殘留髓核組織,仔細探查椎管和神經根管,確認神經根徹底松解后,常規止血、沖洗切口、置入引流管,再逐層縫合切口。

試驗組予以椎間孔鏡BEIS技術: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墊高髂腰部,調整腰橋,術區常規消毒鋪巾,使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治療醫師站于患者背后,于患側中線旁開12~14 cm處進行定位,定位針穿刺關節突外緣,于透視下顯示定位針位置良好后,拔出針芯,置入導針;常規注射亞甲藍進行變性椎間盤造影,用尖刀擴大皮膚切口約1.5 cm,逐級使用擴孔鉆,磨削關節突,擴大椎間孔,移除外套針,將工作套管推進椎間盤內位于椎管前方,將3 0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48萬U慶大霉素置入椎間孔鏡,用專用髓核鉗摘除脫出纖維環外及游離椎管內被染色的髓核,鏡下觀察纖維環破裂情況;通過雙極射頻電極進行纖維環成形和髓核消融,術區充分止血,鏡下觀察硬膜囊及神經根搏動良好,結合術中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將神經根伸縮活動度良好作為減壓成功的標準,拔出工作套管,放置2~3條海綿,置入引流管,24 h后拔除,術后應用抗生素3 d。

1.3 臨床評價

(1)觀察并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2)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評分標準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的下腰部功能恢復情況,該問卷總分29分,分數與下腰部功能恢復情況成正比[2];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問卷表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的功能障礙情況,該問卷包含10項內容,總分為50分,分數與功能障礙情況成反比[3]。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圍手術期指標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JOA評分及ODI評分

術前,兩組JOA評分及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JOA評分均升高,ODI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JOA評分及ODI評分比較(分,

3 討論

傳統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是一種療效顯著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手術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和促進功能恢復,但該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對局部組織的損傷較嚴重,術后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因此會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不利于預后。

隨著微創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脊柱內鏡技術TESSYS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已取得較好的效果。BEIS技術是在TESSYS基礎上衍生而來的,以全面松解神經根為治療理念,不會破壞黃韌帶、椎板、脊柱周圍肌肉,可維持脊柱的穩定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3個月的JOA評分及OD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顯著。

椎間孔鏡BEIS技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臥床時間短、恢復快、負重早、血栓和感染率低、并發癥及瘢痕形成引起的神經根粘連和復發少等優點;術中出血少,后期血腫壓迫脊髓并發癥幾乎為零,脊柱基本穩定,手術安全性較高;術者可在局部麻醉時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手術情況和效果[5-6]。手術操作體會:椎間孔鏡BEIS技術是一項簡便、可靠的微創技術,患者接受度較高,在進行該手術前,應明確疾病類型,依據各項臨床檢查,制定穿刺定位計劃;穿刺針從下椎間孔進入,可減少對神經根、硬膜囊的損傷;穿刺時緩慢置入套管可防止神經根壓迫而影響術后效果;為減少術后粘連的發生,術中應充分松解出入根及走行根。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減輕功能障礙。

猜你喜歡
孔鏡椎板椎間
椎板間隙入路PTED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對其術后疼痛的影響
脊柱椎間孔鏡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對單節段DLSS術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響
經椎間孔鏡一次性治療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
頸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與頸后路椎板切除減壓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對比研究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與傳統椎板開窗術式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
椎管減壓并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
經皮對側椎間孔入路全脊柱內鏡椎間盤切除治療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椎板間入路經皮內鏡技術微創治療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
單側和雙側內固定聯合髓核摘除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