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民生新聞,讓黨報報道融入更多暖色調

2020-11-17 12:23艾紅霞
新聞前哨 2020年12期
關鍵詞:湖北日報系列報道黨報

◎艾紅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為新形勢下,黨報加強民生報道、提升報道質量,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這是黨報職責所系,也是黨報的“喉舌”功能的應有之義。

如何讓黨報的民生新聞出新出彩, 為報紙增添熱騰騰的煙火氣,融入更多暖色調。這需要媒體從業者緊緊圍繞百姓生活中的熱點和焦點想選題做策劃,提高站位,從受眾思維出發,用專業眼光分析,深入一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好民生故事。

一、緊扣熱點焦點,加強策劃,奏響民生強音

民生新聞,即關注社會民眾生活與生計問題的新聞。

記者走基層、 知民意, 以平民視角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從而加大在群眾中的傳播力度,黨報作為黨的喉舌,關注民生新聞,是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的時代命題。

如何做好民生新聞的報道? 應該緊緊圍繞百姓生活中的熱點焦點,以直擊人心的視角進行新聞策劃,展開剖析、敘事,體現“深度”與“厚度”,詮釋“民生”這一宏大主題。

一粒米,從田間播種到端上餐桌,從春播到秋收,凝聚著勞動者無數的汗水與心血。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后,在全國上下引發強烈反響,各地餐飲協會紛紛倡議,餐飲企業和消費者積極響應,掀起一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熱潮。

杜絕餐飲浪費,湖北各地做得如何?湖北日報迅速部署策劃《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系列報道,并于8 月22 日推出,一共刊發《“光盤”者越來越多》《機關企業食堂浪費普遍減少》《商務宴請、婚宴浪費現象不少》等六篇稿件,通過深入餐飲門店、機關食堂,調查是誰在浪費,曝光“舌尖上的浪費”,探尋遏制餐飲浪費的經驗與對策,弘揚了“浪費可恥、節約光榮”正能量。

聚焦民生領域,湖北日報還策劃了一系列報道。

今年4 月武漢疫情“解封”后,經濟社會秩序逐步走向全面恢復,街頭巷尾的小店小館小攤陸續恢復營業,這不僅是活色生香的人間煙火,也是一家一戶基本生計所在,這些正在加快恢復的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恢復狀況如何呢?

湖北日報記者通過實地探訪早餐店、理發店、鮮花店等6 種不同業態的小店,推出《小店里,重回的煙火氣》系列報道。 系列報道刊發過程中,就有讀者給湖北日報來信稱,讓普通民眾的生活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整個報道有亮點、有成效。

炎炎烈日、酷暑悶熱,進入7 月,“熱經濟”一片紅火,“夏武漢”也悄然發生了些許變化,比如高星級酒店開起了排檔,游泳池需要預約、不再隨游隨到……

疫后的這個夏天,面對消費市場出現的新動向,商家順應消費需求開發了什么新服務? 今年8 月13 日起,湖北日報推出《熱消費 新動向》,關注高溫下的消費場景。

《武漢宵夜火熱歸來》《泳池里不再擁擠》《冷飲市場“懷舊”風勁吹不散》三篇稿件,立足人們的生活,記錄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事情,提升報紙的可讀性和有用性,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暖新聞”,增強了黨報與讀者的黏性,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二、提高報道立意,“小切口”詮釋“大民生”

在很多人的眼中,民生新聞展現的是家長里短,等同于生活瑣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事一議的瑣碎報道已不能滿足受眾需求,他們期盼能看到報道視角更高的新聞,這就需要黨報新聞工作者更加注重事件的思想性, 考驗記者將思想性與新聞性融為一體的能力。

今年2 月,疫情防控“吃勁”階段,全省各地采取了隔離管控等防疫措施,民以食為天,如何讓大家買到菜,成為當時重要的民生事項。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蔬菜基地將“菜籃子”直接拎到居民跟前,一些小區居民則通過物業公司訂購蔬菜、在小區門口自提,“無接觸式買菜”等多種“云買菜”形式悄然流行。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無接觸式買菜”是需要物業、社區等管理人員發揮關鍵的組織者作用,在商家和居民之間搭起“橋梁”。

在深入小區、商超采訪后,記者除了采寫《小區封閉催生“花式”送菜上門》新聞稿件,還有感而發,配發記者手記《期盼更多“搭橋人”》,期盼更多的社區、物業工作人員在下沉基層的機關干部、志愿者幫助下,當好“中介”、搭好“橋梁”,創新出更多新的、讓群眾不出門就能買回急需日用品的保供方式,做到對事有見解、對方向有引導,讓新聞更有質感。

思想性與新聞性融為一體,對于黨報記者而言,需要注重從小處著墨往大處著想。

《小店里,重回的煙火氣》系列報道的開篇《“過早”,回來了》中,記者作了如下表述“在已經解封重啟的武漢,早餐店接連開張,成為城市里裊裊升起的煙火氣,也成為大武漢正在恢復活力和生機的表征之一”,文章從過早這一小切口切入,并詮釋了大武漢經濟正在加快恢復這一大主題。

在《鮮花店,把春天帶回家》一文中,受訪者葉琴和張瓊雖然對當時的銷售成績不太滿意,但兩人對未來都很樂觀,表示“疫情總會過去,就像春天會來,鮮花會開一樣。 ”

《理發店客流恢復三成》稿件中的主人公肖陽雷心態也不錯,雖然到店顧客不多,但他相信,隨著疫情進一步向好,理發美容的人會逐漸多起來的,希望盡快實現收支平衡。

特殊時期,通過展示一個個小店店主求變創新、頑強向上的精神面貌, 讓他們向上的這股自強不息精神給人以啟迪,讓人有所獲、讓人有所得,從而打造具有高品質的民生新聞, 這也是黨報民生新聞區別于其他媒體民生新聞應有的高度。

三、講好故事,說百姓話,精心烹制“民生大餐”

民生新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其天然就具有極高的關注度。 在采寫這類稿件時,一定要用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百姓語言吸引人,精心烹制好色香味俱全的“民生大餐”。

1.用好的標題吸引人

題好一半文,標題是一篇文章的“臉面”,符合新聞點、口語化的特點,符合“讀題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

今年疫情期間, 湖報日報推出的復工復產系列報道之一《老總去哪兒》,其中一篇關注武漢蜂之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關注蜂蜜產業的酸甜苦辣——雖然生意受阻,但蜂之巢一直在收購蜂蜜原料,企業上下對甜蜜未來充滿信心。稿件標題《讓甜蜜中的苦澀盡快散去》因此而來,既道出了暫時的困難,同時甜蜜呼應文內的蜜蜂產業,稿件發表后,在蜂產業企業內引起強烈關注。

在今年9 月份的《熱經濟 冷職業》一組民生策劃報道中,記者根據受訪者的身份美人魚表演演員和冷庫工作人員的特征,分別做了對應的標題《東湖“美人魚”:一天要洗10 次澡》、《超級冰箱里,他們最“怕”夏天》,將他們職業中最有特點的部分入題,提高了話題性,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語言通俗,講好故事

“每天的生活,從一頓溫熱鮮香的早餐開始。 身處黃鶴樓腳下、與繁華的司門口相鄰,對于常年住在大成路上的老一輩來說,在這條充滿煙火氣息的街上過個早,是件非常舒服的事……”

《“過早”,回來了》一文中,記者采用樸實的文字,像和受眾拉家常一樣,娓娓道出在武漢“過早”的感覺,也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與“深度”。

以《讓甜蜜中的苦澀盡快散去》為例,記者在寫作過程中,盡量用口語化的語言,突出事件的故事性,讓文中的人和事立體起來。

“眼看國內疫情好轉,大家鉚足勁挽回損失時,國外疫情蔓延,一些訂單陸續延期或取消。出口份額占公司產量一半的蜂之巢迅速感受到新一輪沖擊, 快速運轉的生產線被迫又慢了下來……”讓受眾在閱讀時,感受到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愿意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談到生產經營壓力大時, 記者寫道企業董事長孫毅處處精打細算,甚至有些“錙銖必較”,他自己坦言“以前哪會談這么細節的事兒。 現在是能省一分是一分”;為降低成本,蜂之巢實行“彈性工作制”,有訂單時抓緊生產,沒訂單時工人放假休息……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3.深入基層,讓稿件更接地氣

怎么講好民生故事? 還需要記者深入一線、深入基層,用腳步丈量新聞時代,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才會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湖北日報新春走基層的新聞策劃 《零點湖北》 系列報道,就是俯下身子捉活魚,飽含深情采訪寫作的一個例子。

系列報道之一《大武漢,“睡”得越來越晚了》,是通過通宵車司機的眼睛來看城市變化, 為了將這個普通崗位寫出新意寫出精彩,記者根據對方提供的時段,兩度凌晨跟車,充分了解司機和城市夜晚親密接觸時感受到的變化, 記錄別樣的堅守與奉獻。

夜深人靜的大武漢,難得地展現出靜謐之美,記者跟車過程中,也強烈地感受到這座活力之城越睡越晚。

無獨有偶, 這組系列報道的另一路記者——跟隨晝伏夜行動檢車的記者,同樣兩度凌晨到達現場采訪。有付出就有收獲,這組稿件獲得2019 年度湖北省新聞獎一等獎。

結語

人民日報前社長楊振武曾說, 記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梗上找感覺。 民生新聞,需要的就是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實際生活。

但是要站位高、格局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新聞記者想得全、想得細、想得深,將重要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做到上傳下達,讓政策直達人心,讓人民心懷溫暖。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正處于從“相加”到“相融”的關鍵階段,媒體報道更強化“用戶意識”。黨報新聞人要瞄準百姓所想所盼,做好黨報民生新聞這篇大文章。

猜你喜歡
湖北日報系列報道黨報
第三屆“三晉新農人”風采展示系列報道 蜂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發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