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時代下的扶貧報道研究
——以湖北省級媒體為例

2020-11-17 12:23羅雪珊
新聞前哨 2020年12期
關鍵詞:貧困戶攻堅

◎胡 融 羅雪珊

2019 年, 湖北92.5 萬人脫貧,800 個村出列,88.23 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2020 年既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扶貧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而媒體在扶貧過程中也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扶貧報道的新聞框架體現了較強的政策導向性,彰顯了黨報的價值,但在全媒體時代,不論是固化的貧困人物形象還是單調的媒介形式, 傳統的報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亟需變革。本文著力探索全媒體時代湖北省級媒體扶貧報道的趨勢和特點, 以及當前報道的不足之處和解決方案。

一、全媒體時代扶貧報道的特點和趨勢

1.報道文風樸實接地氣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 本領高強、 求實創新、 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2018 年8 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四力”,要求記者扎根農村、堅持走基層,邁入貧困戶的家中,用眼看、用心感受。

為了講好扶貧故事,讓讀者能夠沉下心閱讀,湖北日報不僅在文風上進行改革,在媒介形式上也進行了創新。在報紙和客戶端開設專題《夜宿農家話脫貧》。 今年9 月2 日頭版《貧困戶成了“豆腐王”》中寫道“工廠倉庫,豆香撲鼻。 王學禮掄起黃豆袋。豆子落桶,噼里啪啦,清脆悅耳。關于王學禮的動作描寫樸實生動, 寥寥幾句就將他制作豆腐的場景寫活,讓讀者仿佛置身場景之中。如果不是記者親入農家采訪,是很難有這樣鮮活的描寫。 除了文字描述外,還配上了5 分鐘的視頻,讓讀者有更好地閱讀體驗。 截至9 月2 日,該專題已有6 篇稿件, 記者深入湖北省各地, 分頭走進農家,干農家活,吃農家飯,說感受,談未來。

2.報道方式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報道方式也從文字、圖片拓寬到視頻。視頻直觀、真實、有趣的特性使扶貧報道更加生動鮮活,從而成為大眾更能接受、傳播更遠的方式之一。

2019 年,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聯合長江云開辟了《第一書記的“豐收日記”》專題,該專題采用VLOG 的表現形式和紀實報道的表現手法,以第一書記為主題,記錄其推進脫貧攻堅的工作歷程以及開展扶貧的典型工作方法, 生動地講述了他帶領貧困群眾脫貧的故事。

《第一書記的“豐收”日記》專題共刊發19 篇報道,該專題采取先“小屏”再“大屏”的多渠道融合創新傳播手段,通過新穎的創作手法和接地氣的內容, 樹立了一批有作為敢擔當的第一書記人物形象、 分享了各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豐富經驗、激發了基層干部們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獲得湖北省委組織部、扶貧辦等部門的高度肯定。

二、扶貧人物報道個案分析

1.扶貧人物特點鮮明

以 《農村新報》2018 年8 月7 日報道 《趕著牛羊奔小康——孝昌90 后殘疾小伙唐根根脫貧記》為例,當年7 月農村新報記者前往孝昌縣鄒崗鎮校堂村采訪, 認識了天生四肢無力、被定性肢體二級殘疾的90 后唐根根,他勤勞奮進,身殘志堅,在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用智慧和毅力闖出一片新天地。 報道中描寫“寒冷的冬天,他頂著刺骨的寒風一次又一次追趕羊群,無數次摔倒在地……”體現出天生四肢無力,被定性為肢體二級殘疾的唐根根的不易。只有走進他,看到他的生活狀態,才能感受到他描述的場景。

2019 年,該報記者再次回訪唐根根,發現他思想的轉變。在和幫扶他的黨員干部接觸中,他深受鼓舞,兩次寫下入黨申請書想加入黨組織。 記者以他的心聲為主線,深入采訪,由此成稿《孝昌二級肢殘小伙唐根根脫貧后,兩寫申請表心聲——“我想成為你們這樣的人”》。 該篇稿件立意新、脈絡清晰,反映了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 正是這些優秀黨員平時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讓唐根根“站”了起來。

該篇稿件被評為第三十七屆湖北新聞獎三等獎。 文章引起較大反響,省委宣傳部、孝感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同志認為,唐根根這種身殘志堅,積極要求加入黨組織的精神是扶貧工作落到實處的精髓。

2.扶貧報道標題“信達雅”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好的標題可以在一瞬間吸引讀者視線, 鮮明地表達新聞的主題, 讓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翻譯界常說“翻譯文章要做到信達雅”,信即真實準確,達即通順明了,雅即優雅有文化味?!靶胚_雅”作為新聞標題的要求,也是十分貼切的。

2020 年8 月4 日《農村新報》頭版頭條《項目跟著能人走 能人帶動眾人富——黃梅縣產業扶貧探源》標題經過三次變動,最終呈現版本得到湖北省委宣傳部的肯定,標題清晰、簡明地概況報道核心內容,使讀者在短暫的一瞥中,就能了解報道的核心內容。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黃梅有眾多能人返鄉創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這其中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有家鄉情結,二是因為黃梅營商環境好,相關支持項目多,縣委縣政府出臺多項政策,從用地、金融、、基礎設施配套、政策性資金安排等方面,對能人回鄉創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 根據稿件內容, 文章標題歷經幾次改動。 從 “春華秋實滿庭芳——黃梅縣產業扶貧工作紀實”到“窮人跟著能人走 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黃梅縣產業扶貧拔窮根探源” 最終到“項目跟著能人走 能人帶動眾人富——黃梅縣產業扶貧探源”,在報紙上的呈現,讀起來朗朗上口,且能巧妙地突出新聞主旨。 也切實做到了“信達雅”。

3.版面、欄目設置有新意

版面、欄目是組成一張報紙的一個個大小細胞。 當下,平民化的口語詞重返舞臺, 欄目設置需要通過鮮明的 “詞藻”來讓整個版面立起來,也讓讀者很快了解報道內容。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仍有少數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他們不僅物質貧困,而且“等靠要”思想嚴重,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為此,農村新報編輯部組織策劃了“政府拉一把 自己蹬一腳”為欄題的系列報道,派遣記者、發動通訊員從群眾立場和視角在全省尋找典型,通過他們的奮力脫貧故事,激發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從2019 年至今,這組報道共20 余篇,多側面、多角度展開報道,主題重大,內容典型,敘寫生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教育意義。

三、扶貧報道的不足及建議

1.報道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性不足

在新聞報道中同一個欄目的作品極容易出現典型性不足的問題,如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相關報道,無外乎講述貧困戶過去和現在家庭情況的對比,加上如何發展產業脫貧,成為立志榜樣,這樣的報道使人物形象趨同性太強,缺乏獨特性,給受眾一種“千人一面”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報道為了凸顯人物的典型性,刻意拔高人物、上升人物高度,但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只有豐滿、真實的人物才能引起共鳴。

2.報道形式創新不足

當前紙媒的絕大部分報道依舊停留在 “文字+圖片”的形式。而在全媒體時代和碎片化閱讀時代背景下,受眾很難沉下心看完一本書或將報道從頭到尾閱讀完。

媒體需思考如何做好新時代的扶貧報道, 使其變成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將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的故事講好。在媒體技術革新加速、 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與發展的大背景下出現了一大批新鮮傳播模式, 這就要求媒體人要學會接受新鮮事物,如短視頻、漫畫手繪、H5 等,使用多元化手段報道。

3.體現時代背景,正面引導輿論

典型人物和時間往往能反映當時時代背景的主流價值觀。因而在進行典型報道時,可選擇具有時代精神的人物和時間,這樣的報道往往能展現高尚的情操和時代精神,發揮正向引導輿論的作用。

猜你喜歡
貧困戶攻堅
畫好脫貧攻堅圖 決戰脫貧奔小康
不能讓老區一個貧困戶掉隊
既要繼續攻堅 也要防止返貧
『貧困戶』過年
脫貧攻堅應及時清理“淤堵點”
貧困戶 脫貧靠產業
真心幫扶貧困戶的“甜蜜事業”
加價收購貧困戶小麥
脫貧攻堅 重在落實
互助:“聯動”方能攻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