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媒體做好三農報道的幾點思考

2020-11-17 12:23喻衛東
新聞前哨 2020年12期
關鍵詞:荊門農民

◎喻衛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召開的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隊伍。 “四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形勢下對宣傳思想隊伍提出的具體要求,蘊含著新時代的新內涵。 作為 “三農工作”宣傳的部門,深入學習領會“四力”精神,對提升業務能力,做好本職工作有著科學指導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筆者認為地方媒體在增強“四力”服務“三農”中,要做到走進基層接地氣,優化服務促營銷,強塑精品擴視野,做一個快樂的“壟上行者”。

一、走近群眾,用群眾語言反映基層之聲

接地氣最重要的就是要接服務基層、 服務群眾這個地氣,用腳力丈量每一片田地,用善于發現的眼睛捕捉群眾的需求,用一只為民“抒情”的筆書寫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荊門廣播電視臺從2003 年起開辦農業節目專板,十多年來不管是實施欄目建制、還是實行專門的“壟上行”或者是“新農村”頻道,我們的欄目名稱、稱謂在變化,但是我們的核心采編隊伍沒有變,一線二線記者“為民為農”的心沒有變。荊門全市大大小小300 多個鄉村、 街辦場站以及全市范圍內5000 多個農牧林漁種養基地,可以說都深深的烙下了農業記者的腳印。 我們的鏡頭不僅僅為廣大的農民朋友們及時宣傳、傳達黨和政府的每一項惠民政策、致富信息,并且實時傳送給大伙兒每一種新型的種養模式, 每一類全新的致富理念。

《農谷行》欄目下設7-8 個子欄目,并各有側重。 比如“田間小喇叭”、“村頭黑板報” 多是進行政策性的宣傳,“農谷超市”、“農情快遞”側重于信息服務,每期發布一些農用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價格及新品推送,此外也可以進行農產品的查漏補缺、互相補充,成為農民朋友們跟市場對接的一座橋梁。我們每周不定期開播的“科技大篷車”,在不同的農業時令和種養季節, 邀請涉農部門的專家到田間地頭和相關養殖場,到電視臺的演播廳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令收看節目的農民朋友們受益匪淺。不少農友稱贊我們的節目“一期節目一堂課,看了節目有收獲”。

比如從2010 年開始, 政府加大了對環境的有效治理,特別是農忙季農作物的秸稈焚燒導致城鄉“狼煙四起”成為了一個全社會關注的話題, 農民朋友也苦于沒有有效的收割手段來改善。我們經過請教農業專家,精心策劃了一組系列報道“可以對‘狼煙’說不”:記者奔赴各個縣市區的農業主產區,采訪種田大戶、基層干部和普通市民,談火之苦、煙之殤和農民的無奈,最后再請出土肥專家、農機專家以及畜牧專家到田間、到我們的演播廳宣講秸稈還田、牛羊果腹還田等技術。 如此一來,農民找到了秸稈回收的門路,經過我們節目深入細致的宣傳,相關部門積極地推廣,荊門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也成為了全國的先進典型。

節目中我們善于用群眾的語言, 來反映群眾的心聲?!案舯诟衾小?、“竹林閑話” 等常年開辦的欄目通過講述百姓家長里短的故事,通過真人秀的方式,調動農民參與節目的積極性,有了互動,節目才有了靈性。運用充滿農村味、泥土味的群眾語言,來傳播黨的聲音,讓黨的聲音傳得快、聽得懂、落得實,也使我們的節目更加貼近老百姓。 具體到操作上,就是多報道農民朋友身邊的人和事情,真正體現出對基層群眾的人文情懷。 比如“竹林閑話”我們一般都是用荊門本地的方言來演繹,而且在鄉村田野中來布景,演員也多是就地選用當地的基層群眾。每一期都是表現演繹一段生活、生產場景, 或者是一個矛盾沖突來對電視機前的農民朋友進行相關法律的普及和宣傳教育。由于節目“土得掉渣”,語言本土化而且幽默,深受大家的喜愛,被觀眾親切地命名為“田間小法庭”,節目也多次在全國同類型節目中獲獎。

節目中我們強調節目不能只是“農民富豪榜”,鏡頭前都是貴族化的農民,通過“走基層”、“ 脫貧故事”、“高溫下的堅守”等主題報道,記者的鏡頭更多對準田間地頭、種養殖場邊的普通老百姓。 2019 年4 月底播出的《新聞特寫:村里的脫貧感恩故事會》,在京山市綠林鎮全力村村委會會議室里,六位憑借自身努力脫貧的村民代表上臺演講,兩戶即將脫貧的貧困戶代表現場表態, 再請出當地的龍頭企業來進行扶貧對接,最后才是政府相關部門宣傳扶貧政策,這樣一場勵志扶志的脫貧感恩活動不僅溫暖著整個小山村,節目播出之后也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該則新聞也很快上送至省臺并得到采用。

二、優化服務,幫特定群體解決實際問題

與省臺、上星的衛視和我們的“荊門新聞聯播”“今日聚焦”等新聞類的欄目不一樣的是,觀眾更希望在《農谷行》節目中看到來自身邊的信息、解決實際的問題。我們的節目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以普通人的心態,加強關注貧困學生、困難家庭、 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 真心解決他們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充分體現媒體的親民意識、服務意識。

我們通過“科技大篷車”、“記者跑腿”來幫忙農友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只要是有求助信息,記者都會盡力把農業專家請到現場、 把農戶帶到相關職能部門辦公室去講解、去解決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年這樣的“跑腿”都有近百人次。真正做到了把我們的節目辦成空中的課堂,充分調動起了我們媒體的優勢,從政策解讀、技術幫扶等農民朋友衣食住行、農業生產方方面面,去關心、服務老百姓。

2020 年5 月,欄目組配合其他涉農部門推出《八大產業看荊門》主題報道,包括果凍橙、高油酸菜籽油、綠色建材等篇目,不僅體現出了主流媒體的擔當,而且通過記者的視野,我們的節目讓普通市民了解到了政府的政策,也讓老百姓增強了致富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高油酸菜籽油這個項目本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教授潛心研究、開發的高產、高質的油菜示范試驗項目,在相關部門的要求下我們積極跟進、 做好有關報道, 從項目的標準引進、產業的規范開發、推廣應用都一一進行記錄,通過我們的宣傳有效地促進了高油酸菜籽油在江漢平原、 在全省的高質量發展。

三、強塑精品,打開電視新聞營銷視野

對農節目講求貼近性, 但不意味著就要一味的強化“土”。 節目也要樹立品牌、講求包裝、講究策劃、講究營銷。我們每一個星期都要召開1 到2 次碰頭會, 除了溝通匯報交流節目選題之外,還加強業務學習。我們專門組織收看央視以及省內外好的農業節目,學習人家的拍攝,學習人家的策劃。 除了選題申報、小型的編前會,我們還鼓勵編導記者和主持人功夫用在平時,每一次采訪前做好策劃。做好每一個節目、每一次節目都不放松。從而全面提高了對農節目的質量,推出了一批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精品節目。 2019 年本欄目組響應臺編委會的要求, 加強媒體融合建設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比如說《“湖北荃銀豐收大直播”系列報道》通過電視系列專題節目和新媒體深度融合傳播, 全方位的展現了荃銀種子系列的種植、生長性狀,并通過在荊門、天門、潛江等地市州不同區域現場機收、機割、手割的測產立體呈現,表現出當地的農民朋友良種良法、科學種田收獲的喜悅,節目播出并通過“抖音+新聞頻道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推送后,受到種子客戶、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不僅荃銀公司的老總上門致謝,而且荊州臺的同行多次致電請教,欄目組也收獲了滿意的經濟效益。 也被臺里評為新聞創收創新獎。

踩著泥土的芬芳,走進田園山崗。 筆者認為,“四力”是不可分割的系統,相互補充,更相互遞進。 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持續摸索,在學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實現提升。我們將本著“接地氣、優服務 、強精品、促營銷”的四種意識打造名牌欄目、真正為老百姓服好務。

猜你喜歡
荊門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農民豐收歌
能源管理系統在荊門石化的應用
促進農民增收 糧食部門責無旁貸
菊逢盛世,韻滿荊門 第十二屆中國(荊門)菊花展覽會側記
行書·李白《渡荊門送別》
洪適知荊門軍執行“到任五事”制度的成效、動因與啟示
荊門三鳳孫何、孫僅、孫侑生平考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