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初探

2020-11-21 05:09鄭紅彬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關鍵詞:外籍建筑師事務所

鄭紅彬

與中國古代建筑史相較,中國近代建筑史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是一部“有建筑師”的歷史1),具體包括外籍建筑師的輸入與中國建筑師的成長。中國近代建筑史的本質是在外來影響下突破傳統營造方式進而在建筑生產的各方面走向近代化的過程,而作為該過程中“外來影響”最主要的施加主體之一的外籍建筑師2)是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與線索。對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進行整體調查和系統研究是新時期全球視角下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拓展與深入的必須,也為以近代中國視角重新審視世界建筑史提供一種可能。

1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研究現狀

自1958 年中國建筑“三史”編寫以來,學界一直將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作為研究重點,并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汪坦等主編的《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叢書[1]對近代16 個主要城市和地區的外籍建筑師的活動和作品進行了初步調查;黃光域[2]收錄并簡要介紹了部分近代在華外資建筑洋行;黃遐[3]對清末來華的96 位西洋建筑師進行了初步調查;鄭時齡[4]收錄了136 家上海近代外國建筑事務所和附有建筑部的公司;網絡資料《中國近代租界西洋建筑師事務所(洋行)及其作品選錄》[5]收錄了30 個西洋建筑事務所,梳理了其簡史、人員及作品;劉亦師[6]概述了近代在華主要外籍建筑事務所之活動;張復合[7]、張林[8]、伍江[9]、婁成浩和薛順生[10]、林中偉[11]、李治鎮[12]、彭長歆[13]、汪曉茜[14]、王苗[15]、陳靂[16]、韓雅慧和徐飛鵬[17]、劉思鐸[18]、鄭紅彬[19-21]、劉倫希[22]、錢毅[23]等分別調查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武漢、廣州、南京、青島、沈陽、哈爾濱和廈門鼓浪嶼等地近代外籍建筑師;西澤泰彥[24]、賈文亮[25]、高笑贏[26]、矢羽田朋子[27]等調查了近代在東北的日本建筑師;黃俊銘[28]調查了明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日本)建筑技師;滿鐵建筑會[29]編纂了曾在滿鐵任職的建筑技術人名錄并對部分建筑師在華活動進行了追憶;泉田英雄[30-32]對近代在華部分英國建筑師有所涉及;T·沃納[33]對近代在華部分德國建筑師進行了調查;村松伸[34]分析了商埠志所錄13 位上?!白饨绲诙餮蠼ㄖ煛比后w的特征;N·德蘭[35]對近代初期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中工程師的地位進行了分析;鄭紅彬對近代在華英國建筑師群體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系統研究[36]并對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師群體進行了初步探索[37];蔡龍保[38]分析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建筑技術人群體的來源及其建樹;J·威利斯[39]對近代時期殖民建筑師在不同殖民地之間的流動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小林美智子[40-41]、鄭紅彬[42]、吳昱瑩[43]、陳建仲[44]等對近代外籍建筑師在華成立的建筑行業組織進行了研究;蔡侑樺[45]、黃士娟[46]、徐新堯[47]、黃信穎[48]等對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主導的部分建筑職能部門進行了研究;五卷本《中國近代建筑史》[49]對部分近代在華重要外籍建筑師有所涉及,并在附錄二中對日、英、法、德等國相關研究進行了介紹。此外,在個案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積累,限于篇幅不展開。

簡而言之,現有成果在基礎調查方面積累了一定的資料,在群體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基礎調查導致已關注的外籍建筑師數量相對較少、尚無整體把控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全貌之成果。鑒于此,本文嘗試初步回答以下問題:到底有多少外籍建筑師曾經參與中國建筑的近代化進程?他們都來自哪些國家?他們在華期間都服務于哪些機構并從事何種類型的建筑活動?他們對中國建筑的近代化進程產生了何種影響又存在著哪些局限?

2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調查的技術路徑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研究之關鍵在于系統性基礎調查?;A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利用多重史源對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進行文獻學意義上的系統調查,填補學界之空白,盡力拓清史實,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具體調查內容包括3 個部分:外籍建筑師、外籍建筑事務所和外籍建筑師參與的相關建筑工程組織機構。針對外籍建筑師主要調查:姓名、肖像、生卒年月、出生地、國籍、在華城市、資歷、教育和訓練背景、主要經歷、相關作品、相關著述、參考文獻及相關材料;針對外籍建筑事務所主要調查:事務所名、執業時間、合伙人(創始人)、從業人員、簡史、地址、作品、參考文獻及相關材料;針對建筑工程組織機構主要調查:機構名稱、地址、存續時間、負責人、建筑師成員、簡史、作品或活動、參考文獻及相關材料。

基于多重史源最大范圍地搜集數據是基礎調查的首要工作,具體通過4 個途徑實現:一是文獻閱讀:主要資料源為現有研究以及近代出版的各種通商名錄3)、名人錄4)、商埠志5)、建筑書刊6)以及后期出版資料7);二是數據庫及網絡檢索:當前,“包含海量近代文獻的數據庫層出不窮,為中國近現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50],近現代人物數據庫8)、近代報刊數據庫9)和家譜網10)等數據庫和網絡資料是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系統調查得以進行的保障;三是檔案查詢:主要資料源為檔案文本、圖像及部分檔案出版物,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董事會會議記錄、大英工部總署及中國海關檔案11)等;四是訪談:通過訪談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后代等也可獲取部分資料。

基于系統的調查框架與多重史源的數據收集,逐步構建“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數據庫”(圖 1、2)。

3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的規模與構成

筆者基于前述技術路徑進行調查的初步成果顯示,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總數不少于3286 人,至少來自22 個國家(表1)。群體中東洋(日本)建筑師的數量占70%,西洋建筑師12)占比30%。而西洋建筑師中又以英國建筑師數量最大,約占西洋建筑師總數的50%。

2 部分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肖像(左圖為49位西洋建筑師,右圖為42位日本建筑師)

據賴德霖等人調查,中國近代建筑師群體中的中國建筑師和事務所的總數不下2000 位/所[51],由此可見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規模應該大于中國建筑師。而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之龐大與近代時期西方列強和日本在華的殖民活動(包括軍事殖民、經濟殖民和傳教活動)密切相關。群體中各國建筑師數量之多寡與其母國在華殖民勢力之大小、在華殖民活動持續時間長短大致成正比;其各國群體之地域分布也與其在華主要勢力范圍基本對應。如日本建筑師數量之所以數量龐大與近代時期日本在東北和臺灣長時間、大范圍的殖民侵略與經營有密切關聯。而在西洋各國中,英國較早占領香港進行殖民經營,在中國大陸主要通商口岸先后開辟多個租界,長期控制中國海關等重要部門,并廣泛開展各種經濟殖民,因此英國建筑師的數量多、分布廣(表2)。

4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的類型與分布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因其在華期間所任職單位的性質不同,在具體工作中提供專業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以及所取得的專業成果也存在差異。因此據其在華期間工作單位的性質可以大致劃分為6類 (圖3)15)。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中軍事建筑師的數量相對較少,其大致構成如圖4 所示。軍事建筑師主要負責防御作戰工事、軍營、碼頭、船塢等軍事設施及為駐軍服務的附屬設施的設計營造工作。他們在占領殖民屬地初期往往也扮演著官署建筑師的角色,負責殖民地或租界等的市政建設,如最初占領香港的英國軍隊成立的皇家工兵辦公室曾擔當初期“市政設計建設機構”角色。

近代在華外籍官署建筑師主要是為外國在華的殖民地、租界和租借地的建設部門服務,也有部分服務于偽政權建設部門、其母國相關官署的在華分支,還有部分服務于被國外勢力把控的中國官署(圖5)。具體到在單個部門任職的各國建筑師數量的多寡存在明顯差異:如1940 年在滿鐵中任職的日本建筑師數量高達1774 人16),分布在其所屬建筑相關組織機構如鐵道(港口、礦務)工務課、工事事務所、鐵道建設事務所和華北交通株式會社之中,其中絕大多數都在五大鐵道局工務課及其各局所轄工務區中任職(圖6);而在中華郵政任職的英國建筑師費爾伯恩(H. J. Fairburn)則幾乎是獨當一面,在19 年間(1927-1935)負責全國郵政建筑設計建造[52](圖7)。

職業建筑師是建筑設計服務商業化的產物,其群體的規模和業務水平是一個地區建筑業興盛與否的重要表征。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近代在華外籍職業建筑師的總數僅次于官署建筑師;如果單就西洋建筑師而言,則職業建筑師的數量最多。其主要分布情況如表3 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各城市外籍建筑事務所的數量與其在近代時期的開放程度與建筑市場的大小基本呈正比。而作為在中國境內經營的外籍建筑事務所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不可避免地要和中國人交往,具體包括:雇傭中國助手作為繪圖員、描圖員(圖8);聘請中國買辦承攬中國業主生意;和中國工匠、包工頭、營造廠溝通具體建造事宜;和中國建材供應商接洽建材事宜;甚至與中國人合伙經營事務所等等。正是這種交流與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建筑生產體系向現代轉型。

表1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國籍及人數初步統計13)

商業建筑師主要負責商業公司的建筑設計營造和不動產維護等業務,其“按月領取工資并享受一份傭金,因此其職位是商業性質的而非職業性質的”。近代在華的外國洋行規模較大者或因其經營業務特殊者往往會雇傭自己的建筑師或成立專門的建筑工程部(圖9)。其中,地產公司通常會設置專門的建筑師職位或成立建筑部門;航運公司因為業務需要在設置分支機構的口岸城市建造碼頭、堆棧、辦公場所等,因此也常設建筑師職位;石油公司因業務需要在各地建造儲油工廠,因此也多設置建筑部門。如美孚石油公司S. J. Powell 在1908-1914年任職期間設計建造了其在華北的所有工廠以及上??偛看髽?。工程公司也會聘用建筑(工程)師負責相關工程技術工作:如美商茂生洋行(American Trading Co.)設有專門的建筑部門并雇有駐場建筑工程師I. Oesterblom、F. V. Budell、J. E. Hayes等負責上海、漢口、北京等地的鋼筋混凝土建筑設計、建造,是美國“康式鋼筋混凝土”(Kahn System of Reinforced Concrete) 中國技術負責人;安利英行(Arnhold Brothers & Co., Ltd)成立了專門的工程部和鋼筋混凝土建造部;慎昌洋行(Anderson Meyer & Co., Ltd.)建筑工程部曾在華設計多棟工業建筑[53]。

近代來華傳教的外國教會對建筑師的需求一般通過3 種途徑得到解決(圖10)。教會建筑師涵蓋“傳教士業余建筑師”“傳教士建筑師”和“專業教會建筑師”3 類,目前已知總數不少于38 位(圖11)。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傳教事業的發展以及相應教會建造需求的增大,專屬某一教會的專門性建筑事務所開始出現:如1916 年在福州成立的協和建筑部(Fukien Construction Bureau/Union Architectural Service)負責美以美會所有在華教會工事的宣傳、設計和監造,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為其他教會提供相應服務[55];類似的還有美國圣公會建筑師事務所(China Mission Architectural Bureau Architects & Surveyors)、美國長老會測繪建筑事務所(Architects Bureau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和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建筑處(YMCA Building Bureau)等。到了1921 年,由來自3 個教會組織的6 位建筑師和工程師組建的“差會繪圖建筑事務所”[56](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在上海成立[57]。與其同時計劃成立的還有一個中央采購部以及一個監工培訓學校,以期統籌教會建筑的設計、建造和采購,以節約資金和時間[58]。1922 年2 月“在華布道團建筑事務所聯盟 (The Federated Building Bureaus of China)”在上海成立并召開會議,來自全國教會組織的20 余位代表參加會議,以討論在華教會建筑建造相關的共性問題并交換數據[59]。該組織此后每年召開一次年會,討論至少10 個教會建筑相關議題,一直持續到1935 年后。

表2 近代在華英國建筑師主要地域分布概況14)

3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類型劃分

4 近代在華外籍軍事建筑師概況

5 近代在華外籍官署建筑師分布概況 (1-5圖片來源:鄭紅彬根據自行構建的“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數據庫”繪制)

6 1940年滿鐵所屬建筑相關組織機構圖(圖片來源:鄭紅彬根據參考文獻[29]繪制)

7 英國建筑師費爾伯恩(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4])

8 1910年左右帕內伯劫洋行有3位外籍建筑師和9位中國員工(圖片來源:引自Derham Groves)

表3 近代在華外籍建筑事務所主要地域分布概況17)

9 部分近代在華商業建筑師概況18)

近代在華外籍學院建筑師是指在學校中教授建筑相關學科或自辦建筑培訓學校的建筑師,其總數量也較少,目前已知有51 位(圖12)。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官署建筑師或職業建筑師兼任。而這些建筑師所教授的學科也并不專注于建筑學,而是根據學校的具體需求涵蓋數學、土木工程、海洋工程、建筑制圖等。無論從人數、從教時間和任期長短等方面來看,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中有志從教、培養建筑人才者甚少。

5 結語

總體而言,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群體數量大、國家多,但主要分布在殖民官署、職業和商業領域,而較少受到中國政府雇傭投身建筑教育。他們在華期間的專業實踐更多是為外國在華勢力和人群服務。雖然現有研究已經顯示其在實踐過程中也帶來了建筑風格、建筑技術和建筑制度的轉移,但是其在培養中國建筑師方面貢獻十分有限。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雖然出現了雇傭上千位建筑師的殖民建筑官署滿鐵建筑課、“引領中國古典建筑復興潮流”的職業建筑師墨菲(H·K·Murphy)、專于中國工業建筑設計的四大商行(漢士洋行、茂生洋行、安利英行、慎昌洋行),但是并未出現如被稱為“日本近代建筑之父”的康德(Josiah Conder)這樣在日本建筑的近代化歷程中扮演著如此重要角色之外籍學院建筑師。究其原因,一方面晚清和民國政府對建筑學科的發展重視度不足,另一方面在華外籍建筑師多投身于殖民建設事業與建筑市場對助力中國建筑學科發展缺少興趣、對本土建筑力量的崛起心存戒備。

10 近代在華外籍教會“建筑師”來源

11 近代在華外籍教會建筑師概況

盡管如此,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對理解中國近代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依舊十分重要。他們從何而來,其專業背景、職業資歷和工作經歷等均對他們帶到中國的專業知識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一個個外籍建筑師跨境實踐所帶來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遷移,將中國與其來華之前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獲取國家以及其離華之后進行專業實踐的國家聯系在一起,恰如一條條線將近代中國“編織”進全球化建筑網絡,“牽扯”進世界建筑的全球化進程,“拉近”中國建筑與世界接軌的國際化歷程。新時期中國近代建筑史學者應有的學術使命與擔當是思考如何將中國近代建筑史置身于世界建筑史舞臺當中,讓這一區域性知識具有全球性的意義,并以全球的視野、比較的維度來發現并闡釋中國近代建筑史的獨特性。而對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的調查與研究為踐行這一使命與擔當提供了一種可能?!?/p>

12 近代在華外籍學院建筑師概況 (9-12圖片來源:鄭紅彬根據自行構建的“近代在華外籍 建筑師數據庫”繪制)

注釋

1)中國古代雖然也有“樣式雷”等,但是其服務對象僅為帝王,并非現代意義上的“建筑師”。

2)“建筑師”在本文涵蓋:(1)在近代出版的人名錄、報刊、雜志等文獻中以“建筑師”“助理建筑師”“建筑師助理”等稱呼出現的人員;(2)通過各國建筑師專業學會認證的人員;(3)通過政府認證的“建筑師”,如香港政府從1903年開始認證的“Authorised Architect”;(4)在建筑事務所或商業公司中任職,且以“建筑師”“助理建筑師”或“建筑師助理”等稱呼出現;(5)獲得過建筑學相關學位的人員且從事相關職業人員;(6)具有工程學背景(工程相關學位或工程學會會員資格)且從事建筑設計相關工作的人員;(7)各政府機構中以測繪師、建筑師、工程師、建筑助役、建筑手長、建筑手等職位出現且參與建筑設計的職員;(8)有文獻記載曾參與過建筑設計的其他測繪師、工程師、工程監督等;(9)曾參與過建筑設計的軍隊建筑師,如英國皇家工兵及隨軍建筑師等;(10)近代在華教會中以設計教會相關建筑為專長的教會建筑師;(11)專、兼職從事建筑相關教育者。

3)筆者檢索查閱的通商名錄主要有:《字林報行名錄》(The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 1872. 1-1941.7);《孖剌報行名簿》(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1872-1874, 1876, 1877, 1879, 1882, 1884, 1888, 1889, 1890, 1892, 1894-1897, 1899, 1901;Directory and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 etc.,1902, 1904-1910, 1912-1915, 1917-1920, 1922, 1925, 193-1932, 1934, 1936-1940);《德臣報行名簿》(The China Directory,1861, 1862, 1867);《香港年鑒和名錄》(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1846, 1848, 1850);《英華行名錄》(Anglo-Chinese Calendar, 1845, 1847, 1848, 1856);《香港名錄:含在華外國人名錄》(The Hongkong directory, 1859);《華北行名錄》(North China Hong-List. 1919);《通商行名薄》(Rosenstock's directory of China and Manila, 1909);《莫里斯行名薄》(Morris's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and the Phillipines, etc.1870);《印度及殖民地商行薄》(Street's Indian and Colonial Mercantile Directory for 1869, 1870);《中國商務名錄》(The Comacrib Directory of China, 1925, 1926)。

4)名人錄主要有:《遠東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Far East, 1906-1907/1907-1908);《中國名人錄》(The China Who's Who, 1922);《上海及華北名人錄》(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 1933/1935);《在華外國人名錄》(The China Who's Who Foreign, 1924-1927);《中國工業、商業、思想領袖名錄》(Leaders of Commerce Industry and Thought in China, 1924);《工程名人錄》(Who's Who in Engineering, 1922.);Who's who in architecture, 1923;Who's who in China, 1918-1950 等等。

5)商埠志主要有:WRIGHT A,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 Their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 1908. MORTON-CAMERON W H. FELDWICK W. 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London: Globe Encyclopedia Company, 1917.

6)專業期刊有:The China Architects and Builders Compendium,1925/1928/1937; The China Builder,1930; The Far Eastern Review;《建筑月刊》《中國建筑》;Minutes of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The R. I. B. A. Kalendar等。

7)后續出版資料主要有:《外國在華工商企業辭典》《老上海行名詞典》《英國建筑師名錄(1834-1914)》(FELSTEAD A,FRANKLIN J.Directory of British Architects, 1834-1914(1): (A-K).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1. FRANKLIN J, PINFIELD L & OLDFIELD, J (eds), Directory of British Architects 1834-1914(2): L-Z, London: Continuum, 2001. 《英國和愛爾蘭土木工程師名錄(1830-1890;1890-1920)》(CROSSRUDKIN P S M, CHRIMES M M, BAILEY M R.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ivil Engineers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ume 2: 1830-1890.London: ICE Publishing, 2008.;MCWILLIAM R, CHRIMES 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ivil Engineers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ume 3: 1890-1920.London: ICE Publishing, 2014.)等。

8)主要是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9)主要是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1832-1953)、“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申報”等所收錄的各種中、英文報刊等。

10)如www. genealogy.com/,www.myheritage.cn/, www.ancestry.com/等。

11)中國海關項目:http://www.bristol.ac.uk/history/customs/resources/servicelists/[2017-08-08]。

12)表2中,國籍為巴格達者在美國接受建筑教育,因此歸入西洋建筑師;另國籍不詳者根據其姓名拼寫可推測均為西洋人士,因此也歸入西洋建筑師。

13)表中數據均為筆者根據文中所述技術路線自行構建的“近代在華外籍建筑師數據庫”統計而得,文中其余表中數據來源均同此。

14)其中有部分建筑師曾先后在多地執業,因此表中各地總數之和超過群體總數。

15)當然這一分類方法并不絕對,在近代初期有些官署建筑師會被同意同時開辦事務所承攬職業建筑師業務,也有職業建筑師事務所同時兼任地產公司商業建筑師,也有官署建筑師、職業建筑師、教會建筑師兼職從事建筑教育者。此外,有不少外籍建筑師因受聘單位的變動會使其在上述6種類型之間游走。

16)該數據來自參考文獻[29]301-319. 該人名集共收錄1870名曾在滿鐵任職的日本建筑技術人員(含部分建筑電氣及機械工程師),刨除其中重復者共計1774名。該數據包含大量負責具體建筑細部設計與深化的“建筑手”,因此其數量龐大。

17)因近代在華經營的外資(合資)建筑事務所在經營過程中名稱會隨著合伙人變動發生變化,在具體數目的認定時會有小的偏差,因此表中數據并非十分精確。

18)圖中人名后括號內為其任職時間,圖11、12同。

19)沙永杰曾對近代時期中日兩國外國建筑師的存在方式、業主差異進行對比,認為日本轉型期的西方建筑師數量雖少,但是多是由日本政府招聘并雇傭,其社會地位更高,更利于培養日本建筑師,因此其歷史影響也越大。詳見:參考文獻[60]。

20)畢業于倫敦大學的英國建筑師康德(1852-1920)于1877年受聘于日本政府任工部大學造家學科教授,其教過的21名學生后來都成為日本建筑界的領軍人物,因此被稱為“日本近代建筑之父”。詳見:參考文獻[61]。

猜你喜歡
外籍建筑師事務所
胖胖的“建筑師”
第十屆編輯委員會外籍編委簡介
上萬外籍兒童沒在日本就學
優化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制度的思考
設計事務所LLA建筑設計事務所
2019年度綜合評價前100家會計師事務所信息
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問題及對策探究
論高校如何加強外籍教師的管理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審計收費探討——以H會計事務所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