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古鎮旅游開發研究

2020-11-22 04:59
名家名作 2020年12期
關鍵詞:古鎮旅游文化

侯 可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從2003年起由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組織評選的,分布在我國25個省份的具有特別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且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村。其類型主要包括: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等,基本上囊括了我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格局與風貌。這項評選工作開展以來,截至現在,山西省共有15個古鎮和96個古村落榜上有名,數量之多,居全國之首。本課題就是對首批被列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的靜升古鎮的旅游開發進行綜合研究,旨在為其旅游業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和一些探討性的建議,使之在“人地和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旅游業的關聯帶動優勢,最終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一、靜升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

(一)靜升古鎮的歷史淵源

靜升,古名旌善。坐落在山西省靈石縣城以東12千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11°52′、北緯36°56′,海拔900米。東眺太岳綿山,西望滔滔汾河,北與介休市接壤,南與本縣的馬河鄉土地交錯,是太原通往晉南的咽喉要塞。這里為丘陵地帶,山勢平緩,林深草茂,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廣物博,民風淳樸,自古為縣城汾河以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鎮總面積54.96平方千米,轄16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實際人口約2.2萬(不含駐鎮人口),是全縣文化資源最為豐富和集中的文化重鎮,2003年10月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并位居榜首。

據考,早在新石器時期,靜升河谷一帶,便有了先民繁衍生息的足跡。20世紀70年代,省市文物部門在靜升村以東3千米處的旌介村(隸屬于靜升鎮)所發掘出土的石鏟、石斧、石錛等一批文物說明了這一推斷。20世紀80年代,又在該村發現的商代古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經科學分析認定,該地帶曾為殷商晚期“鬲”部落的方國區域。20世紀90年代,在鎮屬的集廣村與旌介村相連地段,還發現了大面積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受損的陶器達100余件。除此之外,在靜升村的東邊有堯、舜、禹曾經活動過的三處遺址,一處叫“堯車地”,一處叫“舜隨地”,還有一處為“禹亦地”。傳說“堯車地”為堯王尋訪考察舜時的停車地,“舜隨地”為舜的棲身地,“禹亦地”為大禹治理晉陽湖水患時數次察看水情歇過腳的地方。另外,還有春秋時期晉文公為尋找忠孝名臣介子推放火焚燒綿山并履屐嘆悔,以及傳統清明寒食節由靜升一帶興起的記載;有漢文帝還朝于靜升千里陘官道擺駕和唐太宗綿山禮佛在靜升一帶盤桓的傳說代代相傳等,都表明了古鎮靜升悠久的人文歷史背景。

至于靜升村何時成為方圓一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說法不一,一說為唐宋時期,一說為元代中期。但均無翔實的史料可考。至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旌善故村”由趙歸魏。至秦王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以后,旌善村歸屬太原郡介休縣所轄。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靈石置縣,旌善劃歸靈石縣至今。至于“靜升”之名,是因為方言發音的緣故,由古名“旌善”逐漸演變而來。

(二)靜升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

靜升鎮所在地的靜升村,是晉中市唯一最大的村舍。其村落由“九溝一街八堡十八巷”構成。其中九溝:指由西而東深淺不等的富足溝、西溝、東溝、肥家溝、閻家溝、孫家溝、十字甕門溝和楊家溝等;一街:是指由東至西長達五華里的明清商業中心街;八堡:分別指坐落在中心街南北及街東與東南方向的恒泰堡、凝固堡、崇寧堡、恒貞堡、視履堡、拱極堡、朝陽堡、和義堡;十八巷:為蟄伏于中心街兩側的里仁巷、西寧巷、文安巷、承明巷、蔭槐巷、鎮塞巷、擁翠巷、禎明巷、鎖瑞巷、鐘靈巷、拱秀巷、閻家巷、程家巷、孫家巷、孕秀巷、仁厚巷、田家巷、敬陽巷。據說其九條溝是村落最原始的雛形,當時溝前是一片偌大的沼澤地,根本無法建造房屋,因此人們便在溝內靠崖璧挖掘土窯洞來居住。約至元代,由于外來移民的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在溝前一邊治理沼澤地,一邊建造房屋,逐漸發展為移民居住較多的大村。至明清時期,隨著河谷盆地的不斷治理和完善,村落的拓展達到了巔峰,終至形成前述靜升古村落的格局與村形、村貌。

然而,在這座古老而極具北方特色的鎮子里,積淀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據現存的史料可知,村內原有各類大小廟宇19座,祖廟宗祠16座,石木牌坊18座,魁星樓3座,文筆塔2座,小石橋4座。如今這些古建筑雖多數已不復存在,但幸存下來的數量在全省村鎮仍位居前列。其種類主要有:始建于宋咸淳元年·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的后土廟和建于元寧宗至順三年至慧宗至元二年(1332—1336年)的鄉村文廟,以及約建于明清時期的關帝廟、八蠟廟(又名紅廟)、文昌宮、三官廟、文筆塔、魁星樓及6座家族宗祠與1條明清五里長街等。目前,這些名勝古跡,除明清東大街外,已于2001年至2017年,遵循“修舊如舊”的復古原則全部修復。此外,在該村還蘊含大片成規模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其中尤以村中西王氏家族的住宅群為最,其體量規模,在整個村落的版圖里,占有“五巷六堡五祠堂”的份額,總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比京城故宮的面積還大,且多數建筑基本保存完好。1996年至2005年,以“王家大院”名義,先后修復開放的高家崖堡(又名視履堡)、紅門堡(又名恒貞堡)、崇寧堡(又名西堡子)、孝義宗祠四大建筑群,經過20余年的精心包裝與打造,已成為時下國內外旅游最熱門的品牌景點,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另有“王家歸來不看院”的口碑傳播于海內外?,F在,該景區不僅是古鎮旅游文化內涵的核心之一,還是古鎮旅游開發重點依附和主打的一張王牌。

另外,在靜升村附近,還有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址與古建3處,即旌介村的商墓遺址、馬和村的晉祠、蘇溪村的資壽寺,以及被列入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跡20余處。千百年來,這些名勝古跡與靜升村所擁有的各類歷史文化建筑相映生輝,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靜升古鎮的歷史風貌與文化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在鎮屬的靜升、旌介、集廣、尹方等幾個大村,至今保留有獅舞、龍舞、背棍、高蹺、抬閣、獨龍桿、趕驢、推車等20余種傳統民間社火活動形式及自樂班、晉劇票友會等民間文藝組織。凡此種種,加之本土淳樸民俗民風代代傳承的歷史積淀,賦予這座古老鎮子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靜升古鎮的歷史文化特色

靜升古鎮的文化資源,不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極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晉商文化

古鎮內靜升西王氏家族留于當今的王家大院民居住宅群,是山西晉商大院之最,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稱為“晉商大院的杰出代表”和“東方建筑的璀璨明珠”。它不論建筑規模還是建筑藝術,以及其建筑內所包容的文化含量,都無愧于專家的評價。而且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其一座座古堡、一條條巷子、一座座院落,就是該家族作為明清晉商巨賈的一部興衰榮辱史。因為它不僅融入了眾多晉商在那個歷史時期的經商理念,還滲透著一種值得學習的晉商精神。

眾所周知,在明清兩個時期,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的地位,便以推行孝道為手段,大力提倡所謂“大家族”和“大家庭”的利益共同體,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正是由于這一思潮的影響,當時為官者和各地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夙愿,就是一旦發跡擁有錢財和權力之后,便不惜巨資在家鄉大興土木,大造豪宅。其目的不外乎兩層含義,一是為自己落葉歸根后積累財富,二是為了光宗耀祖,炫耀門庭。而王家大院龐大的住宅群,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在今天看來,它雖然出于封建社會,但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筆遺產,而且在其體內不乏當年作為晉商的王氏族人,一代代艱辛創業的精神和不斷發展壯大的經商智慧,也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晉商精神。

2.建筑文化

在古鎮靜升村龐大的建筑群體內,除店鋪林立的明清五里長街及宋元明清時期建造的各類廟宇宗祠外,其古民居群落(包括冬暖夏涼的土窯洞)的占比最大。其中的佼佼者當數王家大院。不但擁有“五巷六堡五祠堂”的體量,而且其建筑的文化內涵也極其豐富。以現在開放的高家崖堡和紅門堡兩座建筑群為例,其總體建筑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征。一是在建筑的選址上,居高臨下,負陰抱陽,融入了我國傳統風水學的精髓;二是在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上,集“官、商、民、儒”為一體,既遵循了我國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又體現了“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同時還在建筑的設計和建造上,巧妙地吸取了南方園林建筑藝術的風格。尤其是蘊含在建筑體內卓爾不群的三雕(磚、木、石)藝術,既有元明時期古樸粗獷的雕品,又有清代“纖細繁密”的精工之作,且題材廣泛,內涵豐富,被專家學者譽為“三雕藝術的寶庫”。此外,就雕刻藝術而言,還值得一提的是,古鎮體內元代文廟前的鯉魚躍龍門鏤空影壁,該影壁由25塊大小不等的砂石雕鏤而成,且組合縫隙很小,極具匠心。其整體設計與雕造,堪稱稀世絕品??傊?,在這些建筑的設計、布局及其雕造等各個方面,都集中體現了古鎮各類建筑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同時也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3.宗教文化

在古鎮所在地的靜升村中,從東到西,由南至北,曾到處都分布著不同類別的廟宇寺觀,現在雖多數被毀,但遺址痕跡尚存,且流傳著美麗的傳說。就宋、元以來幸存的后土廟、文廟、關帝廟、文昌宮、八蠟廟、三官廟、魁星樓以及鎮西蘇溪村的資壽寺而言,不但表現出了北方廟宇雄宏大氣的建筑藝術風格,而且在內涵上依然延續了儒、道、佛俱全的宗教文化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類屬于儒教文化的靜升元代文廟,可謂古鎮文化的一大奇跡。自古在我國只有州府縣有文廟,而在鄉村看到的大都是文昌宮、文昌閣、魁星閣、文筆塔之類,幾乎沒有文廟建制,而靜升村卻擁有與州府縣形制基本相同的文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特例。從古鎮旅游開發的角度看,這些古廟宇的幸存,不但是古鎮宗教文化形成與發展的見證,而且是古鎮旅游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商業文化

靜升古鎮商貿發展的歷史由來已久。據《靈石縣志》記載,早在唐代貞觀年間,“商賈云集,經濟繁榮一時”。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是因為靜升地處交通樞紐,占有出行便利的優勢。即南北有穿村而過的千里陘古道,東有途經靜升的靈沁古道,西有前往西部的西山古道,且距離縱貫縣城的南北韓信嶺古道和雀鼠谷古道較近??梢哉f,這幾條古道對靜升古鎮的商業發展和興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又據有關資料顯示,明代中葉,隨著晉商的崛起,靜升村有很多人學起了做買賣。其中涌現出西王氏一族經商大戶。該家族從明景泰年間開始經商,至明萬歷、天啟年間,已是“逐利湖海,據資萬千”,成為鄉里遠近聞名的一大商賈。入清后,其至十四世家道中興,十五世步入官場。而后,隨著在外做官族人的增多,又官商并駕,大力拓展商業,終至營造出康乾嘉的鼎盛,各類買賣商號遍及全國的大江南北以及國外的俄羅斯等地,成為屈指可數的三晉望族而名震京畿。受其經商發家的影響,古鎮上下曾一度經商成風,使古鎮內外的商業活動進展得有聲有色,尤為活躍。這一時期,除在外經商的商戶不斷涌現外,其靜升村的五里長街、尹方村的三里街路、集廣村的集貿市場、蘇溪村的商業S街,旌介村的店鋪林立,發展勢頭十分喜人,形成古鎮當時最為繁華的商業貿易交流中心?,F在,雖已時過境遷,但古鎮商業文化曾經的興盛與輝煌,仍然是我們今天值得去探討和品味的一項重要內容。

5.民俗文化

靜升古鎮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除擁有包羅萬象的文物古跡和眾多的文化遺址外,在其所轄的靜升、旌介、集廣等幾個大村,還有豐富多彩的龍舞、高蹺、抬閣、背棍、獨龍桿、推車、竹馬、旱船等20余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社火活動形式。據說這些民間藝術活動興起于明代中葉,至清代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形成氣候,成為當地過大年村里必搞的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一直延續到現在。另外,還有剪紙、繪畫、說評書、捏泥人、耍魔術等多種民俗文化藝術樣式,以及反映當地時令年節、婚喪嫁娶及人情禮儀的習俗。這些富有鄉土氣息的藝術種類和風俗習慣,是古鎮旅游開發不可缺乏的一項文化內涵。

6.飲食文化

靜升古鎮是出了名的“面食之鄉”。從古至今,生活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人們,除形成一套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外,在日常飲食的制作上也很有天賦,不論是面食的種類花樣還是菜肴的配制與烹飪等技藝,都有值得推廣的獨到工藝。譬如家家戶戶普遍都可以做的花饃、花糕、月餅、火燒餅、餡餅、油糕、水餃及家常小吃小菜和有名堂的“四盤八碗”筵席等,都是當地很有名氣的美食佳肴。這些風味飲食為古鎮的旅游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可利用的文化元素。

二、靜升古鎮旅游開發現狀

自1996年以來,靜升古鎮的旅游資源隨著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的修復開放,其他各項人文資源很快得到了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相繼于2001年全面修復了靜升元代文廟。特別是2003年古鎮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后,于2004年聘請國內具有權威性的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制并評審出臺了《靜升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開發規劃》。隨之從保護的角度,于2007年由縣政府出資全面修復了靜升村長達2.5華里的明清西大街;2014年至2017年,又先后修復了靜升村中的后土廟、關帝廟、八蠟廟、三官廟及文昌宮等。但遺憾的是,其村中大量極具潛力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得到適時的開發,至今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近年來,隨著鎮區王家大院旅游的持續升溫,一方面給本區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古鎮的保護與開發規劃制度出臺后,由于管理工作滯后,加之一些管理者思維狹隘,只顧眼前利益,無視規劃,亂拆亂建的風氣曾一度十分囂張,導致古鎮的原始風貌受到了一定的損毀,同時,也給古鎮下一步的綜合開發帶來很大的麻煩與負擔。二是旅游產業鏈的連接進展緩慢,沒有一個長遠的科學規劃,仍處于初級階段的擺攤設點,小打小鬧,而且至今沒有開發出一個成氣候的項目,也沒有研制出一件像樣的、有品位的旅游產品。三是古鎮內所配套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依然停留在一般化狀態,沒有形成大旅游的氛圍和格局。譬如吃、住、行、購、娛幾大門類,其中娛樂項目至今空空如也。至于其他各類服務業的經營,由于沒有一套可行的統籌管理規劃與實施細則,導致欺客宰客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景區的形象。四是缺乏對古鎮各類文化資源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沒有建立起一個專門的班子,致許多古文化門類仍然塵封未啟,使古鎮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得不到充分的體現。這些短板嚴重制約了古鎮現階段的旅游發展。因此,急需引起足夠的重視,力爭在短期內盡快予以彌補和完善,使各項基礎配套服務工作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靜升古鎮旅游開發優勢分析

(一)區位優勢

靜升古鎮所處的地理位置對發展旅游產業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一是有發達便利的交通條件,大運(大同—運城)高速公路、108國道、大西(大同—西安)高鐵,都從身邊經過,加之距離縣城及縱貫縣城的同蒲鐵路較近,為旅游產業的綜合開發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距離省會太原和省城武宿國際機場不遠,僅150千米的路程,如果游客自駕或乘坐高鐵或飛機前來,大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為拓展和擴大省外的二、三級旅游客源市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資源優勢

靜升古鎮的旅游資源及其文化特色如前所述。然而,在其周圍還有靈石紅崖峽谷、石膏山、三清寨等自然資源,它們與古鎮近在咫尺,同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形成了連帶的、多元體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為靜升古鎮旅游的綜合開發和旅游目的地的拓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三)時機優勢

靜升古鎮的旅游開發,不但具有很大潛力和廣闊的前景,而且綜合開發的時機已經成熟。一是鎮區擁有一張已在全國叫響的旅游王牌——王家大院。而且經過其20多年來的經營和發展,已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外占到了一定的旅游市場份額,為古鎮的旅游開發奠定了可利用的市場基礎。二是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桂冠,為古鎮的旅游開發補足了底氣,提升了士氣,只要開發到位,很快就會改變目前單一大院文化游的格局而使古鎮旅游形成氣候,呈現出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全方位配套的旅游大格局,從而多層面、多角度地展示北方古鎮獨有的文化特色。三是古鎮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周邊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及國內時下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上升態勢,為古鎮旅游開發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時機。只要科學策劃和精心設計,全方位地彌補前面所述的不足,一定會將古鎮打造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一流品牌旅游目的地。

四、靜升古鎮旅游開發的戰略意義

(一)靜升古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是推動縣域旅游和服務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鍵

靜升古鎮所屬的靈石縣委、縣政府,曾在全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靈石的旅游業,要“從靜態旅游走向動態旅游,從觀光旅游走向體驗旅游,從門票經濟走向旅游經濟,從旅游經濟走向現代服務經濟,全面拓展產業鏈,充分發揮旅游的龍頭帶動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大旅游的‘乘數效應’”。顯然,這為發展全縣的旅游和服務業經濟定出了基調,提出了目標。那么,要達到這一目標,使旅游和服務業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根據該縣現階段旅游資源開發的狀況與走勢,就必須抓住靜升古鎮這個旅游龍頭老大。原因有二:一是靜升古鎮的人文旅游資源份額占到了全縣旅游資源總數的80%以上,且又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頭銜和相關服務業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二是靜升古鎮內有已在全國叫得很響的王家大院旅游王牌,就其20多年來的飛速發展而言,不但為古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和積累了一些經驗,而且為古鎮旅游奠定了一定份額的可利用的市場客源基礎。因此,以靜升古鎮的旅游開發為龍頭,以王家大院的旅游效應為動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調動全社會可以調動的一切力量,大力拓展旅游產業鏈,并著眼于長遠,逐步放大古鎮旅游的“乘數效應”,對推動和實現本地區旅游和服務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

(二)靜升古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有利于保障區域內旅游資源不受到破壞和杜絕過度開發的不良行為

目前,靜升古鎮內的旅游資源,有一部分通過修復和補救得到了有效保護,而有一部分資源特別是村民所擁有的大面積民居群落,至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有的甚至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其原有的風貌在日漸消失。如果從現在起,嚴格按照古鎮既定的保護與開發規劃,有計劃、有重點、有目標地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避免亂拆亂建的現象再度發生,還可以轉移一些只貪圖經濟利益的投機商伺機投資開發的視線,減少許多人為的麻煩和弊端,從而真正達到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和科學利用資源的目的。

(三)靜升古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有利于拉動區域服務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增加就業機會

靜升古鎮是一個人多地少礦藏資源匱乏的地區,經濟相對滯后,部分人生活貧困。盡管近年來隨著鎮內王家大院旅游的發展,一部分人有了就業的崗位,可也是零零散散占比率很小,約只占到30%左右。而當下能夠改變現狀的唯一辦法,就是加快古鎮旅游全方位的開發,只有旅游資源全部開發到位,擴大區域內旅游和旅游服務產業的規模,才能給這一地區的農民帶來發展的商機和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四)靜升古鎮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有利于帶動身邊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加快服務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步伐

旅游經濟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各地旅游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它是促進地方傳統經濟轉型發展的潤滑劑,不僅可以拉動同行業的跟進與發展,同時還能刺激相關服務產業的迅速崛起與延伸,從而促進社會各項經濟的和諧發展。就拿靜升古鎮來說,1996年,鎮區王家大院旅游景區的成功開發,不但以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全社會引起轟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盤活和擴大了古鎮原有的服務業經濟,使一個原本經濟低迷、死氣沉沉的古鎮一下子火了起來。正因為如此,到21世紀初期,很快便吸引了當地民營資本對縣域旅游資源開發的跟進,如石膏山、紅崖大峽谷、崇寧堡三個景區。而且它們快捷有效的開發,不僅在短期內為企業自身帶來了一定的紅利,同時還隨著相關服務業的應用而生,為附近從業的村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更為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就全縣的旅游業而言,如果再添一把火,把靜升古鎮內的大片古民居群落及其周邊的三清寨、韓信嶺、大禹治水遺址、夏門古堡等旅游資源與一些有連帶的鄉村旅游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逐一開發出來,并以靜升古鎮為旅游目的地進行包裝、推廣,不僅可以擴大縣域旅游和服務業的規模,同時還可以延長游客在境內的滯留時間和增加旅游消費額,從而使旅游和服務業的發展轉化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變為現實。

五、靜升古鎮旅游開發對策

(一)整合利用古鎮各類文化資源,打造北方特色古鎮旅游品牌

靜升古鎮文化資源的內涵,集中表現在宗教文化、民居文化、商貿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眾多方面,如果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整合、提煉、加工并有效、合理地利用起來,不僅可以還原古鎮的歷史氛圍,還可以助推旅游和相關服務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如何整合利用這些資源,是我們時下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目前,國內成功開發利用的古鎮大都分布在江南一帶,如上海的周莊、浙江的烏鎮、江蘇的同里等,它們不論在古鎮的保護開發上,還是對其歷史文化內涵的整合利用等諸方面,都充分展示了江南水鄉獨有的特色與風格,深受國人的青睞。而對于我們北方來說,雖有眾多古鎮,有一部分還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但在綜合開發和利用方面則遠遠不及南方幾大古鎮,不但開發意識淡薄,行動遲緩,而且對古鎮最基本的保護上都做得欠缺,甚至有些古鎮由于得不到有效保護而正在日漸消失。靜升古鎮雖至今尚未開發到位,但各類資源都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尤其對鎮區古民居的保護方面,成功開發并打造出了規模宏大且極具文化品位和歷史價值的王家大院,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和“中國民間故宮”,成為當今蜚聲海內外的一張名片。此外,當地政府還于近年投巨資全面修復了鎮內的古廟宇、古街道以及各類標志性古建筑,為古鎮的全面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诖?,只要我們在古鎮的特色上做文章,將其打造為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并做強做大,一定會在較短時期內名震天下而發揮品牌效應。

(二)依法執行古鎮既定保護規劃,科學、合理恢復古鎮原有風貌

靜升古鎮在綜合保護方面,早在2004年就出臺了《靜升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開發規劃》,十余年來,這一規劃一直被作為古鎮保護的依據,但不幸的是,曾一度由于管理不善,鎮區大面積出現了亂拆亂建的現象,致古鎮風貌大打折扣。好在本屆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及時給予了制止,并作了必要和可行的補救。這里需要提出來的是,為了不讓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一種依法保護與管理的長效機制,并廣泛做好宣傳工作,讓鎮區的住戶,人人明白保護古鎮的意義和職責,以及應遵守的行為。這就要求鎮、村兩級直接管理者,從現在起,盡快按照古鎮的既定保護規劃,依法制定出臺一整套切實可行的保護與管理細則并付諸實施。只有這樣,古鎮現有的風貌才可能得以保護而不至于消失。再是下一步的綜合開發,也是一件不容乏視且須慎重的大事,開發得好與壞,直接關系著景區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在開發的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后,必須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按照保護規劃和詳規進行科學、合理的實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恢復古鎮原汁原味的本來面目而得到世人的認同。

(三)設立推行古鎮社區共建機制,出臺居民共享古鎮旅游政策

靜升古鎮的有效保護與開發,需要設立和推行社區共建的辦法來實施。所謂社區共建,是指把鎮區的民居所有者作為旅游開發的主體,吸納到古鎮的旅游開發和利益分配的行列而達到共同經營的一種模式。采用這種做法,有利于古鎮的總體開發與保護。因為古鎮的保護開發,不論古民居建筑的修繕還是古街道的整合治理,也不論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還是實施后的具體管理和維護,都離不開居民的支持與配合。而將其吸納為開發主體,就可使所開發的各個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即便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協調來解決。況且生活在鎮區的居民,其本身也是景區的旅游資源和看點,如果單純地為了開發而把居民一戶不留地都搬遷出去,徹底廢棄居民的生活氣息和民風民俗,光剩下一個空殼,無疑會使古鎮失去特色和生命力而成為死水一潭。因此,設立并推行社區共建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此外,在推行社區共建的同時,還有必要出臺居民共享旅游利益分配的相關政策,這樣能夠讓居民體會到參與古鎮開發是一種規范的政府行為,還可以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旅游帶來的紅利。從而不但可以調動社區居民自覺參與文物保護和主動配合旅游開發的積極性,而且對今后景區的深度開發、建設和管理都有極大的好處。

(四)全面發掘古鎮多元文化底蘊,群策群力研發古鎮旅游產品

靜升古鎮的旅游開發,不是單純地把古鎮開發出來讓游人參觀游覽,還應將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通過深度的研究、發掘,提煉出它的文化特色和亮點。也就是說,要把這些文化資源有意識地對應旅游市場轉變為旅游特色產品。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古鎮的旅游文化內涵,還可以增加一定的經濟收益和發揮積極的宣傳作用。因此,這就需要在古鎮開發過程中,有計劃地組織一批文化研究人員和藝術人才隊伍,在深度發掘的基礎上,廣泛網羅社會資金,群策群力,去開發研制大量能夠反映古鎮文化特色和展示當地風土人情的旅游產品,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況且旅游產品的研發,本身也是對景區宣傳促銷的一種手段,對擴大景區的知名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充分利用古鎮旅游資源優勢,拓展農耕,豐富古鎮旅游內涵

靜升古鎮的旅游資源十分雄厚,它的開發不但十分可行,而且具有廣闊的前景。那么,如何利用這一優勢,是時下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門問題。目前,盡管古鎮尚未開發到位,但古鎮內的王家大院已在國內外叫得很響,且占據了一定的客源市場份額,即每年游客人數上升至一兩百萬人(次)。單憑這一點,已為古鎮旅游的開發帶來勝算。如果當前把農耕文化的開發提上議事日程,有組織、有計劃、有規劃、有步驟地大力發展古鎮周邊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古鎮的旅游文化內涵,還可以拉動和振興周邊的農村經濟,為其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具體來說,就是周邊農村依靠古鎮和大院旅游業這個經濟增長點,采取聘請外地人才或與有實力的企業聯營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成規模的業態,如采摘業、養殖業、編織業、農產品加工業、釀造業、農家樂等休閑農業與適合鄉村旅游的特色產業,并將文化創意融入農業生產,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既可以發展鄉村旅游,擴充古鎮的旅游文化內涵,又可以讓大量的閑余勞力有事干,增加家庭收入,甚至還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創業,從而達到古鎮上下綜合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六)提早做好古鎮旅游市場規劃,科學、有效地開展古鎮旅游營銷

旅游市場是旅游景區的生命線。一個景區如果沒有一定的旅游市場,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換句話說,就是不論景區內涵有多么豐富,景色有多么怡人,但如果沒有爭取到相應的旅游市場,極少有人前來光顧,景區的經營是撐不下去的。因此,旅游市場的開發是景區能否生存的關鍵,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就靜升古鎮而言,如果旅游開發到位,即使眼下可以借助王家大院現有的旅游市場份額姑且維持,或得到一些實惠,但仍需從北方特色古鎮的角度,繼續做強做大。只有這樣,古鎮的旅游價值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才能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而,我們必須樹立長遠的目光,提早做好旅游市場的總體規劃,并組建一個古鎮文化研究班子著手軟件開發,為旅游市場的營銷工作提供所需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力爭使古鎮的旅游開發出奇制勝,在較短時期內走向全國,沖出國門,成為舉世矚目的旅游王牌。

猜你喜歡
古鎮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同里古鎮
旅游
千年古鎮
西塘古鎮
光福古鎮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